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德元  汪虹彬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8):3820-3821
目的:观察血液标本、采集、运送、放置时间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对我院住院病人3624例标本,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进行测定;对其中54例即采血即送检的合格标本作立即测定,室温放置2h、4h后再测定作配对分析。结果:在3624例标本中有482例有误差,误差率13.3%。其中采血量比例不当者463例,占96%;标本与抗凝剂没充分混匀者16例,占3.3%;混有肝素者3例,占0.6%。标本放置2h、4h后结果与即刻测定比较PT、TT、APTT结果差异有统学意义(P<0.01)。结论:标本采集不当与送检时间是导致测定结果误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郭光辉  束振华 《海南医学》2010,21(24):108-109
目的研究分析前因素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龙岗中心医院2010年3月至2010年6月采血不合格标本488例与其重抽后合格标本进行凝血四项测定;并对35例即送检合格标本立即进行凝血四项测定和室温放置2h、4h、8h与4℃放置2h、4h、8h再测定。结果采血量过多或过少、标本溶血以及室温放置时间过长都影响凝血四项结果的准确性。结论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凝血四项测定结果准确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曹春兰  徐晓燕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2):3294-3294
检验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病人准备、标本采集、送检时间长短等,都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合理安排采血时间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现总结如下。1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石冬敏等[1]采集血液标本30例,测定凝血四项,室温放置2 h和4 h后,再分别测定凝血四项,与即刻测定结果进行配比分析。结果:即刻测定结果与室温放置2 h和4 h后测定结果比较,凝血酶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标本久置,致凝血酶时间测定结果缩短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测定结果延长,凝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标本采集、送检、放置时间、温度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为建立检测流程提供依据。方法对外科住院患者65例,病房早6:00前采集标本30min内送检,检验科即刻分离血浆标本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其余标本分别保存4℃与室温在采血后2h,3.5h,4h,8h,16h检测,与即刻测定结果进行配对分析。结果即刻测定结果与4℃、室温(20~25℃)放置2h和3.5h,4h,8h,16h测定结果比较,TT和APTT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四项标本室温、4℃放置过久与即刻测定结果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 TT测定结果缩短和APTT测定结果延长;标本放置室温、4℃分别在采血后2h,4h内完成。  相似文献   

5.
张悦梅 《当代医学》2013,(35):107-108
目的观察并分析在对血液标本进行收集、贮存、运输中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客观作用。方法2012年10-11月所收集的1980例血液标本为例,分别对其进行凝血[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4项]检测。结果1980例血液标本中,105例标本与基准数据有误差,误差率为5.30%;在这105例误差标本中,血液标本中出现小凝块的有11例,采血量和抗凝剂的比例失调有85例;在静脉采血过程中注入肝素抗凝后送检的标本共5例;在留置针位置进行采血时,标本混入肝素和无关液体的标本共4例。结论标本采集方式的不同和检查时机的不同都会导致凝血结果出现误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急诊病人标本采集和处理对凝血实验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396例急诊病人静脉采血后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测定。结果 396例标本中62份有误差,误差率为15.7%,在62份误差中采血量与抗凝剂比例有误者19份,占总误差的30.6%,有肉眼可见微小凝块者32例,占总误差的51.6%,标本溶血者11例,占总误差的17.8%。结论 不适当的标本采集和处理是导致凝血测定结果出现误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应该加强急诊病人标本采集和处理的质量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加强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方法:用常规检测方法,对工作中的不合格标本,有误差反馈的生化检测结果,重新采取标本检测或对标本复测,查找引起误差的原因。结果:标本采集不当6例,标本溶血16例,采血前病人准备不当者3例,采血试管使用不当者2例,血清标本在样品杯中凝集者3例,血标本采集后未及时送检1例。结论:临床生化检验前的质量控制十分重要,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需要医护人员、病人共同来完成。  相似文献   

8.
孙旭丹  刘艳霞 《中外医疗》2010,29(2):192-192
目的观测凝血四项的结果变化,以便合理安排采血时间,减少对凝血四项结果的影响。方法对300例凝血四项患者的标本立即测定与放置3h后再进行测定。结果PT与APTT测定结果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标本久置可使凝血酶时间测定结果缩短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结果廷长。对凝血四项应立即进行测定或在1h内完成测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病人的诊断过程中,可靠的检测结果就是临床诊疗的准绳.而实际工作中,不合理的标本采集、送检往往是导致检测结果质量误差和报告时间延长重要的一环.由于大多数血球计数仪要求采用静脉血,末梢血需要放置3-5min后测定,因此有必要对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为血常规标准化操作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对12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用两种不同方法采血送检做血常规,其检测结果、标本合格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20例血常规用两种方法采血送检,血细胞检测结果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静脉采血重复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末梢采血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静脉采血标本合格率为97%,手指采血标本合格率为90%.结论为保证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和可靠性,建议在血细胞检测时皆应使用静脉抗凝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标本误差因素在临床中对血压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情况。方法择取到我院行血液生化检验的标本1500例,对血样检验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导致出现标本误差的因素,以及对血液生化检验的影响情况。结果所选择1500例血液标本,其中不合格率为1.00%(15/1500),采集操作不当、血液标本保存不当分别7例、8例。导致出现误差的因素有送检时间、溶血以及采集部位等因素。结论对于采集的血液标本,导致其出现误差的因素主要有采集部位、溶血等,所以需要加强对采血工作的管理,从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下一步治疗提供基础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液标本质量与检验结果相关性.方法选取489份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标本采血时间、采血部位、送检时间、容量对标本质量的影响.结果 12份(2.45%)血液标本因采血部位导致结果出现误差,异侧和同侧钠、钾、尿酸、尿素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7份(3.48%)标本因送检时间导致结果误差,不同送检时间钾、葡萄糖、CK、LDH、AS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份(1.84%)血液标本因溶血导致钠、钾、尿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采血部位、送检时间和溶血标本与检验结果有关.结论 正确部位采集血液,控制采血时间、送血时间和溶血标本容量,可有效提高血液标本质量,减少检验误差,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ysmex血凝仪测定凝血四项出现的常见误差原因,并找出解决方法,提出建议。方法:对三家使用Sysmex血凝仪复查确定的229例有误差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原因及解决误差方法。结果:采血不合格,试剂使用不规范,仪器维护保养不当是引起误差最常见原因,患者本身血标本有干扰因素,忽视仪器报警信息等对凝血结果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结论:采血规范、试剂正确保存与使用、仪器注重维护保养、患者本身血标本干扰因素及时排除、仪器报警信息正确解读,才能保证凝血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诊小儿病人标本采集和处理对血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对396例急诊小儿病人静脉采血后进行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PLT)测定。结果396例标本中32份有误差,误差率为8%,在32份误差中患者姓名标本不符者2份,占总误差的6%,有肉眼可见微小凝块者14例,占总误差的44%,血量与抗凝剂比例有误者9例,占总误差的28%,怀疑在输液处抽血标本混有液体成分7份,占总误差的22%。结论不适当的标本采集和处理是导致血细胞测定结果出现误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应该加强急诊小儿病人标本采集和处理的质量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本院检验科凝血功能三项和D-二聚体(D-D)检验的主要分析前因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科室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住院患者的8651例凝血三项和D-D联合检测的标本状态及检验结果,标本检验采用BE血凝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 本组标本中有质量问题的标本251例,其中采血量过少105例,抗凝剂与血液未充分混合导致标本有凝块的68例,从留置针中抽血肝素污染25例,输液过程中抽血导致血液稀释34例,未按要求空腹抽血重度脂血的标本19例。经电话通知临床后有78例标本重新送检后,检测的结果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低于初次样本,纤维蛋白原(Fbg)均高于初次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DD与原结果差异不大。结论 标本采集量不准,采集方法不当,药物干扰,标本运输过程不合理等均可影响凝血三项和D-D结果的准确性。检验分析前标本的采集和运输正确合理是凝血功能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标本采集对血液检验分析造成的影响,从而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血标本4 560份为本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血标本采集情况,观察血标本采集的部位、时间、送检时间等因素对血液检测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本次研究中共出现89份检验误差,其中标本送检时间不当引起的误差占比最大,为47.19%,其次为血标本采集体位、部位,接着是患者心理因素导致的误差,采集时间不当导致的误差占比最小。结论:血标本采集的时间、体位与部位、送检时间、患者心理因素等均会对血液检验分析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血标本采集干预措施,控制各个影响因素,保证血标本采集质量,确保血液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标本量和红细胞压积(HCT)对凝血项目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STAGO全自动血凝仪分别对15例患者(不同标本量)和3例患者(不同HCT)进行检测,观察不同的采血量和HCT对凝血四项(PT、APTT、TT、FIB)检测结果的影响,采用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采血量超过或低于1.8 ml时所得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凝血检测标本采集要求抗凝剂和血液比例准为1:9时,HCT55%或者HCT25%时,标准采血量测定水平大于调整采血量后测定水平,测得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临床标本采集量多少对凝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直接的影响,异常HCT值对凝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高真空采血标本质量,减少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对十年来真空采血标本质量进行分析,浅述标本不合格的因素和改进措施.结果 通过临床观察和分析,认识到真空采血方法不当,如溶血、标本量过多或过少、标本放置过久、真空采血管使用不正确、采集标本的部位不当、采血时间和采集的体位不当、止血带压扎不当等因素,易导致标本不合格,影响检验结果.结论 护理人员要了解真空采血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掌握真空采血要求,提高采集的血液标本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进行血液检验的患者1200例进行研究,其中血液样本出现误差的有103例,占总数的8.58%。通过对血液样本的凝血、溶血、外观等情况观察,判断血样样本合格情况,严格核对血液样本在患者、采集、运送、检验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针对误差情况分析记录,并制定相应预防策略。结果统计103例血液检验样本的误差原因后,发现造成误差的原因为患者自身因素、标本采集因素、标本送检因素、标本检验因素,各自占比为55.34%、25.24%、10.68%、8.74%。在统计的血液样本中因患者自身因素而导致的误差最多,其次是标本采集因素,多为采集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结论引起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的原因主要为患者自身因素、标本采集因素、标本送检因素、标本检验因素,通过提高医疗人员整体素质,规范采集及检验的操作流程,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加强监督管理等措施保证血液检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静脉采血对凝血四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07-06~2009-06采用静脉采血进行凝血四项检查的25000例标本中的不合格标本298例,对标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98份标本资料中,采血量少33例(11.1%)、小凝块156例(52.3%)、血液凝固90例(30.2%)、溶血和脂血19例(6.4%)。结论:检验科工作人员每天应对异常或与临床不符的凝血四项检测结果进行细致分析,以免发生错误,减少误差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影响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前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4年5月不合格采血标本206份,与其重抽后合格标本,检测凝血四项指标;采集送检合格标本26份即刻、4°C放置8 h、室温下放置8 h再检测。结果采血量不足组的PT、APTT、TT显著高于重抽合格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显著低于重抽合格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量过多组的PT、APTT、TT显著高于重抽合格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显著低于重抽合格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组的TT显著高于重抽合格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显著低于重抽合格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环境下即刻PT、APTT显著低于8 h后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即刻、8 h后TT、FIB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C下即刻PT、APTT、TT、FIB指标与8 h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分析前质量控制是确保实验室检查结果准确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