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春霞  宾建平  侯连兵 《中国药房》2005,16(15):1183-1185
随着基因治疗学及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无创性治疗基因靶向传输技术在不断进步,超声微泡除可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以外,还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靶向释放药物和基因载体[1~4].药物与微泡的结合方式有2种:一是直接粘附于微泡外壳;二是与特异性配体结合.  相似文献   

2.
超声微泡介导的基因递送系统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应征  鲁翠涛 《药学学报》2007,42(2):127-131
超声波可聚焦于体内的特定部位。含气体微泡既可以作为医学超声显像的造影剂,又可以作为药物或基因载体。超声微泡有望实现基因的靶向递送,因此成为药物递送系统研究的热门领域。本文阐述了超声微泡介导的基因递送系统在心肌、血管、骨骼肌和肿瘤组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其在未来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超声造影剂通过改变聚合条件为某种成像条件量身定做的造影剂,从而应用于不同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及靶向药物的输送。微泡超声造影剂作为靶目标显像、药物载体和基因载体,提高了超声造影的临床诊断水平,同时还可以携带基因及药物进入体内,然后在超声空化作用下释放基因及药物进入细胞内,从而达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并在未来临床治疗中显示出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4.
微泡超声造影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近年来微泡超声造影剂的国外研究进展,阐述了微泡超声造影剂的制法、靶向制备技术、体内过程和物理原理,并讨论了其在治疗上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超声微泡造影剂在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泡载体技术是应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微泡与基因或药物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方法.超声造影剂结合超声技术可实现药物局部靶向释药.微泡载体技术和超声造影剂的联合使用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在治疗肿瘤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现简单介绍了超声造影剂和微泡载体技术,以及在肿瘤治疗中作为基因、药物的载体和在栓塞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超声微泡造影剂作为药物运载体使一种新型的疾病靶向治疗策略,具有靶向性、器官组织特异性的优点。虽然尚未在临床中得以应用,但近年来,在疾病的靶向治疗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表现出极有潜力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旨在对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型超声技术和超声对比剂的研究和在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超声对比剂和空化效应联合运用,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具有安全、高效、操作简单的优势,在药物输送、基因治疗以及肿瘤和炎症的靶向治疗中显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本文参考近几年文献,综述了超声微泡和超声空化效应的治疗机制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8.
雷琪  周溯  甘强 《医药导报》2009,28(12):1551-1553
(1.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联合紫杉醇微泡剂对人卵巢癌细胞COC1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将人卵巢癌细胞株COC1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空白微泡剂+超声组、紫杉醇微泡剂组、单纯紫杉醇组、紫杉醇+超声组、紫杉醇微泡剂+超声组。观察各组处理后癌细胞的增殖、细胞形态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紫杉醇微泡剂+超声组COC1细胞增殖被明显抑制,24,48,72 h的抑制率分别为(43.60±2.64)%,(37.89±1.30)%,(28.95±2.89)%。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紫杉醇微泡剂+超声组的COC1细胞数量减少最显著(P<0.05),细胞折光度差,细胞固缩,出现许多细胞碎屑,PI/hoechst染色检测显示细胞凋亡率最高,为(52.67±9.29)%(P<0.05)。结论超声能有效增强紫杉醇微泡剂对人卵巢癌细胞COC1的杀伤能力。  相似文献   

9.
过去几十年中,微泡作为超声造影剂广泛应用于肿瘤成像领域,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结合载药微泡能够实现药物的精准释放,发挥治疗作用。微泡作为微米级载体难以透过肿瘤内皮细胞间隙,纳米级递药系统——纳泡应运而生,两者结构特征相似,但尺寸上的差异突显出纳泡在药物递送方面独特的优势。本综述以外壳材料为分类原则,对用作超声诊断或治疗的微/纳泡进行归纳总结,并探讨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为微/纳泡的后续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声振脂质微泡(PGM)作为反义寡核苷酸传递系统的可行性。方法应用PGM将结合荧光蛋白的反义核苷酸片段ZL转染到乳腺癌细胞SK-BR-3中,考察不同因素如:ZL浓度、PGM浓度、超声持续时间和机械指数(MI)等对ZL转染率及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考察PGM的结果,并与其他脂质载体如lipofectamine和脂质体的转染效果比较。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率,碘化丙锭(PI)染色观察细胞存活率。结果考察因素中,PGM浓度,超声持续时间和MI对ZL转染率和细胞存活率影响较大。最佳超声条件为:PGM浓度为2%,超声持续时间为30 s和MI为1.0,在此条件下转染率为78%±10%,比未超声的PGM(4.0%)和lipofectamine(4.3%)的转染率增加了约18倍,而细胞存活率相近。结论在适宜条件下,声振脂质微泡可以有效促进体外反义核苷酸的转染。  相似文献   

11.
杨磊  马晓娟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8):1187-1189
随着超声造影及微泡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微泡造影剂携带基因和药物的靶向治疗成为当前医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利用超声波与微泡造影剂的相互作用及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可实现微泡携带基因向目标组织转移释放,使肿瘤细胞局部目的基因的浓度大大增高,达到靶向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发病率逐年递增。如何有效减少心肌坏死并挽救缺血心肌是临床研究的重要目标,然而临床上常规应用的手术和药物治疗难以有效地挽救心肌细胞,避免不良事件发生。随着微泡技术的发展,超声靶向微泡破坏(ultrasound-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 ,UTMD)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靶向递送系统在未来有望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就UTMD在AMI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超声微泡可逆地有限开放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为抗肿瘤药物的脑内靶向递送打下基础。建立脑胶质瘤大鼠模型,探索低频超声(1 MHz)结合微泡对脑胶质瘤部位BBB开放的影响,并与非超声条件下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渗透BBB对比。考察超声的时机和时长对BBB渗透和脑组织的损伤作用。考察脑胶质瘤生长期对BBB渗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脑胶质瘤对BBB渗透性影响非常有限;而超声微泡可短暂有限开放BBB,并具有可逆性,可促进EB和核磁增强造影剂渗透BBB。超声时长30 s最合适,可开放BBB,并且对脑组织不会造成明显损伤。药物需在超声前注射才能借助BBB开放进入脑。超声微泡可安全有效开放BBB,控制时机和时长,能促进药物进入脑胶质瘤和脑组织。  相似文献   

14.
朱梅 《云南医药》2006,27(5):495-498
超声造影剂(UCA),是一类能够显著增强医学超声检测信号的诊断药剂,因其直径极小,也叫超声造影微泡,在人体微小血管和组织灌注检测与成像方面具有其他检测方法(如CT、MRI等)无法比拟的优点。造影剂因其较强的回波反射性能而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人体微血管内的造影材料。已知对超声造影剂(UCA)的研究始于60年代,当时造影剂微泡较大不能通过肺循环,且稳定性差,主要用于对心脏疾病的诊断。90年代后期,对造影剂的研究和应用取得长足进步,微泡直径小于红细胞,约2~4um,稳定性提高,可通过肺循环,作为一种血球示踪剂随血循环分布到全身,反映器官的血流灌注情况,而又不干扰血流动力学,有助于多脏器疾病的诊断。目前,随着微泡制备技术的不断成熟,分子显像的出现,造影剂已在肿瘤诊断与治疗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现对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李倩  杜丽娜 《药学学报》2021,(3):761-770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是药物脑靶向递送的最主要屏障,聚焦超声和微泡联合应用为跨BBB脑靶向递送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其主要机制为空化效应.本综述概括了近年来采用聚焦超声联合微泡增强BBB通透性实现药物脑靶向递送的相关研究,详细论述了聚焦超声及其作用机制;商品化微泡种类、常用微泡膜材、内...  相似文献   

16.
赵伟英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7):1023-1025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基因治疗在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超声微泡介导基因转移是将携带有目的基因的微泡造影剂经静脉注射传递到靶组织后,利用超声波在靶区破坏微泡,实现体内局部组织目的基因转移及促进表达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靶向微泡破碎(UTMD)联合半乳糖聚乙烯亚胺(PEI-Gal)介导pEGFP-N3质粒转染肝癌细胞HepG2的效率及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HepG2细胞,随机分为6组:(1)空白对照组(C);(2)超声(U)+微泡(M)组;(3) PEI-Gal(P)组;(4)P+M组;(5)P+U组;(6)P+U+M组.转染24 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HepG2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质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率,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 P+U+M组转染率为(29.16±1.78)%,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均<0.05),U+M组转染率最低(15.63±1.81)%.P+U+M组存活率为(83.48±0.93)%,低于U+M组(86.37±1.56)%和P+U组的(89.54±0.91)%(P<0.01).结论 UTMD联合PEI-Gal能显著增强pEGFP-N3质粒转染肝癌细胞HepG2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邹云雷  刘小慧  胡兵  刘朝奇  赵云△ 《天津医药》2020,48(11):1131-1136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心肌梗死时由于受累心肌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心功能受损甚至进展为心力衰竭。AMI的一线治疗是尽早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闭塞的冠状动脉进行再灌注。然而,目前临床上的手术和药物等治疗手段均不能挽救死亡的心肌细胞,大面积心肌梗死后仍可能发生心室功能障碍。近年来,靶向基因治疗逐渐应用于临床,已成为AMI可能的有效干预措施。但是,由于缺乏安全有效的靶向递送系统,转染基因难以持续表达,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UTMD)是一种介导基因转染的新技术,通过将基因递送到特定的解剖和病理部位,在心血管疾病中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本文对UTMD在心肌梗死基因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红细胞载体——一种新颖的药物传输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介绍红细胞作为药物载体的传输系统。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综述和总结,描述了红细胞作为药物载体的原理和特点。结果与结论 作为目前研究最深入的第三代生物反应器和药物载体,红细胞药物载体具有:①可极大的延长药物的体内半衰期;②降低外源性物质的免疫反应;③提高药物传输的靶向性;④红细胞代谢功能的可利用性等优点,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活化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受体Ⅱb/Ⅲa的特异性寡肽为基础构建血栓靶向微泡(clot—targeted microbubbles,TMB),探讨联合体外低频超声(10wfrequency ultrasound,LFUS)的在体溶栓效果。方法利用家兔自体血栓阻断颈总动脉制备的急性动脉栓2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5组,即动脉注射TMB联合LFUS(800kHz,2.4W/cm2,脉冲)组(A组)、动脉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静脉注射TMB联合LFUS组(c组)、静脉注射非靶向性微泡(UTMB)联合LFUS组(D组)、单纯低频超声组(E组),治疗30mm后,利用血管造影并依据改良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等级标准和血块清除得分来评估血凝块清除率和血流恢复状况。结果A组血块清除得分(3.50±0.53)分]和溶栓成功率(100%)均最高。与E组相比,c组血块清除得分[(1.954±1.12)分对(0.53±0.38)分,P〈0.05]jTIMI[(1.94±0.62)分对(0.47±0.44)分,P〈0.05]均明显提高。与D组相比,c组血块清除得分[(1.95±1.12)分对(0.61±0.43)分P〈0.05]和TIMI[(1.944±0.62)分对(0.724±0.25)分,P〈0.05)也均明显提高。结论无论是动脉注射还是静脉注射TMB,都可有;清除活体血栓,且全身应用TMB比uTMB更有溶栓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