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大鼠心脏移植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实验共分3组,同种同系移植组(Ⅰ组),供受体均为SD大鼠;同种异系非给药组(Ⅱ组),供体为Wistar大鼠,受体为SD大鼠;同种异系给药组(Ⅲ组),供体为Wistar大鼠,受体为SD大鼠.建立大鼠心脏移植动物模型,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MSC,由Ⅲ组受体颈外静脉注入.观察3组移植后大鼠的存活时间,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移植心脏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结果:Ⅰ、Ⅱ、Ⅲ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20.8±4.8)d、(6.6±0.9)d、(7.0±1.2)d,Ⅱ组、Ⅲ组与Ⅰ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Ⅱ组与Ⅲ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Ⅲ组移植心脏病理学分级评分分别为(0.24±0.27)、(3.10±0.55)、(3.00±0.61),Ⅱ组、Ⅲ组与Ⅰ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Ⅱ组与Ⅲ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SC在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能够抑制T细胞增殖,但是在体内实验中对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无明显的延长及对移植物的淋巴细胞浸润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跨胚层分化潜能,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神经细胞,并对脑缺血,脑外伤和脊髓损伤等疾病的神经功能缺损有改善作用,是神经细胞移植的理想供体,文章就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细胞移植中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跨胚层分化潜能,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神经细胞,并对脑缺血、脑外伤和脊髓损伤等疾病的神经功能缺损有改善作用,是神经细胞移植的理想供体。文章就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细胞移植中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存在于成体骨髓中的一种非造血干细胞(HSC),是骨髓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作为滋养层支持HSC的生长,而且在不同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相应组织的细胞。由于MSC具有易于分离、扩增及体外操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霉素诱导的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取8周龄F344大鼠的股骨和胫骨,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体外纯化、扩增后,用5-溴-2’脱氧尿苷(BrdU)进行标记,然后注射到心力衰竭模型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大鼠的心肌组织内,细胞移植后4周,采用生理记录仪测量3组大鼠的心功能,处死动物,心脏切片行免疫组化了解移植细胞在受体心脏的存活情况。结果细胞移植后4周,细胞移植组大鼠死亡率为6.2%,明显低于假细胞移植组12.5%(P<0.01);在受体大鼠的心脏切片上有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存活。心功能测定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LVSP)、心率(HR)、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LV±dp/dtmax)均明显下降(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LVDP)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大鼠的LVSP、HR、LV±dp/dtmax均有明显升高(P<0.01),而LVDP明显降低(P<0.01);与假移植组相比,细胞移植组大鼠的HR、LV±dp/dtmax仍有明显下降(P<0.01),而LVDP明显升高(P<0.01)。结论MSCs移植可有效改善阿霉素诱导的扩张型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大鼠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霉素诱导的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无菌条件下取8周龄F344大鼠的股骨和胫骨,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体外纯化、扩增后 ,用5-溴-2'脱氧尿苷(BrdU)进行标记,然后注射到心力衰竭模型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大鼠的心肌组织内,细胞移植后4周,采用生理记录仪测量3组大鼠的心功能 ,处死动物,心脏切片行免疫组化了解移植细胞在受体心脏的存活情况.结果 细胞移植后4周,细胞移植组大鼠死亡率为6.2%,明显低于假细胞移植组12.5%(P<0.01);在受体大鼠的心脏切片上有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存活.心功能测定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LVSP)、心率(HR)、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LV±dp/dtmax)均明显下降(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LVDP)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大鼠的LVSP、HR、LV±dp/dtmax均有明显升高(P<0.01),而LVDP明显降低(P<0.01);与假移植组相比,细胞移植组大鼠的HR、 LV±dp/dtmax仍有明显下降(P<0.01),而LVDP明显升高(P<0.01).结论 MSCs移植可有效改善阿霉素诱导的扩张型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大鼠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脑出血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死率很高,目前缺乏真正有效的治疗措施和药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微环境诱导下具有向多种细胞分化的潜能,而且已在不同微环境条件下将其成功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心肌细胞、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等,为脑出血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拟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移植后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拟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移植后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12.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骨髓内除了造血干细胞之外的另一重要成分,近年来对MSC的研究越来越多,MSC具有体外扩增及多向分化的潜能,同时,MSC还具有低免疫原性以及免疫调节特性。本文综述了MSC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复杂,重症患者临床治疗困难。间充质干细胞(MSCs) 具有免疫调节及造血支持等生物 学特性,可用于临床移植治疗重症难治性自身免疫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多发性肌 炎皮肌炎等,疗效显著。本文根据课题组近十年临床工作介绍MSCs 治疗重症自身免疫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心肌梗死的新途径之一,其技术和方法不断发展.诸如建立更好的大型活体实验动物模型;改进对植入细胞的标记追踪技术;进一步研究细胞植入的适宜方式和时间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基因疗法相结合可能得到叠加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尚无一种能够普遍开展的有效阻断该疾病进程的根治措施.干细胞领域的研究进展为肝硬化的治疗带来了契机.具有来源广泛、免疫原性弱、增殖分化能力强等优势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已在相关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报道中展现出诱人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脐血MSC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治疗肝硬化方面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贾超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1,11(1):60-64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由于大多数心肌细胞属于永久性细胞,再生能力极其有限。目前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虽能使闭塞血管再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力衰竭的发生或症状,但都不能使心肌数量增加,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因此必须使心肌细胞数量增加,血供增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的微环境和适宜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可作为一种药物直接或间接对损伤的心肌细胞进行补充或修复,改善心功能,已成为治疗心衰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心肌梗死的新途径之一,其技术和方法不断发展。诸如建立更好的大型活体实验动物模型;改进对植入细胞的标记追踪技术;进一步研究细胞植入的适宜方式和时间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基因疗法相结合可能得到叠加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加重大鼠主动脉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程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损伤和损伤加MSCs移植组,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导管扩张大鼠胸腹主动脉创建动脉损伤模型。贴壁法培养大鼠MSCs,经4,6-联脒-2-苯基吲哚(DAPI)荧光标记后,以2×10^6数量经导管注入移植组大鼠主动脉内。术后第1、2、6周取材寻找DAPI标记的MSCs,行组织形态学及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受体(PDGFR)家族干细胞因子的受体(c—kit),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免疫组化分析。结果移植术后1~2周,可见DAPI标记MSCs归巢到损伤内膜表面或中膜近内膜处,并表达d—SMA。移植组和损伤组新生内膜表面均表达少量c-kit,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正常对照组血管中膜α-SMA均匀强表达,PCNA表达微弱,无新生内膜。移植组新生内膜中PCNA和α—SMA表达均强于损伤组。术后6周,移植组新生内膜/中膜面积百分比和管腔面积狭窄率均较损伤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主动脉移植的骨髓MSCs可归巢到严重受损的主动脉内膜上,并分化为平滑肌样细胞,参与新生内膜的形成,加重大鼠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20.
心肌梗死可引起心肌细胞的丢失,进而引起心脏功能的下降,是心力衰竭最主要的病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是一类具有横向分化为各系统器官和组织能力的干细胞,能补充丢失的心肌细胞并通过旁分泌等机制增强心功能,为心肌梗死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极具发展潜力。本文对BM—MSCs的分离培养、诱导因素、移植以及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