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肝储脂细胞产生胶原是导致肝硬化的直接原因,调控肝储脂细胞产生胶原的能力即可以防治肝硬化。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d对体外培养肝储脂细胞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肝储脂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用100mg/L人参皂苷Rd进行培养干扰,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技术检测Ⅰ,Ⅲ型胶原基因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比对照组,Ⅰ,Ⅲ型胶原阳性产物吸光度和面积比值明显降低(P〈0.05),说明人参皂苷Rd对体外培养肝储脂细胞Ⅰ,Ⅲ型胶原的表达有明显调节作用,影响肝储脂细胞产生胶原纤维。  相似文献   

2.
背景:尽管目前研究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Ⅰ、Ⅲ型胶原蛋白高表达作为细胞向某一方向分化的重要标志,但未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表达该类蛋白目前尚无定论.目的:观察分离培养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Ⅰ、Ⅲ型前胶原的表达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10/2008-05在广东药学院完成.材料:ICR小鼠3只,1 d龄ICR乳鼠1只,由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利用差速贴壁法体外分离纯化小鼠骨髓间充质下细胞,待细胞至70%~80%融合时传代.取1 d龄ICR乳鼠皮肤组织,自行分离传代并冻存,经复苏后获得乳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实验组将稳定传代3次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到6孔培养板中,按109L-1密度接种,1 mL/孔;对照组同法接种乳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72 h.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及生长情况,RT-PCR法检测细胞内Ⅰ、Ⅲ型前胶原的表达.结果:原代培养的小鼠骨髓间允质干细胞集落形成初期,细胞核较大,胞浆较少,细胞呈三角形、多角形和长梭形等多科形态;传代后细胞生长旺盛.多数呈长梭型,细胞表面有大量微绒毛.培养48 h时,实验组无Ⅰ、Ⅲ型前胶原表达,对照组表达Ⅰ、Ⅲ型前胶原;培养72 h时.实验组Ⅰ、Ⅲ型前胶原表达芾显著低于对照组(t=42.692,85.349,P<0.01). 结论:传代培养48 h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Ⅰ、Ⅲ型前胶原基因尚未启动,至72 h后Ⅰ、Ⅲ型前胶原基因出现低表达,其并非像成纤维细胞那样在生长过程中持续的表达Ⅰ、Ⅲ型前胶原基因.  相似文献   

3.
背景:人参是具有抗炎、抗应激、调节免疫等广泛药理学活性的中草药,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是人参皂苷,而Rg1是含量较多的活性成分。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对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人骨关节炎模型中软骨细胞Ⅱ型胶原及环氧合酶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因骨关节炎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膝关节软骨进行体外培养,取第2代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CCK-8检测0.001,0.01,0.1,1,10,100mg/L人参皂苷Rg1对软骨细胞增殖率的影响。再将第2代体外培养的关节软骨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加入DMEM培养液、10μg/L白细胞介素1β,10μg/L白细胞介素1β+0.1,1,10,100mg/L人参皂苷Rg1,培养24h后反转录PCR检测各组细胞中Ⅱ型胶原和环氧合酶2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人参皂苷Rg1质量浓度为0.001,0.01,0.1,1mg/L时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作用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当人参皂苷Rg1质量浓度为10,100mg/L时,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作用明显(P〈0.05)。与空白组相比,对照组的软骨细胞Ⅱ型胶原的mRNA表达明显下降,而环氧合酶2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联合加入人参皂苷Rg1质量浓度为0.1和1mg/L时,人软骨细胞中Ⅱ型胶原和环氧合酶2mRNA表达没有明显变化(P〉0.05);而联合加入人参皂苷Rg1质量浓度为10和100mg/L时,人软骨细胞中Ⅱ型胶原mRNA表达增加,而环氧合酶2mRNA表达降低(P〈0.05)。说明一定浓度的人参皂苷Rg1可以拮抗白细胞介素113引起的人软骨细胞中Ⅱ型胶原的mRNA表达的降低和环氧合酶2mRNA表达的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复方鳖甲软肝方药物血清对离体肝星形细胞(hepaticstellatecell,HSC)中Ⅰ,Ⅲ型胶原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s,TIMPs)表达的影响,以探讨防治肝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将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高、中、低剂量药物组共5组,并制备各组血清。采用SD大鼠肝星形细胞分离、培养,药物血清制备,免疫组化检测实验各组肝星形细胞中Ⅰ,Ⅲ型胶原及TIMPs的表达经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结果:培养72h,高、中、低剂量药物组Ⅲ型胶原的表达犤Ⅲ型胶原反应物吸光度(A值)为178.36±5.82,182.27±20.32,220.38±19.32犦早于Ⅰ型胶原(I型胶原反应物A值为300.23±25.80,329.37±45.98,425.38±19.32),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高、中剂量药物组均可有效抑制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并呈药物量效关系;培养24h,实验各组均无TIMPs的表达,培养48h后TIMPs开始表达,培养72h时,高、中、低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可显著抑制TIMPs的表达。结论:复方鳖甲软肝方药物血清能有效抑制肝纤维化时肝星形细胞中Ⅰ,Ⅲ型胶原及TIMPs的表达,其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细胞外基质生成的同时,加速已生成的细胞外基质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釉基质蛋白(EMPs)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rMSCs)合成Ⅰ型、Ⅲ型胶原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法培养rMSCs , 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EMPs对rMSCs合成Ⅰ型、Ⅲ型胶原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胶原合成明显强于对照组。其中,以100mg/L EMPs促Ⅰ型、Ⅲ型胶原合成作用最明显,且这种促进作用有一定的时间性。结论:一定浓度的EMPs可以有效促进rMSCs合成Ⅰ型、Ⅲ型胶原。  相似文献   

6.
甘草酸对肝星状细胞增殖、活化和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甘草酸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增殖、活化与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甘草酸与HSC共同孵育。用m法、LDH测定法检测甘草酸对HSC增殖及活性的作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1-1000 μmol/L甘草酸对HSC中α-SMA、Ⅰ型、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TT实验显示1-1000μmol/L甘草酸能明显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但,不同浓度甘草酸并不影响肝星状细胞的活力。1~1000μmol/L甘草酸逐渐抑制α-SMA、Ⅰ型、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结论:甘草酸可能通过干预大鼠HSC增殖、活化、减少胶原合成,发挥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是一种在组织损伤的修复和更新中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腱鞘成纤维细胞和Ⅰ型胶原在肌腱愈合和粘连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兔屈趾肌腱腱鞘、腱外膜和腱内膜细胞增殖、胶原产生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对细胞的增殖和胶原产生的影响。设计:对比观察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外科。材料:实验于2004-07/2005-09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用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拘,体质量3.5~4.5kg,由青岛市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胶原酶(sigma),Ⅰ、Ⅱ、Ⅲ型胶原抗体(Sigma),转化生长因子β1(武汉博士德生物公司)。方法:按文献方法进行将实验兔屈趾肌腱分离腱鞘、腱外膜和腱内膜细胞并培养,将3种细胞采用含血清培养液培养后,转移到不含血清的培养液中,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每孔加入5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对照组不予添加。主要观察指标:①用细胞计数法观察培养1,2,3,4d各组细胞增殖情况。②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细胞培养4d后Ⅰ、Ⅱ和Ⅲ型胶原的产生;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定量检测2组细胞的各型胶原含量。③采用RT-PCR定量检测2组细胞Ⅰ型胶原基因的表达。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不同剂量的转化生长因子β1(0,5,10,15和20μg/L)作用于3种细胞的Ⅰ型胶原含量。结果:①每种细胞培养1d后增长率相近,培养2~4d,腱鞘细胞增殖率显著增高,与其他两种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3种细胞均可以产生Ⅰ、Ⅱ、Ⅲ型胶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定量测定胶原结果显示:各组腱鞘细胞产生的3种胶原量最多,且实验组各种细胞Ⅰ型胶原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0.01)。③实验组腱鞘细胞Ⅰ型胶原基因表达比对照组增加1.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腱外膜细胞和腱内膜细胞表达也高于对照组(P<0.05)。④胶原产生量在5~10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作用时明显增加,而转化生长因子β1增加到10~20μg/L时胶原产生量无明显改变。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可增加腱鞘成纤维细胞、腱外膜细胞和腱内膜细胞胶原的产生和Ⅰ型胶原的基因表达,在肌腱损伤后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水平可能对肌腱粘连的防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Ⅰ型胶原海绵吸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对膝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情况。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取骨髓,体外扩增骨髓基质细胞,双膝关节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用自体骨髓基质细胞-Ⅰ型胶原海绵复合物移植于膝关节软骨缺损;对照组仅单纯Ⅰ型胶原海绵移植。结果:实验组软骨缺损术后各阶段由透明软骨样组织,对照组由纤维软骨样组织填充。结论:Ⅰ型胶原海绵是适合吸附骨髓基质细胞的载体材料,Ⅰ型胶原海绵吸附骨髓基质细胞能修复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9.
背景:作者前期研究发现川芎嗪可以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阻抑p38MARK信号通路、下调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等多途径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一般认为转化生长因子β1是促进纤维化发生最重要的细胞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是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下游效应介质,siRNA靶向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可能成为治疗肝纤维化的新方法。目的:观察川芎嗪及化学合成的siRNA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从3条siRNA转化生长因子β1中筛选一条有效的基因沉默片段,然后利用脂质体转染试剂共同转染培养24h的细胞作为转染组,并设计空白对照组、转染试剂组、川芎嗪组及联合治疗组。结果与结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转染组、川芎嗪组、联合治疗组Ⅰ、Ⅲ型胶原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表达均下调(P<0.05)。在转染组、川芎嗪组及联合治疗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培养上清液中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含量均降低(P<0.05)。结果表明,siRNA沉默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能下调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减少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川芎嗪也能下调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但对Ⅰ、Ⅲ型胶原表达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提示川芎嗪抗肝纤维化可能是多种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釉基质蛋白(EMPs)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rMSCs)合成Ⅰ、Ⅲ型胶原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法培养rMSCs;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EMPs对rMSCs合成Ⅰ、Ⅲ型胶原的影响.结果:实验组胶原合成明显强于对照组.其中,以100 mg/L EMPs促Ⅰ、Ⅲ型胶原合成作用最明显,且这种促进作用有一定的时间性.结论:一定浓度的EMPs可以有效促进rMSCs合成Ⅰ、Ⅲ型胶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外周血中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和IGF-Ⅱ水平与肝病的相关性及其检测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测定各组肝病患者血清IGF-Ⅰ、IGF-Ⅱ的含量;提取外周血白细胞总RNA,以-βactin作为内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测定各组IGF-ⅡmRNA表达;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中透明质酸(HA)和Ⅲ型前胶原(PCⅢ)的含量。结果 (1)慢性病毒性肝炎轻、中度组血清IGF-Ⅰ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重度肝炎组、静止型肝硬化组、活动型肝硬化组及原发性肝癌组血清IGF-Ⅰ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慢性轻、中度肝炎组(P<0.05)。活动性肝硬化组血清IGF-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静止性肝硬化组和慢性肝炎组(P<0.05);原发性肝癌组血清IGF-Ⅱ水平明显高于各组(P<0.05)。(2)活动型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外周血IGF-Ⅱ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3)慢性重度肝炎组、肝硬化组及原发性肝癌组HA和PCⅢ含量逐渐升高(P<0.05)。结论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GF-Ⅰ水平与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的指标,并对肝病病情的估测有一定意义;肝病患者外周血中IGF-Ⅱ可能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当肝病患者外周血中IGF-Ⅱ水平异常增高或过量表达时要警惕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背景: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衰老皮肤真皮成纤维细胞的表达增强,雷公藤红素及人参皂甙具有免疫抑制、抗抗衰老等作用.维甲酸对光老化皮肤有治疗作用,但还存在较多的毒副作用.目的:对比观察人参皂甙Rd、雷公藤红素与芳维甲酸乙酯对体外培养的人类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标本取之于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健康新生儿包皮环切术后真皮,家属知情同意.分离及体外培养人体皮肤成纤维细胞.实验分为①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②阳性对照组:给予紫外线照射(80 kJ/m~2)、8-甲氧补骨脂素(100 mg/L).⑨芳维甲酸乙酯实验组:紫外线照射+8-甲氧补骨脂素+芳维甲酸乙酯.④雷公藤红素组:紫外线照射+8-甲氧补骨脂素+雷公藤红素.⑤人参皂甙Rd组:紫外线照射+8-甲氧补骨脂素+人参皂甙Rd.雷公藤红素组;按雷公藤红素剂量分为10,20,40 mg/L3组;人参皂甙Rd组:按人参皂甙Rd剂量分为20,50,100 mg/L 3组.观察各组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果与结论:阳性对照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明显增强,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芳维甲酸乙酯实验组、雷公藤红素组各组、人参皂甙Rd组各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表达明显减弱(P<0.05);芳维甲酸乙酯实验组、雷公藤红素组各组、人参皂甙Rd组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表明,①人参皂甙Rd、雷公藤红素可以达到芳维甲酸乙酯一样治疗和预防皮肤光老化的作用.②人参、雷公藤等中药的毒副作用小的可能原因是其对机体作用的有效浓度范围较大.⑨人参皂甙Rd、雷公藤红素和芳维甲酸乙酯治疗和预防皮肤光老化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生长激素(growth horlnone,GH)抑制脂多糖(Lipopolysaceharide,LPS)诱导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lveolar epithelial typeⅡcell,AEC Ⅱ)凋亡的口I能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成年雄性SD大鼠AECⅡ细胞,按如下方式分5组(每组8个复孔):I组:对照组(仅加DMEM培养基);Ⅱ组:LPS10ug/ml损伤组;Ⅲ组:GH1组(UPS 10 ug/ml+GH 50 ng/ml);Ⅳ组:GH2组(LPS 10 ug/ml+GH 100ng/ml);V组:GH3组(LPS 10 ug/ml+GH 200 ng/ml).IPS在其他试剂均加入并置37℃5%CO2培养箱培养1 h后再加入.培养24 h后,分别对AECⅡ细胞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免疫组化法检测Fas蛋白表达.统计方法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Ⅱ~V组的细胞凋亡率及坏死率均明显高于I组(g凋亡率Ⅰ.Ⅱ=12.26,q坏死率Ⅰ,Ⅱ=18.34,q调亡率Ⅰ.Ⅲ=9.63,q坏死率Ⅰ.Ⅲ=5.75,q凋亡率I,Ⅳ=9.15,q坏死率Ⅰ,Ⅳ:5.39,q凋亡率Ⅰ.Ⅴ=10.87,q坏死率Ⅰ,Ⅴ=5.91,P<0.05).但Ⅲ~Ⅴ比Ⅱ组均有明显下降(q凋亡率Ⅱ,Ⅲ=15.24,q坏死率Ⅱ,Ⅲ=16.38,q凋亡率Ⅱ.Ⅳ=15.95,q坏死率Ⅱ.Ⅳ=16.95,q凋亡率Ⅱ.Ⅴ:14.57,q坏死率Ⅱ,Ⅴ=15.61,P<0.05).(2)Ⅱ~Ⅴ组Fas阳性率明显高于Ⅰ组(qⅠ.Ⅱ=35.67,qⅠ,Ⅲ=14.32,qⅠ.Ⅳ=13.87,q Ⅰ,=26.16,P<0.05),但Ⅲ~V组Fas阳性率比Ⅱ组有明显降低(qⅡ,Ⅲ=12.54,qⅡ,Ⅳ=13.02,qⅡ,Ⅴ=6.96,P<0.05).结论 GH可能通过降低AECⅡ细胞的Fas抗原的表达而使LPS所诱导的AECⅡ细胞凋亡减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通过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橄榄油溶液制备兔肝硬化模型的可行性。方法体重在2.0-2.5 kg的新西兰大白兔42只,其中实验组36只,分成三组(Ⅰ、Ⅱ、Ⅲ),每组12只,前两周均每周两次皮下注射50%的CCl4-橄榄油溶液0.3 ml/kg,第三周起Ⅰ组每周两次皮下注射50%的CCl4-橄榄油溶液1.5ml/kg;Ⅱ组每周两次皮下注射50%的CCl4-橄榄油溶液0.9 ml/kg;Ⅲ组每周两次皮下注射50%的CCl4-橄榄油溶液0.4 ml/kg,对照组6只,分成三组,每组2只,分别与实验组相对应注射等量的橄榄油,实验组与对照组均于第12周末处死并取肝组织做病理。结果三个实验组均造成肝硬化模型,实验过程中兔子死亡率分别为67%、50%、8.3%。结论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制备兔肝硬化模型可行,且Ⅲ组造模成功率高,适用于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5.
向颖  李军  贾茜  阳宏  李孝生 《中国临床康复》2012,(40):7533-7538
背景:作者前期研究发现川芎嗪可以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阻抑p38MARK信号通路、下调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等多途径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一般认为转化生长因子β1是促进纤维化发生最重要的细胞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是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下游效应介质,siRNA靶向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可能成为治疗肝纤维化的新方法。目的:观察川芎嗪及化学合成的siRNA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从3条siRNA转化生长因子β1中筛选一条有效的基因沉默片段,然后利用脂质体转染试剂共同转染培养24h的细胞作为转染组,并设计空白对照组、转染试剂组、川芎嗪组及联合治疗组。结果与结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转染组、川芎嗪组、联合治疗组Ⅰ、Ⅲ型胶原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表达均下调(P〈0.05)。在转染组、川芎嗪组及联合治疗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培养上清液中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含量均降低(P〈0.05)。结果表明,siRNA沉默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能下调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减少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川芎嗪也能下调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但对Ⅰ、Ⅲ型胶原表达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提示川芎嗪抗肝纤维化可能是多种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6.
背景:通过比较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相对数量和Ⅰ/Ⅲ型胶原的比值可以一定程度上判断韧带的组织学性能。目的:观察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兔保持较低生理负荷和活动度时内侧副韧带组织学的变化。方法:24只成年雄性家兔双侧膝关节配对为自身对照,实验侧行后交叉韧带完全切断,对照侧只暴露后交叉韧带而不切断,造模后第8,16,24,40周随机处死6只实验兔。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天狼猩红染色检测Ⅰ型和Ⅲ型胶原的相对数量。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8,16,24周两组内侧副韧带胶原分布、排列无明显差别;40周时实验组胶原纤维较对照组稀疏。②天狼猩红染色结果:8,16,24周实验组内侧副韧带的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总和分别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40周时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8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内侧副韧带的Ⅰ/Ⅲ型胶原纤维的比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6,24,40周时实验组比值显著分别小于对照组(P〈0.05)。说明兔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后短期内对内侧副韧带组织学特性无明显影响,随着时间延长,组织学特性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常用的动物肌腱研究模型(比如兔,罗曼鸡等)的培养方法存在周期长,细胞获取量少等不足,往往成为制约肌腱组织工程实验研究进程的瓶颈.目的:希望建立SD大鼠鼠尾肌腱细胞培养流程,以期用较短时间获取大量种子细胞,为更高的工程化肌腱构造研究创造模型构建条件.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6-02/11在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完成.材料:7~10dSD大鼠2只用于获取鼠尾腱细胞;第4代人包皮成纤维细胞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提供.方法:选用SD乳鼠,无菌条件下抽取尾腱,体积分数为10%的小牛血清+DF培养基悬浮组织块培养法获得鼠尾肌腱原代细胞,将第3代细胞与人包皮成纤维细胞为对照,行Ⅰ,Ⅲ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染色结果用image-pro plus 5.02行吸光度测量,并做统计分析.主要观察指标:SD大鼠尾腱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及染色吸光度测量结果.结果:第2代SD大鼠尾腱细胞Ⅰ型胶原染色呈阳性,Ⅲ型胶原染色呈阴性;人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皆呈阳性.尾腱细胞和人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表达吸光度值均明显高于Ⅲ型胶原(P<0.05).两种细胞Ⅲ型胶原表达吸光度值与空白对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D乳鼠尾腱源细胞符合肌腱细胞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块悬浮培养可以在短期内大量获取原代或传代尾腱细胞.  相似文献   

18.
背景:既往研究表明神经因素在创面愈合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但有关神经调节与创面愈合后瘢痕形成之间的关系鲜有报道。目的:观察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神经支配与创面愈合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0只大鼠右侧T9~L1阶段脊神经根切断,制作失神经支配皮肤模型;然后在大鼠背部右侧失神经支配皮肤区域制作直径4cm的深Ⅱ度烫伤创面,设为模型组,左侧对称正常皮肤制作同样的创面,设为对照组,伤后连续观察创面变化,于7,14,21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Ⅰ和Ⅲ胶原分泌情况,并计算Ⅰ/Ⅲ型胶原比例的变化,探讨创面愈合速度及愈合质量。结果与结论:模型组Ⅰ,Ⅲ型胶原分泌和Ⅰ/Ⅲ型胶原比值于伤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Ⅰ型胶原分泌与伤后7,14,21 d逐渐增加(P<0.05),Ⅲ型胶原于伤后21 d时分泌明显增高(P<0.05),Ⅰ/Ⅲ型胶原比值与伤后21 d时明显降低(P<0.05)。结果证实,创面早期神经支配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创面重塑期减轻神经支配可能会改善创面重塑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