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血常规的检测方法及结果,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7月—2012年7月56例肝硬化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期体检健康的受检者6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比较2组受检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血常规检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法。结果观察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红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的血常规检测与正常人比较有显著差异,能够提示肝硬化的肝损害程度,对早期诊断肝硬化、监测治疗效果及评估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心功能改变的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其中Child-Pugh A级18例,B级26例,C级16例;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组)、健康体检者(正常组)各20例作为对照。完善心肌酶、十二导联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主要记录心肌酶谱(CK、CK-MB)、QT间期、每搏量(LVSV)、左室射血分数(LVEF)、E/A比值、右心室舒张末内径(RV)等。结果肝硬化组患者CK、CK-M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和乙肝组(P<0.05),E/A比值则低于乙肝组和正常组(P<0.05);QT间期、LVSV、LVEF及RV与乙肝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各级之间心肌酶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C级E/A比值显著低于A级患者(P<0.05),而B、C级之间E/A比值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CK、CK-MB水平均高于非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P<0.05);但QT间期、LVSV、LVEF、E/A比值及RV两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心功能改变表现以舒张功能受损为主,其改变程度与肝功能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HBV感染在肝硬化心肌损害过程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血常规检验对各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可提供诸多重要的信息,血液检验就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3个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与分析。无论是镜检还是使用自动血液分析仪,要获得血常规检验稳定、准确的数据,实验室检验必须规范操作并要充分考虑到血常规检验中的诸多影响因素,并严格加以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患者血清中CA125水平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清CA125变化在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肝硬化住院患者86例,根据Child-Pugh积分法分为A级20例、B级38例、C级28例,另设正常对照组50例,均为来我院健康体检者.肝硬化患者静脉采血,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A125.结果 86例肝硬化患者中有72例CA125阳性,正常对照组有2例阳性,肝硬化组血清CA125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hild-Pugh分级中,B级较A级,以及C级较B级血清CA125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5升高,其水平可作为评判肝功能损害程度、肝硬化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6、1L-8、TNF—α、IL-10在酒精性肝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酒精性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及健康者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细胞因子的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酒精性肝硬化代偿期患者IL-6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IL-8、TNF—α略升高,差异无显著性(P〉0.05)。IL-10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IL—10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IL-6、IL-8、TNF—α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随着病情加重,细胞因子IL-6、IL-8、TNF-α逐渐升高,细胞因子IL-10无明显改变,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进行细胞因子检测,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氧化氮(NO)是L-精氨酸在一氧化氮合酶(NOS)作用下产生的无机气体,参加肝脏代谢,其功能复杂.笔者测定肝硬化(失代偿期)者血清NO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apoAI和apoB在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肝硬化患者及正常人血清apoAI、apoB含量 ,分析其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及血清白蛋白、胆红素的相关关系。结果 肝硬化患者apoAI、apoB测定值均显著低于正常人 (P <0 0 1) ,且随病情发展逐步降低 ,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呈非常显著负相关(r=- 0 831,r=- 0 792 ,P <0 0 0 1) ,且与血清白蛋白浓度下降呈显著正相关 ,与胆红素浓度上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测定血清apoAI、apoB可反映肝硬化病变损伤程度 ,可作为判断肝硬化病情及预后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照观察了20例肝硬化患者7项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提示除全血还原粘度外,其它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01)。随着肝功能的减退,全血粘度明显降低。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肝硬化的病情变化,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肝炎患者四项血常规参数临床意义的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病毒性肝炎患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四项血常规参数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188例病毒性肝炎患和16名健康人(对照组)的血常规参数,并同期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被测的血清总胆红素(TBi)和白蛋白(Alb)以及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慢性肝炎(CH)组、肝炎后肝硬化(DC)组和重症肝炎(HG)组的RDW均显高于对照组,CH组、LC组的MCV显高于对照组,MPV和PDW在各病毒性肝炎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性差异;病毒性肝炎患的RDW与其TBi、PT成显直线正相关而与Alb成显直线负相关,MCV与其PT成显直线正相关而与其Alb成显直线负相关。结论:RDW、MCV对初步反映病毒性肝炎患的肝功能损伤状况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参数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5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比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ow),并与42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的RBC、HCT、Hb均显著下降(P〈0.05),MCV、RDW显著升高(P〈0.05,P〈0.01),并且随着Child—Pugh积分的增加,红细胞参数的异常程度逐渐加重(P〈0.05,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红细胞异常,红细胞参数可以反映肝病的肝损程度和病情轻重。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患者的肾功能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的肾功能改变.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对61例肝硬化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者的尿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以下简称尿微量蛋白)进行了检测,并采用脲酶法测定了血尿素氮.结果 所测尿微量蛋白在肝硬化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其浓度在肝功能Child A,B,C级各组中依次升高.血尿素氮仅在肝功能Child C级组中升高(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损害,肝功能越差肾损害越严重;尿微量蛋白能早期发现肝硬化肾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心功能改变,探讨其与肝功能的关系,以及可能对心功能改变产生影响的因素。方法 6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按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22例(A组),B级22例(B组),C级16例(C组)。2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利用超声心动图测量静息状态下左室直径(LVd)、左房直径(LAs)、右室直径、E/A值、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LVPW)、主动脉瓣环直径(AAO)、左室射血分数以及二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血流速度等指标。所有的患者均于治疗前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LVd:肝硬化组[(43.47±4.56)mm]大于对照组[(41.61±2.66)mm](P=0.022);LAs:肝硬化组[(31.18±4.38)mm]大于对照组[(27.84±2.73)mm](P=0.000),A组[(30.62±4.88)mm]小于C组[(33.68±4.34)mm](P=0.016),B组[(29.91±3.13)mm]小于C组(P=0.003),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AAO:肝硬化组[(29.11±3.00)mm]大于对照组[(26.45±2.40)mm](P=0.000);LVPW:肝硬化组[(9.90±1.06)mm]大于对照组[(9.34±0.76)mm](P=0.009);E/A值:肝硬化组(1.00±0.31)小于对照组(1.22±0.33)(P=0.006)。LAs与Child-Pugh积分无明显相关性(r=0.235,P=0.070),但与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304,P=0.020)。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左心功能不全,以舒张功能不全为主,提示肝硬化心肌病的存在。心功能减退可能与大量腹腔积液、低蛋白血症具有一定关系。当肝硬化患者行心脏二维多普勒超声出现LAs增大、E/A<1时需要注意肝硬化心肌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15.
肝硬化患者胆碱酯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前瞻性对比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浆胆碱酯酶(ChE)活性和正常人血浆胆碱酯酶活性以探讨肝硬化患者胆碱酯酶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53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胆碱酯酶活性及白蛋白水平,并按Child分级标准将肝硬化患者分为A、B、C三级并作相关分析。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浆ChE活性及白蛋白均低于正常对照组,A组与对照组、B级与A级、C级与B级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ChE与血浆白蛋白显著正相关。结论 ChE活性可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对了解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发展及判断预后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198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组(分为A、B、C组),同时以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结果肝硬化组MPV、PDW、P-LC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PLT、PC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肝硬化各组之间比较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肝硬化级别的增加,MPV、PDW、P-LCR逐渐升高(P<0.05),而PLT、PCT逐渐降低(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患者血清钙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钙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40例肝硬化患者(按肝功能分级分为A、B、C3组)的血清钙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肝硬化组血清钙水平(1.96±0.19)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2.42±0.21)mmol/l(P<0.01),其中肝功能A级、B级、C级的血清钙水平分别为(1.98±0.24)mmol/l,(1.95±0.18)mmol/l,(1.88±0.20)mmol/l,但3个小组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硬化组低钙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低钙血症发生率高,但临床症状不典型,应加强对肝硬化患者血清钙的监测,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肝硬化病人并发的低钙血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与食道静脉曲张程度、食道静脉曲张出血及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6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和25例正常人的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脾静脉直径增宽,血流速度下降,血流量增加,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各参数与食道静脉曲张程度无关。肝硬化出血组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比值较无出血组显著增高。Clild-Puph C级组患者门静脉流速及流量明显低于A级组、B级组。结论:肝硬化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不能用于判断食道静脉曲张程度,但脾静脉内径、流速、流量及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比值对预测食道静脉曲张出血有重要意义。门静脉流速、流量可反映肝功能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肝与肺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较为迅速,许多学者认为肝硬化患者易伴有肺内分流和肺内灌注障碍引起肺功能异常及低氧血症,并称之为肝肺综合征[1].但是,其肺功能改变的临床意义以及与血气分析之间的关系尚不十分明确.为此,我们对35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了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的检测,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