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参数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5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比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PCV)、血小板分体积分布宽度(PDW),并与35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的RBC、HCT、HB、PLT、PCT均显著下降(P<0.05),MCV、RDW、MPV、PDW显著升高(P<0.05,P<0.01),并且随着Ch ild-Pugh积分的增加,红细胞参数的异常程度逐渐加重(P<0.05,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红细胞和血小板异常,红细胞和血小板参数可以反映肝病的肝损程度和病情轻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12月于本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200例,根据不同采血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进行静脉血采集,对照组进行末梢血采集,对血常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中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检查项目的差异。结果:两组血常规检测指标中WBC、RBC、PLT、HCT、H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静脉血采集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更为客观准确,静脉血液采集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杨春  沈昊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11):1146-1148
目的:观察XS-1000i血细胞分析仪全血与末梢血2种进样模式检测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8项参数结果有无差异。方法:应用XS-1000i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08例患者的全血与末梢血标本的WBC、RBC、Hb、PLT、MCH、HCT、MCV、MCHC 8项参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CT、MCV、MCHC的结果2种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BC、RBC、Hb、PLT、MC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血进样模式测定的WBC、RBC、Hb、PLT、MCH这几个主要参数可信性强,适用于化疗的血液病患者反复采血及新生儿、婴幼儿。  相似文献   

4.
肝病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05例肝病患者的红细胞参数,并与35例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患者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和红细胞比积(HCT)无明显变化(P>0.05),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和肝癌RBC、HCT、Hb均不同程度下降(P<0.05~0.01);(2)所有肝病患者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均增大(P<0.0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仅慢性重症肝炎组患者有所增高(P<0.05),其他肝病组与对照组比较MCH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所有肝病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变化均不明显(P>0.05);(3)慢性肝炎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变化不明显(P>0.05),急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和肝癌RDW均明显增高(P<0.05~0.01),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增加,RDW逐渐增宽。结论红细胞参数RBC、Hb、HCT、RDW与MCV可以反映肝病患者的肝损害程度和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5.
秦江萍 《基层医学论坛》2013,(16):2133-2134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血常规的检测方法及结果,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7月—2012年7月56例肝硬化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期体检健康的受检者6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比较2组受检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血常规检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法。结果观察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红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的血常规检测与正常人比较有显著差异,能够提示肝硬化的肝损害程度,对早期诊断肝硬化、监测治疗效果及评估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35例正常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分别用末梢采血和静脉采血两种方法采得血样,称为末梢血组(末梢组)和静脉血组(静脉组),对比两种采血方法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以及血小板(PLT)等的检验结果。结果:静脉组研究对象在RBC、PLT、HCT、Hb指标上明显高于末梢组(P<0.05),在WBC、MCV指标上明显低于末梢组(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的采血方式对于血常规检查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静脉采血的检验结果稳定性要好于末梢血检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职业性铅接触对人体红细胞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将铅作业者按血铅浓度分为铅接触组和铅吸收组,并与上岗前健康体检工人外周血红细胞参数中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分布宽度(RDW)及在显微镜下阅片观察点彩红细胞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铅吸收组RBC、Hb、HC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铅接触组血RBC、HCT、MC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RDW均数高于对照组(P<0.001),不论是铅接触组还是铅吸收组RBC、Hb、HCT的异常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长期接触铅可引起红细胞相关参数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刘宇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1):144-146
目的:探讨对临床贫血患者给予血常规检验诊断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东省兖矿新里程总医院收治的90例贫血患者作为试验组,依据贫血种类不同,分为A1组(再生障碍性贫血30例)、A2组(缺铁性贫血30例)、A3组(溶血性贫血30例);同时期选择90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参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均展开血液检测,对试验组与参照组血常规检验结果[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以及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进行比较;并比较A1组、A2组与A3组贫血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试验组RBC、Hb、RDW、MCH、MCV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MCV水平低于A1组、A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MCV水平高于A2组、A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RDW水平低于A2组、A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工作有效开展,对患者是否发生贫血以及贫血类型可以进行有效判断,表现出的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研究海南省百岁老人静脉血常规指标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海南省健康百岁老人354例为观察组,分别选取海南省百岁以下健康人群和全国血常规平均水平作为对照组1和对照组2,对三组血常规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将观察组和对照组1的RBC和Hb数据结果同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同对照组1比较RBC、Hb、Mono%、Eos%、Baso%、Hct、MCH、MCHC、RDW、PCT、PDW、MP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WBC、Neut%、Lymph%、MCV、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RBC、Hb、Hct、MCH、MCHC、PCT和MPV均低于对照组;RBC、Hb、Hct、MCHC与年龄呈现负相关,与RDW呈现正相关。观察组与对照组2比较RBC、Hb、WBC、Neut%、Lymph%、Baso%、Hct、MCH、MCHC、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南省百岁老人血常规指标与海南省百岁以下健康人群、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明显,有必要使用适合百岁老人的参考区间评价百岁老人血常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常规指标与肝功能、HBV病毒载量以及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肝癌患者124例,纳入肝癌组,并收集同期治疗及体检的肝硬化患者、健康者各100例,分别纳入肝硬化组、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血常规指标[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含量、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并根据不同肝功分级、病毒载量、预后情况分组观察肝癌患者的血常规指标表达情况,分析肝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RBC、Hb、HCT从高至低依次为对照组、肝硬化组、肝癌组(P<0.05),MCV、NLR从高至低依次为肝癌组、肝硬化组、对照组(P<0.05);不同肝功分级肝癌患者的RBC、Hb、HCT从高至低依次为A级、B级、C级(P<0.05),MCV及NLR从高至低依次为C级、B级、A级(P<0.05);不同HBV病毒载量肝癌患者的RBC、Hb、HCT从高至低依次为低拷贝组、中拷贝组、高拷贝组(P<0.05),MCV及NLR从高至低依次为高拷贝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血常规检验在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接诊的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患者中随机选取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5例。设定缺铁性贫血患者为对照组,地中海贫血患者为试验组,两组均接受血常规检验,比较两组的鉴别诊断结果。结果:试验组的Hb和MCHC血常规检验指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W、RBC、MCV等血常规检验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MC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中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是鉴别诊断贫血类型的重要指标,可以为后续临床诊治提供确切的参考依据,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300例,根据不同采血方式将其分为观察中和对照组各150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静脉血采集,对照组患者进行末梢血采集。对两组患者的血常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及血红蛋白(Hb)等检查项目的差异。结果:末梢血中WBC、RBC、HCT、PLT、Hb的检测结果均低于静脉血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末梢血的稳定性低于静脉血和动脉血;其他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采血方法将对血常规的检测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建议临床应用静脉血采集来进行血常规检测,使检测结果更为客观准确,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红细胞指标检测在鉴别儿童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的价值。方法:选取90例中轻型地中海贫血患儿为试验A组,90例缺铁性贫血患儿为试验B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的90例未合并缺铁性贫血及地中海贫血者儿童为对照组,对比三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试验组的Hb、MCV和MCH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RDW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是试验A组RBC指标明显高于试验B组(P<0.05),而试验B组的RDW指标明显高于试验A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检测红细胞指标RBC、Hb、MCV、MCH、RDW可较好的鉴别儿童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疟疾患者发作期和治疗期间外周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方法分析恶性疟患者与间日疟患者疟疾发作初期外周血细胞计数的改变情况,进一步探讨患者服用蒿甲醚一个疗程巩固治疗中其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恶性疟组和间日疟组血常规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恶性疟、间日疟患者在发作期治疗前外周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LYMPH)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降低(P0.05);恶性疟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日疟组Hb、MCV、PLT、MPV及血小板压积(PC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疟与间日疟患者服用蒿甲醚一个疗程期间外周血常规的中性粒细胞(NEUT)、单核细胞(MONO)、嗜碱性粒细胞(BASO)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WBC总数、LYMPH、EO和PLT计数均有升高趋势,而RBC、Hb计数有下降趋势,观察到血常规散点图也有相应的改变。结论疟疾发作初期观察血常规指标和散点图的变化可辅助诊断疟疾感染,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RBC、Hb计数降低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脂肪肝与非脂肪肝患者血常规的检验结果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某院脂肪肝和非脂肪肝患者各55例,其中脂肪肝患者为观察组,非脂肪肝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脂肪肝与非脂肪肝患者血常规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嗜酸细胞比率(E0%)、红细胞比积(HCT)、平均红细胞Hb浓度(MCHC)、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淋巴细胞比率(LYM%),单核细胞比率(MONO%)、平均细胞容积(MCV)、 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肪肝患者的血常规检查中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红细胞等指标均明显高于非脂肪肝患者,但脂肪肝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非脂肪肝患者.  相似文献   

16.
MCV与SF联合检测对筛查产前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CV与SF联合检测在产前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地区产前检查的孕妇,作地中海贫血基因分析,血常规红细胞参数检测,铁代谢指标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测定。对已明确诊断的地贫组84例,缺铁性贫血(IDA)组76例,进行红细胞参数(RBC、Hb、HCT、MCV、MCH、MCHC、RDW、RET)以及铁代谢指标SF、SI结果的比较。将各检测结果与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结果比较,分析各筛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地贫组和IDA组Hb、HCT、MCV、MCH和MCHC均减低,RDW和RET均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地贫组与IDA组比较,地贫组MCV减低较IDA组明显,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DA组SF降低,而地贫组SF增高,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基因检测结果,MCV诊断地贫组基因携带者的敏感性为97.6%,特异性为54.5%,若联合SF检测,特异性可达97.0%。结论MCV结合SF检测可作为产前地贫携带者筛查的简便而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胆红素(TBIL)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标本91例,根据患者胆红素检测结果分为实验组(胆红素异常45例)和对照组(胆红素正常46例)两组,分别检测两组各项血常规参数,并检测实验组标本在放置不同时间后血常规参数的变化。结果:实验组RBC(红细胞计数)、HGB(血红蛋白)、HCT(血细胞比容)、PLT(血小板)和PCT(血小板压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P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MPV(平均血小板体积)、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WBC(白细胞计数)、MCV(平均红细胞体积)及MCH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放置时间下胆红素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标本中胆红素异常增高会使血常规的多项参数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未发现胆红素作用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仙芪生血颗粒对再障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影响.方法 40例再障患者为治疗组,9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治疗组口服仙芪生血颗粒治疗,将治疗组治疗前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对照组比较,并对治疗组治疗3个月前、后上述红细胞参数进行对比,观察红细胞参数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红细胞数值低于对照组(P<0.01),HCT低于对照组(P<0.05),MCV、RDW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红细胞数值明显上升(P<0.01),HCT明显上升(P<0.05),MCV和RDW明显上升(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仙芪生血颗粒除能提升再障患者RBC数值以外,还可对HCT、MCV、RDW等红细胞参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贫血患者胸部CT扫描血液CT值与血常规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于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胸部CT扫描的82例贫血患者(贫血组)和30例非贫血者(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液CT值,测量贫血组的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分析血液CT值与血常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贫血组左心室腔、主动脉、室间隔血液CT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室间隔与左心室腔血液CT值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贫血患者左心室腔、主动脉、室间隔血液CT值与Hb、RBC、MCV呈正相关,与RDW呈负相关(P<0.05);贫血患者室间隔与左心室腔CT值差值与Hb、RBC、MCV呈负相关,与RDW呈正相关(P<0.05)。结论:贫血患者与非贫血人群的胸部CT扫描血液CT值存在明显差异,患者血液CT值与Hb、RBC、MCV、RDW等血常规指标均具有相关性,可用于临床贫血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对人体血液系统中红细胞的影响。方法:取自我院就诊符合入组条件的病人150例,均进行同型半胱氨酸及血常规检查,将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检查结果及红细胞检查的相关数据: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V)、红细胞压积(HCT)、沉降率(ESR)、分布宽度(RDW)等,分别用表格的形成陈列,再将同型半胱氨酸,按测定水平,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异常组主要选取增高组,异常组又按分类标准,分为轻中重度三组,而后将患者正常组及异常各组的红细胞各类指标分类列出,并计算平均值,进行比较,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同型半胱氨酸的正常组与异常组中,轻中度增高组各组之间,红细胞的各类指标中,RBC、HGB、MCHV、HCT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MCV、RDW、ESR数据经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同型半胱氨酸的值增高,MCV、RDW、ESR相应值增大。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影响红细胞的MCV、RDW、ESR,存在正相关,但不影响红细胞的RBC、HGB、MCHV、H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