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干骺端纤维性缺损缺损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干骺端纤维性缺损缺损的X线、CT及MRI表现。结果:20例共25个病灶,X线表现病灶内为均匀的低密度,病灶内均未发现钙化影。CT表现骨皮质呈杯口状或碟状凹陷,缺损区内为均匀软组织密度,未见钙化或骨化。MRI表现病灶在T1WI和T2WI与肌肉信号相等或略低,周围有更低信号线围绕。结论:X线、CT和MRI可显示干骺端纤维性缺损缺损的影像特征,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长骨良性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8例长骨良性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38例共42个病灶,其中股骨远侧干骺端19个,胫骨近侧干骺端12个,股骨近侧干骺端5个,腓骨近侧干骺端4个,胫骨骨干2个;单发34例,多发4例。X线表现: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灶,切线位呈杯口状或碟状的骨皮质缺损区,病灶内缘可见硬化边。CT表现:缺损可位于骨皮质表层或骨皮质内,位于骨皮质表层者缺损表面无骨壳,位于骨皮质内者缺损表面骨壳可完整;部分病灶凹向髓腔且硬化边与髓腔分隔,但无膨胀性改变,灶内为均匀软组织密度,未见钙化灶。21个病灶经随访观察,其中12个病灶可见不同程度缩小,6个病灶完全消失,3个病灶经手术治疗。结论:影像检查是发现、诊断和观察长骨良性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最佳方法,典型的长骨良性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单凭X线平片、CT即可诊断,但CT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3.
骨梗死的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35例累及75处骨骼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将骨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病变主要累及股骨下段和胫骨上段,多双侧发病。骨梗死急件期、亚急性期x线、CT表现为阴性和局部的骨质疏松及斑点状钙化,MRI表现为病变中心T1WI呈等或稍高、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边缘呈典型的地图样改变;慢性期x线及CT呈不规则状、蜿蜒状骨质硬化,MRI 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MRI检查是诊断早期骨梗死最为有效的方法,X线平片对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病变有帮助,CT较平片敏感。  相似文献   

4.
骨梗死的X线、CT和MRI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2例累及20个骨骼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将骨梗死分为早、中、晚期,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早期骨梗死x线、CT表现为干骺端骨质疏松,MRI 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骨梗死中期X线、CT扫描为斑点状硬化,MRI表现为病灶中心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内信号不均,病灶边缘呈地图样改变;骨梗死晚期X线、CT呈不规则、蜿蜒状硬化斑块,MRI 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骨梗死的各期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在早期和中期MRI特征性表现优于平片,在晚期X线平片、CT及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三者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29例经过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影像学分析,所有病例均行X线平片、CT和MRI扫描,观察病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结果 本组股骨远侧干骺端18例,胫骨近侧干骺端9例,胫骨远侧干骺端2例.双侧发病2例,单侧发病27例.结论 熟悉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形态特点,对于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收集我院自2012—2015年收治的经病理证实及临床追踪确诊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病例21例,本组21例均行X线检查,同时有19例行CT检查,18例MRI检查;通过回顾性分析该病影像学征象,总结并探讨该病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21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23个病灶均位于长管状骨,其中股骨15例(16个病灶);胫骨6例(7个病灶);病灶位于病骨侧后缘18例,位于后缘3例。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病灶X线正测位片呈椭圆形或圆形低密度透亮区,边缘多清晰、锐利,有硬化边。CT可见局部骨皮质凹陷缺损、病灶表浅、未深入髓腔、病灶周围没有硬化壳。MRI图像病灶不同的组织成分表现为不同的MRI信号,可与其它疾病进行鉴别。讨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通过X线片、CT、MRI检查能够明确诊断并与其它疾病鉴别,也是随访观察、判断愈后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x线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1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和x线平片。结幂本组31例共38个病灶,其中股骨远侧干骺端28例,胫骨近侧干骺端6例,腓骨近侧干骺端2例,肱骨近侧干骺端1例。桡骨远侧干骺端1例。双侧发病7例,单侧发病24例。其X线表现:1.好发于长骨干骺端的皮质;2.椭圆形透光区,界线清晰,与骨干长轴一致,并可见硬化缘或正常骨密度的边缘;3.病变内残留的骨嵴使病变呈多房样改变,其内无钙化。4.病灶周围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结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具有特征性的x线表现,结合,临床及典型发病部位,平片可以明确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软骨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软骨母细胞瘤影像学资料,总结其X线平片、CT和MRI表现。结朵肱骨5例,股骨9例,胫骨3例;病灶呈类圆形分叶状骨质破坏区,部分呈膨胀、偏心性生长;病灶内常有钙化,周围可见硬化带,部分骨皮质断裂,少数有软组织肿块、骨膜反应。MR 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上信号混杂,增强检查呈不均匀或较均匀强化,骨髓水肿、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均可强化。结论软骨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较有特征性,结合X线平片、CT和MRI能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搜集经临床追踪或手术病理证实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17例,17例全部摄平片,其中8例行CT检查,重点分析其X线、CT表现特征。结果17例共19个病灶,84.2%(16/19)位于股骨下于骺端。X线表现:长骨干骺端皮质内类圆形、椭圆形、泪滴状及不规则形皮质缺损区,切线位呈杯口状或碟状,病灶长轴均与骨干平行,边界多清晰(17/19,89.5%),髓腔侧可见骨性硬化边,病灶内为均匀低密度,周围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CT表现:10个病灶为皮质内囊状或不规则形、无膨胀性的骨质缺损区,外侧骨壳可完整或缺损,邻近骨质无骨膜反应,灶内为均匀软组织密度,未见钙化灶。17个病灶邻近软组织无肿胀,2个有轻微肿胀。16个病灶经随访观察,8个病灶有缩小,5个病灶无改变,3个病灶完全消失。结论X线和CT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能进行准确诊断,但CT比平片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原发恶性淋巴瘤(PLB)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学证实的PLB 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9~60岁,中位年龄26.5岁.9例中X线平片检查8例、CT检查5例、MRI检查7例.其中2例行X线平片和MR检查,2例CT和MR检查,4例具有X线、CT和MR资料.2例为穿刺活检证实;7例行手术切除和病理学检查证实,全部病例均做了常规的组织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病灶位于骨盆4例、额骨1例、枕骨斜坡1例、脊柱1例、股骨上端2例.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病变骨组织外形基本正常4例,内部可见斑点状、大小不等的虫蚀状骨质破坏;4例表现为病变骨质轻度~中度膨胀性改变,局部骨质呈明显溶骨性破坏:CT表现骨髓腔内和骨皮质上可见大小不等的溶骨性破坏,病变骨质周围围绕明显的软组织肿块;MR表现病变区骨髓腔内及周围软组织肿块在T2WI上呈不均匀中度~明显高信号,T1WI上呈均匀等信号.增强扫描后骨髓腔内病灶和周围软组织肿块在CT和MRI上均呈中度~明显强化.病理结果B细胞型5例、T细胞型4例.结论 影像学上PLB以斑点状或渗透性溶骨性破坏为主,病变骨质外形可正常或呈膨胀性改变,伴有明显的周围软组织肿块,中块以病骨为中心生长并有明显强化为其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X线、CT及MRI在四肢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骨巨细胞瘤患者的X线、CT及MRI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1例行X线检查患者中,病灶区均可见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部分见骨皮质膨胀改变、溶骨性骨质破坏、"皂泡状"改变。17例行CT检查见偏心性生长、硬化边缘、不同程度的软组织密度影及液-液平面征象,部分累及关节面。18例行MRI检查患者中,等长T1 WI/等长T2 WI 7例,等短T1 WI/等长T2 WI 8例,等T1 WI/等长T2 WI 1例,长T1 WI/等长T2 WI 2例。STIR呈稍高混杂信号6例,余12例呈高信号。8例CT与MRI均检查出液-液平面的患者液平比与肿瘤良恶性的分布不同。结论综合运用X线平片、CT及MRI可提高四肢骨巨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率;MRI比CT在观察骨巨细胞瘤液-液平面表现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表现,并探讨与非骨化性纤维瘤的鉴别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临床和X线资料,并与6例非骨化性纤维瘤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8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中,位于股骨下干骺端13例、胫骨上干骺端4例、腓骨下干骺端1例,且病灶多位于病骨后缘;多呈圆形、椭圆形,大小约0.3~3.2cm,边缘硬化;切线位呈皮质"陷入"髓腔或缺损之表现.6例非骨化性纤维瘤中,位于胫骨上干骺端4例、胫骨下干骺端1例、股骨下干骺端1例,且病灶多位于病骨前缘或前侧缘;呈多囊状或分叶状,大小约2.0~6.5cm,病灶向髓腔深入较著,皮质膨胀变薄但无缺损表现.结论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切线位摄片显示皮质凹陷缺损是其特点;非骨化性纤维瘤之病灶呈多囊状或分叶状,骨皮质膨胀变薄但无明显缺损是与纤维性骨皮质缺损鉴别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林益良  李建全  马隆佰 《广西医学》2012,34(9):1186-1188,1190
目的 探讨长骨干骺端骨嗜酸性肉芽肿(EGB)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长骨干骺端EGB影像学资料.结果 X线平片检查10例,均呈单发囊状、溶骨性破坏,骨干轻度增粗,或骨皮质不规则,骨皮质局部变薄、中断、破坏.CT检查7例,均表现为干骺端骨髓腔内类圆形软组织肿块,沿长骨纵轴方向生长,CT值为40~76 HU;均见髓腔扩大,其内正常骨小梁吸收、破坏.MR检查6例,T1WI呈均匀低信号2例,低、等混杂信号3例,周围环形高信号,髓腔中心低信号1例;T2WI呈均匀高信号2例,高、等混杂信号2例,周围环状低信号,中心为稍高信号1例;高、等、低信号混杂1例;增强后软组织肿块明显强化.结论 长骨干骺端的骨嗜酸性肉芽肿易与其他骨病混淆,正确诊断有赖于临床、影像学、病理相结合,细致综合的分析才能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恶性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29例患者均行相应部位X线及CT检查,17例行MRI检查。结果:X线、CT表现为骨质破坏溶骨型6例,浸润型12例,骨质硬化型3例,混合型8例,包绕病骨生长并超越骨病变范围的软组织肿块14例,CT增强扫描呈中等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12倒。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X线对骨恶性淋巴瘤的检查有重要作用,其象牙椎、椎体多骨多灶性破坏、长骨溶骨性破坏等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CT对本病的骨质破坏、硬化反应、骨膜反应、软组织侵犯等观察优于x线。MRI相对特征影像学特点为骨膜反应轻、T2WI稍高信号、软组织肿块较大、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MRI对淋巴瘤浸犯性破坏所致的早期骨质改变。以及发现骨髓的早期侵犯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15.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丽宁  成官迅  张静  黎蕾  张刚  刘婷 《当代医学》2009,15(14):72-75
目的 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和MRI表现,14例经X线检查,4例经CT检查,7例经MRI检查.结果 发生于股骨上段8例,肱骨中上段3例,胫骨上段和髂骨各2例,腓骨小头、下颌骨、颧骨和跟骨各1例;X线表现为囊状骨质破坏,周边有薄层骨质增生硬化,内部可见骨嵴和骨性分隔,骨皮质膨胀变薄,可合并病理性骨折,X线平片诊断正确率为35.7%;CT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周围可见骨壳,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骨性分隔,病灶可向软组织内突出;MRI表现为膨胀性多囊状病灶,周边见低信号环,囊内可见液-液平,T1WI增强扫描囊壁和分隔呈薄层环形强化,MRI 诊断正确率为71.4%.结论 MRI较X线平片、CT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三者结合,有助于ABC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6.
田野  陈利军 《吉林医学》2011,(21):4393-4394
目的:分析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分析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软骨母细胞瘤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其X线平片、CT和MRI表现。结果:X线表现: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区,偏心性生长,边界清晰,可见硬化边,可见病灶内有点状钙化。CT扫描显示:骨质破坏区边界锐利、硬化,病灶内斑点状或云絮状钙化。MR检查显示:T1WI病灶信号近似于肌肉信号,T2WI上病灶呈等高混杂信号或不均匀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示病灶周边见大片状骨髓水肿区;病变临近出现骨膜反应、临近软组织及关节囊肿胀。结论:软骨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较有特征性,结合X线平片、CT和MRI能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3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将骨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骨梗死急性期X线、CT表现为干骺端骨质疏松,MRT1WI骨梗死灶中央部分呈等至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T1WI骨梗死灶边缘呈环形低信号,T2WI呈环形高信号;亚急性期X线、CT表现为小的虫噬样改变,伴有斑点状钙化,MRT1WI骨梗死灶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T1WI骨梗死灶边缘呈环形低信号,T2WI呈环形高信号;慢性期X线、CT表现为不规则状、蜿蜒状骨质硬化,MR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MRI是诊断骨梗死急性期的最有效方法,在急性和亚急性期,MRI优于X线和CT,在慢性期,X线、CT和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8.
曹瑛  王忠  付兵  彭竹琴  黄凌波 《西部医学》2011,23(8):1572-1573,1575
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32例经随访观察1~4年(26例)、临床病理证实(6例)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进行分析,并加以鉴别诊断。结果 32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中,位于股骨远侧干骺端16例,股骨骨干下段3例,股骨近侧干骺端3例,胫骨近侧干骺端8例,胫骨骨干上段2例;右侧17例,左侧15例;且病灶大多位于病骨后侧份,内侧份皮质区;病灶大多呈类圆形、椭圆形,边界清楚,周围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病灶大小约0.5~2.6cm,多呈稍长T1稍长T2、稍短T2信号,并周围见低信号线样改变,11例增强扫描均有不同程度强化,多为轻~中度。14例经随访观察,其中7例病灶无改变,5例病灶稍有缩小,2例发展为非骨化性纤维瘤。结论纤维骨皮质缺损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并能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对儿童急性骨髓炎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资料完整的30例急性骨髓炎住院病儿,均行MRI及X线检查,其中16例病儿同时行CT检查,分析其病变过程中的X线、CT及MRI影像学表现。治疗后复查影像学表现。结果 X线检查显示发病7d内仅见软组织肿胀10例,发病7d后软组织肿胀并骨质破坏20例。CT检查显示发病7d内仅见软组织界限不清7例,发病7d后骨髓腔密度减低6例,骨质破坏中断3例。MRI检查均显示软组织抑脂-T2WI高信号,发病3d后骨质抑脂-T2WI高信号28例,骨膜下脓肿9例。结论 MRI检查可早期发现儿童骨髓腔及软组织炎症,但是X线、CT对于发现骨质破坏及骨质修复占据优势,所以X线、CT、MRI在儿童骨髓炎诊断及疗效观察方面各有优势,不能相互代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0例累及25个骨骼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骨梗死病变急性期X线、CT扫描表现为干骺端骨质疏松,MRT1W1呈等或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示梗死灶内出血肿胀,周围见规则低信号环,与正常骨髓间有线状T1低信号、T2高信号;亚急性期X线、CT扫描表现为小的虫噬样改变,伴有斑点状硬化,MR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周围见低信号带,与正常骨髓间有线状T1低信号、T2高信号;慢性期X线、CT扫描呈不规则状、蜿蜒状硬化斑块,MR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骨梗死的各期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在急性和亚急性期,MRI优于平片和CT,在慢性期,平片、CT和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