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检查结合行脂餐实验对肝外胆管轻度扩张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常规超声检测筛出的32例肝外胆管轻度扩张者(内径6~10mm)行脂餐实验,检测肝外胆管在脂餐实验前后其内径变化情况,并对脂餐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2例中脂餐实验阳性17例,胆总管内径较脂餐前扩张1~3mm,并发现梗阻病灶,为病理性扩张。阴性9例,脂餐后胆总管内径缩小或恢复正常未发现梗阻病灶,为生理性扩张。可疑阳性6例,餐脂后胆肝外管内径虽无明显变化,经1~6月超声动态观察发现3例梗阻病灶。结论脂餐后超声检测肝外胆管内径增加、缩小或不变,对诊断肝外胆管扩张的性质有很高的特异性。脂餐后的肝外胆管显示段多增宽、延长、有利于显示胆管内的病灶部位及形态,为临床诊治提供准确的超声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技术对肝外梗阻性黄疸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超声仪器检测752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肝内外胆管,测量胆管内径,观察胆管内回声,做出初步诊断,以后行治疗性ERCP检治,以取出结石或手术病理为最后诊断进行对比。结果:752例肝外梗阻性黄疸患者B超探及梗阻性胆管扩张,治疗性ERCP及手术证实符合率90.96%,其常见的原因包括胆总管结石、胆道狭窄及胆管癌、壶腹肿瘤、胰头肿瘤等。结论:高分辨率实时超声可以完整显示肝内外胆管且具有较高的显示率,对病变的部位、性质及与周围组织的显示均有良好的效果,可作为ERCP术前肝外梗阻诊断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探查左右肝管、肝外胆管及胆囊在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 BA)和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高频超声对58例持续性阻塞性黄疸患儿进行超声检查,前瞻性地观察左右肝管、肝外胆管上段情况,胆囊大小形态、哺乳后变化(观察至哺乳后2.5 h或至收缩率>50%)及肝门部有无三角形纤维斑块和囊性回声,并与临床诊断或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BA 28例:26例左、右肝管及肝外胆管未探及,胆囊表现为4种情况;2例左、右肝管及肝外胆管呈缝隙状,壁毛糙,内透声差;肝门部纤维斑块22例,4例肝门部无纤维斑块的患儿年龄均<3个月;肝门部囊性回声7例。IHS 30例,左、右肝管及肝外胆管均可探及。误诊为胆道闭锁3例,左、右肝管及肝外胆管均呈缝隙状,壁毛糙,内透声差;27例胆囊表现为3种情况;肝门部囊性回声3例。BA与IHS在左、右肝管和肝外胆管是否可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左、右肝管和肝外胆管未探及与肝门部纤维斑块在BA的诊断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年龄<3个月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3个月的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结论高频探头能够清晰显示婴儿左、右肝管及肝外胆管情况,对早期BA与IHS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患儿胆囊收缩率检查建议观察至哺乳后2.5 h。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超声诊断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67例阻塞性黄疸患者超声影像图进行分析。结果:胆系肝外结石3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17例,其中,胆囊癌2例,肝外胆管癌3例,原发性肝癌5例,壶胰癌3例;胆管扩张7例,其中,肝内胆管扩张3例,肝外胆管扩张4例;胆总管内病变引起的梗阻7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3例。超声诊断与手术证实符合62例,符合率92.5%。结论:B超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方便、无创、快速,对局限性占位、结石、先天性畸形等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对梗阻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疽的鉴别敏感而准确。在干扰严重致使显示不清或者无明确结石、肿瘤时,B超能发现一些间接征象,明确部分病情,为进一步针对性检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磁共振胆道成像(MRC)显示胆道狭窄部位和程度及扩张胆管,检查病人45例(梗阻性黄疸15例,其他病人30例)。采用不屏气快速自旋回波(TSE)、重T_2加权成像技术及三维图像处理。结果显示梗阻性黄疸病人均能显示阻塞部位及扩张胆管,非梗阻性黄疸病人可显示胆总管及左、右肝管起始段,胆道术后病人见肝内外胆管轻度扩张。说明MRC能显示胆道狭窄部位、程度及扩张的胆管,与磁共振(MRI)结合能更准确地诊断胆道阻塞部位及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 15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将病理诊断与超声诊断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声像图特征,以提高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的准确率。结果肝外胆管结石126例,超声诊断符合113例,符合率89.7%(113/126);胰头癌11例,超声诊断符合9例,符合率81.8%(9/11);肝外胆管癌6例,超声诊断符合5例,符合率83.3%(5/6);壶腹癌3例,超声诊断符合2例,符合率66.7%(2/3);肝门部胆管癌4例,超声诊断符合3例,符合率75.0%(3/4);肝外胆管囊状扩张5例,超声诊断符合5例,符合率100%(5/5)。综上,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的符合率为88.4%(137/155)。结论超声能够判断有无胆道梗阻、明确梗阻部位以及鉴别胆道梗阻的病因,是诊断梗阻性黄疸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超声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超声检查106例临床疑诊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肝内外胆管、胆囊和胰管声像特征,并与CT、X线造影及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这些患者中,94例超声检出肝内或肝外胆管扩张并确定病因,3例未见胆管扩张,6例探查不清。另3例超声发现胆管扩张而临床未发现黄疸,经随访确诊。3例老年人、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胆管轻度扩张,经长期随访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超声检查能较完整地显示扩张的肝内外胆管,具有安全、便捷、准确、价廉等特点,在鉴别诊断梗阻性黄疸及梗阻病因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洋 《当代医学》2014,(7):72-74
目的分析肝外胆道生理性扩张的管腔结构特点,为鉴别肝外胆道生理与病理性扩张提供依据。方法运用传统测量与三节段测量方法对128例患者的肝外胆道内径进行测量,所有患者划分成对照组、生理性扩张组和病理性扩张组,测量值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将两种测量方法取得的三组数据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造成测量值假阳性与假阴性的原因,评价三节段测量法在鉴别生理性与梗阻性肝外胆管扩张的价值。结果对照组与生理性扩张组肝外胆道肝门段及胰腺段内径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间肝外游离段内径比较差异显著,p〈0.01。生理性扩张组与中度梗阻扩张组肝外胆道肝门段及胰腺段内径比较差异显著,p〈o01。两组间肝外游离段内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传统测量方式容易造成肝外胆道测值假阳性与假阴性。三节段测量能够有效筛查并区分肝外胆道生理性和病理性扩张。结论肝外胆道生理性扩张是胆道生理结构在特殊时期的重要表现,深入认识和掌握人体结构的生理变化是超声对疾病诊断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罗开琴  邓仕军  孙青 《海南医学》2011,22(5):123-124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显像对肝外胆管结石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8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超声表现,并探讨其漏诊及误诊原因。结果 39例显示肝外胆管结石;50例肝外胆管扩张,其中48例伴肝内胆管扩张;8例肝外胆管不扩张;伴胆囊结石50例,伴左肝内胆管结石2例,伴右肝内胆管结石2例,伴左右肝内胆管结石1例;5例合并胆管癌,超声诊断3例。结论实时超声显像能直观显示扩张肝外胆管及其程度、结石的部位及大小和数量,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肝外胆管轻度扩张(6~10mm)的病例,临床表现常不突出。不仅超声诊断而且其它临床检查所得结果也往往不明确,难以确定胆道是否存在梗阻病变及病变性质。现通过对71例已确诊病例作脂餐试验,观察肝外胆管内径在脂餐前后的变化,以探讨其在诊断胆道梗阻病变中的价值。1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42例胆道梗阻病变者,29例生理性扩张者,均经B超初筛,存在肝外胆管轻度扩张,其中24例作CT扫描,27例作PTC检查,20例经胃、十二指肠低张双重造影证实,且生理性扩张者经1~6月随访。病例年龄为12岁至67岁,男女比例为1.3:1。1.2方法采用Aloka-…  相似文献   

11.
邓学东 《当代医学》2009,15(26):72-73
梗阻性黄疸由肝内或肝外胆管的梗阻所致,可发生在肝细胞至壶腹部之间的任何部位。肝外胆管梗阻属于外科性黄疸。超声检查具有安全、便捷、准确、价廉等特点,能较完整地显示扩张的肝内外胆管,在诊断梗阻性黄疸方面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超声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78例超声诊断肝外胆管结石及肝外胆管扩张的超声表现,与手术、ERCP结果相对照。结果78例与手术结果及造影结果比较,其中66例符合(84.6%)。结论综合利用探头加压扫查、饮水、脂餐、变换体位,检查前胃肠道准备等可提高超声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符合率。  相似文献   

13.
超声医学的发展提高了梗阻性黄疸的B超诊断的术前诊断率。现将我院近年来经B超诊断与手术病理证实 6 6例梗阻性黄疸分析如下。1 资 料本组 6 6例梗阻性黄疸均为我院住院病人 ,男性 30例 ,女性 36例 ,年龄 16~ 75岁 ,平均 5 5 8岁。临床症状 :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右上腹痛。术前均行B超检查。2 结 果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超声检查显示本组病例除 2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外 ,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内、外胆管扩张。超声诊断良、恶性疾病符合分别为 36例和 19例 ,超声诊断准确率 83 4% (5 5 / 6 6 ) ,漏、误诊 11例占 16 6 %。本组 6 …  相似文献   

14.
肝外梗阻性黄疸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引起梗阻性黄疸的原因很多,表现复杂多变。以往由于下段胆管解剖位置深,较细而弯曲,且易受胃肠气体的干扰,使超声显示模糊不清。现将我院2002—2007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5例肝外梗阻性黄疽超声显像总结分析,以探讨超声在诊断肝外胆管梗阻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肝外梗阻性黄疸,发生在主肝管或胆总管,从肝门的肝管到Vater氏壶腹的任何部位的肿瘤、结石、狭窄、寄生虫、痉挛及先天性畸形等,都可妨碍胆汁流入十二指肠,引起胆道阻塞,使阻塞以上部位的胆管扩张,多需外科治疗.本文报告1994-2001年间B超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96例,以探讨B超在肝外梗阻性黄疸的定性及定位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菊丽 《中外医疗》2014,(32):178-179
目的探讨超声波在肝外梗阻性黄疸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10年6月—2013年7月期间诊断为肝外梗阻性黄疸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肝外梗阻性黄疸的84例患者中确定诊断中,胆总管结石患者有48例,超声波检测诊断的符合率是89.6%;胆管肿瘤患者26例,超声波检测诊断的符合率是83.5%;炎症病变患者10例,超声波检测诊断符合率是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超声波诊断定位的上段、中段、下段的符合率都高于术中定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波在肝外梗阻性黄疸临床诊断方面具有微创、安全、简单等特点,对于肝外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56例无胆道扩张的新生儿及婴儿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时机及效果。超声证实无肝内外胆道扩张的新生儿及婴儿梗阻性黄疸,均行手术探查及病理学检查。手术证实56例梗阻性黄疸中有30例为胆汁粘稠症,并经胆道冲洗治愈;26例为胆道闭锁,预后不良。二者在肝内小胆管增生这一病理改变上存在一致性,可能是对胆道梗阻的代偿机制之一。对于超声提示无肝内外胆道扩张的新生儿及婴儿梗阻性黄疸,经1~2周的抗炎、保肝、利胆治疗无效后,应及时手术探查,以使胆汁粘稠症的患儿得到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8.
研究56例无胆道扩张的新生儿及婴儿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时机及效果。超声证实无肝内外胆道扩张的新生儿及婴儿梗阻性黄疸,均行手术探查及病理学检查。手术证实56例梗阻性黄疸中有30例为胆汁粘稠症,并经胆道冲洗治愈;26例为胆道闭锁,预后不良。二者在肝内小胆管增生这一病理改变上存在一一致性,可能是对胆道梗阻的代偿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超声显像对肝外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很大,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尤其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通常在尚未出现黄疸之前,超声检查即可发现胆管扩张,超声可以完整显示肝外胆管且具有较高的显示率,对病变部位、性质及周围组织的关系均有良好的检查效果,可作为肝外胆管梗阻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超声波在肝外梗阻性黄疸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肝外梗阻性黄疸患者,全部患者均接受超声波检查,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临床诊断资料。结果:超声波诊断出62例胆总管结石,31例胆管肿瘤,11例炎症病变,共确诊104例,诊断准确率为86.67%;超声波定位与手术定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肝外梗阻性黄疸诊断过程中,超声波具有安全、操作简单、无创等特点,有利于提高肝外梗阻性黄疸诊断准确率,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