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了解综全性医院儿科病房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情况,为临床有效控制儿童MDRO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儿科病房141例MDRO感染患儿进行目标性监测,并对MDRO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儿科病房检出MDRO 141株中,社区感染占97.2%,标本主要来自痰液(74.5%)、血液(22.0%),分布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59.6%,排行前4位的MDRO分离率分别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29.6%、产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36.0%、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 78.4%、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26.0%.结论 儿童MDRO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和败血症为主,社区感染居多,通过MDRO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遏制细菌耐药及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呼吸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27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31例)和非感染组(244例)。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进行详细记录,进行相关化验、检查并对症治疗。患者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慢性疾病、是否吞咽困难等。对患者行血培养或痰培养,根据培养结果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对医院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进行方差分析。分析危险因素。结果医院感染部位及发生率如下:275例呼吸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1例,感染发生率为11.27%。其中,呼吸道感染16例(占51.61%),泌尿道感染12例(占38.71%),其他感染3例(占9.68%)。结果表明,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为泌尿道感染。共分离得病原菌37株,其中真菌20株(54.05%);革兰阴性菌12株(32.44%),革兰阳性菌5株(13.5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和患者长期卧床、吞咽困难、侵入性操作有相关性,临床工作中要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避免发生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我院和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MDRO)检出率、分布及变化发展趋势,探讨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预防和控制策略。方法 应用细菌学监测方法对全院1401株及ICU分离的189株MDRO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在我院1401株MDRO中,前3位MDRO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我院MDRO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共669株(47.8%),其中产ESBLs 507株(75.8%, 507/669),非产酶株162株(24.2%, 162/66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184株(13.1%),肺炎克雷伯菌共173株(12.3%),其中产ESBLs 127株(73.4%, 127/173),非产酶株46株(26.6%, 46/173)。ICU共分离多重耐药菌189株,占全院总阳性率13.4%。ICU前3位MDRO是肺炎克雷伯菌共47株,其中产ESBLs的39株(83.0%, 39/47),非产酶株8株(17.0%, 8/47),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37株(19.6%),大肠埃希菌34株,其中产ESBLs 25株(73.5%, 25/34),非产酶株9株(26.5%, 9/34)。我院MDRO检出率呈下降趋势,从2014年13.0%降至2016年7.3%,ICU MDRO从13.4%降8.6%。结论 我院及ICU多重耐药菌主要来源呼吸道标本,处理对策应从阻遏耐药菌传播和产生着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手卫生,防止多重耐药茵医院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4.
潘立承  徐荣 《抗感染药学》2020,17(2):235-237
目的:探究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多药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MDROs)感染情况及其防控措施。方法:抽取2016年5月—2019年10月间收入医院ICU患者58例资料,统计其MDROs感染情况,分析其耐药菌的分布及其防控措施。结果:58例ICU患者送检的96份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36株,其中MDROs 28株其检出率为77.78%,其中鲍曼不动杆菌9株(占32.15%),铜绿假单胞菌6株(占21.43%),肺炎克雷伯菌5株(占17.86%),大肠埃希菌3株(占10.7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株(占7.14%),阴沟肠杆菌1株(占3.57%)和其他菌株2株(占7.14%);28株MDROs主要来自痰液(57.14%)和血液(10.71%),MDROs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32.14%)、血液(21.43%)和泌尿系统(17.86%)。结论:ICU患者感染MDROs风险较大,需进一步强化预控措施,以遏制MDROs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该院普外科患者医院感染情况。方法选择该院2007-2012年普外科患者5869例,回顾性分析其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发生院内感染81例(1.38%),以呼吸道感染为主38例(46.9%);检出病原菌13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5株,占49.6%,革兰阳性菌39例,占29.8%,真菌27株,占20.6%。使用单一抗生素24例,二联45例,三联以上12例。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第二代头孢、第三代头孢、喹诺酮类、青霉素类、甲硝唑。结论据患者病情特点和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严格无菌操作,尽可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血液科血液病80例患者,其中发生院内感染40例。随机分为护理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结果护理组呼吸道感染8例,感染率为40%;血液感染6例,感染率为30%;口腔感染3例,感染率为15%。对照组呼吸道感染12例,感染率为60%;血液感染9例,感染率为45%;口腔感染5例,感染率为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病患者进行全面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减少院内感染率,值得在各地区中小医院进行推广与学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流行特征和相关因素,了解多重耐药菌(MDROs)在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分布状况及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6年1~12月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多重耐药菌菌株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4031株(已剔除重复菌株),其中多重耐药菌株471株,占11.68%,其中以鲍曼不动杆菌(CRABA)居多,共分离出178株,占37.79%;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共分离出156株,占33.12%;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多数分布在ICU中,占全部菌株的28.45%;多重耐药菌前3位标本来源分别为呼吸道、伤口分泌物和血液标本;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首,占73.42%。结论多重耐药菌感染分布广泛,应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控制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8.
张会群  袁蓉  邹华 《抗感染药学》2022,(11):1548-1551
目的: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分宜县中医院多重耐药菌(multiple drug resistant organism,MDRO)感染的监测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分宜县中医院收治的463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所有的送检标本,对所有患者的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10月MDRO检出情况、科室分布及其感染部位。结果: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医院463例住院患者中有331例发生MDRO感染,感染率为71.49%,共检出372株MDRO;2019年56例患者检出57株MDRO,2020年102例患者检出107株MDRO,2021年173例患者检出208株MDRO;3年的MDRO感染排名前3的科室均为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主要感染部位均为呼吸道,其次为泌尿系统和血液系统。结论: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医院MDRO感染率持续上涨,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为主要感染科室,而呼吸道为MDRO感染的重要部位,临床需依据MDRO感染监测情况施以个体化预防手段,以控制MDRO感染蔓延。  相似文献   

9.
《抗感染药学》2019,(3):449-451
目的:探究和分析2016—2018年医院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ce organism,MDRO)感染的趋势变迁,为制定MDRO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6—2018年3年间医院日常感染监测中分离出的MDRO3 924株资料,分析其MDRO的检出率、感染部位以及重点科室的分布及其对策。结果:2016—2018年3年间MDRO检出率呈下降趋势,2016年MDRO检出率(36.82%)低于2015年(34.68%)与2014年(28.49%),而2016年MDRO检出率显著低于2014年(P<0.05);MDRO的感染部位以呼吸道的感染率连续3年均占首位,2014年59.10%,2015年60.91%,2016年45.71%,2016年呼吸道的感染率显著低于2015年和2014年(P<0.05);其次为泌尿系统MDRO感染发生率2014年14.32%,2015年18.15%,2016年25.31%;MDRO发生率较高的科室分别为ICU、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呼吸科及老年科。结论:2014年—2016年医院对于MDRO的感染管理措施总体是有效的,下一阶段需要继续坚持目前的监测与防控手段,还需从同源性角度着手,掌握分子流行病学,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有效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层中医医院多重耐药菌(MDRO)分布特点,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7年1月~2019年3月住院患者4060份标本进行需氧和真菌培养,并对培养出的阳性菌进行MDRO分析,观察MDRO的检出率,不同科室MDRO的分布、不同标本类型MDRO的分布。结果在送检的4060份标本中,检出阳性菌1325株,MDRO 162株,感染发生率为12.23%,MDRO感染中革兰阴性菌79.01%,革兰阳性菌20.99%。MDRO感染的主要细菌菌种为鲍曼不动杆菌40.74%,大肠埃希菌17.28%,屎肠球菌10.49%,肺炎克雷伯菌9.26%,铜绿假单胞菌9.26%。不同科室MDRO感染重症监护室(ICU)72.83%,内科系统15.44%,外科系统11.73%。不同标本MDRO感染痰液70.98%,尿液22.22%,伤口分泌物4.32%,血液2.48%。结论 MDRO以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率最高,ICU检出率最高,痰液标本检出率最高。临床医师应重视病原学检查及药敏监测,加强对高危科室及易感人群的监控,减少MDRO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感染情况,为制定护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神经内科2006年11月至2009年10月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情况。结果神经内科3年平均医院感染率为7.67%,医院感染例次率为9.04%,其中缺血缺氧性脑病、脑出血、脑梗死患者感染率最高,分别为21.88%、14.80%、10.206%;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59.63%),其次为泌尿道(18.15%)、胃肠道(11.85%)及皮肤感染(4.81%);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主要是年龄、住院时间、侵袭性操作、基础疾病;细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结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应加强管理,采取综合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现Ⅳ度骨髓抑制住层流床预防医院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出现Ⅳ度骨髓抑制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人住层流床,对照组住普通病室。观察2组医院感染率、发热持续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和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医院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发热持续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和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住层流床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内科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从而为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合适的依据。方法随机选择自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这一时期我院内科住院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对发生感染的患者的感染情况以及感染率、感染因素、感染部位等进行总结,进而提出较好的护理干预对策。结果这一时期内科住院患者共1600例,而发生医院感染的例数共有32例,感染发生率为2%,对于感染患者进行分析发现:上呼吸道感染20例(62.5%),下呼吸道感染6例(18.75%),El腔感染2例(6.25%),胃肠道感染3例(9.375%),泌尿道感染1例(3.125%)。院内感染的因素主要是患者年龄、长期的基础疾病、抗生素使用、住院时间等。结论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内科住院患者大多是老年患者,其机体免疫力差,加上内科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必需有针对性的加强管理,采取必要的护理对策进行干预,从而降低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我院NICU收治的第一诊断为NRDS的23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发生院内感染(44例)和未发生院内感染(194例)进行院内感染部位、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的分析。结果:NRDS患儿的院内感染率为18.49%,住院相关院内感染率为8.5例次/千日,机械通气相关院内感染率为14.4例次/千日,中心静脉置管相关院内感染率为0.3例次/千日;感染部位以血液为主(48.89%),其次为呼吸道(33.33%);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76.19%),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占40.48%。结论:NRDS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院内感染发生率。胎龄小、出生体质量低、肠外营养等是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因素,探讨护理措施。方法对ICU医院感染患者26例统计不同因素的医院感染率,并对感染部位、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留置导尿管、中心静脉插管、年龄≥65岁、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医院感染率分别高于无上述因素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系统感染18例(69.2%),泌尿系统7例(26.9%),皮肤感染1例(3.8%)。共检出病原菌287株,G-杆菌15例(57.7%),其次为真菌8例(30.8%),最后是G+球菌3例(11.5%)。结论 ICU发生医院感染因素复杂,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熊晓军 《中国当代医药》2013,(35):174-175,177
目的 观察在综合性医院成立发热疾病科对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方法 收集成立发热疾病科前的68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成立发热疾病科后的684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和总结发热疾病科管理体系、病毒隔离制度、传染疾病的报告流程、医疗废弃物的管理、感染监测工作以及规范操作流程的制订和实施方法,并观察实施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院内感染率为1.75%,医患纠纷发生率为1.0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36%、7.89%(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8.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46% (P<0.05).结论 成立发热疾科可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及防控水平,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对医疗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现患率情况,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制定某日对全院住院患者进行感染横断面调查,床旁与病例调查方法相结合,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住院患者576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17%,例次感染率为4.34%;ICU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8.18%,居首位;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54.16%;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5.56%,病原学送检率为54.06%;感染病例病原学送检率为91.67%;分离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和真菌为主,各占21.05%.结论 应加强重点科室医院感染的管理,控制医院感染发生,减少医源性伤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讨围绝经期女性医院泌尿系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和病原菌分布,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住院女性尿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处于围绝经期分为围绝经期组和非围绝经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发生院内泌尿系感染的情况,记录和分析围绝经期组患者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影响其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困绝经期组女性患者医院泌尿系感染率为22.7%,明显高于非囤绝经期组(P〈0.05);58倒发生泌尿系感染的圆绝经期组中共检出病原菌61株,革兰阴性菌41株(67.2%),其中以大肠杆菌最常见,革兰阳性菌18株(29.5%),检出真菌2株(3.3%);分析影响住院围绝经期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乡村地区患者,因抑郁、骨质疏松、糖尿病和生殖道肿瘤住院患者,合并有2种以上疾病以及有导尿管留置患者(P〈0.05),而患者所处绝经阶段、体重指数以及绝经期功血患者与是否发生院内泌尿系感染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是住院女性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高危人群,医院在加强基础疾病治疗的同时要加强医院管理工作,对高发人群做好特别防范、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降低其发生院内泌尿系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2010年医院感染发病率及病原微生物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为主,回顾性调查为辅的方法,对2010年我院37726例住院患者进行监测。结果 1119例发生医院感染,其中16例发生2次感染,共1135例次,医院感染率3.01%。主要感染部位为上呼吸道感染(716例,占63.08%)、下呼吸道感染(142例,占12.51%),消化道感染(195例,占17.18%),切口感染(45例,占3.96%),口腔感染(15例,占1.32%)和泌尿系感染(7例,占0.62%)等。病原微生物培养送检例次889例,送检率为78.33%。主要病原微生物为轮状病毒(95株,占29.33%)、大肠埃希菌(80株,占24.69%)和酵母样真菌(50株,占15.43%)等。结论我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但应继续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和洗手依从性以预防轮状病毒感染,长期落实整治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案以降低真菌感染比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分析皮肤性病门诊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及治疗对策。方法选取本院从2011年11月到2012年11月皮肤性病门诊科收治的皮肤性病患者共250例。对比科室在2010年11月到2011年11月没有采取严格的医院管理措施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并且总结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结果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主要与患者的年龄,侵袭性操作,理疗室患者以及医务人员的手部污染有关,感染比率对比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而患者的营养情况则与发生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其中2011年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1.6%%,2012年的院内感染为4.40%,2012年的院内感染为1.20%,两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提高医护工作人员的防治意识,诊断高危因素进行相关的防治对策,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