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的外科治疗及效果。方法65例CHD合并PH者,房间隔缺损(ASD)27例,室间隔缺损(VSD)3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5例(3例为合并病例),部分心内膜垫缺损(PASD)2例。术前心脏超声检查在缺损处呈双向分流病理改变。手术治疗的指征是心脏超声检查左向右分流时相≥70%心动周期,股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0.94。ASD,VSD均采用涤纶片修补,1例VSD在补片上缝成0.4cm右向左单向活瓣;PDA在并行循环下切开肺动脉补片缝合。术后继续吸氧,扩血管,强心,利尿治疗。结果术后早期因肺动脉高压危象,右心衰死亡2例。余随访12~60(32.30±15.24)个月,心功能Ⅰ-Ⅱ级,心彩超估测肺动脉平均压25—38mmHg,胸片示肺动脉段凸出明显减小,恢复良好。结论经吸氧、扩血管治疗、抗肺部感染、在心功能及肺动脉高压有所改善后,结合超声对分流定性及血气分析判断手术适应证,可使部分CHD合并重度PH患者获得较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急诊手术的经验.方法52例婴幼儿合并重症肺炎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2月~36月,平均(11+3.2月)体重4。1~18KG平均(9+115)KG。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并肺动脉高压4例,室间隔缺损(VSD)17例,VSD伴肺动脉高压16例,VSD合并厉间隔缺损14例,VSD合并PDA3例,严重肺动脉狭窄合并PDA、房间隔缺1例,患儿术前有反复肺炎或持续缺氧发作心衰史,经内科长时间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均行急诊手术,除PDA直接结扎外,其他均采用正中切口,用膜肺及改良超滤技术,术后呼吸机治疗。结果术后感染较重无法脱机2例,带机一周后家长放弃治疗,强行拔管后死亡;并发气胸1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例,拔管后再插管5例,合并低心排1例,治疗后痊愈。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患儿反复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行急诊手术,矫正心内畸形,阻止左向右分流,合理的围术期管理.合适的体外循环方法及手术方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曾德斌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0):1946-1947
目的分析60例婴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结果,探讨影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疗效的因素。方法 2009年2月-2010年3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对6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采用在中度低温、中低流量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VSD采取补片修补55例,直接缝合5例;ASD和PDA予以直接缝闭,行手术治疗。结果全组患儿治愈59例,1例患儿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死亡率为1.7%。随访6个月~2年,无其他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婴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经内科治疗无效时应及时手术治疗,术前积极予以支持疗法,术中精细操作可有效地降低手术患儿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借助 Foley 导尿管手术治疗心脏病及心血管损伤出血,评价其疗效。方法:32 例中重症动脉导管未闭25 例:肌部室间隔缺损2 例;心脏大出血5 例。对动脉导管未闭,纵行切开主肺动脉前壁,用 Foley 导尿管,经肺动脉送入主动脉,气囊内注入无菌水,拉紧导尿管,行未闭导管缝合。肌部缺损:经右心室切口,用 Foley 导尿管插入室缺,气囊内注入无菌水后拉紧导尿管,完整的暴露缺损的边缘,缝合修补。对心血管损伤裂口,将 Foley 导尿管插入破口,气囊内注入适量的无菌水,轻拉 Foley 导尿管,用无损伤线缝合修补。结果:全组均借助 Foley 导尿管成功的对病变进行了处理,无一例有并发症、死亡。结论:借助 Foley 导尿管能安全、有效的对动脉导管未闭、肌部室间隔缺损及心血管损伤大出血进行缝合修补,既简单又实用。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69~1977年做动脉导管未闭症手术12例。其中导管切断缝合4例,粗丝线双结扎8例。现将护理工作中体会简介如下: 1.在无并发症的未闭动脉导管,主动脉压力高,故不论在收缩期或舒张期中,血液的分流均由左至右,即由主动脉流向肺动脉。由于主动脉血经常流入肺动脉,故周围动脉舒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成年人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微创治疗的安全术式及应用价值.方法 1997年2月至2008年10月41例成年人PDA患者采用胸壁小切口,结扎线从胸降主动脉后方转移法进行微创手术治疗.结果 41例均获成功,复查心脏超声无残余分流,随访未见导管再通.结论 微创手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安全性高、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符合外科微创原则,适宜治疗成年人PDA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的3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PDA 8例,ASD23例,VSD 6例,均在X线和心脏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导管植入封堵器.分别于术后1~3 d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术后随访1个月至1年.结果 37例患者均封堵成功,手术时间为30~150 min,X线下操作时间为10~60 min,其中即刻封堵成功率为97.3%,一次植入成功率为94.6%,7例术前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术后肺动脉压显著改善,1例术前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患者术后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并维持,心功能改善.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有效治疗后恢复,其余患者在手术后即刻及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PDA、ASD、VSD是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和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的3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PDA8例,ASD23例,VSD6例,均在X线和心脏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导管植入封堵器。分别于术后1-3d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术后随访1个月至1年。结果 37例患者均封堵成功,手术时间为30-150min,X线下操作时间为10-60min,其中即刻封堵成功率为97.3%,一次植入成功率为94.6%,7例术前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术后肺动脉压显著改善,1例术前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患者术后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并维持,心功能改善。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有效治疗后恢复,其余患者在手术后即刻及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PDA、ASD、VSD是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和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CPB)处理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4年10月~2011年10月在体外循环下处理32例PDA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转归。结果术后1例患者出现灌注肺,1例患者重度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功能不全,1例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复查动脉导管无再通。结论合并心内畸形的PDA,术前诊断及术中探查是关键,心内直视手术前处理好PDA,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对单纯PDA应严格掌握体外循环下手术的适应症。绝大多数PDA均可进行心包内游离,充分显露是手术的关键。结合心包内分离及经肺动脉切口处理PDA,可明显缩短CPB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早期外科治疗经验。方法:IE24例均经病史、体查、超声和血培养明确诊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1例,先天性心脏病7例,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形成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术后再通1例,无原发心脏病3例。行主动脉瓣置换(AVR)8例,二尖瓣置换(MVR)8例(再次置换2例),AVR及室缺(VSD)修补4例,VSD修补1例,PDA缝闭并用自体心包片代替肺动脉瓣2例,PDA结扎术后缝闭再通PDA1例。结果:早期死亡2例,术后50d突发心律失常死亡1例。其他患者随访2个月至8年状况良好。结论:早期外科手术治疗IE仍有一定风险,但通过彻底清除病灶,恢复瓣膜功能及修复心脏畸形。强心、利尿及联合静脉抗生素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段予新  李玉洁  徐珊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7):1644-1645,1647
目的探讨干预治疗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胎儿和婴儿的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的99例患者随机分成干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饮食控制血糖水平,干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胎儿及婴儿的心脏功能。结果比较两组胎儿超声可以看出,干预治疗组胎儿胎心记录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心肌肥厚、房间隔缺损的发生率分别为12.07%、13.79%、10.34%、8.62%均少于对照组的各项发生率46.34%、31.71%、26.83%、31.71%,P﹤0.05。干预治疗组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合、肺动脉高压、心肌肥厚的发生率分别为8.62%、12.07%、3.45%、6.9%,低于对照组24.39%、31.71%、19.51%、26.83%,P﹤0.05。结论干预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和婴儿的心脏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临床介入治疗策略探讨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心导管介入治疗的病例选择、手术方法、疗效、安全性及评价。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接受同期介入治疗的11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为3例,女性为8例,平均年龄为(4.08±2.64)岁,最小为5个月,最大为10岁。本组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类型包括:3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3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stenosis,PS),2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2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aorta,COA),其中1例为同期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复合畸形的顺序为: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或主动脉球囊扩张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试验患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1例患儿均成功封堵,手术顺利。术后X射线心脏造影及彩超提示,封堵器成形好,未见残余分流。术中、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其中,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后,心电图复查正常。结论介入治疗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技术目前比较成熟,成功率高,但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同期进行介入治疗,其操作较复杂,技术难度较高。本研究证明,若掌握恰当手术指征,制定合理操作策略,手术过程仔细、谨慎,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是较肯定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主动脉瓣下狭窄(SAS)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SAS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及手术所见.结果 单纯SAS 9例,其中隔膜型3例,肌肥厚性5例,二尖瓣畸形导致的1例.21例合并有其他心血管畸形,其中室间隔缺损(VSD)6例,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主动脉瓣狭窄(AA)5例、主动脉缩窄(COA)3例.根据三尖瓣反流、心内或大血管水平分流压差,估测肺动脉收缩压52~75mm Hg.2例患者漏诊弥漫型SAS;1例被误诊为肥厚型心肌病(HCM).结论 SAS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在解剖、血流动力学上有许多特异之处,把握其特殊表现,有助于超声心动图做出准确诊断,从而为手术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的经验。方法自2000年1月~2004年12月共为133例15公斤以下的低体重婴幼儿(3岁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5~12个月32例(24.1%),13~24个月46例(34.59%),25~36个月55例(41.35%);体重6~15公斤,其中6~10公斤48例,11~15公斤85例。全组非体外循环动脉导管结扎术29例;体外循环手术104例,其中室间隔缺损修补术64例,常温心脏不停跳继发孔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6例,常温心脏不停跳肺动脉瓣狭窄直视分离术7例,部分行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2例,部分行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3例,法乐氏四联症一期矫治术5例,房间隔缺损并右室流出道梗阻4例,其它复合畸形一期矫治术3例。结果全组术后住院死亡6例,死亡率4.5%。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呼吸衰竭,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出血等。死亡原因包括重度低心排综合征,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危象等。结论心外科、心儿科、麻醉、体外循环和术后监护等人员的密切配合是小儿心脏外科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心内外科镶嵌治疗成为婴幼儿心脏外科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的产前产后超声图像特征,回顾胎儿心脏产前超声图像,分析漏诊原因。方法分析2例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的婴幼儿病例的超声图像特征,总结特点,与产前胎儿超声图像做对比分析。结果2例患儿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产前心脏超声图像均未显示出右肺动脉,产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均为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未合并其它畸形。结论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有特征性表现,产前超声检查可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6.
复杂型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复杂型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0月至2001年8月间该病87例患者手术治疗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均体外循环下一期行动脉导管未闭封闭术和并发心血管畸形矫正手术,手术死亡5倒,死亡率5.7%,死亡原因主要为心力衰竭,存活患者平均随访3年7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体外循环下一期行动脉导管未闭封闭术和并发心血管畸形矫正手术可有效治疗复杂型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监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发病情况和预后,为幼儿先心病的保健管理提供资料。 【方法】 2008-2010年在宁波市海曙区出生的足月活产儿8 259例中,经心脏彩超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221例进行定期随访跟踪。 【结果】 婴幼儿先心发病率居前4位的分别为室间隔缺损(占24.89%),卵圆孔未闭(占22.62%),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占13.57%),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卵圆孔未闭(占13.57%);221例先心病患儿均在1岁前确诊。 【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开展对先天性心脏病的监测和随访,提高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邹秋果  朱才义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4):965-966,968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先天性心脏病微创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03年10月~2009年4月之间共38例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患者(房间隔缺损16例、室间隔缺损9例、动脉导管未闭13例)在经微创介入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3个月、1年等4个时间段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结果来评价微创介入治疗的疗效。[结果]38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术后1年复查封堵术疗效良好。[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微创介入封堵先天性心脏病的术前病例选择、术中监测引导、术后疗效评价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Experience gained with non-surgical catheter occlusion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in 50 patients (1-65 years) is described. Embolisation of the Rashkind device into the right pulmonary artery occurred in 1 patient. In another patient the device was removed because the prongs of the proximal umbrella could not be visualized. In 4 patients a considerable residual shunt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implantation of a second device. In 1 of these 4 patients this resulted in disappearance of considerable haemolysis as well. Five patients, however, still have a--haemodynamically insignificant--residual shunt. In 43 patients catheter occlusion of the ductus arteriosus was 100% successful.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is method are briefly compared with those of surgical treatment.  相似文献   

20.
严芳  张智  李楠  李泽泳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10):1653-1655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脑钠肽在新生儿中的作用逐渐突显。目前,B型脑钠肽(BN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BNP)应用于成人的心肌功能和容量负荷评估,且二者在心脏外科手术的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已得到证实。而NTpBNP有可能成为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症的筛查工具,以及心肌性能的标志。另外,NTpBNP有可能预测早产儿和足月儿新天性膈疝(CDH)的预后情况。本文综述了NTpBNP检测对早产儿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