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的一种无创伤性血清免疫荧光抗体检查技术,作为消化性溃疡(PU),慢性胃炎(CG)以及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Hp感染的快速诊断和Hp清除与否的指标,并和内镜活检尿素酶法,直接细菌染色法比较,以确定Hp血清免疫荧光抗体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对象为内镜诊断的PU28例;CG122例及正常人30例,共180例,均经尿素酶及Hp染色两法测试.两法均阳性者100例(PU17,CG83),阴性50例,还有阴性健康者30例.结果:免疫荧光法测试结果,在前两法阳性组的阳性率为96%(96/100),阴性组的阳性率为22%(11/50),阴性健康组的阳性率为3%(1/30).结论:Hp血清免疫荧光与非免疫荧光比较,前者对Hp诊断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在粘膜内Hp定位清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结合血清幽门螺杆菌(Hp)抗体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疑为上消化道炎症或溃疡病患儿进行上消化道钡餐(GI)检查和血清Hp抗体测定。结果GI提示十二指肠溃疡12例,十二指肠球炎5例,胃窦炎14例,胃炎56例,正常9例,总阳性率为91%;其血清Hp抗体阳性(%)分别为100%,100%,93%,61%,44%,总阳性率为66%。病程>1月患儿Hp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病程≤1月组。结论Hp感染是小儿溃疡病、十二指肠球炎、胃(窦)炎的主要原因;GI检查配合血清Hp抗体测定可做为小儿溃疡病、上消化道炎症及其是否Hp感染诊断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3.
HP,HBV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消化性溃疡(PU)的关系及HBV致PU的机制;方法:368列接受内镜检查,同时行胃粘膜快速尿毒酶Hp检测和血清HBV标记物(HBV-M)检测的住院患者。并对结果进行X^2检验;结果:368例中检出PU150例(43.21%),其中:①胃粘膜Hp(+)与Hp(-)组PU检出率为47.4%和21.47%,两且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5)。②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比较14C-尿素呼吸试验(14C-UBT)诊断幽门螺杆菌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方法以低剂量(37kBq)14C标记的尿素作示踪剂,应用14C-UBT检查幽门螺杆菌(Hp)感染。结果以组织学培养阳性为标准,对42例患者的试验结果表明:14C-UBT诊断符合率95.24%,假阴性4.76%,与血清学方法无显著差别。结论14C-UBT检测Hp具有简单实用、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特点,可作为临床常规应用的非介入性方法。  相似文献   

5.
作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法观察了慢性胃炎和胃癌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及Hp抗体水平,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发现慢性胃炎和胃癌患者Hp感染阳性率及血清Hp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5),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和胃癌均相关。但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患者Hp感染阳性率及Hp抗体水平基本相同(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研究幽门螺杆菌(Hp)的不同检查方法及药敏情况。方法对272例慢性胃病患者做胃镜检查,取活组织做Hp快速尿素酶试验、胃粘膜Hp培养,Hp培养阳性者132例做药敏试验,同时检测血清抗Hp抗体。结果胃粘膜Hp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率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最高(84.62%),胃癌最低(64.71%),血清抗Hp抗体检测阳性率与之相似。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羟氨苄青霉素为高敏药物,甲硝唑敏感性差。结论血清抗Hp抗体检测可代替胃粘膜Hp快速尿素酶试验,用于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也可作为感染Hp的初筛试验。  相似文献   

7.
凌江红  洪瑞香  韦宗平 《广西医学》2000,22(6):1180-1182
目的:为探讨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与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方法:应用间接ILISA法定性检测170例胃镜受检者CagAHpIgG抗体。结果:170例受检查中,Hp感染者106例,其中CagA阳性69例,阳性率为65.09%,Hp感染的DU、GU、GCa患者CagA阳性率明显高于Hp感染的CG患者(P〈0.05),DU、GU、GCa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提示CagA与Hp相关的严重胃十二指肠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36例原发性肝癌(PHC)及69例其他肝脏疾病患者的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活性。结果表明PHC患者血清AFU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其他肝病组,PHC患者中AFU阳性率为75%,并明显高于肝硬化(20%)与转移性肝癌(33%)。本文证明血清AFU可视为诊断PHC的一个有用的指标,尤其适用于AFP阴性的病例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58例原发性肝癌(PHC)及68例其他肝脏疾病患者的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活性。结果,PHC患者血清的AFU活力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其他肝病组,PHC患者中AFU阳性率为74.14%,并明显高于肝硬化组(18.92%)与急性肝炎组(25.81%)。结果证明,血清AFU可为诊断PHC的一个有用的指标,尤其适用于AFP阴性的病例。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进一步探索幽门螺杆菌(Hp)在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发病中可能的作用以及根除Hp是否必要。方法:对83例FD患者的Hp感染状态及其与症状学、B超下胃液体排空、胆囊收缩功能、心理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FD患者Hp感染阳性率为482%。感染阳性组腹胀明显,阴性组腹痛相对多见;组织学上Hp阳性组胃窦粘膜慢性炎症及活动度更高,而阴性组无一例有活动的炎症;Hp阳性组餐后90min和120min胃窦面积增加值显著大于阴性组(P<005、001);两组胆囊排空情况无显著差异;Hp阴性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查疑病、抑郁和癔病量表得分显著高于阳性组。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FD患者慢性活动性胃炎常见,胃排空异常及腹胀症状较重;而Hp阴性者倾向有更多的心理障碍。Hp感染与否可能代表FD中两种不同的亚型,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与不育症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和分离培养法对768不育患者(不育组)及266例正常生育者(对照组)进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检测,结果:不育组和对照组CT阳性率分别为28.64%和5.2%;UU阳性率分别为36.5%和14.28%(P〈0.01),提示CT和UU的生殖道感染可能是造成不育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对124例肝内外良恶性疾病患者联合检测血清AFU(α-L-岩藻糖苷酶)及甲胎蛋白(AFP)含量,探讨AFU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结果:PHC患者血清AFU含量明显高于非肝癌组。AFU及AFP在原发性肝癌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4%和71%,两者敏感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特异性和诊断符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AFP阴性PHC患者中,AFU阳性率为84%,两者联检的总阳性率为95%。认为AFU可作为一种新的肝癌标志物用于临床,与AFP互补能提高PHC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发病关系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冠心病(CHD)发病的关系及产细胞毒素Hp菌株对CHD的影响。方法: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两组病例均采用间接酶标法(ELISA)检测血清Hp特异性抗体IgG及产细胞毒素HpIgG。结果:HpIgG阳性率及HpIgG平均浓度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HpIgG阳性与CHD有相关关系,且在校正年龄因素后仍有相关关系。产细胞毒素HpIgG阳性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且它与CHD无相关关系。CHD组中检测抗HpIgG阳性与阴性血脂和WBC计数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p感染可能是CHD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但尚需前瞻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4.
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内镜诊断的30例疣诊断的30例疣状胃炎与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对照,均进行胃粘膜病理得到确诊,检测幽门螺杆菌(下称Hp)比较。结果:疣状胃炎组Hp阳性率为76.7%(23/30)。对照组为36.7%(11/30),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p是疣状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对103例慢性前列腺炎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和分离培养法检测其前列腺液中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结果表明,患者前列腺液CT检测阳性率为28.4%,UU阳性率为33%,均为非细菌性前列腺为。对照组前列腺液中CT和UU检测均为阴性,结果提示,CT和UU是慢性非细菌怀前列腺炎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16.
对1038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和分离培养法检测其前列腺液中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结果表明:患者前列腺液CT检测阳性率为28.4%,UU阳性率为33%,均为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对照组前列腺液中CT和UU检测均为阴性。结果提示,CT和UU是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17.
ANCA及AECA在结节性红斑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及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AECA)在结节性红斑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收集结节性红斑患者和正常人血清,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血清中ANCA和AECA,并分型。结果32例结节性红斑患者ANCA阳性率为12.5%,均为核周型ANCA(P—ANC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ECA阳性率为81.3%,其中IgG—ANCA阳性率为71.9%,IgM—AECA阳性率53.1%,与正常组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在发生结节性红斑及血沉增快方面AECA阳性组高于阴性组(P〈0.01);而在伴有口腔溃疡和贫血等临床表现方面ANCA及AECA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节性红斑患者血清AECA测定对该病血管损害及病情活动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特异性IgG、IgM定量检测在小儿MP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ERI-ON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18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双份血清特异性MP-IgG;IgM,同时检测82例患儿家长血清特异性抗体。结果 各年龄组呼吸道感染患儿第1份血清M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婴儿组8.9%,幼儿组29.4%,学龄前组35.1%,学龄组47.8%,IgM总阳性率为23.9%,IgM总阳性率为17.0%。有20例患儿的第1份血清MP呈阴性,而第2份血清为阳性,双份血清的MP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例MP感染患儿家长中,27例血清特异性MP-IgG、IgM呈阳性;30例非MP感染患儿家长中,8例血清特异性MP-IgG、IgM阳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MP感染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双份血清IgG、IgM的定量检测有助于提高MP感染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和分离培养法对768例不育患者(不育组)及266例正常生育者(对照组)进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检测。结果:不育组和对照组CT阳性率分别为28.64%和5.2%;UU阳性率分别为36.5%和14.28%(P<0.01)。提示CT和UU的生殖道感染可能是造成不育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分析部分肝硬化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抗Hp-IgG、IgM,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44例肝硬化中,24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占54.5%),其中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45.8%(11/24),消化性溃疡出血占25.0%(6/24)。急性胃粘膜糜烂出血占29.2%(7/24);血清抗Hp-IgG、IgM的阳性率在肝硬化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组与非出血组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其中胃粘膜病变(包括粘膜糜烂、溃疡)占一半以上,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Hp感染不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