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185例广东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耐药基因检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广东人HBV基因型分布特征,基因耐药状况及其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基因芯片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18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基因型和对拉米夫定、阿德福韦耐药突变基因型.结果 18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①血清HBV DNA含量为(4.8±2.5)×103copies/ml~(6.5±1.4)×108copies/ml.②HBV基因型包括:B型64.3%(119/185)、C型26.5%(49/185)、B和C混合型4.9%(9/185)、其他型4.3%(8/185),未检出D型.③162例未出现耐药,21例对拉米夫定耐药,2例表现为多肽性,未见阿德福韦耐药突变基因型.21例拉米夫定耐药基因型中,180M及其混合突变型占85.7%(18/21),C型HBV基因突变占62%(13/21),且主要为180M突变型(12/21).④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拉米夫定治疗1个疗程以上,其中10例临床疗效显著的患者未出现耐药,5例临床疗效不佳的患者有4例出现拉米夫定耐药,1例未出现耐药.15例患者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11/15).结论广东人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HBV C基因型容易对拉米夫定耐药,且以180M及其混合突变型为主;检测HBV基因型和耐药突变型是评价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目前α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有限。本文研究了乙肝病毒基因型在乙肝病毒对干扰素的反应中的作用。患者与方法:采用乙肝病毒X基因直接测序法,对165例接受常规干扰素治疗的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基因型进行检测。其中144例患者基因型为A型或D型。结果:基因型A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对常规干扰素治疗出现持久反应的比例(治疗6个月后)高于D型患者(49%vs26%,P<0.005)。在H BeAg阳性的肝炎患者(n=99)中,基因型A型患者出现持续反应的比例是46%,D型患者为24%(P<0.03)。H BeAg阴性的肝炎患者(n=45)中,A型患者出现持续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特点,不同的基因型与干扰素及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反应关系。方法:通过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荧光PCR对90例HBV DNA阳性(>5×102copies/ml)、HBeAg阳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进行HBV基因分型;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服用干扰素或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后的HBV DNA、HBeAg、ALT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90例HBV DNA阳性、HBeAg阳性及ALT异常患者,基因型分别检出:B型有33例(占36.6%)、C型有48例(占53.3%)、BC混合型有8例(占8.9%)和非B非C型1例(占1.1%)。33例B基因型23例服用干扰素治疗6个月后HBV感染者HBV DNA阴转率为73.9%、HBeAg血清转换率为78.3%和ALT复常率为73.7%,其余10例服用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后HBV感染者HBV DNA阴转率为30.0%、HBeAg血清转换率为40.0%和ALT复常率为70.0%;48例C基因型10例服用干扰素6个月后HBV DNA阴转率为30.0%、HBeAg转换率为40.0%、ALT复常率为50.0%,其余38例服用拉米夫定6个月后HBV DNA阴转率为89.5%、HBeAg转换率为84.2%、ALT复常率为92.1%。结论:9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基因型优于C基因型。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基因型优于B基因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本地区HBV基因型分布;探讨阿德福韦酯长期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和阿德福韦酯耐药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选取320例阿德福韦酯治疗>3年,治疗前乙肝病毒载量>105拷贝/ml、无相关耐药基因的自然变异并符合其他入选标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入此研究。PCR法检测HBV基因分型,305例单一B型或C型的患者中,36例可疑耐药的患者用基因芯片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阿德福韦酯相关耐药突变位点。结果: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基因型包括B型53.1%(170/320)、C型42.2%(135/320)、B和C混合型4.7%(15/320)、未检出其他型。②305例基因型为B型或C型的患者中36例发生病毒学突破,病毒学突破率为11.8%。③36例出现病毒学突破的患者中有35例检测出阿德福韦耐药突变基因型。B基因型患者阿德福韦酯相关基因突变占54%(19/35),C基因型患者阿德福韦酯相关基因突变占46%(16/35),B、C两种基因型耐药基因突变率无差别(P=0.854)。④C基因型患者阿德福韦酯相关基因突变主要为N236T及其混合突变型69%(11/16)。结论:皖南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HBV基因型与阿德福韦酯耐药突变无关,但C基因型患者以N236T及其混合突变型为主;检测HBV基因型和相关耐药突变是评价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该院2013年-2015年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分布及病毒耐药基因突变情况及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和基因芯片技术检测240例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HBV)基因型和对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药物突变基因型。结果 240例乙型肝炎患者中,HBV基因型包括:B型61.3%(147/240)、C型25.0%(60/240)、B和C混合型5.4%(13/240)、其他型8.3%(20/240),未检出D型。182例未出现耐药,拉米夫定耐药突变44例,阿德福韦出现耐药突变者7例,恩替卡韦出现耐药突变者6例,替比夫定出现耐药突变者为1例。M204V以及M204I是两种常见的拉米夫定耐药突变情况,在阿德福韦耐药突变中以N236T±A181位碱基替换相对常见;T184位碱基替换是恩替卡韦耐药突变的典型代表;M204I是替比夫定耐药突变的主要表现。部分从来没有采用核苷酸等药物治疗者也有可能被检测出耐药突变情况。44例出现拉米夫定耐药的基因型中,180M及其混合突变型占86.4%(38/44),C型HBV基因突变占61.4%(27/44),且主要为180M耐药突变型(24/27)。结论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突变基因,可以帮助医学工作者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耐药性,从而选择恰当的抗病毒方法对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南通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本地区HBV感染者共125例,其中无症状携带者(ASC)31例,慢性乙型肝炎(CHB)4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2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25例.应用实时PCR技术对患者进行血清HBV基因分型测定,FAM波长检测B型HBV,JOE或HEX波长检测C型HBV;部分结果进行基因测序验证;以3例非乙型肝炎患者为对照.结果:3例非乙型肝炎患者HBVM、HBV-DNA、HBV B、C基因均阴性.6例患者双份标本荧光PCR法、基因测序检测HBV基因型结果完全一致均为HBV C型.125例HBV感染者中HBV-DNA阳性的104例标本HBV基因型显示:B基因型25例(24.0%),C基因型74例(71.2%),B+C混合基因型5例(4.8%),未检出非B非C型;其中ASC组HBV-DNA定量阳性患者中以B型为主90%(9/10);而其余3组感染者中以C型基因居多:CHB患者中C型为80.43%(37/46),LC患者中C型为69.57%(16/23),HCC患者中C型为80%(20/25).结论:荧光PCR法可特异性检测HBV基因型;南通地区HBV基因型主要以C型为主,其次为B型和少量B+C混合基因型.HBV基因C型与B型各有显著的临床特点,可为临床诊断及指导临床抗病毒治疗药物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背景: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时,确定进展为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对于监控HCC很重要。本研究目的是在慢性乙肝患者中进行前瞻性纵向队列研究,明确独立危险因素和HBV基因型对HCC进展的影响。患者和方法:对1997年以来纳入研究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观察是否进展为HCC。结合甲胎蛋白、影像学及组织学方法确诊HCC。超声下有肝硬化表现结合临床脾功能亢进、腹水、血管曲张和(或)肝性脑病诊断为肝硬化。结果:总体而言,426例患者接受了1664人年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25周(极差12~295周)。49例患者(11%)为临床肝硬化。分别有…  相似文献   

8.
背景:胰岛素抵抗是慢性丙型肝炎的常见表现。胰岛素抵抗究竟是肝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的病因还是后果尚不清楚。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3自发促进肝脂肪变性的作用有助于阐明该问题。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按照基因型评估141例活检证实为非硬化性慢性丙型肝炎的非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与肝脂肪变性、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空腹血糖和血清胰岛素的检测。胰岛素抵抗采用稳态模型法(H OM A IR)测定。测定基因型1和基因型3患者的肝脂肪变性。采用logistic回归和多变量回归分析确定与胰岛素抵抗、脂肪肝、肝纤维化独立相关的变量。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四川省川北地区部分肝病患者血清中的乙肝病毒基因型。方法:采用基因型特异引物的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对45例乙肝携带者、4例急性肝炎、138例慢性肝炎、28例肝硬化和13例肝癌患者血清中HBV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在228例乙型肝炎患者中,HBVB型135例(59.2%)、C型86型(37.7%),有7例患者同时检出基因型B和BC混合型7例(3.1%),未发现A、D、E、F型。结论:川北地区存在HBVB和C型,以B型为主要基因型,还有少数B、C型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0.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相同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表现、主要实验室指标及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不良反应。随访3~12个月的存活率判断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治疗组血浆置换后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ALT、AST、总胆红素、肌酐均明显降低(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升高(P<0.01);40例次治疗中仅有3例次出现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5%;治疗组总存活率为70.0%,高于对照组的35.0%(P<0.05)。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是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GSTM1基因多态与HBV相关性肝细胞癌易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转硫酶(GSTs)M1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及其与HBV感染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选取了91例原发性肝癌(HCC)患者、58例肝硬化(LC)患者、6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134例正常对照者.以多重PCR技术,检测GSTM1缺失情况.结果:正常组GSTM1基因缺失率(46.92%)与HCC组(61.53%)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LC组(45.61%)、CHB组(49.18%)差异无显著性.携带GSTM1空白基因型者比非空白基因型者患原发性肝癌的风险高1.81倍(OR=1.81,95% CI=1.05~3.12).携带的55岁前发病的HCC病人GSTM1空白基因型分布明显较55岁后发病者高(P<0.05).结论:GSTM1空白基因型与肝癌易感性有关,且与其发病年龄有关,与肝硬化和慢乙肝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CHB(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9月期间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诊断的1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肝组织活检结果将患者分为CHB组(肝内脂肪变细胞与小叶内肝细胞比例<5%)和CHB合并脂肪肝组(肝内脂肪变细胞与小叶内肝细胞比例>5%),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点。结果:168例患者中80例合并肝脂肪变(47.62%);各种临床和病理学指标中BMI(体重指数)偏高是CHB患者合并肝脂肪变的危险因素,多发于男性,CHB患者和CHB合并脂肪肝患者在血糖、胆固醇和组织炎症分级分期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CHB合并脂肪肝的发生与高体重指数有关且多发生于男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近年来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基因型分布、演变和可能的临床意义,为更好防治丙型肝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并有基因分型结果的丙型肝炎患者的基因型分布,并与该地区其它文献报道的数据相比较,探讨基因型演变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941例HCV感染者,检出4种基因型、9种基因亚型,成功进行基因分型有857例(均为单一基因型,分型率91.1%)。其基因型分布为:1a 30例(3.5%)、1b 238例(27.8%)、2a 42例(4.9%)、2b 1例(0.1%)、3a 132例(15.4%)、3b 244例(28.5%)、3k 6例(0.7%)、6a124例(14.5%)、6b 40例(4.7%)。与5年前的结果比较发现HCV 1b、2a亚型明显下降,3型、6型比例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b、1b型为目前重庆地区丙型肝炎患者感染HCV的主要基因型,3a、6a型亦占有较大比例,提示重庆地区HCV流行的基因型呈现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旨在明确治疗结束时是否可用肝内乙肝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H BV cccDNA)和乙肝病毒总DNA水平预测治疗持续应答的水平。方法:拉米夫定或聚乙二醇干扰素单用或联用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 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年后行肝组织活检且随访疗效至停药后52周。检测血清H BV-DNA、肝内H BV cccDNA以及总H BV-DNA水平。结果:观察对象包括47例患者(男34例,女13例),其中27例接受联合治疗,20例单独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研究发现29例患者出现治疗末期的病毒学应答,15例表现为治疗后52周的持续应答。治疗末期血清H BV-DNA…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乙型肝炎疾病谱及临床研究的相关性。方法用S基因PCR产物直接测序的基因型分型方法对南京地区94例HBV感染者中44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3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和肝硬化(LC)患者、17例肝细胞癌患者(HCC)血清标本进行病毒基因分型,同时对不同基因型患者的ALT、TBIL、血清HBVDNA水平进行了比较。结果94份血清标本中,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分别为44例(42.6%)和54例(57.4%),未发现其它型和混合型;CHB组和HCC组病毒基因型分布差异显著,CHB患者中B型多于C型,而HCC患者中C型多于B型;C型和B型患者性别和HBVDNA含量差异不显著,而年龄、ALT和TBIL的差异显著,C型患者都高于B型患者。结论南京地区流行的HBV主要基因型是B和C;C型感染引起较重的肝脏损伤,同时C型与较严重的肝病有关。HBV基因型是影响临床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纤维化和炎症程度的相关性,探讨抵抗素作为肝脏病情指标的潜在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34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85例为慢性乙型肝炎,70例为乙型肝炎肝硬化,79例为乙型肝炎肝衰竭。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抵抗素、IL-1、IL-6、IL-17、IL-23、TNF-α和TGF-β1水平。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验数据包括ALT,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肝硬度(liver stiffness,LS)等,从十堰市太和医院住院患者数据库提取。结果:所有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均显著升高,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和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分别为(4.119±5.848)、(6.370±6.834)和(6.512±6.076)ng/m L。乙型肝炎肝硬化和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P<0.01)。所有患者血清IL-1、IL-6、IL-17、TNF-α和TGF-β1均显著升高,而IL-23水平无显著变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IL-17(R=0.4022,P=0.0038)、AST(R=0.4501,P=0.0036)和LS(R=0.3415,P=0.0310)显著正相关;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TGF-β1(R=0.3090,P=0.0290)和IL-17(R=0.4022,P=0.0038)显著正相关;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IL-17显著正相关(R=0.5466,P<0.0001)。结论:高水平抵抗素与肝内炎症和坏死相关,可作为慢性HBV感染的病情严重程度新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影像引导瞬时弹性成像系统(Fibro Touch,FT)的脂肪衰减参数(FAP)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以2018年5-12月在江门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和门诊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统计分析CT计算得到的肝脾比值、B超诊断结果和FT检查肝脏所得FAP值。同时,为保证Kappa一致性和ROC曲线值的一致性,分别对照FAP值、B超结果及采用肝脾比值诊断肝脂肪变并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B超诊断肝脂肪变阴性37例(30.83%),阳性83例(69.17%);参照B超结果,得到FT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9%、79.7%。CT诊断肝脂肪变阴性91例(75.83%)、阳性29例(24.17%),轻度(1级)24例(20.00%)、中度(2级)4例(3.33%)、重度(3级)1例(0.83%);参照CT结果,FT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6.4%、94.4%,B超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8.8%、91.4%。FT诊断肝脂肪变结果与B超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系数=0.522,P0.000 1),但与CT的一致性较低(Kappa系数=0.272,P0.000 1)。结论:FT在早期诊断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的临床应用中,具有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对患者无创、且检测成本低,因此FT是一种在临床早期诊断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领域极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血清B、C型HBV感染与临床诊断抗病毒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文静  王波  刘微 《吉林医学》2006,27(1):26-27
目的:研究吉林省HBV感染的优势基因型,寻求临床开展HBV基因分型的有效方法。方法:562例HBVM阳性血清采用PCR扩增,HBVDNA和限制性片段长度(PFCP)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并对其中72例血清HBV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拉米夫定治疗。结果:对吉林省562例HBVM阳性血清HBV基因型检测,其中C基因型388例(占69.0%),其次为B基因型97例(占17.3%),BC混合基因型44例(占7.8%),CD混合基因型18例(占3.2%),D基因型8例(占1.4%),未定型5例(占0.9%),未发现A,E,F型;对72例HBVDNA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采用拉米夫定治疗后B基因型,C基因型6个月,12个月HBVDNA阴转率为90.0%、100%和61.1%、72.2%,对其中HBeAg阳性者,B、C基因型6个月,12个月阴转率分别为18.2%、36.4%和19.4%、10.6%,两者对比P<0.05。结论:吉林省HBV感染基因型分布以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而且C基因型感染者大多数病情重于B基因型,C基因型较B基因型更多发展为肝硬化,拉米夫定治疗慢乙肝B基因型优于C基因型。  相似文献   

19.
重组干扰素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 评估干扰素 (IFN) 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 临床研究共入选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病例 2 89例 ,其中试验组 1 53例 ,对照组 1 36例。分为肝活检组和非肝活检组 2部分。所有患者均接受慢性肝炎常规治疗 ,试验组同时接受rhIFN γ注射 ,对照组不使用IFN γ。IFN γ治疗方案 :1 0 0万IU/支 ,肌注 ,9个月为一疗程。前 3个月每日一次 ,每次 1支 ,后 6个月隔日 1次 ,每次 1支 ,停药后观察 3个月。观察指标包括组织学、血清学、影像学及症状体征等。疗效判定标准 :肝活检组以治疗前后组织学改变为主要依据 ,采用半定量计分标准评价 ;非肝活检组以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和影像学改变为主要依据。结果 肝活检组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 63 %(其中显效率为 2 7 8%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2 4 1 % (显效率为 1 3 8% )。非肝活检组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 67 7% (其中显效率为 2 2 2 %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1 4 0 % (显效率为 5 6 % )。综合比较IFN γ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试验组总有效率为 66 % (其中显效率为 2 4 2 %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1 6 2 % (显效率为 7 4% ) ,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0 1 )。临床研究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rhIFN γ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α-2b普通干扰素治疗不同基因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选择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1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基因型,并作治疗前临床资料及治疗后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1例病例中,基因B型20例(28%),C型51例(72%),B、C基因型在ALT、HBV DNA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α-2b普通干扰素治疗中,B、C基因组完全应答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α-干扰素治疗HBeAg慢性乙型肝炎,B基因型效果优于C基因型患者,乙肝病毒基因型是预测干扰素治疗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