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对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的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螺钉、张力带、肱骨大结节锁定钢板)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其稳定性,为临床肱骨大结节骨折内固定物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取18具保留肩袖肌的新鲜冰冻成人肱骨尸体标本,建立肱骨大结节骨折模型后,随机编号分为3组,分别采用螺钉、张力带及肱骨大结节锁定钢板技术固定大结节骨折块,牵拉冈上肌,测试力-位移曲线,记录2组参数:大结节移位5 mm时力的大小(load to 5 mm yield point, LtYP)及失效负荷(load to failure, LtF)。结果3组标本(螺钉组、张力带组、肱骨大结节锁定钢板组)在大结节移位5 mm时力的大小分别为(377±86)、(499±90)、(793±52) N,3组标本间LtY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锁定钢板组LtYP远大于螺钉组(本研究中仅3例在内固定失效前位移达到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定钢板组LtYP相比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张力带组LtYP相对螺钉组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3组标本失效负荷分别为(744±112)、(908±93)、(979±143) N,3组标本间Lt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定钢板组LtF相对螺钉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张力带组LtF相对螺钉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锁定钢板组LtF与张力带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肱骨大结节锁定钢板组相对螺钉组及张力带组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力学优势,锁定钢板将为临床治疗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提供新的、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联合缝线锚钉加强固定对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骨科采用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5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2~84岁,平均年龄64岁。根据内固定方法分为:24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锁定钢板组),26例采用锁定钢板联合缝线锚钉加强固定(锁定钢板—缝线锚钉组)。比较两组术后大结节不良事件发生率、Neer评分。结果 5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完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16周。锁定钢板组:大结节复位不良3例,大结节再移位6例;锁定钢板—缝线锚钉组:大结节复位不良1例,无大结节再移位病例。锁定钢板—缝线锚钉组的大结节不良事件发生率少于锁定钢板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术后12个月随访两组Neer评分为,锁定钢板—缝线锚钉组(87.65±7.58)分,高于锁定钢板组(81.21±8.21)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锁定钢板联合缝线锚钉加强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相比单纯锁定钢板固定更牢靠、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3.
背景:髓内钉及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但其内固定方式选择尚未达成共识。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两部分及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收集1名志愿者肱骨CT数据,导入Minics 21.0、Geomagic Wrap、SoildWork 2017及Abaqus 2021中,建立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两部分及三部分骨折的有限元模型,分别为A组(髓内钉固定两部分骨折)、B组(锁定钢板固定两部分骨折)、C组(髓内钉固定三部分骨折)、D组(锁定钢板固定三部分骨折),对比分析肱骨及内固定物的应力分布、位移程度及其最大值。结果与结论:(1)A组模型中肱骨的最大应力及最大位移值最小,D组模型中肱骨的最大应力及最大位移值最大,锁定钢板组应力主要集中在肱骨头内侧下方及螺钉孔区域,而髓内钉组应力主要集中在骨折线周围及肱骨外科颈外侧下方区域,两者位移分布无明显差异,主要集中在肱骨远端;(2)A组模型中髓内钉的最大应力值最小,D组模型中锁定钢板的最大应力值最大,两种内固定的最大应力均主要集中在肱骨距螺钉及与内固定连接处,锁定钢板的应力云图分布集中,而髓内钉的应力云图...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 肱骨近端内侧柱:肱骨近端内侧柱为肱骨头内下方的一段连续性骨皮质,主要起支撑肱骨头防止其内翻的作用。其主要包括后内侧干骺端的完整和对合及内侧铰链(骨膜)的完整性,锁定钢板固定稳定性的2个重要因素是骨密度低和缺乏内侧支撑。 肱骨内侧柱缺失型有限元模型:参照既往相关研究方法,在肱骨外科颈处模拟宽度为5 mm的骨质缺损,建立了可靠、有效的肱骨近端内侧柱缺失型有限元模型。对皮质骨、松质骨及髓腔分别赋予材料参数,并分别定义为均一、各向同性材料,忽略周围韧带及肌肉对骨折稳定性的影响。 背景:肱骨近端内侧柱缺失型骨折为内固定术后并发症较高的一种骨折类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在肱骨近端骨折中应用广泛,然而单独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腓骨支撑治疗肱骨近端内侧柱缺失型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尚不明确。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单独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腓骨髓内支撑对内侧柱缺失型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模型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并比较肱骨距螺钉在2种不同固定方式下对内侧柱支撑的差异性。 方法:获取骨质疏松肱骨近端CT数据,按照肱骨解剖颈下5 mm截骨,建立肱骨近端内侧柱缺失型骨折模型,并分为A、B组。A组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组,其中A1组置入钢板近端全部螺钉,A2组为E钉空缺,A3组为D钉空缺;B组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腓骨髓内支撑组,其中B1置入钢板近端全部螺钉,B2组为E钉空缺,B3为D钉空缺。然后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间接暴力状态下不同分组模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结果与结论:①在结构稳定性方面,B组明显优于A组,A组中A1、A3组结构稳定性相当,且优于A2组;B组中B1、B2组结构稳定性相当且优于B3组;②对于内侧柱缺失型肱骨近端骨折,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腓骨髓内支撑的力学稳定性优于单独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当联合腓骨支撑时,置入钢板近端全部螺钉效果最优,其中 D钉对肱骨近端内侧柱的支撑具有重要稳定作用。 ORCID: 0000-0002-5127-7857(刘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4种内固定方法的力学特征,探讨其手术方式.方法:将32个肱骨近端3部分骨折模型随机分为8组,骨折复位后分别予交叉克氏针加螺钉(A1、A2组)、解剖钢板(B1、B2组)、Ender氏针加张力带(C1、C2组)、近端锁定钢板(D1、D2组)固定,对A1、B1、C1、D1组标本进行压缩试验,A2、B2、C2、D2组进行拉伸试验.结果:B1、C1、D1组的极限压缩载荷明显高于A1组(P<0.05),D1组与B1组的刚度分别和C1组与A1组相比,均有明显增高(P<0.05);而C2组与D2组的极限拉伸载荷分别和A2组与B2组比较,均有显著增高(P<0.05),C2组与D2组的刚度分别和B2组与A2组比较,则有明显增高(P<0.05).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内固定力学强度大,优于其他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别使用新型锁定钢板固定和AO-PHILOS钢板固定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生物力学表现。方法建立肩关节、肱骨近端四部分及骨折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两种骨折内固定模型在肩关节4种外展不同功能位置时应力、位移分布情况。结果肩关节外展0°、30°、60°、90°时,新型锁定钢板的最大位移分别为6.644、7.079、5.850、3.005 mm,而AO-PHILOS钢板的最大位移分别为6.293、6.826、5.774、3.023 mm。两种内固定的最大位移在变化中接近,表明在固定肱骨近端骨折中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别。肩关节外展0°、30°、60°、90°时,新型锁定钢板的最大Von Misses应力分别为1 033.0、904.1、888.1、1 062.0 MPa,而AO-PHILOS钢板的最大Von Misses应力分别为743.1、692.4、486.4、393.5 MPa。在不同肩关节外展位过程中,两者总体应力都在逐渐减小,但新型锁定钢板应力减小的范围较大,相对来说,应力分散传递明显。结论新型锁定钢板和AO-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时,应力分布差异不明显,都表现出稳定的固定效果。但对于有骨质疏松且同时合并大、小结节的肱骨近端骨折时,新型锁定钢板独特的解剖设计及固定效果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疗效,为精准化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收集自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68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21例,女47例;平均年龄66.5岁; Neer 3部分为43例,Neer 4部分25例;根据损伤机制分型:内翻型38例,外翻型30例。35例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33例行有限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术,评估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后各项围手术期指标、术后肱骨近端形态学参数及肩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7.8个月。锁定钢板组与交锁髓内钉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95.3±12.5) min与(75.9±10.3) min,平均切口长度分别为(11.8±2.6) cm与(7.6±2.2) cm,差异都有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肱骨近端形态学评估方面,锁定钢板组与交锁髓内钉组患者的初次颈干角分别为(137.5±7.8)°与(136.4±6.9)°,末次颈干角分别为(133.3±6.13)°与(134.5±7.2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锁定钢板组与交锁髓内钉组患者的前举范围为(143.9±20.36)°与(139.6±2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肩关节评分锁定钢板组平均为(79.8±8.1)分,交锁髓内钉组(81.9±7.6)分(0.05)。锁定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8%,交锁髓内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钢板与髓内钉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有各自优势,对于内翻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类型,力学上髓内钉相对于钢板更有优势,外翻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类型大部分伴有大结节粉碎骨折,锁定钢板对于大结节固定相对更有优势。外科医师需熟练掌握2种手术技术,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背景:伴有骨质疏松的肱骨髁间骨折采用普通钢板螺钉固定容易松动,而锁定钢板有良好的把持力及角稳定功能。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比较锁定钢板和普通钢板治疗老年复杂肱骨髁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 方法:采用5具防腐老年尸体肱骨标本分为两组对干骺端进行骨密度测定。用电动摆锯从肱骨内外髁向鹰嘴窝成直角截割,制作C3型复杂肱骨髁间骨折模型,复位后分别用锁定钢板和普通钢板固定。两组在万能生物力学测力器上以600,800,1 000 N负荷进行轴向压力测试,2 N•m力矩进行扭转测试。 结果与结论:两组标本干骺端平均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锁定钢板组在600,800,1 000 N的负荷下出现的纵向压缩位移明显小于普通钢板组(P < 0.05)。以3 mm为垂直位移系统失效标准,锁定钢板组的平均载荷显著大于普通钢板组(P < 0.05),锁定钢板组组旋转角度明显小于普通钢板组(P < 0.05)。提示对于老年人复杂肱骨髁间骨折,锁定钢板比普通钢板有更强的抗折弯和抗扭转的生物力学性能。 关键词:锁定钢板;普通钢板;复杂肱骨髁间骨折;骨质疏松;内固定;生物力学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4.011  相似文献   

9.
背景: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钢板是肱骨近端骨折最常用的固定方式,但临床上其失败率仍较高,螺钉的合理置入是影响内固定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目的:探讨在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肱骨头螺钉的分布特点及对内固定失效的影响。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采用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124例,其中男16例,女108例,年龄≥60岁,根据其术后是否出现内固定失效分为正常组(101例)和内固定失效组(23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内侧柱完整性、钢板高度、颈干角、是否置入肱骨距螺钉、肱骨头螺钉数量,并根据术后数字X射线摄影正位片将肱骨头分为8个区,收集患者肱骨头螺钉在各区螺钉分布特点,绘制螺钉分布热力图。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内侧柱完整性、钢板高度、颈干角、是否置入肱骨距螺钉、肱骨头螺钉数量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2)但热力图显示,在正常组中肱骨头螺钉分布均匀,主要分散在4,6,7区;而内固定失效组的螺钉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4,...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对于近端二部分外科颈骨折和合并大结节三部分骨折采用肱骨近端锁定板(LPHP)微创治疗及早期康复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随访4~12个月,二部分骨折29例优10例,良19例,优良率为100%;合并大结节三部分骨折17例,优8例,良9例,可1例,优良率94.1%.结论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外科颈二部分和大结节三部分骨折,内固定稳定,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可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12.
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2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3月使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26例,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51~75岁(平均60.2岁),按Neer分类法:二部分骨折16例,三部分骨折10例。手术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不剥离附着于骨折碎片及大、小结节上的组织即行骨折复位固定,其中9例行人工颗粒骨充填。术后第3天肩关节适量被动活动,1周后适量主动及被动活动,2周后加强主动及被动活动功能锻炼。结果 22/26例(84.6%)获随访,随访时间3~16个月,平均10.2个月,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1.5周(10~16周),按照Neer评分标准,功能优11例,良7例,中4例,优良率为81.8%。结论对于肱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患者,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可起到牢固固定肱骨近端骨折的作用,骨折愈合与功能锻炼同步,提高了治疗效果,特别适用于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粉碎性骨折。  相似文献   

13.
背景:经三角肌劈开入路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后存在一些并发症。 目的:评价经三角肌劈开入路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的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提出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对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移位的三、四部分骨折病例资料,应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相关因素与并发症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81例患者获得12-30个月的随访。内固定后12个月时肩关节Constant评分平均为(76.57±4.70)分。内固定后共3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38.3%),其中肩峰撞击16例(19.8%),头干角丢失6例(7.4%),头干角丢失合并螺钉穿出关节面2例(2.5%),螺钉穿出关节面2例(2.5%),肱骨头坏死2例(2.5%),切口脂肪液化5例(6.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撞击组与无撞击组比较,大结节位置过高、钢板位置过高及Neer分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头干角丢失组与未丢失组比较,年龄、内固定后内侧皮质缺损、Neer分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大结节位置过高、钢板位置过高及Neer分型是发生内固定后肩峰撞击的独立预测因素。内固定后内侧皮质缺损、Neer分型是发生内固定后头干角丢失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are common injuries. Knowledge of local anatomy is paramount in the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se injuries. Information regarding humeral head vascularity, fracture patterns, bone quality, and overall geometry have direct implications for nonoperative treatment, internal fixation, and hemiarthroplasty. The ascending branch of the anterior circumflex artery perfuses most of the humeral head. When fractured, the greater tuberosity tends to displace posterosuperiorly, the lesser tuberosity and the shaft displace medially, and the head may be pulled by the attached tuberosity, impacted into valgus, or in more severe cases dislocated, impacted, or divided. Internal fixation of two-part, three-part, and selected four-part fractures may be compromised by local osteopenia; knowledge of the location of the strongest bone in the proximal humerus combined with the use of fixed-angle devices and occasionally bone graft or substitutes has improved the outcome of osteosynthesis. When the humeral head cannot be preserved, successful hemiarthroplasty requires tuberosity union and anatomic restoration of the overall geometry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in terms of height, retroversion, and head-tuberosity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使用内侧支撑固定对肱骨远端沉降及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肱骨近端骨折并行锁定钢板治疗的患者共78例,资料完整的72例,其中内侧支撑固定(A组)39例,非内侧支撑组(B组)33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肱骨远端沉降度和肩关节Neer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以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3、6、12个月的肱骨远端沉降度比较,A组的肱骨远端沉降度均小于B组(P<0.05)。其中A组术后3、6、12个月的肱骨远端沉降度D1、D2、D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肱骨远端沉降度D1、D2、D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Neer评分比较,A组患者的Neer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合计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近端骨折中应用锁定钢板使用内侧支撑固定有助于加强肩关节稳定性,减少术后肱骨远端沉降,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