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X 线头影测量片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Ⅱ1 类病人颏部软硬组织形态特征及其差异,为
正畸矫治设计及面型预测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口腔正畸科90 例年龄为13 ~ 16 岁未经过临床正
畸治疗的Ⅱ1 类骨面型青少年病人的X 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研究,按照垂直骨面型分为高角、均角、低角组,
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Ⅱ1 类病人颏部软硬组织形态的特征,以及其与性别、体重指数之间的关系; 并分析颏部
软硬组织形态特征的相关关系。结果: 三组骨性指标中颏高度、颏角、颏凹陷和颏曲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05) ; 软组织指标中软组织唇颏距离、颏唇角和软组织颏倾角等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软硬组织形态均与
性别、体重指数无显著相关( P>0.05) ; 软硬组织形态特点不完全一致。结论: 垂直骨面型对Ⅱ1 类病人颏部软硬
组织形态均具有显著影响,骨性指标与软组织指标不完全一致,正畸矫治计划的拟定以软组织标准更为可靠,矫
治后病人的面型更为美观。 相似文献
正畸矫治设计及面型预测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口腔正畸科90 例年龄为13 ~ 16 岁未经过临床正
畸治疗的Ⅱ1 类骨面型青少年病人的X 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研究,按照垂直骨面型分为高角、均角、低角组,
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Ⅱ1 类病人颏部软硬组织形态的特征,以及其与性别、体重指数之间的关系; 并分析颏部
软硬组织形态特征的相关关系。结果: 三组骨性指标中颏高度、颏角、颏凹陷和颏曲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05) ; 软组织指标中软组织唇颏距离、颏唇角和软组织颏倾角等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软硬组织形态均与
性别、体重指数无显著相关( P>0.05) ; 软硬组织形态特点不完全一致。结论: 垂直骨面型对Ⅱ1 类病人颏部软硬
组织形态均具有显著影响,骨性指标与软组织指标不完全一致,正畸矫治计划的拟定以软组织标准更为可靠,矫
治后病人的面型更为美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少年期不同垂直骨面型与安氏Ⅱ1类错〖HT5”,7〗牙〖KG-*3〗合〖HT5”〗畸形颌面骨骼宽度的相关性。
方法 搜集13~17岁安氏Ⅰ类均角病例20例(对照组)和安氏Ⅱ1类病例120例(试验组)为研究对象,试验组分为上颌发育过度组(试验一组)和下颌发育不足组(试验二组),每组60例,其中每组又分为均角组、高角组和低角组,每组20例。在头颅后前位片上分别测量面中份宽度(inter-zygomatics width,Zyg-Zyg′)、下颌总宽度(inter-condyles width,Cdl-Cdl′)、鼻宽度(inter-nasal cavities width,Nc-Nc′)、上颌宽度(inter-maxillary points width,Mx-Mx′)、上颌后段牙弓宽度(upper inter-molars width,UM-UM′)、下颌后段牙弓宽度(lower inter-molars width,LM-LM′)、下颌体宽度(inter-gonions width,Go-Go′)。
结果 均角一组、均角二组的指标UM-UM′小于对照组(P<0.05);高角一组、高角二组的指标UM-UM′、Mx-Mx′小于对照组(P<0.05);高角一组的指标UM-UM′小于低角一组(P<0.05),其中UM-UM′与FH-MP呈负相关(r=-0.425,P<0.05);高角二组的指标UM-UM′小于低角二组和均角二组(P<0.05),其中UM-UM′与FH-MP呈负相关(r=-0.533,P<0.05)。
结论 安氏Ⅱ1类错〖HT5”,7〗牙〖KG-*3〗合〖HT5”〗畸形病例上颌后段牙弓宽度随下颌平面角的增加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成人骨性Ⅱ、Ⅲ类错郃三种不同垂直骨面型拔牙矫正后颏部软组织变化,探讨拔牙矫治对Ⅱ、Ⅲ类错郃颏部软组织的影响,评估不同骨性错郃及骨面型对拔牙矫正侧貌改善的敏感性。方法 随机选择成年骨性Ⅱ、Ⅲ类错郃患者50例,按垂直骨面型进行分组,每组患者10例。矫治前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矫治后,骨性Ⅱ类、Ⅲ类错郃高、均角组颏唇角(LL-B′-Pog′)均明显减小,P<0.01,且高角组矫治前后的变化值高于均角组,P<0.05。骨性Ⅱ类错郃高角组矫治后颏前部厚度(Pog-Pog′)、颏沟倾角(Pog′B′-FH)、下唇倾角(B′LL-FH)均增大,P<0.05;颏部长度(LL-Pog′)减小,P<0.01;低角组下唇突度(LL-E)减小,P<0.01。骨性Ⅲ类错郃治疗后高角组下唇突度(LL-E)、B′LL-FH、颏前部厚度(Pog-Pog′)均明显减小,P<0.05,颏唇沟深度(B′-LLPog′)、Pog′B′-FH均增大,P<0.01。均角组仅B′LL-FH明显减小,P<0.01。高角组中,骨性Ⅲ类错郃LL-B′-Pog′、Pog-Pog′、B′LL-FH矫正前后的变化值均高于骨性Ⅱ类错郃,P<0.01,均角组中,骨性Ⅲ类错郃LL-B′-Pog′矫正前后的变化值高于骨性Ⅱ类错郃,P<0.01。 结论 成人骨性Ⅱ、Ⅲ类错郃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拔牙矫正后颏部软组织与侧面容貌均趋于和谐。拔牙矫治对高角型患者颏部软组织的改变相对明显,尤其对骨性Ⅲ类错郃的改变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比不同垂直骨面型Ⅱ类患者推上颌磨牙向远中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安氏Ⅱ类远中错牙合患者,按照下颌平面与眶耳平面的交角(FH/MP)的不同将其分为均角组与低角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采用种植体支抗推上颌磨牙向远中矫治的方法,比较两组矫治前后的X射线头影测量值、磨牙达到中性关系时所用的总体加力时间及矫治后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矫治后,均角组与低角组的U1-NA、U1-SN、SNA及总体加力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70、-1.000、-0.630、-9.020,均P>0.05);低角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均角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17,P<0.05)。结论 对安氏Ⅱ类低角患者推荐推上颌磨牙向远中的方法;而对均角患者要评估矫治前的面部突度及颏部形态,从而选取矫治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颏部软组织厚度和垂直骨面型的关系,以期为正畸、正颌病人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20例青岛地区汉族成人骨型I类错耠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下颌平面角分为低角组、均低角组、均高角组和高角组,每组30例(男、女各15例)。测量并比较各组颏前点(Pog)、颏顶点(Gn)、颏下点(Me)的软组织厚度。结果成人骨型I类错袷不同垂直骨面型间Gn-Gn’、Me—Me’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8.647、4.044,P〈0.05),Pog—Pog,测量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除高角组外,其他组Gn—Gn’、Me—Me’、Pog—Pog’测量值男性均大于女性(t=2.133~3.727,P〈o.05)。结论成人骨型I类错猞病人的颏部软组织厚度与垂直骨面型存在相关关系,除高角组外,男性病人的颏部软组织厚度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6.
安氏Ⅱ1类错(牙合)成年与青少年拔牙矫治后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安氏Ⅱ^1成人与青少年拔牙矫治后软硬组织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安氏Ⅱ^1经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进行固定矫治的女性患者72例(成人35例、青少年37例)。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并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青少年软组织面型指标变化量与相应的颌骨指标间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成人组软组织唇型指标变化量与上切牙的内收量呈明显的相关性(P〈0.01),无骨性相关;而青少年组不仅与牙性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与下颌骨的前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同时两组软组织指标间亦有明显相关性。结论:矫治后两组软硬组织变化间及软组织变化间均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但两组间相关性的大小有统计学差异;软组织的改变不仅与牙颌变化明显相关,而且受其自身形态、功能、内部结构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X线头影测量,研究安氏Ⅱ1类和Ⅱ2类错(牙合)的软硬组织特征.方法 选取安氏Ⅱ类错(牙合)病人60例,其中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Ⅱ2类错(牙合)各30例,对12项硬组织测量指标和15项软组织测量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结果 与正常(牙合)相比,安氏Ⅱ1类错(牙合)ANB角、U1-SN角、U1-NA距离、L1-MP角、L1-NB距离、面凸角、上唇突角、上下唇突角、上唇突距、下唇突距、下唇凸厚增大(t=2.344~8.148,P<0.05),S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Z角减小(t=-6.916~-2.517,P<0.05).安氏Ⅱ2类错(牙合)A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上下唇突角、上唇凸厚、下唇凸厚明显增大(t=2.794~8.668,P<0.05),SNB角、SN-MP角、U1-SN角、U1-NA距离、L1-NB距离、下颌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下唇突角、上唇突距减小(t=-9.160~-2.256,P<0.05).其余测量指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安氏Ⅱ1类与Ⅱ2类错(牙合)具有各自的软硬组织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不同拔牙矫治方式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矫治前后颏唇部软硬组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已过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30例,据其不同拔牙方式分为A组: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治疗前平均年龄(14.3±1.2)岁];B组:拔除2个上颌第一双尖牙和2个下颌第二双尖牙[治疗前平均年龄(13.3±0.8)岁],应用术前术后的头颅侧位片对比测量软硬组织的变化,分析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均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后的SNA 、SNB及ANB改善均获得较大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上唇凹深度、Sn-H(mm)、LL-H(mm)、Si-H(mm)和H角的减少均较B组显著,矫治后A组颏突度及厚度>B组.B组颏部垂直向高度的增加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恒牙期安氏Ⅰ类错[牙合]低角垂直骨面型患者肌电特点,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恒牙期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共64例(低角28例、均角36例),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应用Wineeph8.0软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利用表面电极,采集肌电图信号,比较各组不同状态下咬肌、二腹肌前腹肌电特点。结果:(1)二腹肌前腹在下颌姿势位、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空咬)以及祭咬树脂垫(高度2mm)、小开颌、最大开口位及吞咽运动状态下,低角组肌电峰值均大于均角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咬肌咀嚼运动时,低角组在闲口相、咬合接触相以及食物粉碎相肌电峰值均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口相、食物保持相、牙尖交错位,低角组咬肌肌电峰值有大于对照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3)咬肌咀嚼运动时,低角组在开口相、食物保持相、牙尖交错位咀嚼周期时程小于对照组(P〈0.05)。闭口相、咬合接触相以及食物粉碎相时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恒牙期安氏Ⅰ类错[牙合]低角垂直骨面型患者在二腹肌前腹、咬肌的肌肉电生理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11.
唐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10):1248-1250
目的分析安氏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患者功能性矫治器治疗前后的软组织侧貌变化。方法23例替牙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的患者(男性9例,女性14例),配戴Twin—block矫治器,平均戴用时间12个月。分别拍摄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对面部各测量定位点进行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各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治疗后软组织B点至TVL的距离,软组织颏前点至TVL的距离明显减小,治疗前后的改变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软组织侧貌分析可作为错骀病例临床疗效评定的可靠方法。对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下颌后缩患者,Twin—block矫治器能使患者的面型趋于平衡和协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对成人安氏Ⅱ1分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治疗前的锥形束CT(CBCT)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切牙牙槽骨的高度和厚度,探讨成人安氏Ⅱ1分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牙槽骨高度及厚度是否存在相关性,为临床上此类错牙合的诊断、矫治及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筛选CBCT,将测试对象分成高、均、低角3组,每组20例,应用Invivo 5 软件进行测量,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垂直骨面型切牙牙槽骨高度及厚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成人安氏Ⅱ1分类错牙合牙槽骨高度和厚度与垂直骨面型之间存在相关性。(2)成人安氏Ⅱ1分类切牙牙槽骨厚度,高角组最薄,低角组最厚。(3)成人安氏Ⅱ1分类切牙牙槽骨高度,高角组最高,低角组最低。 相似文献
13.
唐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10)
目的 分析安氏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患者功能性矫治器治疗前后的软组织侧貌变化.方法 23例替牙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的患者(男性9例,女性14例),配戴Twin-block矫治器,平均戴用时间12个月.分别拍摄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对面部各测量定位点进行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各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 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治疗后软组织B点至TVL的距离,软组织颏前点至TVL的距离明显减小,治疗前后的改变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软组织侧貌分析可作为错(牙合)病例临床疗效评定的可靠方法.对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下颌后缩患者,Twin-block矫治器能使患者的面型趋于平衡和协调.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遗传算法建立不同垂直类型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颅面部垂直向各标志点的定量关系方程,并将不同性别患者测量值用同一公式表达。方法:选取10~18岁未经治疗的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共155例,根据下颌平面角(FH-MP和SN-MP)值分为高角组50例、均角组58例和低角组47例。每组随机选取5例作为检验样本,其余为实验样本。拍摄头颅侧位片并进行参数测量[前面高(N-Me)、上面高(N-Ans)、前鼻棘至上中切牙切缘垂直距离(Ans-U1)、下中切牙切缘至颏下点的垂直距离(L1-Me)、下面高(Ans-Me)、后面高(N-Go)、鼻根点至蝶鞍点的垂直距离(N-S)、蝶鞍点至关节点的垂直距离(S-Ar)、关节点至下颌角点的垂直距离(Ar-Go)、蝶鞍点至下颌角点的垂直距离(S-Go)、下颌角(∠Go)、面角(Facial angle)和后面高前面高比(S-Go/N-Me)]。确定与颅面结构相关的影响因子,采用遗传算法优化方程参数获得相关方程,将优化方程所得预测值和实测值进行误差比较。结果:高角、均角和低角组组内不同性别患者间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同一类型不同性别组合并进行组间比较,大部分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高角组患者,年龄与Ans-U1呈正相关关系(r=0.470),N-Me与Ans-Me呈正相关关系(r=0.964),Ans-U1与Ans-Me呈正相关关系(r=0.805)、与面角呈负相关关系(r=-0.023),N-Go与N-Me呈正相关关系(r=0.926),L1-Me与Ans-Me呈正相关关系(r=0.898)、与∠Go呈负相关关系(r=-0.468);均角组患者,年龄与N-Me呈正相关关系(r=0.531),Ans-U1与Ans-Me呈正相关关系(r=0.878)、与面角呈负相关关系(r=-0.262),Ans-Me与N-Me呈正相关关系(r=0.920)、与N-Ans呈负相关关系(r=-0.560)、与Ar-Go呈负相关关系(r=-0.652),N-Go与S-Go呈正相关关系(r=0.867)、与N-Ans呈正相关关系(r=0.252)、与L1-Me成正相关关系(r=0.754),S-Ar与S-Go呈正相关关系(r=0.671)、与Ar-Go呈负相关关系(r=-0.250)、与L1-Me呈正相关关系(r=0.552);低角组患者,年龄与S-Go呈正相关关系(r=0.602)、与下颌角呈负相关关系(r=-0.346)、与L1-Me呈正相关关系(r=0.576),N-Me与Ans-Me呈正相关关系(r=0.869)、与N-Go呈正相关关系(r=0.859)、与面角呈负相关关系(r=-0.177),N-Ans与N-Me呈正相关关系(r=0.605)、与Ans-U1呈负相关关系(r=-0.113),Ans-Me与N-Me呈正相关关系(r=0.869)、与面角呈正相关关系(r=0.070)、与Ans-U1呈正相关关系(r=0.785),N-Go与N-Me呈正相关关系(r=0.859)、与S-Go呈正相关关系(r=0.829)。采用遗传算法建立了不同垂直类型骨性Ⅱ类患者颅面部垂直向各标志点的定量关系方程。高角组,年龄=5.8836+0.269×Ans-U1,N-M=22.0266+1.4945×Ans-Me,Ans-U1=34.9594+0.4545×Ans-Me-0.4097×Facial angle,N-Go=-4.5882+0.4724×N-Me,L1-Me=-12.5905+0.5322×Ans-Me+0.1243×∠Go;均角组,年龄=-2.9441+0.1468×N-Me,Ans-U1=18.917 0+0.4764×Ans-Me-0.2302×Facial angle,Ans-Me=-0.6205+1.0145×N-Me-0.9741×N-Ans-0.0576×Ar-Go,N-Go=1.6311+0.8978×S-Go+0.9197×N-S+0.1688×L1-Me,S-Ar=-1.8231+0.8453×S-Go-0.8670×Ar-Go+0.2024×L1-Me;低角组,年龄=11.7406+0.1527×S-Go-0.1699×∠Go+0.2525×L1-Me,N-Me=61.1530+0.9643×Ans-Me+0.6286×N-Go-0.6892×Facial angle,N-Ans=-4.9492+1.0658×N-Me-2.3165×Ans-U1,Ans-Me=-25.1800+0.4184×N-Me+0.2803×Facial angle+0.4776×Ans-U1,N-Go=8.6842+0.4099×N-Me+0.4033×S-Go。遗传算法建立方程的预测值与实测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遗传算法建立不同垂直类型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颅面部垂直向的方程可以表明其垂直向定量关系,并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生长预测。 相似文献
15.
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之一,采取拔牙与不拔牙矫治的争论由来已久,而且现在仍然是争论的问题之一.笔者对7|7尚未萌出的此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采用不拔牙进行矫治:用直丝弓矫治器,通过推上磨牙向后的方法,矫治其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以及磨牙远中(牙合)关系,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颏部的骨性形态特征。方法随机选取60例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的女性青少年,平均年龄(12.56±0.67)岁,将其分为高角、低角和均角3组,各20例。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其颏部的骨性形态。结果各组患者在颏高度、颏曲度、颏角、颏厚度/颏高度和颏凹陷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角组颏高度、颏曲度和颏角最大,颏厚度/颏高度和颏凹陷最小;低角组颏高度、颏曲度最小,颏厚度/颏高度和颏凹陷最大,均角组颏角最小。结论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颏部骨性形态不同,正畸治疗时需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研究安氏Ⅱ1类和Ⅱ2类错[牙合]的软硬组织特征。方法选取安氏Ⅱ类错[牙合]病人60例,其中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Ⅱ2类错[牙合]各30例,对12项硬组织测量指标和15项软组织测量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结果与正常相比,安氏Ⅱ1类错[牙合]ANB角、U1-SN角、U1-NA距离、L1-MP角、L1-NB距离、面凸角、上唇突角、上下唇突角、上唇突距、下唇突距、下唇凸厚增大(t=2.344-8.148,P〈0.05),S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Z角减小(t=-6.916--2.517,P〈0.05)。安氏Ⅱ2类错A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上下唇突角、上唇凸厚、下唇凸厚明显增大(t=2.794-8.668,P〈0.05),SNB角、SN-MP角、U1-SN角、U1-NA距离、L1-NB距离、下颌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下唇突角、上唇突距减小(t=-9.160--2.256,P〈0.05)。其余测量指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安氏Ⅱ1类与Ⅱ2类错具有各自的软硬组织特点。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成年正畸患者的比例逐年上升,成人矫治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人由于无生长潜力,牙体、牙周状况相对差,社会心理因素复杂,所以矫治计划的制定与青少年矫治不完全相同,通常患者对拔牙矫治不易接受,伴牙弓狭窄的安氏Ⅱ1错(牙合)是一类支抗要求高,矫治难度大的牙颌畸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下颌后缩错(牙合)的方法和原理.方法:选择25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年龄10~12岁,后牙均为远中关系,全天戴用Twin-block矫治器9~12个月.结果:用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严重深覆盖错(牙合)进行第一期矫治后,颌骨和磨牙关系的Ⅱ类关系得到改善,前牙覆盖减小,改善了安氏Ⅱ1牙弓间的不协调.结论:Twin-block矫治器用于早期以下颌功能性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功能性矫治,可取得明显的牙(牙合)骨骼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拔除上颌第一、下颌第二双尖牙间隙关闭时前后牙的移动量和移动方式.方法 30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病例,采用X线头影测量牙移动距离的方法,以治疗后蝶筛点与翼上颌裂点的连线(PM平面)为参考平面,比较治疗前后牙移动的变化.结果 上中切牙冠、根远中移动分别为(3.59±2.39) m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