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优选桂花挥发油β-环糊精(CD)包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并验证包合物的形成.方法:以挥发油包结率为评价指标,比较研磨法,饱和水溶液法,超声法,优选最佳工艺,并用薄层层析法对包合前后的挥发油性质进行分析.结果:最佳的制备方法为饱和水溶液法,包合时间为两个小时,温度为50℃,β-环糊精与桂花挥发油的比例为6:1,而且包...  相似文献   

2.
环糊精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环糊精在中药方面的制备和应用作了综述,同时对环糊精在中药制剂中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柴在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稳定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经典恒温法考察了柴胡挥发油-β-挥发油(β-Cyclodextrin, β-CYD)包合物溶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浓度变化及反应速度常数,结果表明,β-环糊精(β-CYD)包合物可提高柴胡挥发油溶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小茴香挥发油环糊精包结物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小薯香挥发油与不同比例β-环糊精(β-CD)包结的效果和规律,以及包结物的热稳定性。方法:用研磨法制成包结物,用常规方法测定包结物回收率,以电热干燥箱加热至50℃,测定其热稳定性。结果:小薯香挥发油与β-CD5种不同比例(1:20,1:12.5,1:15,1:18,1:20)包结物的回收率分别为73.56%,85.83%,91.20%,92.18%,92.85,含1.25ml挥发油的包结物经70℃168h干燥后回收其挥发油的体积为1.02ml。结论:用研磨法进行包结时小茴香挥发油与β-CD之比(ml.g^-1)以1:15为宜,并且包结物的热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刘布鸣 《北方药学》2005,2(2):22-25
介绍中药前胡挥发油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降压中药鼻腔喷雾剂之挥发油包合工艺和稳定性。方法:采用HP-β-环糊精对降压中药喷雾剂中挥发油进行包合处理,以HP-β-环糊精用量、包合温度、包合时间为因素,进行正交设计,得到最佳的包合条件。结果:最佳的包合条件为:以HP-β-环糊精:挥发油(7:1)进行包合;包合温度为30℃;包舍时间为1h。结论:采用HP-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能够提高挥发油在制剂中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β-环糊精包合艾叶挥发油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采用β-环糊精对艾叶挥发油进行包合的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以挥发油包合率、包合物产率为主要筛选指标选出制备艾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包合条件;热分析法和薄层层析法验证了包合物的形成,并考察了包合物的热稳定性.结果:艾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包合条件为:β-CD-艾叶油(8:1),温度为60℃,搅拌时间为3 h;艾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热分析谱与TLC层析谱和β-环糊精、β-环糊精与挥发油的物理混合物有很大的差别;艾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在70℃时可稳定120 h.结论:用正交实验得出的包合工艺合理,包合率高,热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8.
陈皮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探讨了陈皮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通过包合物的油利用率、含油率以及收得率的研究,筛选出最佳配比的条件,并用 DTA、TLC 验证了包合物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砂仁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物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砂仁挥发油的最佳包合工艺,增强松栀浓缩丸中挥发油的稳定性。方法:以包合物收率、挥发油利用率及包合物含油率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设计法,对砂仁挥发油进行β-环糊精(β-CD)包合研究。结果:最佳搭配为A1B3C3D2,即油:β-CD为1:4,包合温度为45℃,搅拌时间为3h,β-CD:水为1:15包合较好。结论:用15倍水溶解β-CD,加β-CD量1/4的油,于45℃包合3h工艺最佳。  相似文献   

10.
β-环糊精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军  彭向前  张鉴 《中国药业》2005,14(6):26-27
将中药制成环糊精包合物后,可显著改善药物理化性质.环糊精在中药领域已有较普遍的应用和较深入的研究,但其产业化进展较为缓慢.β-环糊精及β-环糊精衍生物在药剂学上的应用对于开发研制中药新剂型、新品种有着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六味热可解颗粒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六味热可解颗粒中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的最佳工艺。方法以包合物收得率和挥发油包合率作为评价包合工艺的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最佳包合工艺条件。结果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挥发油和β-环糊精包合比例1mL:6g,包合温度40℃,搅拌时间2h。结论正交试验优选的包合工艺合理,包合率高,工艺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抗病毒口服液中含有挥发油的广藿香、石菖蒲、郁金、连翘4味药材所收集的挥发油用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的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挥发油的包合率为指标确定包合物的最佳工艺,并用气相色谱(GC)法对包合前后的挥发油进行鉴别。结果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挥发油与羟丙基-β-环糊精比例1:8(mL/g),包合温度50℃,搅拌时间5h。结论经GC法鉴别,包合前后挥发油成分未改变。  相似文献   

13.
李红  蒋晓煌  蒋孟良  杨欣 《中国药业》2012,21(23):22-23
目的优选β-环糊精包合酒鬼乐颗粒中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挥发油利用率、包合物收得率及包合物含油率为评价指标优选其最佳包合工艺。结果最佳包合工艺为A2B2C3,即挥发油与β-环糊精之比为1:6,包合温度45℃,包合时间1.5h。结论该工艺切实可行.重复性好,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优选β-环糊精包合茵泽驱脂丸中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方法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用L9(34)正交试验,以挥发油利用率、包合物收得率及包合物含油率为评价指标筛选最佳工艺务件.结果 最佳包合工艺为A3B2C1,即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比例为1:6.包合温度40℃,包合时间1 h.结论 该工艺可提高制刑稳定性,方法简便易行,能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脑宁胶囊中川芎和细辛混合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挥发油提取率为指标,以溶剂用量、提取时间及浸泡时间为因素,设计星点实验;分别采用多元线性方程及二项式方程拟合实验结果,绘制三维效应面图及二维等高线图,确定因素最佳取值范围。结果:二指标与因素的关系均适合采用二项式方程拟合(r=0.985 0,P<0.01);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偏差小。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用于优化川芎和细辛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条件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6.
大蒜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抗深部真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蒜油和大蒜油β-环糊精包合物提取液对7个菌属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相同,对白色念珠菌的作用表现为延长生长的迟缓期,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优化当归、川芎药对挥发油提取及包合工艺。方法以挥发油得率为指标,用单因素法对药材的粉碎度、浸泡时间、加水量、提取时间等因素进行考察。另以油利用率、包合物收得率、含油率为指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包合工艺进行优选。结果药材以粉碎后、不浸泡、加10倍量水、煎煮6h为最佳提取工艺。包合最佳工艺为油(mL)与β-CD(g)的比例为1∶6,加30倍量的水,30℃条件下搅拌1h。结论该工艺对挥发油提取、包合效率较高,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8.
以乙醇、甘油混合液为溶剂对丁香油、八角茴香油、桂皮油混合挥发油与克霉唑抗真菌作用进行了实验比较。  相似文献   

19.
蒙药旋覆花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蒙药旋覆花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全面分析。方法:使用乙醚萃取浓缩、水蒸气蒸馏的方法提取旋覆花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鉴定,采用 GC 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结果:共鉴定出29个成分,占挥发油色谱总峰面积的90.35%,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基酯16.30%,有6个化合物含量超过7%。结论:本方法快速方便,重现性好,适用于旋覆花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伊痛舒注射液中挥发油成分进行GC-MS分析。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伊痛舒注射液全方以及单味药材中的挥发油成分,利用GC-MS联用技术,结合计算机Nist-base质谱库检索技术,根据匹配度,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初步鉴别,分析伊痛舒注射液全方中挥发油成分的来源。结果伊痛舒注射液全方经水蒸气蒸馏提取,GC-MS分析,共得到59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39个成分,占挥发性物质含量的53.27%。结论根据保留时间以及计算机质谱库对每个化合物给出的鉴定,分析了这39个成分的来源,其中防风、川芎和羌活对这39个成分的出现起了主要的作用,其次为其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