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碳纤维(CF)进行去浆处理,再利用多巴胺对CF改性,得到多巴胺改性CF(DARCF),添加马来酸酐接枝聚偏氟乙烯(PVDF-g-MAH),制备了DARCF增强PVDF-g-MAH复合材料(PVDF-g-MAH/DARCF)。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CF表面的粗糙度、结构和官能团进行表征。采用扫描电镜(SEM)、界面接触角测试和力学性能测试对复合材料的界面、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改性之后,DARCF表面粗糙度增加,与树脂的界面结合强度提高,PVDF-g-MAH/DARCF的弯曲强度和模量比未改性的PVDF/CF分别提高了71.3%和36.9%。  相似文献   

2.
采用预共聚法,以含硅芳炔树脂(PSA)和端乙炔基聚醚酰亚胺(PEI)为原料,制备了端乙炔基聚醚酰亚胺改性的含硅芳炔(PEI-PSA)树脂及其与T300碳纤维平纹布的复合材料T300/PEI-PSA。通过动态热机械分析(DMA)和X射线能谱仪(EDS)研究了溶剂、溶液浓度、反应温度对预共聚反应的影响,确定了预共聚反应的最佳条件,得到了均匀分散的PEI-PSA树脂。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差示扫描量热(DSC)、热失重(TG)、DMA和EDS等表征了PEI、PEI-PSA树脂及T300/PEI-PSA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当PEI质量分数为20%时,PEI-PSA树脂浇铸体的弯曲强度达44.5 MPa,较PSA树脂浇铸体提高了90.2%;T300/PEI-PSA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达602.7 MPa,较T300/PSA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提高了124%。  相似文献   

3.
分别以马来酸酐接枝三元乙丙橡胶(EPDM-g-MAH)、马来酸酐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POE-g-MAH)、马来酸酐接枝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EBS-g-MAH)为增韧剂,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3种增韧改性尼龙6/碳纤维(PA6/CF)复合材料。采用力学性能、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X射线多晶衍射分析(XRD)等手段对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增韧后,PA6/CF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其中,EPDM-g-MAH增韧改性的PA6/CF复合材料(PA6/CF/EPDM)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相对于PA6/CF分别提高了7%和16%,碳纤维与基体间的界面结合力显著增强;同时,增韧改性后的PA6/CF复合材料中的尼龙6的结晶度增加且更易形成稳定的α晶型。另外,与PA6/CF相比,增韧剂的加入略微降低了树脂基体的熔点。  相似文献   

4.
以苯基三氯硅烷、3-氨基苯乙炔为原料,通过胺解反应合成了三(3-乙炔基苯胺)苯基硅烷(SZTA),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表征了其结构。随后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不同配比的改性含硅芳炔树脂(PSA/SZTA),借助黏度计、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电子万能试验机、热重分析仪(TG)等考察了改性树脂的工艺性能、固化特性、弯曲性能、热稳定性能和热解动力学等。结果显示,引入SZTA后,改性PSA树脂的黏度降低62%;改性PSA树脂固化物的弯曲强度最高达到34.6 MPa,比未改性的PSA树脂提高了约54%;且改性树脂固化物在N2中的5%热失重温度(Td5)均高于500 ℃,保持了良好的耐热性能;PSA/SZTA-20固化物的热解表观活化能(Ea)的平均值为249 kJ/mol。  相似文献   

5.
以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通过熔融接枝将马来酸酐(MA)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接枝到PBSA(聚丁二酸/聚己二酸-co-丁二醇酯)分子链上,制备了PBSA-g-MG增容剂。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增容剂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并探究了PBSA-g-MG的添加量对热塑性淀粉(TPS)与PBSA复合材料(TPS/PBSA)的力学性能、微观形貌、动态热机械性能和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增容剂可改善纤维增强的TPS/PBSA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TPS相与PBSA相的Tg相互靠近,TPS/PBSA的力学性能和耐水性提高。添加质量分数8%增容剂的TPS/PBSA复合材料在59%湿度下的力学强度可达19.4 MPa,比未增容的复合材料提高了将近130%。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20 ng/mL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临床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方医院、珠江医院、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初诊PSA≤20 ng/mL前列腺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将患者分为骨转移组和非骨转移组,分析2组间年龄、PSA、结合PSA(complexed PSA,cPSA)、游离PSA(free PSA,fPSA)、Gleason评分(Gleason score,GS)、T分期及N分期的差异,以及这些因素与骨转移的相关性。进一步根据PSA、GS、T分期及N分期情况进行亚组分析:PSA≤10 ng/mL及PSA 10.01~20 ng/mL组、GS≤6组和GS≥7组、T1~2组和T3~4组、N0组及N1组,探究各亚组间骨转移特点。最后,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骨转移危险因素。结果 共237例PSA≤20 ng/mL前列腺癌患者,其中骨转移阳性42例(17.7%)。不同PSA组(<4 ng/mL组、≤10 ng/mL组及10.01~20 ng/mL组)前列腺癌骨转移率分别为7.5%、12.1%和24.8%。骨转移组与非转移组间PSA、cPSA、fPSA、GS、T分期及N分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随着PSA及GS升高骨转移发生率也明显上升,T3~4和N1期患者更易发生骨转移(OR=2.372,95%CI=1.148~4.901,P=0.020;OR=6.458,95%CI=2.435~17.131,P<0.001)。此外,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SA、GS、T分期及N分期与PSA≤20 ng/mL前列腺癌骨转移密切相关,其中PSA、GS及N分期可作为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年龄与骨转移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 PSA≤20 ng/mL前列腺癌患者中GS≥7、T3~4和N1期患者具有较强的侵袭性。PSA、GS及N分期可作为PSA≤20 ng/mL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采用溶液球磨法直接制备丙烯酸酯橡胶(AR)/硫酸铜复合材料,在180℃热压下实现AR与CuSO4的配位作用。球磨后CuSO4粒径大幅减小且分布变窄,粒径平均峰值从9.88 μm减小到1.03 μm。采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S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动态力学分析(DM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溶液球磨法制备的w(CuSO4)=2.9%的复合材料较传统方法制备的w(CuSO4)=4.8%复合材料,CuSO4的添加量减少了40%,但拉伸强度提高了120%。SEM分析结果表明溶液球磨法制备的复合材料中CuSO4的粒径和分布情况均得到显著改善;ESR、XPS谱图证明了AR与CuSO4之间发生配位作用;DMA结果表明:由于配位作用,复合材料较AR呈现出刚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木粉含量以及界面相容剂对木粉/PE-HD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界面相容性的影响。方法以木粉为填料,与高密度聚乙烯(PE-HD)在双螺杆挤出机上挤出制备复合材料,并测其性能。结果随着木粉添加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呈现下降趋势;而加相容剂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MAPE)的复合体系,力学性能有了明显改善,并且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随木粉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冲击强度则随之下降。结论MAPE提高了木粉在PE-HD基体中的分散性以及木粉与PE-HD的界面粘结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旋转黏度计和流变仪考察了含硅芳炔树脂(PSA)和含炔丙基苯并噁嗪(P BZ)共混改性PSA树脂熔体的流变行为,建立了树脂黏度 组分 温度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P BZ共混改性PSA树脂可使树脂的加工窗口变宽,树脂在90~130 ℃的黏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PSA树脂的熔体黏度随P BZ的加入而降低,P BZ的加入提高了PSA树脂的加工适用性;PSA树脂的黏度可通过加入P BZ和升高加工温度进行预测和调控。PSA及其改性树脂的动态流变行为显示树脂熔体呈牛顿流体,P BZ降低了PSA树脂熔体的储能模量和复数黏度。用双阿仑尼乌斯方程对PSA及其改性树脂在160~190 ℃的等温黏时曲线进行拟合,得到的经验模型表明当PSA树脂共混入质量分数为10%的P BZ时,树脂的凝胶时间延长,而树脂凝胶固化活化能从84.50 kJ/mol降至54.83 kJ/mol。  相似文献   

10.
碳纤维毡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长碳纤维开松针刺成毡,并通过双钢带压机制备了碳纤维毡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CFRPP),考察了碳纤维长度、含量、纤维毡的针刺及针刺类型、基体改性等因素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复合材料断面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以分析CFRPP界面结合情况。结果表明:实验范围内的纤维长度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基本没有影响;复合材料综合力学性能最佳的碳纤维质量分数约为30%;碳纤维毡经三角形针针刺后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得到较大幅度提高;相容剂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MPP)能够改善碳纤维与聚丙烯的界面结合,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其最适宜的相容剂MPP的质量分数约为20%;将长度为80 mm的碳纤维用三角针刺成毡后,以MPP改性的聚丙烯(wMPP=20%)浸渍制备得到碳纤维质量分数为30%的复合材料,拉伸强度为203.3 MPa,拉伸模量达16.6 GPa,弯曲强度为223.2 MPa,弯曲模量达到12.0 GPa,缺口冲击强度为752.2 J/m。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一种新型增强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甘油酯(polyglycidyl methacrylate,PGMA)预浸润石英纤维网的界面结合性能和机械性能。方法:采用“三明治”埋入法制作PGMA预浸润石英纤维网(1层、2层、3层)、电解钴铬合金网、“喷砂+表面处理剂”预处理钴铬合金网增强的基托树脂标准实验模块,大小为40 mm×15 mm×2 mm,采用三点弯曲实验和扫描电镜对其抗折裂性能和界面结合性能进行研究。结果:3层PGMA预浸润石英纤维网增强基托树脂表现出最大的弹性模量(6 406 MPa)和弯曲强度(227 MPa),1层和2层PGMA预浸润石英纤维网增强效果并不明显。钴铬合金网具有增强效果,表面改性后增强效果更加明显。表面预处理钴铬合金网和PGMA预浸润石英纤维网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具有更好的界面结合性能。结论:PGMA预浸润石英纤维增强材料可以改进与PMMA的界面结合性能,并随着纤维层数的增多,其机械性能得到更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通过扭转动态力学、层间剪切强度(ILSS)、微量冲击、SEM等研究发现,未处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已经弱到不能有效传递载荷的地步,而100nm厚接技碳纤维复合材料却具有优良的整体性和ILSS,在冲击过程中有足够的弹性承载能力和一定的纤维拔出与界面脱粘可能,从而有较高的抗冲击性能。氧等离子处理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过强,冲击时几乎没有纤维拔出和滑移,也就没有很高的杭冲击能力和ILSS。  相似文献   

13.
通过扭转动态力学、层间剪切强度(ILSS)、微量冲击、SEM等研究发现,未处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已经弱到不能有效传递载荷的地步,而100nm厚接技碳纤维复合材料却具有优良的整体性和ILSS,在冲击过程中有足够的弹性承载能力和一定的纤维拔出与界面脱粘可能,从而有较高的抗冲击性能。氧等离子处理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过强,冲击时几乎没有纤维拔出和滑移,也就没有很高的杭冲击能力和ILSS。  相似文献   

14.
在聚丙烯蜡分子链中引入羧基官能团,并用其作为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的界面处理剂。通过改进的单丝临界长度法测定了四处偶联剂与上述聚丙烯蜡共同处理的玻璃纤维与聚丙烯的界面剪切强度,发现改性或者未改性的聚丙烯蜡的加入都会使增强体系界面剪切强度明显提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未改性的聚丙烯蜡分子链上本身含有一定的极性基团。但是,偶联剂种类的变化对体系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却很小。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玻纤增强聚丙烯(PP)的界面粘结,分别用B301或硅烷偶联剂对玻纤表面进行了处理,用过氧化物和顺丁烯二酸酐对PP进行了改性。经处理和改性后,PP/GF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有明显提高,对玻纤增强聚丙烯的界面结构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7种不同的光复合树脂热循环试验后的机械性能,探讨各性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每种树脂(A110:AH、ESTELITE∑:ET、AELITE:AT、Z250:ZS、CharmFil plus:CP、Z350:ZH、Grandio:GD,其中AH、ET为微充填复合树脂,AT、ZS、CP为混合型复合树脂,ZH、GD为纳米型复合树脂)制成直径为12 mm,厚度为1.0 mm的实验样本。所得样本在37℃的蒸馏水中浸泡24 h,然后在5℃和55℃下间隔15 s冷热循环1 000次。应用尖端速率为0.5 mm/min的双轴挠曲强度试验测量材料的强度值(ISO4049),所得数据采用Weibull和ANOVA统计学分析。样本断面经扫描电镜观察,剩余样本碎片经Knoop硬度试验测试(负载50 g,时间10 s)。结果最高和最低的Weibull系数值分别出现在AH(18.752)和AT(5.290)组,最高和最低的双轴挠曲强度值分别出现在ZS(158.2MPa)和ET(54.0 MPa)组。不同填料的强度值大小依次为混合型复合树脂>纳米型复合树脂>微充填复合树脂,具有相同类型填料的复合树脂之间的强度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强度试验所得碎片的数量与材料强度大小成正相关。GD组的硬度值最大(110.81±14.77)kg/mm2,AH组平均硬度值最小(42.81±1.91)kg/mm2,复合树脂的强度值与硬度值成正相关。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树脂基质和填料之间是裂痕形成的薄弱部位。结论纳米型复合树脂比混合型复合树脂更适于临床应用。Knoop硬度实验是否适用于复合树脂材料的硬度测量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将导电聚苯胺(PANI)和铕/铽稀土配合物掺杂到高分子基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中,制备出荧光导电复合纳米纤维。用扫描电镜(SEM)、荧光光谱仪(FL)、宽频介电松驰谱仪对荧光导电复合纳米纤维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270 nm紫外光激发下,铕系列与铽系列复合纳米纤维分别发出红光和绿光。同时,复合纳米纤维的电导率可以达到1.18×10-6 S/cm,两种复合纳米纤维同时具有优异的荧光性能及良好的导电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