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瑞安市2004—200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瑞安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调查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瑞安市2004—200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调查处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7年瑞安市共报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3起,合计波及人数26658人,发病或中毒人数1417人,死亡4人,病死率为0.28%。事件类型以传染病疫情为主,占报告事件总数的84.85%,占发病或中毒总人数的84.90%。幼托机构和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占报告事件总数的66.67%和发病或中毒总人数的90.47%,以外来民工子女集中的乡村小学为主,高发月份为夏、冬季,以水痘暴发最为常见;而较大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为甲类传染病暴发和化学毒物中毒所致,好发为夏秋季。结论瑞安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多数发生在民工子女集中的乡村小学,应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应高度关注甲类传染病暴发疫情和职业中毒等,避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赵玉红 《中国热带医学》2013,(10):1239-1241
摘要:目的通过对2006。2012年辽宁省丹东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状况进行分析,掌握其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丹东市2006~2012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突发事件。所有事件严格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对事件进行定性和分级,并全部经过确认。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应用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进行分析。结果丹东市近7年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3起,报告发病人数438例,死亡6例;事件种类以传染病类事件与食物中毒类事件为主,分别占总起数的52.17%与39.13%;事件程度以较大级事件为主,占总起数的43.48%;事件及时报告率为56.52%;发生在学校及托幼机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起,占事件总数26.09%。结论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健全应急体系机制,强化信息报送,开展监测预警。  相似文献   

3.
谢平  吴德仁  沈智勇  梁健  叶小萍 《广西医学》2009,31(10):1524-1525
目的了解北海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08年北海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08年北海市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2起。以传染病暴发疫情为主,占95.24%;除1起食物中毒发生在高校外,其余发生在中小学及幼儿园;每年1、3、4、5、12月份多发,占总起数的92.5%;发病学生年龄为5~17岁,男女之比约为1.25:1。从首例病例发生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的时间,平均7.9d。食物中毒共发生2起,分别为细菌性和毒草植物引起的食物中毒。结论中小学及幼儿园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好发场所;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是北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病种,冬春季是多发季节。应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积极扩大学龄前儿童水痘等疫苗接种,督促和指导学校做好各项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2006~2007年信阳市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信阳市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流行特点。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信阳市2006~2007年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的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06~2007年我市共报告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3起,发病676人,无死亡病例报告,分别占同期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起数的65.00%,总发病人数的67.20%。以传染病疫情为主,其发病人数占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发病数的91.27%;传染病疫情中多为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例主要集中发生在上学期;村级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率和发病率明显高于乡镇和县区,全市乡村两级多为传染病发病,而县区则是食物中毒常见;90%以上的事件及病例发生在各类小学学校。结论加强学校内的卫生管理,建立严密的疫情监测制度,加强学校和卫生部门的交流合作,减少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郑州市二七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突发事件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10年网络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辖区4年报告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1起,发生病例338例,死亡5例;传染病疫情29起,占93.55%,食物中毒与其他中毒2起,占6.45%。2009年事件发生总数高于2007、2008和2010年。辖区内大中专院校、小学及托幼机构发病人数达259例,占发病总数的76.63%。传染病疫情暴发占我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构成比,发病人群主要集中于学校。结论学校内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广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学校卫生工作是目前疾病控制工作的重点,通过流行病学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根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2011年石家庄市网络直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1年石家庄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124起,其中传染病类72起(58.06%),传染病类事件中又以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学校事件55起(44.35%),各类学校均有报告,以小学和中学报告最多;1~3月和9—12月为高发月份,共报告95起,占全部起数的76.61%;报告及时性与事件控制效果无明显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0.159,P〉0.05)。结论石家庄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传染病类占据首位;学校是突发事件的高发场所,学校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长沙市2003~2006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长沙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和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长沙市2003~2006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市2003~2006年共报告75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病人数为3 640人,死亡1人,病死率0.03%。发生时间以6月、9月相对较高,事件类型以传染病暴发疫情为主,事件发生场所主要在学校。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长沙市农村地区和学校是突发共卫生事件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天水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天水市2004—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1年天水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16起,发病4 639人,发病率1.80%;死亡18人,死亡率6.99/10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暴发疫情为主,占91.38%,呼吸道传染病发病较多,其中流行性感冒发病率最高;5月、11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峰,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占74.14%),事件报告时间与事件持续时间呈正相关。结论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管理的重点单位,应积极落实学校疾病监测的各项工作,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2004~2007年南宁市突发公共卫生相关事件监测信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夏萍  唐莉  徐斌 《中国热带医学》2008,8(11):2064-2065
目的了解南宁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南宁市2004~2007年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所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南宁市2004~2007年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146起,发病7226例,死亡8例,以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为主,分别占75.34%和15.75%。事件报告主要集中在宾阳县(51起),事件发生以农村(90起)居多,时间主要集中在9~12月(60起),以学生为主的事件居多,共109起,均发生在学校。结论根据南宁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应加强对学校、幼托机构、农村的卫生监督工作,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及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01—2004年全州36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的特征及原因,为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频率提供综合预防建议。方法对36起突发事件的调查资料进行剖析,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分析性研究。结果我州突发事件总发病率为2.21%,发生起数以农村中、小学最高,占47.22%,发病人数以小学生、中学生最高,占89.28%。病死人数中成人占60.2%。病死率以学前儿童最高,占2.94%。结论 构筑“立体化”的一级预防是减少突发事件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福建省南平市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规律,为预防控制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0年南平市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0年南平市共发生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2起;农村学校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好发场所;从报告时效来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不及时;传染病在学校流行时间较长。结论各地应提高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及时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07—2011年青海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报告的2007—2011年青海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7—2011年青海省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23起,占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83.11%。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占事件总数的99.19%,主要为呼吸道传染病。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最多的地区为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分别占事件总数的42.28%和35.77%;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4~6月份和9—10月份,分别占事件总数的43.90%和37.40%;发生场所以乡村小学为主,占事件总数的37.40%;不同类型学校之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应加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2003~200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湖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3~2005年湖南省各市县网络直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资料,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3~2005年湖南省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66起,发病人数13549例,死亡83例,病死率为0.61%;发病时间以60月份为相对高峰,事件类型以传染病暴发、食物中毒为主;事件主要发生在乡村,病死率乡村高于城市。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通过流行病学分析,提示湖南省农村地区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2004~2006年宁波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漫红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2):2335-2336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情况,进一步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处置,提高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敏感性。方法分析2004—2006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果各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较好;传染性疾病类依然是宁波市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构成类型,占98.6%;春季是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好发季节;各类学校是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好发场所。结论应加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与痰控机构报告及时性,加强学校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东莞市2005-2006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东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06年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东莞市2005—2006年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4起,传染病暴发疫情9起,占64.29%,食物中毒5起,占35.71%;发生在工厂的有8起(占57.14%)、中小学有5起(占35.71%)、幼儿园1起(占7.14%);4月份(5起)、12月份(4起)发生突发事件数分别占35.71%、28.57%;学生和民工是高发人群,年龄以4.5~14岁为主。结论东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发生在工厂、中小学、托幼机构,严重危害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楚雄州2004-201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楚雄州2004-2017年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楚雄州2004-2017年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06起,报告发病4 670例,死亡1例;事件类别以传染病暴发疫情为主,占84. 91%,病种以水痘、流行性感冒、风疹等呼吸道传染病居多; 82起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农村,占77. 36%。结论农村学校是楚雄州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重要场所,应采取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及风险评估、推广二类疫苗的接种、卫生与教育部门联防联控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郑州市2004~200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郑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07年通过网络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郑州市2004-2007年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3起,发生病例738例,死亡3例;传染病爆发疫情12起,占52.17%,食物中毒和其他中毒7起,占30.43%,职业中毒2起,占0.70%。发生在中小学和幼托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大多数,共14起,占52.77%;农村15起,占65.22%,城市包括县级市8起,占34.78%;3—4月(34.78%)和12月份(13.04%)为高发月份。结论2007年郑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总数高于2005、2006年,全市除新密市、矿区外,均有发生。尤其发生在乡镇小学传染病事件较多,中小学校必须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2001-2006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新才  许信红  蔡文锋  吴德平  王鸣 《热带医学杂志》2007,7(12):1204-1205,1235
目的了解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及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1-2006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接报、处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州市2001-2006年共报告突发事件480起,发病23836人,死亡126人,主要以传染病爆发疫情和食物中毒为主,时间分布上全年均有发生,但以3~6月为最多,事件多发生在学校和工地企业,发病人群主要以学校学生和农民工为主,平均持续时间为16.18d,报告及时性为4.02d。结论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繁,形势不容乐观,必须制定并采取应对措施对其进行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04—2019年内江市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方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报告的2004—2019年内江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用SPSS 19.0进行非参数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2004—2019年内江市共报告10起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中以一般事件为主(8起,占80.00%);按传播途径分,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9起,占90.00%);各县(市、区)均有报告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资中县报告起数最多(4起,占40.00%);仅1、2、6、7月无事件报告;发生场所居首位的为农村小学(7起,占70.00%);事件发生时间至接到报告时间为0.24 h~12.83 d,平均2.44 d;首例病例发病与末例病例发病持续时间为1.10~43.11 d,平均21.13 d;首发病例到接到信息报告时间与整个事件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53,P0.05)。结论呼吸道传染病是内江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来源,农村小学是重点防控场所,早发现、早报告、规范处置利于控制事件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重庆市2004-2012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点和报告处置情况,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庆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整理2004-2012年重庆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数据,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2年重庆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1 973起,占事件总数的80.5%,发病53 290人,死亡8人。2004-2012年事件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年度变化趋势。事件类型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占98.5%,其中又以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和手足口病为主,不同传染病各年间变化趋势不同,3~6月和9~12月是传染病事件高发月份。农村中小学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网络直报及时率较低,仅22.6%;传染病事件经历时间较长。结论: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传染病的预防、监测、及时报告和有效处置是预防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