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及颈部间隙感染的诊疗特点。方法 78例口腔颌面部及颈部间隙感染患者,回顾分析其病历资料,总结诊断结果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口腔颌面部及颈部间隙感染部位主要包括颌下间隙(23.1%)和眶下间隙(17.9%);脓液细菌培养检查显示本组患者以革兰阴性杆菌(44.9%)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5.4%)感染为主;本组患者经抗菌治疗和脓肿切开引流直流均康复出院。结论针对口腔颌面部及颈部间隙感染患者应当积极进行抗菌及切开引流治疗,应根据诊断结果尽量兼顾全身,综合处理,确保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28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启宁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2):79-79
目的对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8例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4例痊愈,4例出现并发症,经积极治疗均痊愈。结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早期针对病因积极治疗,一时发生多间隙感染,首选广谱抗生素,药敏实验后根据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主张联合、足量、加强支持治疗,脓肿形成后切开引流,冲洗换药等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现就我科1983年至1990年间病房收治的150例颌面间隙感染病人,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性别与年龄 本组150例病人中,男性为88人,女性为62人。年龄最小为3岁,最大为75岁,其中30—39岁60例,占总数的40%;10岁以下和60岁以上各为6例,分别占总数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41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该病感染的病因以牙源性感染为多见,感染部位主要为颌下间隙感染。41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或症状缓解。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应采取全身抗炎、支持疗法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5.
我科于2006年上半年收治2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病人,现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例1:患者男,51岁。因左舌下肿痛1周入院。入院前1周因鱼刺刺伤左舌下黏膜后,局部疼痛未做处理,口服抗生素无明显缓解,逐渐加重。入院后查体见:左舌下口底黏膜处明显红肿, 相似文献
6.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口腔、颜面、颞部、颈部深面的知名解剖结构的化脓性感染、混合性感染或腐败坏死性感染,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本文对我科2006-2011年收治178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上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人群中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认识,同时倡导积极宣传口腔卫生保健知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33例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因、诊断进行了分析,探讨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者33例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感染部位、细菌培养结果、致病原因及治疗效果、治愈率进行分析。结果 33例患者中,以牙源性感染(如根尖周炎、冠周炎、颌骨骨髓炎等)24例居首约占72.7%,其次为腺源性感染(如扁桃体炎、涎腺化脓病变、颌面部淋巴结炎等)8例约占24.2%,另有1例外伤性感染(如口腔黏膜溃疡等)仅占3.1%。经治疗后,33例患者痊愈32例,治愈率为97.0%,仅1例出现并发症,经积极治疗后痊愈。结论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以牙源性感染和腺源性感染为主要因素,起病急、病情重,应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用适合的抗生素并与全身治疗、手术治疗或局部治疗进行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62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艳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3):34-34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在我们服务对象80%为农民的县级医院,在住院患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自2000年以来,我们共收治了62例间隙感染患者,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1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致病微生物侵入,引起颌骨、颌周及颜面部软组织的炎症性疾病,多由牙源性、外伤性、腺源性感染所致。我院于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26例,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与感染类型本文共126例,其中男67例,女59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2岁,17~40岁78例(61.9%),41~55岁34例(26.9%),55岁以上14例(11.1%)。126例中以颊间隙感染者居多,52例(41.3%),其余依次为嚼肌间隙感染者33例(26.2%),眶下间隙感染者19例(15.1%),颞间隙感染者8例(6.3%),翼颌间隙感染者3例(2.4%),其他11例(8.7%)。原发病为牙… 相似文献
12.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是指口腔、颌周组织、颜面及颈上部化脓性炎症的总称。我科于2006年上半年收治2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寻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有效临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自2007年6月至2011年12月经颌面部CT证实的56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根据临床表现,感染部位、原因及致病菌进行有效的治疗,观察其治愈率。结果所有患者经对症积极治疗后,牙龈、颌面部明显肿胀,开口受限为主要临床症状消失;已成脓肿者经切开引流后伤口愈合,复查显示均正常,治疗最长15d,最短6d,平均(9.2±1.5)d,治愈率达100.00%。结论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治疗中,采取抗生素与手术结合用药,相辅相成的用药策略,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通过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治疗结果,提高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预防和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08年5月—2013年5月在该科治疗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住院患者35例,通过对感染的来源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对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预防措施及治疗建议。结果该组中34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患儿转院治疗。结论根尖周炎、牙周炎、冠周炎的及时治疗控制,是预防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关键;若形成脓肿,及时切开引流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杨政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6):223-224
目的评价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应用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7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和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应用优质护理较常规护理能够有效地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减少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特点、病因、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收集8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给予全身联合用药控制感染,治疗全身性疾病,局部切开排脓,治疗病灶牙。结果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成人以牙源性最为常见,儿童以腺源性最为常见。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患严重全身性疾病的患者病程延长,甚至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感染以混合性感染为主,多间隙感染者应积极抗感染治疗,根据情况早期行切开引流术,同时治疗全身性疾病。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医药指南》2016,(16)
目的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探讨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的疗效。方法以本院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02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与分析,了解患者感染部位与感染源,进行细菌培养,分析病原菌类型;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行开髓引流术,治疗组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牙源性感染最高,为60例,所占比例为58.82%;其次为腺源性感染27例(26.47%)。颌下间隙感染率最高,38例(37.25%);其次为眶下间隙感染,31例(30.39%)。培养出病原菌株81株,包括革兰阳性菌34例(41.98%);革兰阴性菌47例(58.02%)。观察组治疗有效率、白细胞计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脓肿切开引流术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部常见感染性疾病。本文通过分析近 3年来我科治疗的 5 9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 ,阐述了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5 9例间隙感染病例中 ,颌下间隙最常见 ,约占 2 7 1% (16 /5 9) ;咬肌间隙次之 ,约占 2 2 0 % (13/5 9) ;眶下间隙和颊间隙 ,各约占 18 6 % (11/5 9) ;舌下、颏下间隙 ,约占 8 5 % (5 /5 9) ;口底多间隙感染 ,约占 3 4 % (2 /5 9) ;颞下间隙 ,约占 1 7% (1/5 9)。病人年龄最大 73例 ,最小 2岁。病程最长 1个月。1 2 临床表现1 2 1 发病诱因 牙源性感染 4…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