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附子,是中药四大主药(人参、石膏、大黄、附子)之一,四大主药又称之为"药中四维",可见其重要。附子之功,在于温五脏之阳。古今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氏。仅以《伤寒论》六经病中用附子者而有,几近廿方之多,竟占全书112方的六分之一强。在使用附子的处方中,最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青囊秘诀》是一部外科专著,何高民校考是书,认为出于傅青主之手。纵观全书,书中论及二十一种外科疾病,均用内消法治疗,载方九十八首,有一套系统的外科病内消的理、法、方、药体系。书中论及补气血法之处颇多,九十八首方中有七十多首含补气血药。本文试对该书中补气血法的运用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3.
李维洁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0):49-49,37
附子是临床上常用的温里祛寒中药之一,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要药,明?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古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言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要药。古今医家用其组方很多,用法也颇多。但我认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于附子的应用,如组方、配伍、炮制、剂量、煎煮、服法上颇有独到之处,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4.
姜春华运用附子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春华运用附子的经验上海医科大学(200032)戴克敏关键词姜春华,附子,临床经验姜春华(1908~1992)教授临床以擅用附子治疗疑难杂症而著称,他曾说:“附子性味辛热,是补火之药。命门火衰,即需用附子补火,补下焦之阳虚,治诸脏腑之真寒。”指出:“...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用于治疗腹痛的药很多,处方中常大黄与附子;附子与于姜;香附与乌药;黄芩与芍药;大黄与芒硝。两两相配,其配伍规律是什么?临床适应证的特点有无不同?很值得研究。大黄苦寒、性沉降,走而不守,且入血分,谓气中血药;附子辛甘大热,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二药为伍,寒热相济,和调阴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破阴寒血凝,无处不至,既是温下之良药,又具镇痛之功。干姜性热,本品燥烈之性较强,长于温脾暧胃,多用于脾胃虚寒证,呕吐泄泻胸腹冷痛;附子与干姜合用,均有温里散寒回阳的作用,但附子主下焦而兼温中,于姜主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唐宋时期记载治疗肢体痹方剂中附子的应用研究,梳理附子使用剂量、炮制及配伍方法,以期指导现代临床应用。方法 整理唐宋医籍中治疗肢体痹方剂,筛选其中含附子的方剂,经古今剂量换算等,分析附子的使用范围、剂量、炮制及配伍情况。结果 唐宋时期肢体痹方中,附子应用范围广,不仅用于寒邪所致之痹,通过药物配伍,也运用到热痹的治疗中;痛痹、行痹、着痹三痹之中,以痛痹使用附子为多。唐宋时期肢体痹治疗方药中,汤、丸、散剂的附子常用剂量相仿,以汤剂剂量跨度最甚,最大使用量为160 g。宋代煮散剂中附子的每服剂量远远低于唐代剂量。肢体痹方中附子无特殊煎煮法;附子-防风是常见的减毒配伍药对。结论 疼痛是应用附子治痹之契机,根据是否兼热酌情佐以清热;中小剂量、常规煎煮或许更能发挥附子抗炎镇痛之效,且无中毒之虞;防风与附子相配治痹,既能增效又可减毒。唐宋时期附子治痹经验对当今风湿病中医临床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附子(附:乌头)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回阳救逆,温阳散寒且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是古代温法中的主药。《伤寒论》113方中用附子者有20方;《金匮要略》中用附子者有11方,用乌头者5方。后世对附子、乌头的应用更为广泛,无论在寒热温清表里补泻的方剂中,凡符合适用附子证者皆可用之。但近代有些医家惧其辛温有毒,非见亡阳之证,不敢应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敦煌《辅行诀》中干姜-附子角药的临证配伍应用进行探析,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宝贵的参考价值。方法:整理提取敦煌《辅行诀》中含干姜-附子的方剂,分别从独立成方、组方主要部分及联合应用方面论述角药的临床配伍特点。结果:敦煌《辅行诀》中独立成方之干姜-附子角药1组,作为方剂主要部分之干姜-附子角药9组,以及联合应用之角药,配伍精当,实用效捷。结论:敦煌《辅行诀》中蕴含着丰富的干姜-附子角药配伍知识,掌握其具体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对现代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洁 《山西中医》2007,23(2):58-58
1芍药配附子,刚柔相济 芍药配附子见于《伤寒论》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附子汤等方。两药均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但性味殊异。炮附子辛温大热,长于温阳祛寒止痛;芍药酸苦微寒,善于益阴缓急止痛。两药相配,附子可去芍药之阴柔,芍药可防附子之刚烈,刚柔相济,走守相合,以补益阴阳、调理气血。如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中的芍附配伍,均属刚柔相济、阴阳并补,以治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经脉失养的身痛拘挛之证。而附子汤、真武汤之用芍药配附子,则意在温阳化湿、祛寒止痛,用于少阴阳虚、寒湿内盛之身痛或腹痛证。  相似文献   

10.
重用附子治疗风湿性多肌痛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农本草经》记载附子主“寒湿痿,拘挛,膝痛,不能行走”。附子辛热,有毒,通行十二经脉,临床应用附子在痹症的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附子在汉代应用极为普遍,张仲景治疗痹证善用附子,取其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温阳利水,通痹止痛之功,颇具特色。然至近代相当一部分医家对附子缺乏全面认识,畏惧附子之毒,不敢轻易用之,偶尔应用也是量小效微,不能发挥其良好的效果。吾师张卫华主任医师为杭州市名中医,治疗内科疑难杂症颇有心得,尤其善用温药。认为寒凝湿阻非温不散,  相似文献   

11.
薛盟举  李永勤 《北京中医》2006,25(12):743-744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祛寒止痛等功效,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之药,若临床运用得当,往往立起沉疴。但附子虽是疗疾之猛将,亦是大毒之品。历代医家在用附子之时,每每慎之又慎不无顾忌。至于用量,多则亦不过数钱。在临床上虽有大剂量应用附子的报道,却很少有人知道在陕西省周至县,当地人竟把这大毒的附子如同红薯、土豆般大量食用。  相似文献   

12.
附子"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又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历代因善用附子起大病沉疴而闻名遐迩者不乏其人,扶阳学派的著名医家,多有"某附子"之称。可以说,善用、广用附子是扶阳学派临床用药的主要特色。在现代临床中,附子常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塞所致的休克、低血压状态、冠心病及风心病等,  相似文献   

13.
李巧莹  于兰 《吉林中医药》2012,32(12):1268-1269
《伤寒论》《温病学》《景岳全书》中含有附子的方剂有右归丸、四逆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回阳救急汤、甘草附子汤、附子理中汤、参附汤、真武汤、黄土汤、薛氏扶阳逐湿汤等.古人通过调整附子的剂量和配伍方法,扩展了温里剂附子之功效.附子能补火助阳,治疗阳虚之证;附子为回阳救逆之要药,是治疗生命垂危之亡阳证的主药;附子辛热温通,可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临床多加减应用于寒湿阻于经络,周身骨节疼痛.且用于寒性阴疽,漫肿不溃以通经除湿,广泛应用于湿温之证.  相似文献   

14.
陈家琪  包丹丹  张悦  岳天祥  张钶  李范珠  朴寄纲 《中草药》2022,53(11):3518-3530
附子-大黄为典型的寒热药对,首见于《金匮要略》之大黄附子汤,二药配伍可发挥减毒增效的作用,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基于中药配伍理论阐释了附子-大黄药对配伍关系,通过综述近年来关于其配伍的研究,从其配伍后毒性及有效成分体外含量、体内代谢变化,药效变化和治疗阳虚类疾病的应用等方面具体阐释了附子-大黄药对减毒增效的内在配伍机制,以期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总结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为临床更安全有效地应用附子-大黄药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附子应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和义 《中医研究》1995,8(1):13-14
《伤寒论》附子应用浅析江苏221006徐州市儿童医院刘和义主题词《伤寒论》,附子/治疗应用附子乃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之要药。仲景善用之,用药严慎精简,配伍有一定之法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伤寒论》《金匮要略》运用附子甚多,《伤寒论》太阳篇方11首,阳...  相似文献   

16.
众人皆知附子乃回阳之要药,《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笔者于附子之常理常法中,窥其玄机,获其心得:一般用附子之制品附片,譬若气虚乃阳虚之渐,故于补气方中少佐附片;又若有形之血,赖气而生,借阳而行,故于补血方中少佐附片;再若阴赖阳以存,协  相似文献   

17.
附子、乌头在中医临床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经方中多次出现。据统计《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用附子之方剂有36首,张景岳将附子列入“四味”药之一(指人参、熟地、附子和大黄。四味药是拯疾扶危要药),学习掌握好附子、乌头的药性及功用在中医临床上有着重大意义。下面从几个方面浅谈如何学习掌握附子、乌头,以便在临床上更好应用。  相似文献   

18.
附子是临床较常用的中药之一。张景岳将其称之为“四维”,有附子、大黄为药中之良将,人参、熟地为药中之良相的美誉。附子能通达上下可升可降,可表可里,随所伍而异用。历代医家中,善用附子的名家实为屈指难数,然而,最善用附子者乃汉之仲景。仅在《伤寒论》中应用附子处竟有37法23方,并对其品种选择,用量、配伍及服法都颇有匠心,十分考究。本文就《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稍作整理。以供参考。一、通阳固表如论中的“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  相似文献   

19.
杨凯  于赓哲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23):4674-4678
先秦至唐对附子的认识和使用经历了种种嬗变。从"凶毒之药"到"百药之长",人们对附子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具体化。附子的药用价值不断被发掘出来。此外,附子还被广泛运用于酿酒技术、农业生产、佛教道教和节日习俗中,其功用日益多样化和日常化。借此可以窥见中药材发展演变的一些规律,如药物与毒物、药与非药之关系;医书记载之传承与整合;中药材功用泛化、日常化等等。  相似文献   

20.
费开扬巧用药对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 《浙江中医杂志》1998,33(12):543-543
费开扬教授从医50余载,用药配伍精妙,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随费老临证10余年,对其所擅用之药对,颇有领会。费者使用药对最显著的特点是喜用功效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药物组成药对,称其为特殊性药对。现择其要介绍于下。1附子配灵磁石附于辛热,其性走而不守,仲景多用于回阳救逆;磁石辛寒,潜阳纳气,镇惊安神。两者配伍,取磁石之潜镇以监制附子之善走,以静制动,使附子无源悍上磨之性。用于心阳不足,麻毒内陷,可免于高热亡阳之变。内科杂病凡见肾阳亏虚,又伴头晕耳鸣,自觉面热升火,体温则不高,舌淡胖,脉沉细,属虚火上浮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