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用HRP跨节追踪技术在光镜下观察了猫的眶上神经、眶下神经、耳颞神经、颊神经、舌神经和下牙槽神经的初级传入纤维向孤束核的投射状况。另外,向舌咽、迷走和鼓索神经也注入HRP进行了观察和对比。结果表明,上述三叉神经各分支中只有舌神经和下牙槽神经向孤束核投射。舌神经的标记出现于孤束核的闩以上部分,以三叉神经吻侧亚核尾段水平的部位最为浓密,标记终末多分布于腹外侧亚核、中间亚核和内侧亚核。下牙槽神经只有少量标记终末呈斑块状局限分布于闩附近的孤束核间质亚核区,小部分投射于连合核。舌咽神经投射至孤束核全长,以内侧亚核区为最多。迷走神经的大量纤维主要投射于极间亚核平面的孤束核。鼓索神经大部投射至孤束核吻极段。本文对比分析了三叉神经初级传入与Ⅶ、Ⅸ、Ⅹ神经内脏传入在孤束核分布的相互关系,结合文献讨论了投射到孤束核的三叉初级传入神经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分别向猫眶上神经、眶下神经和下牙槽神经的神经干内注射20%HRP(Toyobo,RZ 3.3)溶液,跨节追踪了三叉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在中枢内的分布。 1.三叉神经的初级传入纤维在中枢内都与三叉神经感觉核簇发生全面的联系。其中,眶上神经向三叉神经脊束核的尾侧亚核第Ⅰ~Ⅴ层都有大量的投射,而向吻侧,则标记终末只位于各亚核腹侧的极小范围内。眶下神经在三叉神经感觉核簇中的标记终末分布范围较大,以尾侧亚核的中央部和感觉主核腹侧2/3部的标记终末最为密集。下牙槽神经在尾侧亚核和吻侧亚核的标记终末数量和分布范围最大。 2.含有大量来自额部皮肤和上颌胡须的触觉传入纤维的眶上、眶下神经除向感觉主核投射外,也向其它各亚核特别是尾侧亚核有大量的投射。含有较大量痛觉传入纤维的下牙槽神经不仅向脊束核投射,在感觉主核的投射也是明显的。因而,确证了感觉主核接受触觉,脊束核接受痛温觉传入投射的传统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3.上述三神经都向尾侧亚核内侧相当于脊髄后角第Ⅴ层的区域有明显的投射。结合文献,本文作者支持此第Ⅴ层应归属于尾侧亚核的看法,并推论此区可能有三叉神经传入纤维和其它脑结构来源的纤维的汇聚。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在三叉神经本体感觉的中枢通路的研究中,曾注意到一条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的通路。为了证实此通路,本研究用Ricin跨节溃变与HRP逆行追踪相结合的方法在光、电镜水平进行了研究。将Ricin注入大鼠咬肌神经,造成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及其中枢突的溃变,再将HRP注入对侧丘脑腹后内侧核,逆行标记感觉主核背内侧部和三叉上核尾外侧部的三叉—丘脑投射神经元。在光镜下观察到明确的中脑核神经元及其终末溃变象以及感觉主核和三叉上核尾外侧部的HRP逆标细胞;在电镜下观察到中脑核神经元的溃变终末与后二者的丘脑投射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形成轴-体和轴-树突触。从而确证了脑内存在一条由中脑核初级传入神经元,感觉主核背内侧部、三叉上核尾外侧部第二级中继神经元和丘脑腹后内侧核第三级神经元组成的三级通路。本文还对感觉主核背内侧部和三叉上核尾外侧部在三叉神经本体感觉中枢通路中的地位,以及本文证明的三级通路与王百忍等发现的四级通路的并存及其相互关系做了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大鼠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上第三级核团内Paralbumin样阳性轴突终末与丘脑投射神经元之间是否存在突触联系。方法 用HRP逆行追踪和包埋前免疫电镜相结合的双重标记法。将WGA-HRP注入丘脑腹后内侧核逆行标记投射神经元。结果 WGA-HRP注入丘脑腹后内侧核(VPM)后,WGA-HRP标记神经元主要分布在感觉主核背内侧部(Vpdm)、三叉上核尾外侧部(Vsup-CL)以及三叉神经运动核腹侧区(AVM)和上橄榄核背侧区(ADO)。电镜下可见PV样阳性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WGA-HRP标记的胞体或者树突形成突触联系。另外PV阴性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也与WGA-HRP标记的胞体或树突形成突触联系,这些胞体或树突偶尔为PV阳性。结论 在三叉神经本体感觉信息从第三级神经元向丘脑腹后内侧核(VPM)传递的过程中,PV样阳性神经元可能通过突触传递机制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已探明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中枢突向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的背内侧部(Vodm)及邻接的网状结构(LRF)投射的基础上,本文作者用WGA—HRP顺行标记法追踪了Vodm和其邻接的LRF传出投射的终止部位,以期探索Vme—丘脑通路中第三级神经元的所在。结果发现Vodm及邻接的LRF除投射到一些脑神经运动核、臂旁核、下橄榄主核腹肢内端外,还发现了前人未曾注意到的沿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内缘存在且向腹侧伸延的一个带状区内有浓密的标记终末终止。此标记终末带区在上橄榄核背侧,三叉神经运动核腹侧以及三叉神经感觉主核的背内侧部等处增大,而上橄榄核背侧及三叉运动核腹侧的终末区以往并无人注意到在此有与之相应的核团。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普证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背内侧区和三叉上核尾外侧部是大鼠三叉神经本体觉三级传入通路中继站。为证实此二处的GABA能丘脑投射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是否参与三叉神经本体觉的传导和初级整合并阐明其整合机制,用ricin毁损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及其终末,HRP逆行标记此区的丘脑投射神经元以及抗GABA免疫组化三者结合的方法,在电镜下发现:(1)中脑核神经元的溃变终末与该二区神经毯中的GABA能三叉-丘  相似文献   

7.
本教研室既往研究曾发现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不仅接受支配面、口部皮肤和粘膜的下牙槽神经、舌神经和眶下神经等三叉神经范围的初级传入,还接受舌咽、迷走神经的内脏初级传入。继之又证明,投射于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的舌神经眶下神经和舌咽、迷走神经的初级传入终末都主要分布在相当于闩水平的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的梭形、柱状膨大部分,且两者的终末分布区存在着明显的重叠。因此设想,此两种传入终末可能汇聚于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内的神经元并与之形成突触联系。为了证实此点,本研究将HRP和神经毒ricin分别注入于舌咽、迷走神经和眶下神经,在电镜下对它们的终末分布状态和联系进行了探索,发现有多数的此两类终末与树突分别构成突触连结;还发现一些标记的和溃变的终末共同汇聚于同一间质核神经元,其数量分别占标记末总数的1.43%和变性终末总数的6.57%。本文首次在形态学上证明直接来自三叉神经躯体性和来自Ⅸ、X脑神经内脏初级传入终末汇聚于间质核神经元形成双重突触连结。推率,来源不同的外周躯体性和内脏性传入信息可能 藉此汇聚而互相作用实现功能上的整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在系统地探索三叉神经本体觉传递的中枢通路工作中,曾证明做为初级传入神经元的三叉神经中脑核(Vme)神经元的中枢突主要投射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背内侧部及邻接的网状结构(Vodm-LRF)区。而此区的传出纤维又向沿三叉神经感觉主核(Vp)内缘伸延的一个带状区投射。此带状区腹侧达上橄榄核背侧,背侧达三叉上核及臂旁核,形成浓密的标记终末带。为了追踪此带状终末区的神经元向何处投射以及它在Vme—丘脑投射通路中的地位,本实验将HRP溶液注入于丘脑腹后核的不同部位进行了逆行追踪。结果表明,上述带状区的神经元主要投射到丘脑腹后内侧核的腹内侧部。结合本研究的一、二两篇的结果,作者推论传递面、口部本体觉刺激的中枢通路可能是由Vme,Vodm—LRF,沿Vp内侧延伸的带状区和丘脑等四级神经元组成。本文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了有关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CB-HRP顺行追踪与免疫组化双重标记技术研究视网膜节细胞与视交叉上核内AVP神经元间的联系,结果:(1)AVP神经元主要聚集在视交叉上核背内侧,散在分布于腹内侧和背内腹外交界区域;(2)HRP标记的节细胞轴突除主要投射到腹外侧外,还少量投射到背内侧AVP神经元间;(3)标记终末形成的膨体有些与AVP神经元的突起(树突)密切接触,还有个别贴附在AVP神经元胞体上.提示:视网膜节细胞轴突终末与视交叉上核内AVP神经无间可能有突触联系.为昼夜节律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认识的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
本教研室既往研究曾发现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不仅接受支配面、口部皮肤和粘膜的下牙槽神经、舌神经和眶下神经等三叉神经范围的初级传入 ,还接受舌咽、迷走神经的内脏初级传入。继之又证明 ,投射于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的舌神经、眶下神经和舌咽、迷走神经的初级传入终末都主要分布在相当于闩水平的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的梭形、柱状膨大部分 ,且两者的终末分布区存在着明显的重叠。因此设想 ,此两种传入终末可能汇聚于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内的神经元并与之形成突触联系。为了证实此点 ,本研究将 HRP和神经毒 ricin分别注入于舌咽、迷走神经和眶下神经 ,在电镜下对它们的终末分布状态和联系进行了探索。发现有多数的此两类终末与树突分别构成突触连结 ;还发现一些标记的和溃变的终末共同汇聚于同一间质核神经元 ,其数量分别占标记终末总数的 1.43%和变性终末总数的 6 .5 7%。本文首次在形态学上证明直接来自三叉神经躯体性和来自 、 脑神经内脏性初级传入终末汇聚于间质核神经元形成双重突触连结。推论 ,来源不同的外周躯体性和内脏性传入信息可能藉此汇聚而互相作用实现功能上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三叉神经感觉核簇内的SP受体及三叉神经节内的SP样阳性终末和SP受体的分布状态进行了研究。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内的SP受体样阳性胞体和树突主要见于其背侧部和腹侧部。三叉神经脊束核的各亚核内均可见到SP受体样阳性的结构:吻侧亚核的SP受体样阳性胞体和树突主要见于其中央部;极间亚核的周边部仅有少量SP受体样阳性的胞体和树突;尾侧亚核内SP受体样阳性的胞体和树突最密集,且主要位于Ⅰ、Ⅱ层。三叉神经节内可见SP样阳性终末呈丛状或环状包绕在阴性胞体周围,也可见到少量散在的SP受体样阳性的胞体。SP受体样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位于阳性胞体和树突的膜上。  相似文献   

12.
The somatotopic organization of the cat trigeminal ganglion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by using the 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 technique. In separate animals, the corneal, supraorbital, infraorbital, inferior alveolar, or mental branches of the trigeminal nerve have been transected and then soaked in concentrated solutions of HRP. Retrogradely labeled corneal and supraorbital neurons have been found, with extensive overlap between the two cell populations, in the anteromedial region of the trigeminal ganglion. Inferior alveolar and mental neurons have been found to possess similar distributions within the posterolateral part of the trigeminal ganglion. Infraorbital cells have been localized in a central position. The cell bodies of any given nerve are found in at least minimal numbers in all dorsoventral levels of the trigeminal ganglion. However, cell bodies of origin of the supraorbital nerve and the lateral branch of the infraorbital nerve, innervating more posterior or lateral areas of the head and face, are found in greater numbers dorsally. Conversely, cell bodies of origin of the medial branch of the infraorbital nerve, the inferior alveolar nerve, and the mental nerve, supplying more rostral or intraoral areas of the orofacial region, are present in greater numbers ventrally. In contrast, corneal neurons are distributed uniformly in the dorsoventral axis. The ophthalmic and maxillary regions of the trigeminal ganglion appear to be well segregated, whereas the maxillary and mandibular regions exhibit a somewhat greater degree of overlap. Cell bodies of corneal afferent neurons range from 20 to 50 μm in diameter, whereas those of supraorbital, infraorbital, inferior alveolar and mental neurons measure from 20 to 85 μm. It is concluded from the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work that much of the cat trigeminal ganglion is organized somatotopically in not only the mediolateral axis but also in the dorsoventral axis.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合运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行束路追踪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技术,对Ⅰ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样阳性终末在大鼠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的第三级核团-“带状区”内的分布和来源、以及与向丘脑腹后内侧核(VPM)投射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在组成“带状区”的四个核团,即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背内侧部(Vpdm)、三叉上核尾外侧部(Vsup-CL)、三叉神经运动核腹侧区(AVM)和上橄榄核背侧区(ADO)内,均可观察到大量的VGluT1样阳性终末呈密集分布;(2)将逆行追踪剂四甲基罗达明(TMR-DA)注入丘脑VPM后,在上述核团内均可观察到大量的TMR逆标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3)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部分VGluT1样阳性终末包绕在TMR逆标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周围,并与之形成密切接触;(4)当切断三叉神经感觉根7d后,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手术侧Vpdm内的VGluT1样阳性产物明显下降,其他三个核团内无明显变化,但当切断三叉神经运动根8周后,则在手术侧Vsup内观察到VGluT1样阳性产物几乎完全消失,而Vpdm、AVM和ADO内并无变化。以上结果提示:(1)大鼠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的第三级核团-“带状区”的四个核团内均有大量的VGluT1样阳性终末分布,但它们的来源有所不同,其中Vpdm内的VGluT1样阳性终末来自于外周的三叉神经节细胞,Vsup内的VGluT1样阳性终末来自于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而AVM和ADO内的VGluT1样阳性终末可能来自于中枢其他核团;(2)口面部本体感觉信息从“带状区”向丘脑VPM传递的过程中,谷氨酸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用微电泳方法将HRP分别导入20只大白鼠的小脑核,研究三叉神经各核至小脑核的纤维投射。结果表明,三叉神经各核均向小脑核发出纤维投射。其中以三叉神经脊束核极间亚核和吻侧亚核最多,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和三叉神经感觉主核次之,三叉神经中脑核和三叉神经运动核最少。此外,在三叉神经运动核的腹外侧和三叉神经根内也有向小脑核投射的起源细胞。来自中脑核的纤维多终于顶核和间位核前部,来自脊束核和感觉主核的纤维较多地终止于间位核后部和齿状核。运动核的纤维终止于顶核、间位核前部和齿状核。起源于三叉神经运动核腹外侧,三叉神经根内细胞群的纤维,在小脑核中有和三叉神经感觉核簇相似的终止。三叉—小脑核的纤维投射是双侧性的,但以同侧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成年大鼠三叉神经节及三叉神经核团内的分布,探讨其对三叉神经感觉神经元及运动神经元的作用。方法 抗GDNF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 成年大鼠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神经感觉核簇及三叉神经节中出现GDNF免疫反应阳性。结论 成年大鼠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神经感觉核簇及三叉神经节中存在GDNF神经元。  相似文献   

16.
既往的研究证明,由支配咬肌的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到丘脑腹后内侧核存在着一条由四级神经元组成的传递本体觉信号的中枢通路.此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吻测亚核背内侧部和邻接的小细胞网状核的一部分,第三级神经元存在于沿三又神经感觉主核内缘伸延的“带状区”。本研究将PHA-L注入第二级神经元所在区域,不仅在“带状区”发现有很多标记终末,而且在三叉神经中脑核区域内也发现较密集的PHA-L阳性终末,许多终末与中脑核神经无形成密切接触.对这种材料又向咬肌神经内注入HRP,观察到有一些HRP标记的中脑核神经元与PHA-L标记终末接触.本研究结果提示,在三叉神经本体感觉通路中,由第二级神经元的核区向初级传入神经元发出有回返投射,并对其机能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家兔三叉神经节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其特点如下:1.神经节细胞的核质内可见许多串珠状染色质丝和细丝样结构,其细丝与内核膜相连,外核膜亦可见密集的细丝,此结构与细胞支架系统相延续。2.核仁的颗粒部由呈环状排列的大颗粒组成,而纤维部则由紧密排列的小颗粒组成。3.神经纤维髓鞘的板层有分枝和融合现象,故使板层形成不规则的网状。有些板层局部扩大呈球状,板层间的间隙也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