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纳洛酮、利多卡因均可治疗眩晕症,而联合应用效果如何,报道少.现将我院纳洛酮联合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3.
吕磊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9):1070-1071
眩晕症是指病人头晕眼花,目不能睁,视物旋转,恶心呕吐,不能站立的一组症状,是临床常见的顽症之一。它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分为耳源性眩晕及非耳源性眩晕。前者主要见于美尼尔氏症、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等,后者主要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发性硬化等。以往的任何一种药物和疗法对眩晕症病人的治疗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近年来,笔者使用利多卡因联合纳洛酮治疗有很好效果,本文采用传统疗法作对照组,观察利多卡因联合纳洛酮治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眩晕症在基层医院是常见的一种疾病,我院自1994年起应用纳洛酮静滴,利多卡因滴鼻治疗眩晕症取得了很好效果,现将资料完整的84例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观察纳洛酮与利多卡因、山莨菪碱片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近年来我院诊治的眩晕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给予利多卡因100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山莨菪碱片10mg口服,3次/d,连用5d为一个疗程,必要时可重复应用一个疗程;对照组给予纳洛酮0.8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5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25例中显效15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88.0%,无效3例,无效率12.0%;对照组25例中显效10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64.0%,无效9例,无效率36.0%,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静脉给药,能透过血脑屏障,临床作用广泛,山莨菪碱改善微循环作用确切,对防止血栓形成、增加微循环血流速度、解除微循环痉挛均有积极作用,两药联合治疗眩晕症临床效果显著,用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何伟铜 《医学文选》2001,20(3):334-335
纳洛酮作为一种吗啡类药物中毒的特效急救药 ,随着在临床中的不断推广应用 ,发现其对眩晕症有明显的疗效 ,现将我们在 1996年 12月至 2 0 0 0年 7月对 81例脑动脉硬化症眩晕的患者应用纳洛酮与右旋糖酐 40葡萄糖治疗其眩晕 ,比较两药的疗效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1例因眩晕住院的病人均综合病史、临床表现、经头颅 CT及 /或经颅多谱勒等检查 ,确诊为脑动脉硬化症。随机分成两组 :41例为纳洛酮治疗组 ,40例为右旋糖酐 40葡萄糖治疗组 ;其中纳洛酮组中男性 30例 ,女性 11例 ,年龄 5 8~ 85 (6 5± 4)岁 ,有脑动脉硬化症病…  相似文献   

8.
9.
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症1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本组17例患者,男9例,女8例。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53岁。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9例,美尼尔氏综合症5例,外伤性眩晕2例,药物中毒性眩晕1例。疗程4小时~3年,首发眩晕者6例,既往有发作史者11例。用药方法:利多卡因200mg加入盐酸培他啶500ml液体中静脉滴注,2~3小时滴完,每日1次,1周为1疗程。疗效判定:①治愈:静滴利多卡因少于或等于3次,眩晕、恶心、呕吐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完全消失。②显效:静滴利多卡因4次后,眩晕、恶心、呕吐停止,但可伴有部分残留症状,如头晕、…  相似文献   

10.
赵巧珍 《中原医刊》2003,30(3):28-29
眩晕症的病因复杂 ,治疗方法很多。我院自 1998年 10月~ 2 0 0 1年 12月应用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症 36例 ,疗效较好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6例 ,男 14例 ,女 2 2例 ,年龄 18岁~ 6 2岁。选择病例时排除了由脑干、小脑及大脑的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眩晕 ,以及由脑肿瘤和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眩晕病人。本组 36例分为 :美尼尔氏病 16例 ,前庭神经元炎 2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2例 ,位置性眩晕 4例 ,颈性眩晕 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视物旋转、耳鸣、听力下降、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 ,均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无…  相似文献   

11.
1病例选择79例住院脑动脉硬化病人,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表现为视物旋转或倾斜感,部分伴有恶心、呕吐和眼球水平震颤。脑动脉硬化的诊断,符合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学术会议制定的关于脑动脉硬化诊断标难。分成3组,A组26例、B组27例、C组兀例,2治疗方法A组:给予利多卡因50lllg加入5%葡萄糖250ml30滴/ndn,14d为1疗程,B组:给予复方丹参16nil+3%葡萄糖250nil,14d为1疗程。C组:利多卡因50nw加入5%葡萄糖250Inl30滴/Anll,复方丹参6fig+50%葡萄糖20Inl缓慢静推,14d为1疗程。判断标准:显效:眩晕、耳鸣、听力障碍及眼球震颤均…  相似文献   

12.
大剂量纳洛酮治疗眩晕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眩晕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给予纳洛酮2-4mg稀释后静滴,同时静滴血栓通350mg,每日1次,连续3d。对照组28例静滴血栓通350mg,每日1次,连续3d。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1.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为93.75%。结论:大剂量纳洛酮治疗眩晕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眩晕症是以眩晕为主的常见病 ,既往常用复方丹参静滴 ,以改善微循环 ,解除迷路水肿 ,从而缓解症状。我院近 3年来 ,应用利多卡因滴鼻治疗眩晕症 31例 ,并与复方丹参静滴作比较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 61例住院患者 (不含脑干、小脑及大脑的器质性病变和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种有效、快速治疗眩晕症的方法。方法将247例眩晕症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7例和对照组120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654—2,静滴,1次/d,1周为一疗程,同时口服西比灵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利多卡因,静滴,1次/d,共用3~5d。分别对两组进行治疗后2h、24h、72h、1周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不论是治疗总有效率,还是治疗有效的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利多卡因是治疗眩晕症的一种安全、有效、快速的方法,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30日用利多卡因静脉注射治疗眩晕症,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纳洛酮治疗老年眩晕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眩晕症为老年人常见病,有关的治疗药物也较多,由于老年人常常多种疾病并存,使得部分药物的应用受到限制,我们采用盐酸纳洛酮治疗老年眩晕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症54例分析赵仁敏(桂林市威达集团公司卫生所)关键词眩晕症;利多卡因;治疗利多卡因(lidocainum)是一种局部麻醉剂。后经临床应用发现,它还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此后,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及室性心律失常时,已成为常规首选的药物[1]...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症的疗效 ,我院自 1997年 4月以来应用利多卡因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眩晕症 30例 ,治疗前后常规检查心电图 ,检查肝肾功能 ,结果显示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症有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自 1997年 4月以来随机选择无基础心脏病患者 30例 ,其中耳鸣伴呃逆症状者 2 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 12例 ,美尼尔病者 16例 ,重症感冒致眩晕者 1例。其中男 17例 ,女 13例。1 2 治疗方法 :利多卡因 2~ 4mg kg加入 10 %葡萄糖液2 0 0~ 30 0ml静滴 ,一般滴速不超过 6 0滴 min即可 ,连续 5~ 7天为…  相似文献   

19.
自1990年以来对门诊和病房眩晕病人采用利多卡因治疗,疗效较满意。1一般资料本组36例中男12例,女24例。年龄20岁~68岁。病种主要为内耳眩晕症,共29例,其余为中毒性迷路炎2例,神经官能症所致眩晕2例,冠心病伴心律不齐所致眩晕3例。本组病例多为急性起病,均为视物旋转感,常伴有恶心、呕吐、多汗,部分病人有耳鸣,听力减退,眼球震颤等,25例既往有类似发作史。病程多数为数小时至1周。治疗方法:用2%利多卡因Zml~3ml(40mg~60mg),稀释手50%葡萄糖20ml~40ml内缓慢静脉注射。一般女性用2ml,男性用3ml,大致相当于1mg/kg体重…  相似文献   

20.
眩晕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在社区医疗中较多见。传统治疗见效慢,应用利多卡因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04年11月共诊治门诊及住院患者76例,其中男29例,女47例;年龄38~81岁,平均59岁;病程1小时~45天;确诊有颈椎病者28人,高血压病27人,梅尼埃综合征7人,糖尿病病史11人,老年脑动脉硬化症21人。除原发病的表现外,发病共同特点:不同程度地眩晕,或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等。转头时眩晕症状加重者19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