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其治疗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80例颈性眩晕患者中,椎动脉型颈椎病25例,其中5例行颈前路钩椎关节切除 横突孔减压术,12例颈前路椎间盘及骨赘切除 椎间植骨融合术;下颈椎失稳2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2例,5例行颈前路植骨融合术;颈间盘突出症11例,8例行颈前路间盘切除 椎间植骨融合术;8例OPLL均行颈前路骨化韧带切除 椎间植骨融合;环枢椎旋转半脱位2例,行手法复位,环枢椎前脱位4例,行牵引复位,后路植骨融合术;1例颈部巨大脂肪瘤侵犯双侧椎动脉(VA)。36例行保守治疗,结果:疗效优60例,良17例,差3例。结论:颈椎病和颈椎失稳是颈性眩晕的主要病因(65%)。交感神经受刺激是主要的发病机制。治疗应以稳定颈椎和VA减压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2.
眩晕类型颈椎病及其手术治疗的机制(附6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及手术治疗的机制。方法:通过对63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影像学检查证实颈髓受压的颈椎病患者手术治疗回顾分析,评价颈椎前后路减压对颈性眩晕的治疗价值。结果:显效24例,占38%;有效21例,占33%;无效18例,占29%。总有效率71%。结论:颈髓的直接压迫是眩晕类型颈椎病的主要致病原因,通过有效的颈髓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和后路单开门减压手术,70%的病人可得到明显改善或治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及手术治疗的机制。方法 通过对 6 3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 ,影像学检查证实颈髓受压的颈椎病患者手术治疗回顾分析 ,评价颈椎前后路减压对颈性眩晕的治疗价值。结果 显效 2 4例 ,占 38% ;有效 2 1例 ,占 33% ;无效 18例 ,占 2 9%。总有效率 71%。结论 颈髓的直接压迫是眩晕类型颈锥病的主要致病原因 ,通过有效的颈髓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和后路单开门减压手术 ,70 %的病人可得到明显改善或治愈  相似文献   

4.
交感型颈椎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近年来国际国内所发表的各类期刊杂志,对交感型颈椎病的定义、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作以概括、探讨.所有作者均认为Barre-Lieou提出的"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即本文所述的交感型颈椎病的定义,其发生机制主要为颈椎退变刺激或压迫颈部交感神经纤维,或导致椎动脉痉挛.其治疗方法主要为保守治疗及慎重手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主要发病原因为颈椎失稳,刺激交感神经纤维致椎动脉痉挛缺血.其治疗方法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手术为辅,但容易复发.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是颈椎间盘摘除,融合植骨内固定,消除失稳因素,但其适应证相对较窄.  相似文献   

5.
伴眩晕的颈椎病临床多被命名为交感型颈椎病、颈性眩晕、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其发病机制包括交感神经激惹学说、本体感受器移位学说以及椎动脉扭转学说。诊断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动态的影像学检查,颈椎重定位检查以及颈椎扭转检查是鉴别该疾病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重要检查方法。有针对性的保守治疗多有效,存在颈椎不稳或血管神经受压时,可以手术治疗,预后一般较好。  相似文献   

6.
轴性颈椎痛     
颈椎病大致分为轴性颈椎痛、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及三者混合型颈椎病。轴性颈椎痛主要由颈椎退变引起颈椎不稳及椎间盘退变产生炎性刺激所致,急慢性颈椎损伤也会加重退变而引起轴性颈椎痛。患者多数可出现颈肩部、枕部、后肩胛区慢性持续性钝痛,可扩散到上背部及上臂,常伴有头痛,可有颈部活动受限、颈后肌肉压痛、肩关节活动受限等表现。颈椎X线片和颈椎间盘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轴性颈椎痛,保守治疗一般可获得满意效果。轴性颈椎痛是临床最常见且最易治疗的一种颈椎病,但目前国内外对其研究报道较少,国内很多文献甚至对其无明确定义。该文回顾国外轴性颈椎痛相关文献,就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轴性颈椎痛     
颈椎病大致分为轴性颈椎痛、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及三者混合型颈椎病.轴性颈椎痛主要由颈椎退变引起颈椎不稳及椎间盘退变产生炎性刺激所致,急慢性颈椎损伤也会加重退变而引起轴性颈椎痛.患者多数可出现颈肩部、枕部、后肩胛区慢性持续性钝痛,可扩散到上背部及上臂,常伴有头痛,可有颈部活动受限、颈后肌肉压痛、肩关节活动受限等表现.颈椎X线片和颈椎间盘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轴性颈椎痛,保守治疗一般可获得满意效果.轴性颈椎痛是临床最常见且最易治疗的一种颈椎病,但目前国内外对其研究报道较少,国内很多文献甚至对其无明确定义.该文回顾国外轴性颈椎痛相关文献,就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对31例颈性眩晕患者36个突出间盘行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观察术后3个月以上的疗效。结果28例术后眩晕立即消除(90%),明显改善者2例(7%),无效者1例(3%),无神经损害、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导致颈性眩晕的主要原因是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失稳,激惹交感神经诱发椎动脉痉挛。钩突关节肥大并非是主要致病因素。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使椎间盘内压骤然降低,加之局部直接热疗,从而可消除椎动脉痉挛,对治疗颈性眩晕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9.
中药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梁东辉,黄国志,赖蕴珠颈性眩晕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个综合症候群,其发病一般认为与颈椎骨赘、上关节的移位等因素激压椎动脉及血管的退化有关[1,2],近年软组织外科学的研究认为,颈部软组织的劳损是引起眩晕的重要原...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1927-1931
[目的]总结伴颈性眩晕颈椎病患者手术疗效,探索该类患者手术治疗指征及手术要点。[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伴颈性眩晕颈椎病患者127例,并根据性别、年龄、手术入路、手术节段、术前眩晕评分及术后颈椎前凸角进行分组,统计并比较各组患者改善率及改善度差异。[结果]女性、前路手术及术前评分超过3分患者改善率及改善度明显提高。长节段(2个)、术后颈椎前凸角超过10°患者改善率显著提高,但改善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超过60岁患者改善度显著低于年龄低于60岁患者。[结论]保守治疗无效、女性患者、年龄不超过60岁及眩晕评分超过3分可作为重要的手术指征。尽量选择前路手术,长节段固定不稳定的椎体,重建颈椎曲度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改善率及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病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3月因颈椎病性眩晕至本院诊治的32例患者一般资料,用X线片评估颈椎失稳情况,用MRI评估颈椎退变程度,均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加后纵韧带切除术,用JOA评分法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用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法评估眩晕改善情况,分析颈椎失稳及颈椎退变程度与眩晕程度相关性及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26例为女性,平均年龄(48.02±2.35)岁,平均随访时间为(18.70±0.63)个月;术前有17例患者颈椎不稳,其中11例存在C4、5节段不稳,显著多于其余节段(P0.05)。颈椎退变影像学评分C4、5显著高于其余节段(P0.05)。术后1个月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而末次随访JOA评分又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评分(P0.05)。术后1个月眩晕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而末次随访眩晕评分又显著低于术后1个月评分(P0.05)。[结论]颈椎病性眩晕多发于围绝经期女性,C4、5节段的椎间盘退变及颈椎不稳是发病的危险因素。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加后纵韧带切除术是治疗颈椎病性眩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颈性眩晕及其手术治疗机制的探讨(附23例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目的:探讨手术对颈性眩晕的治疗机制。方法:对23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21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2例行后路双开门减压术。结果:术后19例眩晕消失,优良率达83%,4例症状减轻,好转率17%。结论:颈性眩晕大多不是由单一的椎动脉受压所致,解除颈髓的致压因素,恢复颈椎周围韧带的张力,稳定受累椎体,对治疗此类型颈椎病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马明  张世民 《中国骨伤》2014,27(9):792-795
颈椎病是最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但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这不仅对患者造成严重的身心痛苦,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青年颈椎病的发生多由于颈椎长期处于不良的学习工作姿势造成,同时心理因素也不能忽视。青年颈椎病实际上为颈椎病的早期阶段,发病常因颈部肌肉等动力平衡失调引起,临床症状以颈肩部的疼痛不适为主,影像学上常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和颈椎失稳。防治青年颈椎病应以预防为主,临床确诊后,尽早行综合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治疗多采取非手术治疗,同时加强颈部的康复训练。目前关于青年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有待更深入的研究,这将有助于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在临床中将更好的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4.
正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又称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缺血综合征及Barre-Lieou综合征等,其称谓各异是由于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及其转归非常复杂,至今尚未明了[1]。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围绕交感神经刺激和椎动脉压迫这两种学说,但近年来学者们从颈椎节段失稳、椎动脉病变、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5.
徐荣明  廖旭昱 《中国骨伤》2012,25(9):705-707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CS)是较为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我国颈椎病患病率为3.8%~17.5%[1],保守治疗无效者常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颈前路、颈后路及前后路联合等。随着各种内固定材料的发展,颈椎病的手术方式也有了不断革新。本文就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和手术发展趋势作一探讨,以便更好地促进颈椎病诊疗水平的总体提高。1颈椎病的分型和临床表现1.1颈型颈椎病临床上以青壮年居多,多与长期低头工作,颈部长时间屈曲有关。主要表现为颈部酸、痛、胀等局部症状,部分患者颈部活动受限,X线片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1.2神经根型颈椎病因髓核突出、骨赘形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我科于2007年3月~2010年12月间应用该手术方式治疗22例严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盘退行变突出17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发育合并后纵韧带钙化5例。手术前后通过神经功能JOA评分、颈部轴性症状评估和颈椎动态侧位片、颈椎MRI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 22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3~36)个月。根据JOA评分,术后优良率为81.8%(18/22),颈部轴性症状减轻,X线检查未见颈椎不稳,MRI示颈髓压迫解除。结论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是一种疗效好且效果稳定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治疗颈性眩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分析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治疗颈性眩晕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了1998~2005年本治疗组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所治疗的伴有颈性眩晕的颈椎病患者32例.观察比较术前、术后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片和症状改善情况,并进一步通过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法对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X片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颈椎不稳或椎间盘突出现象,单节段不稳者9例,两节段者13例,三节段者7例.单节段椎间盘突出者10例,两节段者15例,三节段者7例.所有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获10~48个月的随访,平均26个月,术后有效率为87.5%,症状和功能评分分值有明显提高(均数由术前13.89提升到术后23.98),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在治疗伴有颈性眩晕颈椎病中对颈性眩晕症状具有良好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颈椎病患者除颈部疼痛外常伴有眩晕症状,这种颈源性眩晕并非由前庭病理引起。研究表明,退行性椎间盘突出症与颈椎病患者的退行性眩晕有关,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手术可缓解这一症状。本项多中心队列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颈椎前路减压(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ACD)手术对颈源性眩晕的缓解效果,同时探讨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1990.8~1992.8,笔者收集70例颈性远位脏器功能障碍病人,长期按原系统疾患治疗效果不满意,经颈部体检及X光或CT检查诊为颈椎病。给以颈椎牵引、封闭等综合治疗,64例症状缓解或好转,6例无效,总有效率91.43%;疗效机理分析认为:颈脊髓是中枢传入传出通路,任何引起颈椎管的疾患均可导致远位脏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0.
颈性眩晕整骨推拿治疗前后颈椎X线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马峥嵘 《颈腰痛杂志》2006,27(5):426-428
颈性眩晕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个病症,是由于椎动脉压迫或者刺激致使血流障碍而导致脑血管供血不足出现的眩晕,多发于中老年人。颈椎X线摄片是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是颈椎病的一种诊断手段,随着CT、MRI等检测方法在临床检查中的普及,颈椎X摄片对于临床治疗过程中尤其是整骨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指导价值即治疗适应症选择和治疗预后的指导意义渐被忽视。我们通过对2001年至2005年收治的65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整骨推拿治疗前后的颈椎X线片异常征象对比观察和统计学分析,试图探讨颈椎X线摄片对整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