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症布加综合征的介入加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6例以膜型阻塞为主,阻塞远端下腔静脉,合并肝静脉堵塞的布加综合征患者,实施经皮经腔内支架压栓、球囊扩张成形内支架置入术,术后再次行肠腔分流术。术后随访3个月至8.5 a。结果下腔静脉压力由术前的(2.68±0.40)kPa下降至术后的(1.12±0.21)kPa,上腔静脉压力由术前的(0.40±0.15)kPa上升至(0.87±0.26)kPa,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门静脉压力平均下降(2.27±0.36)kPa。术后无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血栓性膜型阻塞性合并肝静脉堵塞型布加综合征,可施行多支架压栓加肠腔分流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布-加氏综合征(BCS)介入治疗的方法及评价其疗效。方法对10例不同类型的BCS患者行介入治疗。方法:①经颈静脉下腔静脉途径行肝静脉开通;②经皮经肝穿刺肝静脉途径行肝静脉开通;③经颈静脉和股静脉双向会师行下腔静脉开通。术中常规行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造影并测压。结果10例均获成功。6例患者球囊扩张后植入网状金属内支架,其中肝静脉支架2枚,腔静脉支架4枚。结论介入治疗BCS安全有效,可作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Ⅲa型布-加综合征新的手术方式。方法:1994年5月-2001年1月采用腔静脉-腔静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对46例Ⅲa型布-加综合征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评定。结果:围手术期死亡2例。病死率4.3%。39例患者术后随访6-72个月,随访率84.8%。效果优者33例(84.6%);良好者4例(10.3%);2例效果欠佳(5.1%)。结论;本术式与腔静脉-右心房转流术相比具有人工血管短,创伤小,疗效确切的优点,并可避免心包炎的发生,是治疗Ⅲa型布-加综合征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45年,Budd最早描述了肝静脉血栓形成而造成的肝肿大、腹水等临床表现;1899年,Chiari详细描述了小肝静脉闭塞所导致的类似临床症状,称之为闭塞性静脉内膜炎。后来人们将上述发现结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Budd.Chiari Syndrome(BCS,布-加综合征)概念,即肝静脉血栓形成,进而出现肝静脉流出道受阻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经过百余年来的认识和发展,BCS的涵义已明显扩展。目前多采用Ludwig提出的BCS概念,即发生在肝脏与右心房之间的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阻塞及其所产生的相应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5.
脾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术治疗重症布-加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节段闭塞或狭窄并弥漫性肝静脉闭塞引起的重症布-加综合征的手术方式。方法:对38例重症布-加综合征患者采用脾切除,脾静脉-颈内静脉胸骨后转流术进行治疗。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病死率2.6%。2例发生切口感染,1例发生急性心功能衰竭,经药物治愈;余37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对35例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效果优者23例(65.7%),患者临床无症状,腹水,胸腹壁曲张静脉及下肢肿胀消失,肝右肋下不能触及;良好者10例(28.5%),胸胸壁曲张静脉基本消失,肝脏缩小;2例效果不佳(5.7%)。结论:脾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术是治疗重症布-加综合征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对81例布-加氏综合征(BC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分型标准。经DSA、彩超、CT、经皮肝穿刺活检确诊的布-加氏综合征81例。BCS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腔静脉梗阻和门脉高压症状。胆囊壁增厚是其影像诊断的一个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7.
上腔静脉综合征的外科治疗(附1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忠镐  谷涌泉 《北京医学》1996,18(5):271-274
近四年来我所收治上腔静脉综合征病人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4~67岁,病因为纵隔肿瘤者4例,余6例为血栓性阻塞,本组施行开胸转流或病变切除或加心包补片术8例,施颈内静脉-下腔静脉转流和大隐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术各1例,结果:2例于术后1个月将出院时分别死于误吸和肿瘤脑转移,随访8例,7例明显改善,1例好转,我们认为:当条件允许时对本病应尽量采用经胸手术途径,以直接观察,治疗病变,达到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董智文 《疑难病杂志》2005,4(5):266-266
布—加综合征(BCS)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下腔静脉或肝静脉狭窄或闭塞,引起门静脉及下腔静脉高压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随着临床治疗手段的进步,特别是介入治疗的引入,患者的预后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对BCS的早期诊断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根本因素,我们总结了我院1999~2004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栓性膜型阻塞合并肝静脉堵塞型布加氏综合征的介入加手术治疗的护理方法. 方法 自1997年4月至 2000年8月,对29 例血栓性膜型阻塞性布加氏综合征患者实施多支架压栓并球囊扩张成形支架置入术,对其中11例肝静脉堵塞患者再次行肠腔分流术,回顾性研究其护理方法.结果 经过多项术前、术后护理措施的应用,无"3腔2囊管"相关并发症,严重出血性并发症,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5.5年,效果良好. 结论 对血栓性膜型阻塞性合并肝静脉堵塞型布加氏综合征,可施行多支架压栓加肠腔分流术治疗,适当的护理干预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陈立祥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2):3036-3037
<正>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 Bcs)是因为肝静脉主干/肝段下腔静脉多种性质的阻塞导致肝静脉血流受阻。近年来,随着影像及介入检查的发展,对本病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一定的误诊率。现将近5年来经本院及上级医院确诊的11例Bcs病例加以分析。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1.
对2004年8月至2007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35例布-力口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示135例患者中继发于恶性肿瘤105例(77.8%),无确切继发病因者29例(21.5%);其临床表现以黄疸(69.6%)、腹水(48.2%)、腹胀(40.7%)、下肢水肿(37.O%)为多见;可出现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非创伤性辅助检查中可选择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CT和MRI,阳性率分别为59.5%、69.5%、81.5%;血管造影术是诊断布-力口综合征的金标准;治疗方法以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和(或)球囊扩张术为主,辅以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和保肝、支持等内科治疗。提示布-力口综合征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但由于发病原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难度增加。而血管造影术和支架植入治疗是行之有效的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院采用彩色多谱勒引导下腔静脉 (IVC)球囊扩张并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布 加综合征 5 2例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病例选择  5 2例中男 30例 ,女 2 2例。年龄 1 8~ 6 5岁 ,病程 3个月~ 1 7年。术前均常规腹部彩色多普勒扫查 ,明确IVC狭窄 34例 (膜型 2 3例 ,节段型 1 1例 ,狭窄段最长7.6cm ) ,完全闭塞 1 8例 (膜型 8例 ,节段型 1 0例 ,闭塞段最长 7.2cm)。并三支肝静脉闭塞 1 1例。1 .2 器械 TOSHBIASSA 2 70A彩色多普勒显像仪 ,采用3.75凸阵及扇扫探头。 8F双层导向管 ,1 6G破膜针及 5…  相似文献   

13.
收治下腔静脉隔膜阻塞症12例,均伴有布-加氏综合征。5例行经右房手指破膜术,7例采用国产Dacron人工血管作下腔静脉-右心房旁路分流术。无术中及术后近期死亡,术后3~24月随访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布-加综合征(BCS)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94年11月~2003年11月收治的137例重症BCS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治疗111例,其中行肠腔静脉人工血管C型架桥吻合80例,脾静脉与右颈内静脉人工血管架桥吻合30例,肠系膜上静脉右颈内静脉人工血管架桥吻合1例;介入治疗14例,均行经皮肝肝静脉球囊导管扩张成形或(和)内支架放置;介入加常规手术12例,经皮腔下腔静脉球囊导管扩张成形及内支架放置后行肠腔人工血管C型架桥术。除手术死亡10例外,127例随访6个月~9年,效果优者92例(72.2%),良者35例(27.8%)。结论对重症布加综合征病人应依据病变类型行相应的治疗方法,多数病人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布-加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1992年7月至2000年12月,对19例重症布-加综合征患者采用脾切除,脾静脉-右心房架桥术进行治疗。结果:随访9个月至8a,效果优者18例(18/19),1例人造血管血栓形成(1/19)。结论:对重症布-加综合征患者,脾切除,脾切除,脾静脉-右心房架桥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下腔静脉型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接受介入治疗的18例下腔静脉型BC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手术方式均采用介入引导、上下腔静脉会师造影并球囊扩张术,18例患者均成功开通,其中10例半年内行2次手术,8例行3次手术,逐步扩大球囊直径,术前术后下腔静脉测压提示下腔静脉内压力显著降低[术前(30±10) cmH2O,术后(15±7) cmH2O],症状完全消失。18例患者均未植入支架,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12~48个月,无死亡,无一例复发及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下腔静脉型布加综合征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介入治疗方法,评价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血管内支架(EMS)治疗BCS的价值。方法BCS69例采用经股静脉或颈静脉行下腔静脉(IVC)穿通破膜,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PTA和(或)EMS,经皮经肝和经颈静脉行肝静脉成形术。结果介入治疗BCS成功率95.6%,治疗后患者肝脏变软,腹水吸收,IVC压力由术前(3.47±0.6)kPa降至术后(1.6±0.56)kPa。结论PTA和EMS治疗BCS安全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8.
布加综合征 (BCS)治疗困难 ,以往多采用手术治疗 ,手术难度大 ,风险大。我院自 1988年 8月始开展BCS综合治疗的研究 ,共治疗各型布加综合征 6 2 2例 ,其中行介入治疗 2 6 7例。 1996年 8月— 2 0 0 2年 12月 ,对 6例肝静脉再堵塞病例进行肠腔分流术后得到治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2 9~ 5 1岁 ,平均37.4岁。其中 3例已行下腔静脉破膜扩张并内支架置入术 ,3例行多支架压栓治疗并内支架置入术。于术后 2~ 5年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呕血、黑便、腹腔积液、肝脾肿大和下肢指凹性水肿与足靴区色…  相似文献   

19.
Y型人工血管转流治疗混合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肠-腔-房Y型人工血管转流治疗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1990-2006年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患者实施了肠-腔-房Y型人工血管转流.先于肝前行人工血管(直径16~18 mm,主血管)与肾静脉以下下腔静脉和右心房的吻合,然后再行人工血管(直径10~12 mill,支血管)与肠系膜上静脉和主血管的吻合.监测手术前、后下腔静脉、门静脉压力及血流流速.结果 手术后即日胸腹壁浅静脉曲张消失,无住院期死亡病例.随访6个月至16年,随访期内主血管未发现血栓,通畅率100%,支血管血栓形成2例,通畅率为96.1%.术后下腔静脉压力较术前下降了17.4 cm H2O±5.7 cm H2O(1 cm H2O=0.098 kPa),门静脉压力下降了17.0 cm H20±7.0 cm H20.结论 Y型人工血管转流能同时有效地降低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压力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是治疗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使用人造血管进行脾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术,是近年来治疗重症布-加综合征的一种新方法。我院自1999年12月~2003年6月用该方法治疗布-加综合征17例,现将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