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人工肝方法治疗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009年0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入住肝科ICU行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的改良人工肝方法治疗的52例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患者经密切的医护配合,有38例(73.1%)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出院,6例(11.5%)患者死于肝性脑病,8例(15.4%)患者因经济原因而自动出院。在改良人工肝方法的治疗中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各种护理操作技术,了解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各种早期表现及相应处理,更重要的是要医护合作,配合做好治疗新方法,术前的充分准备,术中的密切观察,术后的精心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结论在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治疗护理中,周密细致的治疗方案、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全面护理、积极有效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是重型肝炎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使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要点进行探讨,从而提高人工肝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50例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人工肝单纯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在治疗期间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50例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均顺利地完成治疗全过程,其中2例患者出现血压下降,有6例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结论 人工肝单纯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是治疗重症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方法,而治疗期间的有效护理是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 重型病毒性肝炎80例,设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采用重型病毒性肝炎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血浆置换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等的变化,判断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的疗效.结果 经血浆直换后临床症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总有效率为58.4%,其中早期重型病毒性肝炎有效率为84.6%,中期为63.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血浆置换治疗可提高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以早,中期最为适宜,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血浆置换对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对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功能改善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血浆置换治疗青岛市传染病医院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2例,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液中的凝血功能及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血浆置换治疗后,重型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肝功能明显改善,PTA及胆碱酯酶(CHE)明显升高,血清胆红素和ALT、AST水平明显下降。结论血浆置换治疗可以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的提升是重型肝炎患者好转的重要指标。动态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进展和预后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对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WLXGX- 888)对 2 3例重型病毒性肝炎进行了 5 2例次的治疗。根据病情分别选择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浆吸附和血液滤过 4种治疗方法。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和血浆总胆红素 (TBIL )、血氨(NH3 )、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α 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丙氨酸转氨酶 (ALT)、白蛋白(ALB)。选择同期住院病情相近的病例 2 0例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血总胆红素(TBIL)、血氨 (NH3 )、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α)水平明显下降 ,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明显上升。治疗组有效率为 6 9.6 % ,对照组有效率为 35 .0 % (p<0 .0 5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不良反应在处理后均能好转。结论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生化指标 ,降低 TNF-α水平 ,提高近期存活率 ,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内含5× 10 9以上猪肝细胞的生物反应器结合血浆置换装置 ,构建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 (HALSS) ,用于治疗 15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结果 :每次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减轻 ,乏力、腹胀明显改善 ,腹水减少。总胆红素在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有明显下降 ,凝血酶原活动度上升。 15例患者中 11例经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支持系统治疗肝细胞迅速坏死得到控制 ,最终好转出院 ,4例患者病情无好转死亡。 15例患者治疗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对于慢性重型肝炎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支持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我院2001~2002年,采用血浆置换联合综合对症治疗法对29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治疗,同期与30例综合对症治疗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对照,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黎仕斌  梁福攸  贾柳萍  邱翠竹 《广东医学》2005,26(12):1704-1706
目的探讨序贯应用血浆置换 血浆吸附的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血浆置换 血浆吸附的ALSS治疗21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共46例次,并同时选择常规治疗2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每次ALSS治疗前后检测生化和免疫指标。结果每次ALSS治疗前后凝血功能、肝功能、CHE、TNF-α明显改善;临床治疗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序贯应用血浆置换 血浆吸附的ALSS是辅助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间型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和机制。方法 :对 2 1例重型病毒性肝炎进行中间型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治疗。结果 :经中间型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有效率为 4 7 6 %。肝肾功能主要指标均有所改善 ,其中以总胆红素下降最为显著 (P <0 0 1)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 (P <0 0 5 )。进行 1、 2、 3次血浆置换 ,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2 0 %、 5 0 %和 5 8 3%。治疗早、中、晚期重型病毒性肝炎有效率分别为 85 7%、 5 0 0 %、 12 5 %。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4 3%。结论 :中间型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安全有效 ,而且进行得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措施并进行预后观察。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消化科和传染病科接受治疗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40例,按照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总结分析治疗措施并观察预后。结果;40例患者中,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死亡率为62.5%;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率仅为7.5%,而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和慢性中毒性肝炎的发生率则比较高;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是HBV感染;死亡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结论:对重型病毒性肝炎应及时诊断,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并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可提高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合并低钠血症 ,传统观念认为是水、钠潴留 ,且水潴留超过钠潴留所致 ,治疗上应限水限钠 ,但此种治疗方法效果极差。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 ,对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合并低钠血症者及时适量补充氯化钠 ,尽快纠正低钠血症 ,能避免发生各种严重并发症 ,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86例亚急性重型病毒肝炎均为我科 1 997年 1月— 2 0 0 2年 7月住院患者 ,合并低钠血症者 67人 ,占 77.91 % ,其中轻度缺钠 (血浆钠为1 30~ 1 35 mmol/L)者 1 0人 ,中度缺钠 (血浆钠为1 2 0~ 1 30 mmol/L)者 39…  相似文献   

12.
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并发症的出现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573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出现不同类型并发症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存活率.结果 77.8%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存在并发症,其中肝性脑病、感染、脑水肿、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50.4%、34.6%、30.2%、22.2%和21.8%;无并发症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存活率为78.7%,非常显著高于有并发症者(13.7%),P<0.01;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并发症越多,其存活率也越低;125例出现肝肾综合征的患者全部死亡,单纯肝性脑病、单纯感染和单纯消化道出血者的存活率分别为63.9%、68.4%和46.2%.结论绝大多数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存在并发症,并发症的出现是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情加重、预后差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病毒性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类型,因肝细胞广泛、大量坏死,导致肝脏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表现为极度乏力、短期内肝功能急剧恶化、肝性脑病、凝血功能障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小于40%、腹水等;病情进展迅速,治疗难度大,尽管目前临床治疗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但重型肝炎的病死率仍然很高。  相似文献   

14.
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是国内治疗重型肝炎较新的治疗手段之一.目前,国内应用的人工肝技术是联合应用血浆置换、血液透析、血液过滤,血液/血浆灌流、分子吸附循环系统、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等方法治疗重型肝炎的技术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血浆置换(PE)术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0例重型肝炎患者应用PE治疗45例次,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观察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情况判断其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血浆置换术后重型肝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达87%,血清胆红素平均降低34.3%,PTA上升13%。治疗过程中以血压下降、心慌、恶心、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率20%,未发生大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和血制品引起的重叠感染,耐受情况良好。结论:PE可显著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提高近期存活率,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邓志海 《医学综述》2011,17(23):3599-3601
重型病毒性肝炎是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病情发展快速,由于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所以并发症多,病情凶险,常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且预后不良,病死率极高。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肝细胞移植和肝移植等。近年来,在重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方面有了较大进展(尤其是抗病毒药治疗),但在现阶段多环节的内科综合治疗仍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重型病毒性肝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特点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特点及其对策.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1999年1月至2002年10月住院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发生率、病死率及与其他并发症的关系.结果:241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发生上消化道出血73例(30.29%),与上消化道出血直接相关的死亡43例(58.90%);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常常同时或先后出现其他并发症,尤以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68.49%)、肝性脑病(42.47%)和肝肾综合征(38.36%)的发生率为高.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较高,常与其他并发症共存,病死率亦较高.预防和治疗上消化道出血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疗法血浆置换(PE)与连续血液滤过相结合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26例不同病因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应用上述人工肝方法进行治疗68次,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情况判断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患者意识、黄疸、乏力、腹胀、纳差等症状均明显缓解,血清总胆红素治疗后较治疗前平均下降190.8±93.6mmol/L,PTA上升19.7±0.089,治疗后存活率达80.8%,不良反应主要以血浆过敏居多,未发生大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患者耐受良好.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可显著改善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提高近期存活率,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及其对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1995年 11月~ 1999年 12月 4年间我科收治的 85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其中 48例重型肝炎合并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85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 5 6 5 %发生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其中以胃肠功能衰竭、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感染最为常见 ,发生率分别为 83 3%、 6 0 4%、 37 5 %、35 4% ,并随着脏器功能衰竭数目的增加 ,其死亡率随之增加。另外 ,发生功能衰竭或不全的脏器与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有密切的相关性 ,急重肝多见肝性脑病 ;亚重肝多见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 ;慢重肝多见胃肠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感染、肝性脑病。结论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是重型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合并症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早期预防和积极治疗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是提高重型肝炎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路晶  郑雯婕  陈曦 《吉林医学》2007,28(11):1313-1314
自发性腹膜炎(SBP)是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严重并发症和使患者病情加重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SBP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极易漏诊和误诊,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不高,很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本文对139例重型病毒性肝炎中61例并发SBP病例的临床特点、菌株种类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