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用LR White低温包埋法及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细胞化学技术对保护性单克隆抗体M26-32识别的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红内期145/102 kDa抗原进行超微结构定位研究。发现金颗粒主要定位在该株原虫红内期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及裂殖子的细胞质中;一些金颗粒则定位于原虫表面的复合膜或散布在感染红细胞的细胞质中。表明145/102kDa抗原是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红内期各无性发育阶段的共同细胞质抗原,其一部分可途经原虫表面的复合膜而被转运到感染红细胞的细胞质。  相似文献   

2.
作者以单克隆抗体结合荧光染色方法,对巴布亚新几内亚分离的恶性疟原虫(PNG)的初次分离株的抗原性进行了测定。所用单克隆抗体除一株(7.5)识别滋养体和裂殖体抗原,另一株(5.1)识别环状体后各原虫期抗原外,其它都是针对裂殖体和裂殖子的。单克隆抗体反应结果,如呈现荧光的寄生虫≥50形为阳性(+),<50%为阴性(-)。当比较  相似文献   

3.
用LR White树脂低温包埋感染人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的红细胞,用保护性单克隆抗体F6-D3和F6-C2并结合蛋白A-胶体金探针免疫标记恶性疟原虫红内期185kDa和82/41kDa蛋白。结果表明单克隆抗体F6-D3识别的185kDa蛋白定位于游离的和细胞内的裂殖子表面以及未成熟裂殖体的细胞质、质膜及带虫泡膜。而单克隆抗体F6-C2识别的81/41kDa蛋白则定位于未成熟裂殖体及成熟殖子的棒状体中。从超微结构上表明185kDa和82/41kDa保护性抗原分别为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的裂殖子表面抗原和裂殖子棒状体抗原。  相似文献   

4.
用粗提的约氏疟裂殖子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 2/0瘤细胞融合,获得13株分泌抗约氏疟红内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这些McAb分别属于小鼠:IgG_1,IgG_(2a),IgG_(2b)及IgG_3亚类。据免疫荧光观察,13株McAb可分为4类:1.与红内期各发育阶段的原虫能出现荧光反应;2.针对晚期滋养体及裂殖体;3.抗裂殖体及裂殖子;4.单纯抗裂殖子。有5株McAb与人疟原虫发生荧光反应,其中4株只与恶性疟原虫交叉,M_(26-32)则不仅与恶性疟原虫且与间日疟原虫均有强的交叉反应,,表明约氏疟与人的两种疟原虫间有共同抗原,并提示恶性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间也有共同抗原。共同抗原在不同种间的分布和含量不尽相同。用未经固定的感染红细胞加McAb作间接荧光试验,在感染红细胞表面未观察到荧光反应。  相似文献   

5.
作者将合诺氏疟原虫的环状体、滋养体和裂殖体的红细胞分别混合于等量的二甲亚砜中(200毫升/升DMSO),将此血样直接浸入液氮内(一步法)或者先置于-25~-32C中5、10、30或60分钟后,再置于-196C的液氮内(二步法),以观察二种方法对不同时期的红细胞内期原虫的保存作用。结果发现,当用20%感染红细胞,其中96%为滋养体和裂殖体的血样作观察时,一步法对滋养体和裂殖体都有严重的损害,而二步法的血样,即先  相似文献   

6.
约氏疟原虫与伯氏疟原虫侵入期抗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用针对鼠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yoelii)侵入期的8种单克隆抗体,对约氏疟原虫和伯氏疟原虫(P.berghei)侵入期即动合子、裂殖子和子孢子棒状体和表面抗原检测分析。 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FA)对各侵入期抗原进行亚细胞结构定位,SDSPAGE及Western印迹对两种鼠疟原虫的不同侵入期进行抗原组分分析。 结果 经上述两种方法检测发现,顶端复合体抗原成分复杂,约氏疟原虫和伯氏疟原虫的棒状体有共同的抗原表位,约氏疟原虫的动合子与其自身的裂殖子有类似成分,也有各自独特的抗原。两种鼠疟原虫动合子抗原有类似成分。约氏疟原虫的子孢子具有与裂殖子、动合子不同的抗原成分。 结论 疟原虫侵入期棒状体和表面抗原在同一虫种的不同侵入期和不同虫种中有共同的抗原表位,也有各自的独特组分。  相似文献   

7.
用粗提的约氏疟原虫裂殖子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_p2/0瘤细胞融合,获得13株分泌抗约氏疟红内期的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这些McAb分别属于小鼠IgG_1,IgG_(2a),IgG_(2b),及IgG_3亚类。根据免疫荧光观察,13株McAb可以分为4类:(1)抗红内期各发育阶段的原虫;(2)抗晚期滋养体及裂殖体;(3)抗裂殖体及裂殖子;(4)单纯抗裂殖子。有5  相似文献   

8.
疟疾单克隆抗体M26—32及其靶抗原基因表达蛋白的纯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纯化单克隆抗体M(26-32)及其靶抗原编码基因表达的融合蛋白,使其用于疟疾快速诊断盒的研制。方法:分别用FPLC层析系统的MonoQ阴离子交换树脂柱层析方法和ImmunoAffinityIsolation柱层板技术纯化M(26-32)和其表达蛋白。结果纯化的M(26-32)有效成份为IgM,等电点在pH4.70—4.85。纯化的靶抗原基因片段表达产物为一个约130kDa的含β-半乳糖苷酶的蛋白。Western—blot分析证实纯化的M(26-32)能特异性地和其表达蛋白反应。结论纯化的表达蛋白可直接用作诊断盘研制中的质控蛋白。  相似文献   

9.
用温度诱导方法获得了 M2 6 - 32靶抗原基因片断表达的融合蛋白。 Western- blot分析显示 ,该融合蛋白能与单克隆抗体 M2 6 - 32反应 ,证实了获得的基因序列是单克隆抗体 M2 6 - 32的靶抗原基因片断。该融合蛋白能与抗间日疟原虫和抗恶性疟原虫血清反应 ,且抗该融合蛋白抗体和纯化融合蛋白的抗血清还能与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胞浆抗原反应 ,表明该靶抗原基因片断内含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共同基因序列 ,且这一共同基因表达的蛋白存在于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抗原之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和比较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vax,P.v)和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P.f)可溶性抗原与间日疟感染者混合血清和单克隆抗体(McAb)M26-32免疫反应性的差别,以期寻找潜在的疟疾诊断抗原。方法取P.v感染者血样,用Plasmodipur滤器分离去除白细胞,经60%Percoll浓集其中的感染红细胞(i RBC)。分别制备P.v、P.f和正常红细胞(nRBC)可溶性抗原,应用P.v感染者、正常对照混合血清和M26-32单抗与相应的抗原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免疫印迹分析表明,P.v感染者能特异性识别26k、33、49、115kDaP.v抗原;100、102、110、150、175kDaP.f抗原;能够交叉识别的条带有:31、59、63、70、120kDa。M26-32单抗能识别P.f、P.v抗原中31kDa等抗原条带。结论P.v感染者能特异识别间日疟抗原组份,并能交叉识别P.f抗原,其中31kDa抗原组分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同时能被M26-32单抗识别,其作为P.v特异性诊断抗原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M26~32的高滴度腹水,用MonoQ阴离子交换树脂层析柱进行纯化,并用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和食蟹猴疟原虫抗原片对纯化后的各管作免疫荧光测定(IFA)。对纯化后单抗的有效万分进行Ig亚类检测和等电聚焦电泳分析,结果证实M26~32单抗的有效成分为IgM,等电点(PI)为4.7~4.85。  相似文献   

12.
阴道毛滴虫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阴道毛滴虫滋养体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NS_1鼠骨髓瘤细胞融合,选择4株(2A2,2A4,2A12,2H9)杂交瘤细胞,证明能分泌效价高、特异性强的单克隆抗体(McAb)。亚类鉴定为IgG1(2A2,2A4),IgG2b(2A12),IgG3(2H9)。2H9株和其他3株McAb分别能抗阴道毛滴虫细胞核和细胞膜。除2H9株外均可凝集或杀伤虫体,但2A2、2A4和2A12株介导的细胞毒性分别是不依赖和依赖补体的。这4株McAb与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枯氏锥虫锥鞭毛体和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无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3.
应用Dot-ELISA,以抗卫氏并殖吸虫囊蚴和成虫McAbG_2B_3、A_3D_3检测了4只Pw囊蚴感染犬吡喹酮治疗前后血清CAg动态。感染后第4d,4只犬囊蚴CAg均为阳性,1只犬成虫CAg为阳性。至第19d,4只犬囊蚴和成虫CAg均为阳性。第101~105d,4只犬中2只以每只3.2g总量吡喹酮进行治疗,治疗后短期内囊蚴和成虫CAg滴度明显升高,其中尤以成虫CAg升高显著。至治疗后第6d,囊蚴和成虫CAg达高峰,其后便逐步下降。1号犬在治疗后55d、2号犬于治疗后26d囊蚴CAg滴度为0.1号犬于治疗后65d、2号犬于治疗后36d成虫CAg滴度为0。未治疗犬成虫CAg维持于1:16~1:640,囊蚴CAg为1:20~1:40,CAg的动态呈现明显的期特异性。治疗后80d剖检2只治疗犬,其肺部均有多个陈旧性虫囊,虫囊内多为变性坏死虫卵,未发现成虫。未治疗犬于死后即行解剖检获Pw成虫60条。上述研究结果提示:1.感染Pw犬囊蚴CAg的动态具有明显的期特异性,与虫体在宿主体内的发育情况是一致的;2.有效治疗后囊蚴和成虫尤其是成虫CAg的滴度在短期内明显升高;3.可联合或单独应用抗囊蚴McAbG_2B_3、抗成虫McAbA_3D_3进行并殖吸虫病的虫期诊断和疗效考核。  相似文献   

14.
钩端螺旋体L型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用杂交瘤单克隆抗体技术寻找鉴定临床标本中钩端螺旋体L型的方法。方法首次以从患者分离出的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稳定L型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有限稀释法及四次克隆化。结果筛选得1株杂交瘤细胞系1B9。该单克隆抗体除与黄疸出血群56601株凝集效价为1:3200外,与其他14群14型无交叉,而同免疫原免疫获得的小鼠血清与波摩那群56008株有1:50的交叉凝集价。结论L型稳定株与原菌型有共同抗原成分,其单克隆抗体可用于特异性鉴定。  相似文献   

15.
Two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the surface of S. mansoni schistosomula were found to confer significant passive protection to mice (M7B3A, range 28-70%; M22H12C, range 14-58%). No additive effect was observed when both were transferred together. Neither McAb bound to the cercarial surface but both bound to the surface of in vitro derived schistosomula and schistosomula recovered from mouse skin up to 3 days after infection. The McAbs were species specific, but not S. mansoni strain specific. M22H12C immunoprecipitated an 125I-labelled surface antigen of relative molecular weight (mol. wt) 32 000. In Western blotting of an NP40 schistosomular extract, M7B3A recognized an antigen smear of 13 000-18 000 with a dominant band at 16 000. This 16 000 antigen was recognized by serum from demonstrably immune mice and rats vaccinated with highly irradiated carcariae but not by sera from mice with chronic single sex or bisexual infections.  相似文献   

16.
应用杂交瘤技术 ,建立了 5株分泌抗弓形虫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其中 1E9和 4C10 2株分泌的 Mc Ab效价达 1∶ 12 80 0。该 2株单克隆抗体均属 Ig G1亚类 ,其识别的弓形虫抗原分别为 P2 2、P2 8。1E9和 4C10 Mc Ab混合后与兔抗弓形虫抗体联合 ,进行双抗体夹心 EL ISA测定弓形虫的敏感性分别为 12 .5和 2 5个虫体 / m l。检测 146份有不良孕产史妇女血清 ,11份弓形虫循环抗原 ( CAg)阳性 ( 7.5 3% )。检测 11份自然流产物 ,1份 CAg阳性 ,该流产物转种小鼠后证实确含有弓形虫。 92份育龄妇女血清 1份弓形虫 CAg阳性 ( 1.0 9% )。有不良孕产史的妇女血清弓形虫 CAg阳性率明显高于育龄妇女血清阳性率 ( P<0 .0 5 )。弓形虫经 1E9、4C10 Mc Ab处理后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攻击 ,感染率分别为 7.8%和 7.5 % ,而对照组感染率为 14.5 % ,证明该 2株单克隆抗体对弓形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用生理盐水培养旋毛虫肌肉期幼虫,24小时后收集上清,从中获得排泄分泌抗原(TsL-ESA).经用SDS-PAGE,过碘酸银染,Western-blot,单克隆抗体2G8B10A3、2E5F11A3识别和酶免疫组化定位等方法分析ESA中48kD蛋白组份.结果显示该蛋白为糖蛋白,能被2E5F11A3及2G8B10A3所识别,并定位于旋毛虫肌肉期幼虫角皮和杆状体.而2E5F11A3及2G8B10A3均不能识别犬弓首线虫幼虫、人钩蚴、蛔虫幼虫可溶性抗原及肺吸虫、姜片虫、血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实验表明48kD蛋白组份为旋毛虫特有,是一种特异性较强的抗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