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归脾汤始载于南宋严用和《济生方》,至明代薛己《正体类要》中加入当归、远志二药,始臻完备。《医方考》中载:"五味入口,甘先入脾。参、芪、苓、术、甘草,皆甘物也,故用之以补脾;虚则补其母,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所以养心而补母;脾气喜快,故用木香;脾苦亡血,故用当归。"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使气血生化有源;二是气血并补,气旺则血生,血足则心有所养。全方  相似文献   

2.
归脾汤是宋严用和所著的济生方上所载的一个处方,在中医治疗上是比较常用而有效的方剂,它的组成是:黄耆人参白术茯苓酸枣仁龙眼肉各二钱当归远志各一钱木香甘草各五分据医宗金鑑载本方“治思慮伤脾,或健忘怔忡,惊悸,盗汗,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嗜卧,及妇女月经不调”(注一)又据汪昂医方集解载本方“治思慮过度劳伤心脾,怔忡健忘,惊悸盗汗,发热体倦食少不眠,或脾虚不能攝血致血妄行及妇人经带”(注二)从上述记载及个人经验本方的适应症可归纳如下:(1)神经衰弱症,身体虚弱,健忘不眠或有时遗精者。(2)神经性心悸亢进症,时时发作心悸不安者。  相似文献   

3.
归脾汤源于《济生方》,其药物组成为:黄芪、白术、人参、茯苓、远志、当归、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甘草(其中当归、远志是从《校注妇人良方》补入),可加生姜少许,枣1枚水煎服。该方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效,其配合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二是气血并补,重在补气,即气为血之帅,气旺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笔者常用归脾汤化裁治疗出血证,感触颇深,兹举验案二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4.
归脾汤由宋代严用和所创。在《济生方》中,严氏用以“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本方由党参、白术、黄芪、茯神、龙眼肉、酸枣仁、木香、当归(明·薛己加)、远志(薛己加)、甘草、大枣等12味药物组成,临床用以治疗“心脾两虚证”。它是“补益心脾法”的代表方剂。方中黄芪甘微温,补脾益气;龙眼肉甘温,补脾气,养心血;人参、白术甘温补气与黄芪相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当归甘辛微温,滋养营血,与龙眼肉相伍增强补心养血之效。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之补不碍胃,补而不滞;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笔者现就20余年的临床实践,就其在血液系统中的“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临床应用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5.
李继端 《中医药导报》2011,17(9):112-113
归脾汤首载于南宋严用和所撰的《严氏济生方》(简称济生方)[1]。由黄芪、白术、当归、酸枣仁、人参、龙眼肉、木香、大枣、茯苓、远志、甘草、生姜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心脾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不寐,及脾不统血、气不摄血之月经不调、  相似文献   

6.
归脾汤出自《济生方》,由人参、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大枣、生姜组成,具有健脾养心、补气生血之功能。方中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可补气生血,养心益脾;黄芪、白术、甘草、姜、枣益气补脾;当归、龙眼肉养血补益心脾;茯神、酸枣仁宁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而定志宁心。原方主治心脾亏损、气血不足所致之心悸健忘和气不摄血的妇女月经不调、崩中漏下等证。本人在临床应用中体会到对病因病机属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等证,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7.
归脾汤最早见于《济生方》。原方“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炒枣仁各一两,人参、木香各五钱,炙甘草二钱五分”。后《校注妇人良方》增入当归、远志各一钱。功能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和脾不统血诸证。  相似文献   

8.
姜霞  王海燕 《中医研究》2002,15(1):61-62
归脾汤出自宋代严用和的《济生方》,本方为养心与益脾并进之方,益气养血相融之剂。方中以参、芪、术、草、姜、枣甘温补脾益气,当归养肝、生心血,茯神、枣仁、龙眼肉养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以宁心志,木香理气醒脾,主治心脾两虚,脾不统血之症,临床中,凡见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之象,证属心脾两虚,随证加减,均有显效。……  相似文献   

9.
《素问·太阴阳明篇》说:“足太阴者,三阴也,……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脾升胃降,通上达下,外灌三阳,内渗三阴,为五脏六腑之海,转输之机,成为心肝肺肾四脏生理活动中心,升降出入之枢纽。所以,李东垣以“人以脾胃为元气之本”而立论,后人又有“气化之机则在于脾之健运”及“治脾胃可以调五脏”之说。  相似文献   

10.
自《神农本草经》提出当归“主咳逆上气”以来 ,其后诸家本草多沿用其说 ,不敢有违经旨 ;并对当归止咳逆上气之机理亦有所阐发。如《神农本草经疏》谓当归“甘以缓之 ,辛以散之润之 ,温以通之畅之……为补血活血要药 ,故主咳逆上气也”。《本草纲目》注释引“当归血药 ,何治胸中咳逆上气 ?按当归其味辛散 ,乃血中气药也 ,况咳逆上气 ,有阴虚阳无所附者 ,故用血药补阴 ,血和而气降矣”。《本草经解》认为“其主咳逆上气者 ,心主血 ,肝藏血 ,血枯则肝木挟心火上刑肺金 ,而咳逆上气也。当归入肝养血 ,入心清火 ,所以主之也”。《本经疏证》则认…  相似文献   

11.
“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缪仲淳此说世人无不奉为治痢之圭臬。然则如何行血、调气?对此,唐容川独具匠心,提出精辟的见解:行血宜以治肝为主,“知理肝之法,而治血痢无难”。调气须肝肺并调,盖“痢虽脾病,而其所以逼迫者,肝肺之咎也。知调肝肺,善调气矣”。唐氏鉴于理肝调肺治痢之方自古无之,遂自拟白头翁汤加石膏、知母、杏仁、桔梗、槟榔、柴胡、麦芽、当归、白芍、甘草等治之,轻者用小柴胡汤加归、  相似文献   

12.
失眠症病因有多端,如劳伤心脾,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肝阳扰动,胃中不和,病后胆虚等等,辨证有虚实之分,故张景岳曾将不寐症概括为“有邪”“无邪”两类。他说:“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  相似文献   

13.
原穴,是脏腑经络中原气驻留的部位,与三焦有密切关系。《难经》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中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日原(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阴经以输为原,即五输穴中的输穴。阳经则输穴之外,另有原穴。《难经》说:“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名曰原。”针刺原穴,能通达三焦原气,调整内脏功能,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有病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  相似文献   

14.
<正>归脾汤出自宋代严用和《济生方》:"夫健忘者,常常喜忘是也。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精,神宫不职,使人健忘。治之之法,当理心脾,使神意清宁,思则得之矣。"归脾汤就是"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主要由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各一两,人参、木香各半两,甘草二钱半组成。明·薛己在《校注妇人良方》于原中加当归、远志各一钱,加强养  相似文献   

15.
张冬冬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9):2307-2308
归脾汤出自《济生方》,原方由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枣仁、人参、木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其功效为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脾不统血证。历代医家早有运用归脾汤治疗此类疾病的记载,如《医方集解.补养之剂》中曰:"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血不归脾则妄行,参、术、黄芪、甘草之甘温,所以补脾;茯神、远志、枣仁、龙眼之甘温酸苦,所以补心,心者,脾  相似文献   

16.
张会珍 《陕西中医》2003,24(6):534-534
导师许占民系河北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为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专家 ,长期从事中医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药物应用研究 ,颇有造诣 ,木香即为其中代表药物之一。许老指出 ,本品气芳香而辛散温通 ,并具苦降之性 ,为临床理气之佳品 ,且归肺、脾、胃、肝、胆、大肠诸经 ,故可通行诸脏之气 ,大凡人体上、中、下三焦之气滞 ,皆可用之。1 行于上焦而泄肺气 木香味辛 ,具升散之性 ,且归肺经 ,故可行于上焦 ,“除肺中滞气”(《药类法象》)。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 :“诸气愤郁 ,皆属于肺 ,故上焦气滞用之者 ,乃金郁…  相似文献   

17.
明代儿科医家万密斋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以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在生理上,脾胃阴阳各有所司,又相互协调;在病理方面,脾胃阴虚津亏证候并非鲜见,而临证治疗多有重气阳、轻阴津之偏。兹就滋脾养胃法及其在儿科临床上的应用,谈谈笔者的体会。一、甘淡滋脾法清代医家陈修园曾曰:“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故治阴虚者,当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脾阴不足者,可见胃  相似文献   

18.
归脾汤治疗崩漏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脾汤出自《济生方》,由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当归、远志组成。功效益气补血 ,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怔忡及脾不统血之吐衄、崩漏等症。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本方治疗崩漏 40例 ,疗效满意 ,兹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0例中 ,门诊病人为 2 6例 ,住院病人为 14例 ;年龄最小者 2 6岁 ,最大者 6 3岁 ,平均年龄 38岁 ;病程最短者 3个月 ,最长者 18个月 ;血崩为主者 18例 ,血漏为主者 10例 ,两者交替出现者 12例 ;脾虚气不摄血者 2 0例 ,肾虚不固者 8例 ,脾肾两虚者 12例 ;血常规检查 :血…  相似文献   

19.
妇科采珍     
制创治子气方论,方名为香附散,后李伯时易名曰天仙藤散(天仙藤首香附陈皮甘草乌药木瓜生姜苏叶),为后世医家治疗子气习用之方。孕妇气逆冲心,胸膈胀满,忽一时昏闷,名子悬。宜紫苏软。苏叶一钱当归八分川芎五分人参三分陈皮腹皮各五分甘草二分白芍六分姜三片水煎空心服,如心腹痛者加延胡八分木香研末二分冲服。〔评〕子悬的病因颇多,陈良甫认为“胎热气逆”,又说:“腹内素有寒气,致令停饮与气相争”,张景岳认为“七情郁怒”,何松庵认为“浊气举胎”。总之,此症挟气者居多。紫苏饮中紫苏、陈皮、腹皮、川芎以疏其气,归芍以利其血,气利血行则胎不上逼也。配以人参甘草,健脾益  相似文献   

20.
方晓英 《光明中医》2009,24(9):1797-1798
归脾汤出自宋代严用和所著之<济生方>,原方用以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为补益心脾之祖方,临床较为常用.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补脾益气,资气血生化之源;茯苓、枣仁、远志、龙眼肉、当归补血养心安神;佐木香理气醒脾,使其补而不滞;生姜、大枣补益脾胃,调和诸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