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目的 通过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测定和分析逆向调强放疗中的摆位误差,并依此计算CTV外扩PTV边界的大小。方法 对逆向调强放疗的宫颈癌患者进行摆位误差测定。体位采用热塑成型固定膜固定,每例患者每周一次于治疗前在加速器上拍摄正、侧位等中心验证片各一张,与治疗计划系统中的DRR片比较,计算出摆位误差。结果 经计算得出放疗中心宫颈癌逆向调强放疗的PTV外扩理论边界。结论 通过对摆位误差的分析为放疗中心宫颈癌逆向调强放疗的CTV外扩边界提供了理论依据。确定了CTV到PTV外扩边界的大小,提出质量控制措施,使边界外扩数值不断减少,提高宫颈癌逆向调强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对头颈部放疗患者位置误差的修正效果。方法应用EPID对40例头颈部放疗患者的摆位误差进行测定分析。初次治疗前和以后每两周通过兆伏级EPID对患者治疗位置采集正交位射野验证影像,并与治疗计划中通过定位CT生成的数字重建射野(DRR)影像进行比对,医生认可比对结果后,记录下各方向摆位误差值。结果患者在x轴、y轴、z轴(x轴、y轴、z轴分别表示患者左右、前后和头脚方向)上的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分别为(0.7±1.33)mm,(0.28±1.74)mm,(0.13±1.29)mm;EPID验证结果和kV-CBCT验证结果在y轴、z轴方向无显著差异(P=0.859),在x轴方向有显著差异(P=0.000)。结论在头颈部放疗时,EPID系统可以修正患者的位置误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摆位误差情况,从而确定摆位扩边的大小。方法 选取采用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15例,放射治疗过程中每位患者前3次治疗及之后每周拍摄电子射野验证片(正侧位),共拍摄194张。应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将验证片与数字重建射野影像(DRR)配准,分别测定左、右、头、脚、腹、背(L、R、H、F、A、P)六个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 六个方向的摆位误差90.21%≤ 2mm,98.63%≤ 3mm,100%≤ 5mm。总体系统误差L-0.6mm(±0.88 s),R 0.58mm(±1.02 s),H 0.08mm(±0.71 s),F 0.21mm(±0.54 s),A 0.00mm(±1.12 s),P 0.00mm(±0.97 s);随机误差的标准差分别为±0.55,±0.45,±0.56,±0.52,±0.48,±0.4mm;六个方向的摆位扩边值分别为2.59,2.85,2.17,1.72,3.15,2.72mm。结论 在EPID系统下进行实时测量和纠正摆位误差,可降低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提高摆位精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发泡胶个体化体位固定技术在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肿瘤放疗中心接受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80例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患者,按不同体位固定方式将患者分为发泡胶组和头枕组,每组40例。发泡胶组采用个体化发泡胶联合头颈肩热塑膜固定体位,头枕组采用标准聚氨酯头枕联合头颈肩热塑膜固定体位。采集每例患者放射治疗前3次和治疗后每周1次的锥形束CT(CBCT)图像,并与计划CT图像进行配准后分别记录在左右、上下及前后方向上的重复摆位误差值,并根据3个方向的误差值计算出三维摆位误差。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评估患者对固定装置及技师操作的主观治疗舒适满意度。结果:发泡胶组和头枕组摆位误差左右方向分别为(0.76±0.97)mm和(1.78±1.33)mm;上下方向分别为(0.82±1.02)mm和(2.29±1.45)mm;三维摆位误差分别为(2.97±1.13)mm和(4.34±1.6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8,t=11.89,t=1.74;P<0.05);前后方向分别为(0.97±0.82)mm和(1.10±0.97)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ationtherapy IMRT)从放射物理学角度改变照射技术,对不同的靶区组织按需要给予不同剂量照射,克服了常规放射治疗的诸多弊端,早期研究显示IMRT治疗鼻咽癌的优势。但目前计划剂量的评估是在计划系统静止图像上进行的,事实上摆位误差是无法避免的,于是使得实际靶区剂量和正常组织受量与计划预计的有所差别。本文通过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测定鼻咽癌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并进一步探讨摆位误差对鼻咽癌患者剂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胸中段、胸下段食管癌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的剂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胸中段、胸下段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CRT)和调强放疗(IMRT)两种不同治疗方式,三种射野设计计划中靶区剂量及正常组织受量。方法选取10例在我院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的定位,正确定义GTV、CTV、PTV,设计三种照射方式:三野适形,为前后对照射野加一个侧野,加楔形板;5野调强,角度选择为均匀5野的变化型态;7野调强,角度选择为均匀分摊。处方剂量为50Gy,主要比较以下观察指标:PTV≥95%剂量,适合度(cI);肺总的V5、V10、V20、Dmean,脊髓的Dmax,心脏的V40。结果靶区剂量分布,三种方法差异不明显。正常组织心脏受量无差异性;脊髓受量三野适形计划比两种调强计划稍高;肺各项观察指标无差异性,综合比较三野适形计划优于两种调强计划。结论胸中段、胸下段食管癌调强放疗无优势,适形放疗稍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模拟定位机匹配功能测量食管癌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方法:通过对171例食管癌患者计划系统生成的数字重建放射图(DRR)和模拟机拍摄的正、侧位图像的骨性标记进行比较,测出患者在左右(x轴)、头脚(Y轴)、前后(Z轴)方向误差,并对误差大于0.3em进行调整。结果:患者左右、头脚、前后误差分别为0.19±0.24cm、0.27±0.34cm、0.27±0.25cm,其中左右方向需要调整的患者有40例,占总体的23.4%,头脚方向需要调整的患者有52例,占30.4%,前后方向需要调整的患者有64例,占37.4%。结论:模拟机图像匹配功能的应用,能对患者摆位误差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提高实际摆位精度,同时为正确设定计划靶体积(PTV)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华医疗为用户提供先进的基于EPID(电子射野影像装置)图像引导技术,用于治疗前或治疗中验证患者体位各肿瘤位置,精确地确定肿瘤位置,允许医生个性化确定从CTV到PTV边外外放(Magin),减少肿瘤照射体积,从而达到提高疗效,减少照射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与常规放疗的摆位误差。方法139例鼻咽癌患者分别接受常规外照射放疗(n=56)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n=83)。分别测量常规组和IMRT组的摆位误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常规组O点误差(3.01±1,78mm)、X轴误差(3.85±2.03mm)、Y轴误差(3.69±2,08mm)和Z轴误差(3,12±2.12mm)明显大于IMRT组的误差(1,76±0.74mm,1.45±0.86mm,1.27±0.93mm和1.87±1.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RT技术的摆位误差较常规放疗的小,而且在体位固定、靶区定位、射野控制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调强放疗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疗效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采用调强放疗的62例未手术食管癌患者,对调强放疗疗效、急性毒副反应和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评价。结果全组患者l、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1%和59.7%,1、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0.1%和74.2%。TNM分期及局部复发是食管癌3DCRT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调强放疗提高食管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对生存率的提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TNM分期及局部复发是食管癌调强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直线加速器机载的兆伏级锥形束CT(MV-CBCT)扫描技术对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进行探讨。方法:对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在首次放疗前进行MV-CBCT扫描,以后每周扫描1次,分别记录扫描图像相对于治疗计划图像靶中心点位置在左右、头脚、前后各方向上的偏移量,以判断摆位的准确性。结果:本组对101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共进行MV-CBCT扫描535次,平均误差分别为:左右(1.04±0.51)mm、头脚(1.81±0.79)mm、前后(1.93±0.95)mm。结论:使用MV-CBCT扫描系统能较准确快捷地检测和修正摆位误差,从而能有效地改善和提高摆位精度,为精确放疗技术的实施提供可靠保证,并为医生勾画靶区的外放边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1例为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对照组患者21例为192Ir高剂量率腔内加体外放射治疗。结果:治疗组近期总有效率100%,对照组9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放射性早期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23.8%,对照组为76.2%;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为9.5%,对照组为52.3%。膀胱放射性早期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19.1%,对照组为61.9%,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为4.7%,对照组为36.4%;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宫颈癌可以取得与常规治疗相似的局控率,但能明显降低放射反应,避免了繁杂的腔内治疗操作,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放射治疗射野影像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放射治疗射野影像系统EPID是治疗计划所实施的重要质量保证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射野验证和剂量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胸上段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选择2007-01/2010-10在本院胸一病区行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的56例胸上段食管癌患者行PICC置管,均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预防性护理。结果56例患者在置管过程中发生护理问题4例,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计划,成功率达92.85%,导管留置时间3~67 d,平均置管时间为21 d。结论PICC导管是一种简单、可行,并发症较少的方法,可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直线加速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7月~2020年9月接收的72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常规化疗;观察组(36例):常规化疗+直线加速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疗效、肿瘤标志物水平(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与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毒副反应(骨髓抑制、恶心、呕吐、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22%)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前两组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比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毒副反应发生率(19.44%)略高于对照组(16.67%),但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应用直线加速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能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显著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种简易调强计划设计方法在上段食管癌中的应用。方法选取6例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分别制定传统9野调强计划和简易调强计划,统一处方剂量60Gy/30F,比较靶区、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参数,加速器的总机器跳数(MU)。结果传统9野调强计划与简易调强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基本一致。对于高剂量区1%体积的脊髓受量和双肺20Gy和30Gy照射的肺体积百分比(V20,V30),两种计划的结果无明显差异(P〉O.05),但简易调强设计方法可以减少脊髓、肺两种重要器官的低剂量受照体积,同时减少投射跳数(P〈0.05)。结论简易调强设计方法可以在胸上段食管癌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对食管癌“易发,晚期患者生活质量差”的现状,结合普通NiTi记忆合金覆膜支架技术和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使用网格自扩张式支架形式,在成形NiTi裸支架表面固化一层含放射性同位素屹^125Ⅰ的医用高分子膜制造成食管内放射NiTi支架。其可设计成局部带放射区域的局部放疗支架,配合带定位功能的输送装置将支架放送到病患部位,达到选择性放疗的目的。方法:通过随机入组的方法招募晚期食管癌或贲门癌患者72例,分别进行普通支架植入(对照组)与食管内放射NiTi支架(试验组)治疗。试验将“消化道梗阻缓解状况”作为主要观察指标,以术后2个月的“消化道梗阻缓解状况”评分下降值作为主要疗效指标。次要观察指标主要为:肉芽组织增生评价、肿瘤大小客观评价、总生存期、血液毒性评价、甲状腺功能评价及产品的使用性能及可操作性评价。结论:125Ⅰ食管内放射NiTi支架的腔内适形放疗,早期临床使用产生了令人鼓舞的肿瘤局部控制率。由于放射性同位素物理剂量在支架表面的均匀分布,避免了近距离治疗的“冷点”或“盲区”,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明显降低,与外照射相比,降低了每个照射剂量单位的生物损伤效应。通过对“食管内放射NiTi支架”近百例的临床应用,结果表明治疗效果显著且甲状腺毒性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与普通NiTi~忆合金食管支架相同,而且此种技术的支架临床使用与普通支架操作一样简单、方便,利于普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热塑体膜固定双重标记法在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0例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患者实施不同固定技术,分为A、B两组,每组15例,A组采用常规热塑体膜固定技术,B组采用热塑体膜固定双重标记技术,使用模拟定位机测量计算患者的左右、头足、前后方向和乳房的重复摆位误差。结果 A组摆位和银夹移位误差比较大,B组的摆位和银夹移位误差较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热塑体膜固定双重标记技术可提高摆位精度,减少摆位误差,方法操作简单,对热塑体膜固定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吴冰  段峰 《医疗设备信息》2007,22(12):96-96,98
本文介绍通过面罩固定技术使头颈部肿瘤患者摆位的精确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实践证明它是精确定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