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研究TgCatCHn4(Chinese 1)株弓形虫在猫回肠上皮细胞发育过程中的虫体形态特点,对小鼠RH株弓形虫急性感染期的病理变化和虫体分布进行探讨。方法 复制弓形虫感染的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模型,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和IHC染色方法。结果 家猫摄入弓形虫包囊后,可成功排泄弓形虫卵囊(3DPI~10DPI)。回肠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吸收细胞脱落和固有层淋巴细胞的坏死,可观察到弓形虫在回肠上皮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各阶段虫体的形态。RH株弓形虫感染的小鼠病理损伤主要表现为肝脏、脾脏和淋巴结的局灶性坏死,坏死灶分布多量速殖子,虫体多以花瓣状、簇状分布。结论 详细探讨了弓形虫感染猫和小鼠后的虫体形态学和对机体的病理损伤特点,为弓形虫在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的病理诊断和入侵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家猫弓形虫有性生殖实验动物模型,获取并纯化卵囊,为弓形虫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6只3月龄雄性华南本地家猫分为2组,实验组经口感染600个PRU株弓形虫包囊,对照组口服生理盐水。通过镜检猫的粪便,鉴定弓形虫卵囊的排放。将收集到的弓形虫卵囊以CsCl梯度离心法进行纯化,观察不同条件下卵囊的孢子化情况。用不同数量的孢子化卵囊感染KM小鼠,检测卵囊的感染活性。结果实验猫感染PRU株弓形虫后于第5d开始排出卵囊并持续至感染后第11~13d,排出的卵囊数为1.0亿~1.5亿个/只,以CsCl梯度离心方法纯化卵囊得率为20%。新鲜采集的卵囊孢子化率为95%。以100、50和10个孢子化卵囊的剂量感染小鼠,8~10d后的死亡率分别为100%,66.7%和0%。结论用PRU株弓形虫感染华南本地家猫,成功建立了弓形虫有性生殖实验动物模型,收集、纯化的卵囊易孢子化且具感染活性,为弓形虫感染的防治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VEG株弓形虫卵囊对昆明小鼠的毒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VEG株弓形虫卵囊对中国昆明小鼠的致病性。方法分别选择1个,100个~108个的VEG株弓形虫卵囊灌胃昆明小鼠,采用MAT、HE和IHC方法研究小鼠对弓形虫的感染情况,并分析小鼠感染率,生存率及其大脑内的弓形虫包囊数量。结果≥10~2个VEG株弓形虫卵囊可引起小鼠100%感染,最低致死剂量为10~2个卵囊,100%致死剂量为108个卵囊,急性期死亡时间为7DPI~14DPI,弓形虫的成囊率是32.14%(9/28),包囊数量为9~857个/只小鼠大脑,感染小鼠生存率为67.44%(29/43),最长存活时间≥390DPI。结论 VEG株弓形虫卵囊对昆明小鼠的毒力中等,包囊形成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弓形虫多为隐性感染,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时,包囊活化,缓殖子转化为速殖子,导致宿主发生弓形虫脑炎等严重病变,甚至致死。体外培养弓形虫包囊模型的建立,为研究包囊形成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探讨包囊活化机制、速殖子和缓殖子的相互转化机制及制备包囊抗原等提供了良好条件。该文综述了弓形虫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形成包囊及速殖子与缓殖子间转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弓形虫多为隐性感染,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时,包囊活化,缓殖子转化为速殖子,导致宿主发生弓形虫脑炎等严重病变,甚至致死。体外培养弓形虫包囊模型的建立,为研究包囊形成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探讨包囊活化机制、速殖子和缓殖子的相互转化机制及制备包囊抗原等提供了良好条件。该文综述了弓形虫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形成包囊及速殖子与缓殖子间转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究ToxoDB#17型弓形虫对昆明小鼠的致病特点。方法分别选择1个,1个,101个,102个,103个,104个,105个,106个ToxoDB#17型弓形虫卵囊灌胃小鼠,观察小鼠的临床症状,采用改良凝集试验、HE和IHC方法研究弓形虫的感染率,小鼠生存率及其大脑内的包囊数量。结果≥104个卵囊组小鼠在攻虫后出现一过性的精神沉郁,弓背,被毛逆立现象,其余组精神状态正常;≥102个卵囊可引起小鼠100%感染,感染小鼠的成囊率为2.38%(1/42),感染小鼠生存率为85.71%(36/42),存活时间≥360DPI。结论 ToxoDB#17型弓形虫对昆明小鼠的致病力弱,包囊形成率低。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给猪喂食灭活的弓形虫卵囊后猪对弓形虫病的免疫力。从喂食VEG株弓形虫包囊的猫粪中用糖浮集法分离出弓形虫卵囊。在室温下的2%硫酸中,至少需一周才形成子孢子。后于4℃保存。每毫升包含10~5—10~6已形成子孢子的卵囊悬浮液中加入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3种弓形虫虫株由速殖子到缓殖子转化过程中的作用,阐释HIF1α对弓形虫不同毒力虫株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3种不同毒力弓形虫虫株(Ⅰ型RH-GFP,Ⅱ型ME49-GFP和Ⅲ型VEG),分别感染野生型HIF1α细胞(HIF1αWT)和缺陷型HIF1α细胞(HIF1αKO),在碱性条件下进行诱导转化,通过免疫荧光试验(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检测不同条件下弓形虫诱导转化情况,通过细胞中RH-GFP和ME49-GFP荧光值的变化分析Ⅰ型和Ⅱ型弓形虫的转化水平。无荧光标记的Ⅲ型VEG虫株选用速殖子特异性表达蛋白SAG1作为弓形虫速殖子阶段的特异性标记。将包裹弓形虫缓殖子囊肿外层的囊壁作为缓殖子的特异性识别标记,用DBA抗体识别,将封片的载玻片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将玻片上总量为300个被弓形虫感染的细胞分为3组:(1)只含有速殖子(GFP);(2)只含有缓殖子(DBA);(3)同时含有速殖子和缓殖子(GFP+DBA)。每个实验条件至少分别计数3张玻片并计算其平均值。结果最佳诱导转化时间为诱导后96h,Ⅰ型RH-GFP弓形虫感染的HIF1αKO细胞中均不包含DBA和GFP+DBA的细胞,而只含有速殖子GFP蛋白标记,RH-GFP感染的HIF1αWT细胞中偶见极少数速殖子到缓殖子的中间转化标识GFP+DBA;Ⅱ型ME49-GFP弓形虫感染的HIF1αKO细胞中无诱导转化,而在HIF1αWT细胞中有20%~25%只含有DBA的细胞,30%左右只含有GFP的细胞,其他大部分细胞均处于转化中期。Ⅲ型VEG弓形虫感染的HIF1αKO细胞中无诱导转化,而大部分HIF1αWT细胞中的VEG发生了速殖子到缓殖子的转化,完全转化为DBA的比例为55%~60%。结论 HIF1α是弓形虫虫株从速殖子转化为缓殖子的必要条件,且虫株转化速率与虫株毒力成反向调控。  相似文献   

9.
不同途径感染弓形虫小鼠在脑内形成包囊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用3种不同途径感染Fukaya株弓形虫速殖子,观察弓形虫感染小鼠慢性期病变特点及虫体在脑内的成囊过程,以期寻求一个稳定、易建的慢性感染动物模型,为弓形虫病的病理诊断提供依据,并对弓形虫的致病机理加深理解。方法弓形虫Fukaya株速殖子(5×104个)分别以腹腔、皮下和口服途径感染小鼠,给适量药物使之形成慢性感染,并与不给药组做对照,于感染后第3d、6d1、4d2、1d、28d、42d和90d,取脑进行间接免疫酶染色,统计脑内虫体数量及形成包囊情况。结果不给药组第3d、6d与给药组第6d,3种感染途径的腹腔含虫数比较:均为腹腔感染>皮下感染>经口感染。比较小鼠脑内虫体分布:腹腔感染组,第28d的脑内虫体达到高峰,此时脑内包囊最多。皮下感染组,第21d的脑内虫体最多,脑内包囊也多。经口感染组,第21d脑内虫体最多,但脑内偶见包囊。经口感染Fukaya株速殖子似不易成囊。经腹腔、皮下和口服感染虫体的小鼠存活率在第42d分别为100%、66%、80%。结论弓形虫感染慢性期小鼠脑多被累及。腹腔与皮下感染弓形虫Fukaya株速殖子比口服易成囊,经腹腔感染方式建立弓形虫慢性感染动物模型较稳定。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不同分离株弓形虫抗原的分析 ,探讨弓形虫虫株间的差异性。取弓形虫 CAg阳性血液标本进行小鼠接种 ,对分离株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 ;采用流式细胞仪 ( FCM)对分离株弓形虫速殖子进行群体 DNA含量分析。结果在 5份 CAg阳性血液样本中分离到 4株弓形虫 ,两者符合率达 80 % ;经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 ,4个分离株的形态大小、毒力及抗原性均与 RH株弓形虫相似。上述 5株弓形虫速殖子 DNA含量分析均呈明显规律性 ,即均有 2个分布峰 ,但各虫株间的 2个分布峰中所占速殖子数存在显著性差异 ( P<0 .0 1)。表明检测弓形虫 CAg可作为弓形虫早期、急性期感染的确诊指标 ;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 DNA群体分析 ,似可反映弓形虫虫株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大蒜素、美浓霉素对小鼠脑内弓形虫包囊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大蒜素、美浓霉素对小鼠脑内弓形虫包囊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弓形虫Fukaya株包囊腹腔注射感染小鼠 ,分别用大蒜素、美浓霉素治疗 ,设置不治疗对照组 ,45d后处死小鼠 ,观察脑内包囊数 ,以判断药物效果。结果 急性期用大蒜素能明显提高小鼠脑内包囊数 ;美浓霉素可杀灭弓形虫速殖子而使脑内包囊数明显减少 ;包囊形成后大蒜素、美浓霉素均无杀灭包囊的作用。结论 初步认为大蒜素可提高弓形虫包囊的收获量 ;美浓霉素对弓形虫包囊无作用  相似文献   

12.
已知多种酶和细胞因子对弓形虫侵入细胞有促进或抑制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利用对弓形虫侵入细胞有促进作用的因子提高以细胞培养作病原诊断的敏感性。以激素弱化的小鼠接种成囊株包囊获得速殖子,以单核细胞THP-1细胞系的培养系统定量接种速殖子并加入源自蛇毒的磷脂酶A2(PLA2),以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感染率。结果表明PLA2对弱毒株速殖子侵入细胞有明显促进作用,在4株成囊株培养不同时间的检测,其感染细胞比率均比对照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弓形虫Fukaya株在慢性感染小鼠体内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弓形虫(Fukaya株)感染时的慢性期病变特点及虫体在主要脏器的动态分布,以期为弓形虫病的病理诊断提供依据,并对弓形虫的致病机理加深理解。方法弓形虫Fukaya株速殖子(5×104个)分别以腹腔、皮下和口服途径感染小鼠,给适量药物使之形成慢性感染,对照组不给药。于感染后第3、6、14、21、28、42和90 d,取肝、肺和脑进行间接免疫酶染色检查。结果经腹腔感染的实验组小鼠第21、28 d肺与脑内均可见虫体,脑内有包囊;皮下感染组第21 d肺和脑内也可见虫体,脑内有包囊;经口感染组第14、21 d肺和脑内均可见虫体,脑内偶见包囊,并检测到弓形虫抗原。感染后第21 d,3种方式感染的实验组小鼠肺内虫体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脑内虫体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口服感染组>皮下感染组>腹腔感染组。结论间接免疫酶染色方法可清楚显示弓形虫感染慢性期的组织内弓形虫速殖子、抗原成分和包囊。弓形虫感染慢性期小鼠肺与脑多被累及。小鼠脑内较其他脏器易成囊。弓形虫体内成囊的影响因素很多,感染方式及感染阶段也是影响成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弓形虫体外感染大鼠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弓形虫速殖子体外感染大鼠心肌细胞及在细胞内的增殖。方法 用弓形虫RH株速殖子感染体外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观察虫体在不同的孵育时间对心肌细胞的侵袭率及每个感染细胞内的平均虫数。结果 虫体最早感染心肌细胞的时间为10min ,对心肌细胞的侵袭率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弓形虫侵入心肌细胞后的迟滞期约为8h ,虫体在细胞内增殖一倍的时间约8h。结论 弓形虫感染大鼠心肌细胞及其在细胞内的增殖,为阐述弓形虫对心肌细胞的易感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感染刚地弓形虫的大鼠可以成为猪和猫的感染来源,因而在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大鼠也是人弓形虫病的常用动物模型。但是,对于刚地弓形虫组织包囊在大鼠体内的形成和持续情况知之甚少。Petterson以RH株速殖子感染大鼠后,以小鼠活体检查法未能从多数大鼠脑中分离出包囊,认为RH株以速殖子存在于大鼠组织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目的 获得徐州地区猫源弓形虫虫株, 了解徐州地区流浪猫弓形虫感染情况。方法 方法 捕捉徐州地区流浪猫, 收 集血清后, 用ELISA试剂盒检测弓形虫特异性IgG抗体; 同时将猫的心、 脑、 舌用盐酸?胃蛋白酶溶液消化处理后接种小 鼠, 经连续传代分离弓形虫虫株, 采用特异PCR法对所分离的虫株进行鉴定。结果 结果 共捕捉41只流浪猫。从猫体内共 分离到弓形虫虫株11株, PCR均扩增出弓形虫特异性条带; ELISA结果表明41.5%的流浪猫均能检测到弓形虫抗体。结 结 论 论 徐州地区流浪猫弓形虫感染较为严重, 有可能成为人和其它动物弓形虫病的重要传染源, 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个合理、经济的弓形虫包囊小鼠感染模型,为弓形虫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20个PRU株弓形虫包囊分别感染C57BL/6J、ICR、KM或BALB/c四个品系雌性小鼠10只,感染后42d,统计小鼠存活率、脑组织包囊数和包囊直径。结果 KM小鼠存活率100%(10/10),ICR小鼠存活率70%(7/10),C57BL/6J存活率10%(1/10),BALB/c全部死亡(0/10);ICR小鼠包囊数和包囊直径与KM小鼠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ICR鼠脑组织包囊数为1385.71±378.555,直径为4.044±0.187μm;而KM鼠脑组织包囊数为290.00±129.743,直径为3.557±0.271μm。结论与其他3个品系小鼠相比,ICR小鼠对PRU株弓形虫包囊的抗性较强,可以作为弓形虫包囊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灌胃接种弓形虫RH株速殖子后,虫体在小鼠体内的早期动态分布。方法弓形虫RH株速殖子经灌胃接种BALB/c小鼠20只(2×104/只),用RNA原位杂交法观察感染后1、2、4、6和8d小鼠的肠系膜淋巴结(MLN)、肝、脾、肺和脑组织内速殖子的数量及分布趋势。同时设PBS空白对照组(5只)。结果感染后1d,在MLN、肝和脾组织内均检测到速殖子,分别于感染后4d和6d在肺和脑组织内检测到速殖子。感染后6~8d,各组织间虫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织内虫荷依次为MLN肝脾肺脑,各组织内虫体数量呈时间依赖性。结论弓形虫RH株速殖子经灌胃接种后,首先侵入MLN、肝和脾,其次为肺,最后为脑,且虫体在MLN内增殖较快。  相似文献   

19.
弓形虫病在我国人群及动物间广泛流行,感染率逐年上升,危害严重。其原因之一是我国饲养猫及流浪猫的数量不断增加。猫在弓形虫病的传播流行过程中承担重要的角色,它是弓形虫最为常见的终末宿主,在其体内进行有性生殖,产生大量卵囊;饲养猫、接触猫以及接触卵囊感染的水、土壤和食物是人类及动物感染弓形虫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目前缺少有效的治疗药物及预防措施,为探寻有效降低或阻断弓形虫病在我国广泛流行的预防措施,本文分析了弓形虫病在我国猫体内的流行状况及特点,对弓形虫在终末宿主内的发育及卵囊、裂殖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弓形虫生活史包括无性增殖与有性增殖,存在形式有滋养体、包囊、卵囊、配子体、裂殖体,滋养体包括速殖子、缓殖子,它们在分子学上有一些共同成份:表面抗原(surface an-tigen,SAG),微线体蛋白(microneme protein,MIC)、棒状体蛋白(rhoptry protein,ROP),致密颗粒抗原(dense gr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