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成人新鲜尸体枢椎的显微压痕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及生理意义。方法 :取3具新鲜尸体标本(62岁男性,45岁女性,58岁男性)的枢椎,通过X线和定量CT检查除外影响骨量的疾病,将其分为齿状突椎体区和附件区2个测量部位,每个区域使用高精慢速锯精确切取1片厚约3mm的标本,3块枢椎共计6片。齿状突椎体区选取上侧、下侧、前侧和后侧四个部位的皮质骨区域以及中部松质骨区;附件区选取椎弓根、横突、椎板和侧块皮质骨区域以及中部侧块松质区。每块枢椎选取10个区域,合计30个区域。标本固定于纯平玻片上,应用维氏显微硬度测量仪测量标本表面硬度,每个区域随机选取5个有效硬度值,合计获得150个有效压痕硬度值。记录并分析枢椎的显微硬度分布规律。结果:枢椎整体硬度变化范围为17.70~40.60HV,其中皮质骨硬度范围17.70~40.60HV,平均硬度30.10±4.96HV;松质骨硬度范围20.40~37.40HV,平均硬度29.06±4.42HV;齿状突椎体区皮质骨平均硬度30.25±5.06HV,松质骨平均硬度28.78±4.17HV;附件区皮质骨平均硬度29.95±4.90HV,松质骨平均硬度29.33±4.79HV;同一部位的皮质骨硬度值均高于该部位的松质骨硬度值。附件区硬度值最高为椎弓根皮质(32.92±4.06HV),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5832,P=0.014)。齿状突椎体区硬度值最高为后侧皮质(33.23±4.80HV),组间比较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F=3.363,P=0.025)。结论:齿状突椎体区的后侧皮质硬度值与附件区椎弓根皮质硬度值均较高,可能与枢椎后侧皮质区域和椎弓根区域较其他部位承受着更大的应力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体下腰椎显微骨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选取三具新鲜尸体捐献者,取出L3~L5椎体后剔除软组织。按脊柱两柱理论将椎体分为椎体区和附件区,并使用高精慢速锯,于椎体区垂直上下终板切割4片,右侧附件区沿椎弓根长轴切割1片,左侧附件区沿上下关节突长轴切割(1片),将骨骼制备成若干厚约3mm的骨组织切片,并经砂纸打磨。9块椎骨共计产生54分骨组织切片(椎体区36片,附件区18片)。应用维氏方法测量骨切片不同区域骨皮质和骨松质的显微硬度值(单位:HV)。采用50g力加载50s、维持12s的标准操作方法测定,每一个区域选取5个有效硬度值,取平均值作为该区域的硬度值。每块椎体选取11个区域,9块椎体共进行495次有效压痕实验并取得显微硬度值,观测不同部位显微骨硬度分布特征。结果:下腰椎硬度范围为20.7~48.8HV,其中皮质骨骨硬度为32.86±5.35HV,松质骨骨硬度为31.25±3.55HV;其中皮质骨平均硬度为32.11±5.17HV,附件区皮质骨平均硬度为33.46±5.43HV;椎体区松质骨平均硬度为30.41±3.07HV,附件区松质骨平均硬度为32.10±3.83HV,附件区皮质骨骨硬度/松质骨骨硬度均高于椎体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3~L5不同受试者下腰椎同一部位的骨硬度数值不同,但是部位之间的变化规律与整体一致。结论:下腰椎不同部位的显微骨硬度值存在显著差异,附件区皮质骨和松质骨骨硬度分别高于椎体区皮质骨和松质骨骨硬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人体桡骨显微骨硬度分布特征,并探讨其与解剖结构、骨折流行病学等相关关系。 方法将3个新鲜桡骨标本分为桡骨头、桡骨颈、桡骨粗隆、桡骨干1~9、桡骨远端、桡骨茎突14个部位,并垂直其长轴切取骨组织切片。于骨组织切片的前、后、内、外4个区域各选取5个测量位点,通过显微维氏硬度仪测量每个部位的显微骨硬度。 结果桡骨硬度最硬部位位于桡骨干8,硬度值为(43.82±5.20)HV,硬度最小的部位位于桡骨头,硬度值为(33.30±3.60)HV。桡骨近端的硬度值为(34.15±6.48)HV,桡骨干的硬度为(42.54±5.59)HV,桡骨远端的硬度为(35.24±5.17)HV。 结论桡骨最硬处位于桡骨干下段,桡骨近、远端硬度相近,都低于桡骨干。桡骨干的硬度值高于桡骨近端及桡骨远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桡骨近端与桡骨远端硬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骨前、后、内、外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骨远端骨折高发除与解剖外形和损伤机制有关外,此处硬度骤降也应视为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探讨肱骨近端骨折反置肩关节置换术治疗中可能影响术后肱骨大结节愈合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收治的14例患者;其中男4例,女10例,年龄67~95(80.0±8.1)岁;左侧8例,右侧6例。所有患者均因肱骨近端骨折行反置肩关节置换术。通过术前及术后影像学测量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肱骨近端骨折反置肩关节置换治疗中,影响肱骨大结节骨折愈合时间的主要因素为大结节与近端皮质是否接触(P<0.01)、肱骨大结节骨块是否粉碎(P=0.01;P=0.04)以及肱骨大结节骨块前后向长度(P=0.02)。相比之下,肱骨近端骨折骨折是否合并不可修复肩袖损伤对反置肩关节置换术后肱骨大结节愈合时间无明显影响。结论采用反置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肱骨大结节与近端皮质不连续会导致肱骨大结节术后延迟愈合。粉碎的肱骨大结节尤其是前后向骨块较小的肱骨大结节可延长术后大结节愈合所需时间。  相似文献   

5.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肱骨近端中的最常见类型。肱骨外科颈位于肱骨头与肱骨干的交界处,是松质骨向密质骨的转化处,是应力上的薄弱点,易发生骨折,多见于老年人。骨折不涉及肱骨大小结节,按Neer分型属两分骨折。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特殊部位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测量肩袖撕裂患者术前患肩肱骨近端不同区域骨密度,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对术中锚钉松动预测的可能性。方法 选取自2019年5月至2021年8月诊治的52例肩袖撕裂患者,记录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病程等临床资料,术前标准DXA检测腰椎及髋部的骨密度得出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的诊断。使用特定体位DXA测量患侧肱骨近端5个区域的骨密度。行关节镜下使用缝线锚钉的肩袖修复术,比较术中锚钉松动和未松动病例的肱骨大结节近端骨密度。结果 肩袖撕裂患者肱骨近端不同区域骨密度值如下:肱骨头中央区(Ce)(0.667±0.294)g/cm2、大结节近端区(Gp)(0.563±0.241)g/cm2、大结节远端区(Gd)(0.401±0.227)g/cm2、小结节近端区(Lp)(0.562±0.274)g/cm2、小结节远端区(Ld)(0.425±0.250)g/cm2。骨密度值除了Gp与Lp、Gd与Ld之间无明显差异外,余各组之间均有明显差异,骨密度值肱骨头...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尸体解剖测量,寻求肱骨近端手术安全区,为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并探讨手术注意事项。方法取48具肩关节新鲜尸体标本,解剖观察肱骨近端的重要血管及神经,并测量相对于手术切口的标志性骨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肩峰下缘与腋神经上缘的垂直距离为55.4~66.2(60.2±2.2)mm,大结节顶点至腋神经上缘的垂直距离为43.8~51.6(46.9±1.7)mm。大结节顶点至腋神经上缘的距离与肱骨长度的比值为0.147~0.161(0.154±0.0)。肩峰锁骨端下缘与旋肱前动脉上缘的垂直距离为55.8~66.7(60.6±2.1)mm,大结节顶点与旋肱前动脉上缘的垂直距离53.1~61.3(56.2±1.7)mm,大结节顶点至旋肱前动脉上缘的距离与肱骨长度的比值为0.178~0.194(0.185±0.0)。肩峰锁骨端下缘与旋肱后动脉上缘的垂直距离为56.8~68.1(61.3±2.1)mm,大结节顶点与旋肱后动脉上缘的垂直距离47.9~55.7(51.0±1.7)mm,大结节顶点至旋肱后动脉上缘的距离与肱骨长度的比值为0.160~0.176(0.167±0.0)。结论肩峰锁骨端下缘58.0~62.4 mm为腋神经走行区域;大结节下缘54.5~57.9 mm为旋肱前动脉走行区域;肩峰锁骨端下缘59.2~63.4 mm为旋肱后动脉走行区域。在上述3个区域手术操作时,要轻柔仔细,防止损伤神经血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肱骨近端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两部分外科颈骨折和三部分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肱骨近端两部分外科颈骨折和三部分大结节骨折的患者,最终随访时通过肩关节X线片评价骨折愈合情况,并应用美国肩肘外科医生评分(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 scoring system)评分、SST(simple shoulder test)问卷评估以及VAS(visual analog scale)评分。[结果]共有53例患者获得随访,2例死亡失去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2个月(18~48个月),骨折均在术后8~12周内初步愈合。患者最终随访时未出现感染、神经损伤、骨折不愈合以及肱骨头坏死。但有2例肱骨近端三部分大结节骨折患者出现骨折块移位。术后患肢肩关节活动好、疼痛VAS评分平均为0.98±0.53(0~3)。47例患者肩关节功能评估为优良,总优良率88.7%。[结论]在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以及根据骨折和内固定物特点掌握正确手术技术的前提下,配合合理的术后康复治疗,闭合复位及肱骨近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两部分外科颈骨折和三部分大结节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人体髋臼前柱和后柱的硬度分布特征,探索骨硬度分布的科研价值及临床应用前景。 方法本研究所用两男一女3具标本均由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选取3对髋臼前后柱样本,取出全部髋骨后剔除软组织,运用微型台锯将髋骨分割为髋臼前柱和后柱,后用高精慢速锯将髋臼前后柱切割成若干厚3 mm的骨组织切片,固定在载玻片后用砂纸打磨。使用维氏硬度仪测试骨组织切片不同解剖区域皮质骨和松质骨的硬度值。本研究采用50 g力加载50 s、维持12 s标准操作方法测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本研究在人体髋臼前柱和髋臼后柱随机切取骨片,代表了髋臼前后柱纵向的不同位置,测量共计450个有效值,3个样本髋臼前柱总体硬度范围在18.9~33.8 HV,均值(25.2±3.1)HV;髋臼后柱硬度范围在23.1~39.1 HV,均值(31.9±3.8) HV。男性捐献者髋臼前、后柱总体硬度范围分别为18.8~33.8 HV及23.1~39.1 HV;女性捐献者髋臼前、后柱总体硬度范围分别为19.4~33.8 HV及24.6~38.9 HV,所有标本中后柱平均骨硬度值均大于前柱,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2、4.724、5.487,P<0.01),研究数据表明男性和女性髋臼前柱与后柱均存在硬度分布差异。 结论人体髋臼前后柱骨硬度值个体间存在差异,但均为后柱骨硬度大于前柱。骨硬度值的研究可为髋臼骨折内植物的置入位置、置钉长度及方向等提供参考,同时为研发符合人体梯度弹性模量的内植物及骨盆髋臼假体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肱骨近端交锁髓内钉治疗14例肱骨近端二部分外科颈骨折和9例三部分大结节骨折患者。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8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按照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标准评价为65~95分,其中优12例,良7例,一般4例。结论应用肱骨近端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二部分外科颈骨折和三部分大结节骨折,减少了软组织损伤,可早期行关节功能锻炼,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7月,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陈旧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22~81岁,平均49.3岁;左侧16例,右侧10例.手术距受伤时间22~510 d,平均88 d.骨折类型:两部分外科颈骨折12例,两部分小结节骨折1例,两部分大结节骨折7例,三部分大结节骨折3例,四部分骨折2例(均非外展嵌插型骨折),头劈裂型骨折1例.其中6例患者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应用ASES评分、Constant评分、UCLA评分以及SST问卷进行功能评分,并记录肩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按不同性别、年龄、伤侧、手术次数、是否存在其他损伤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对手术时间和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并对骨折类型、手术方式、是否出现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2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16.9个月.肩关节活动范围平均为:前屈上举137.3°±35.1°,外旋28.9°±24.1°,内旋达T_(10)水平.VAS评分为(0.7±1.2)分;Constant评分为(83.1±17.9)分;UCLA评分为(28.9±6.0)分;SST为8.7个.不同性别组仅在内旋活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年龄、伤侧、手术次数、手术时间、固定方式、骨折类型、是否出现并发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陈旧性肱骨近端骨折在规范治疗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肱骨近端骨折是指肱骨外科颈、解剖颈及大结节等部位发生的骨折。自1996~2003年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及外展架固定,配合同步功能锻炼治疗此类骨折,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采用锁定钢板和髓内钉手术治疗的AO11-C2型肱骨近端解剖颈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手术治疗C2型肱骨近端解剖颈骨折提供思路。方法 收集2009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行手术治疗的53例C2型肱骨近端解剖颈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男23例,女30例;年龄42~86岁,平均(67.5±2.5)岁;C2.2型21例,C2.2型19例,C2.3型13例;25例行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解剖型钢板内固定+结构性植骨术,其中C2.1型12例,C2.2型8例,C2.3型5例,异体腓骨支撑植骨2例,自体髂骨10例,异体髂骨6例。28例行肩关节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其中C2.1型11例,C2.2型8例,C2.3型9例,人工骨7例。评估钢板与髓内钉治疗C2型肱骨近端解剖颈骨折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术后颈干角及肩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6个月,平均(12.2±2.1)个月。钢板组与髓内钉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93.3±11.2)min与(85.9±10.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4.
肱骨近端骨折是指肱骨外科颈、解剖颈及大结节等部位发生的骨折。自 1996~ 2 0 0 3年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及外展架固定 ,配合同步功能锻炼治疗此类骨折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2 8例 ,男 16例 ,女 12例。年龄 15~ 73岁 ,平均 4 9岁。骨折类型 :肱骨外科颈骨折 17例 ,肱骨解剖颈骨折 6例 ,大结节撕脱性骨折 5例。新鲜骨折 2 5例 ,陈旧性骨折 3例。1 2 治疗方法 臂丛麻醉下 ,牵引后进行骨折整复。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 ,于三角肌粗隆的前方 ,向后上方斜行穿入 1枚直径 2~ 3mm克氏针 ,然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髋部、肱骨近端骨折老年女性的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揭示上述骨折部位女性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特征性变化情况。方法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共纳入62例老年髋部骨折女性患者(其中股骨颈骨折3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3例)、肱骨近端骨折21例,收集患者年龄、检测患者骨密度、血清骨转换指标(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Ⅰ型胶原C端肽β降解产物,β-CTX)。结果肱骨近端骨折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6.1±8.0)岁,明显小于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女性患者(P<0.05);肱骨近端骨折女性髋部(T=-1.19±0.66)、腰椎骨密度(T=-1.67±1.00)明显高于粗隆间骨折女性髋部(T=-2.36±1.17)、腰椎骨密度(T=-2.61±1.42)(P<0.05),同时显著高于股骨颈骨折患者髋部骨密度(T=-2.33±0.99)。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髋部、腰椎骨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血清P1NP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粗隆间骨折女性血清β-CTX(732.18±334.37μg/L)要明显高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29.66±292.34μg/L)(P<0.05)。结论相对于髋部骨折患者,肱骨近端骨折老年女性患者年龄较低,骨密度相对较高;骨吸收活跃可能是导致粗隆间骨折女性骨密度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在"孤立性"肱骨大结节骨折诊断中的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公利医院就诊X线片提示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且完成CT复查的98例患者资料,其中男53例,女45例,年龄(63.24±5.23)岁;右侧56例,左侧42例。按X线片上大结节骨折线走形,劈裂型24例(24.5%),撕脱型48例(49.0%),压缩型26例(26.5%)。数据分析使用SPSS 20.0软件,组间差异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T复查发现,98例患者中合并肱骨外科颈(或解剖颈)骨折共16例,均为劈裂型;合并肩关节脱位6例,劈裂型2例,撕脱型4例。结论 X线提示单纯肱骨大结节者,可能存在隐性肱骨外科颈(或解剖颈)骨折的情况,并且以大结节劈裂型为多数。临床上应更加重视劈裂型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建议加拍CT,以免漏诊和延误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联合人工骨植骨治疗肱骨Neer三、四部分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3例肱骨Neer三、四部分骨折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将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顶点安放于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 cm、结节间沟后1.0 cm位置,复位后骨缺损处进行人工骨植骨,骨折远近端均用锁定螺钉固定.结果 按...  相似文献   

18.
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炳南  王绍海  刘铭柏  林勇  庄洪  方坚 《中国骨伤》2005,18(10):625-625
肱骨外科颈位于肱骨大小结节下缘与肱骨干交界处,为松、密质骨相邻部位,常易发生骨折。2002年7月-2004年12月,共收治肱骨外科颈骨折35例,采用手法复位和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Zhu YM  Jiang CY  Wang MY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0):1427-1429
目的探讨大结节在肱骨头上分布位置的解剖学规律,从而指导术中复位。方法收集9具新鲜冷冻上肢(18只)尸体标本,制成两部分解剖颈骨折模型。以标准方法进行肱骨近端假体重建。重建时将肱骨头后倾角度定位于20°和40°位。分别测量在人工肱骨头处于不同后倾角度时,结节间沟与假体外侧背翅之间的距离。结果后倾20°时,侧方背翅在结节间沟后方平均7.3 mm处,而后倾40°时平均为4.0 mm。结论将假体的后倾角度确定于20°~40°之间时,结节间沟均位于假体侧方背翅的前方;也就是说如果大节结存在骨折移位的话,在重建大结节时,应将其固定于侧方背翅的表面才更加符合正常解剖关系。  相似文献   

20.
肱骨近端骨折是指肱骨外科颈以远1~2cm至肱骨头关节面之间的骨折,包括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肱骨干近端等结构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4%~5%。我院自2005年1月-2009年5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