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我国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韧性水平,并探讨其对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市儿童医院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青少年1型糖尿病优势和韧性测试量表(DSTAR-Teen)、青少年糖尿病行为评...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普遍易感性,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儿因其自身免疫力低下和心理状态的特殊性,属于易感高危人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更应关注其身体、心理和血糖的自我管理。本文总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儿童青少年患者的心理调试和居家血糖管理实践,以期为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儿的血糖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基于信息技术的延续护理对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T1DM)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为其院外延续护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关于儿童及青少年T1DM患者采取信息技术延续护理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7月31日。根据纳入...  相似文献   

4.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 )原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儿童青少年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全球年发病率以2% ~3% 的速度递增[1 ] ,我国年发病率约为2/10万~5/10万[2 ].1型糖尿病需要患儿及其家庭遵循复杂的治疗方案,包括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饮食管理和运动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CHOICE管理模式对T1DM青少年患者血糖控制和社会交往的影响。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用随机数字法将门诊就诊的T1DM青少年患者分为实验组(26例)和对照组(23例)。实验组采纳CHOICE管理模式教育,对照组接受常规的管理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两组T1DM青少年患者在干预前、干预1、3、6和12个月后的血糖控制和社会交往情况。结果 干预1个月后,实验组在“对血糖控制的感觉”问题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在“感知糖尿病困难”问题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但是两组患者在血糖控制的其他方面(低血糖次数、严重低血糖次数、高血糖次数)和社会交往中的“糖尿病限制日常活动”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OICE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T1DM青少年患者对血糖控制和社会交往的主观感受。  相似文献   

6.
陈雪萍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7):1337-1337,1341
1型糖尿病是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通过外界环境因素(最常见的为病毒感染)作用而引发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导致胰岛B细胞的损伤和破坏,最终使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疾病。由于胰岛功能较差,往往导致血糖波动大,故此类患者的血糖监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行为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儿童及青少年中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方法:首次应用Ae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205例北京地区1型糖尿病患儿和619例健康对照者的行为问题进行评定。并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两组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1型糖尿病组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200%,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为8.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25.195,P=0.000)。②糖尿病组检出率居前5位的因子是社交退缩、抑郁、分离焦虑、分裂样和交往不良等,在交往不良和社交退缩的方面,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间存在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8.320,12.357,P=0.004,0.000)。结论:①1型糖尿病患儿是行为问题发生的高危人群。②在1型糖尿病儿童、青少年患者中以社交退缩、抑郁、分离焦虑、交往不良和分裂样行为问题为主,尤以社交退缩和交往不良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网络、手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对1型糖尿病儿童和青少年血糖管理的影响。[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Joanna Briggs Institute Library、PubMed、EMbase、CBMdisc、CNKI、万方等数据库中关于网络、手机对1型糖尿病儿童和青少年血糖管理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 handbook 5.1.0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利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随机对照试验,其中英文13篇、中文1篇。网络、手机等信息技术不能帮助1型糖尿病儿童和青少年有效控制血糖[WMD=-0.09,95%CI(-0.21,0.02),P=0.12],其中网络对1型糖尿病儿童和青少年的血糖控制没有影响[WMD=-0.09,95%CI(-0.11,0.29),P=0.35],手机反而会使1型糖尿病儿童和青少年的血糖控制不良[WMD=-0.18,95%CI(-0.32,-0.04),P=0.01];网络、手机等信息技术不能减少胰岛素使用量[WMD=0.06,95%CI(-0.06,0.19),P=0.32]。[结论]网络和手机等不能帮助1型糖尿病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但鉴于纳入研究的结局指标异质性较大,文献质量不高,样本量较小,因此尚需要更多设计合理、具有客观统一结局指标的大样本、高质量研究,以获得更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强化血糖控制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数据库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维普数据库、中同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文献检索起至时间均从建库至2009年6月。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纳入强化血糖控制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或微血管并发症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37004例2型糖尿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强化血糖控制可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9%[OR=0.91,95%CI(0.85,0.98),P=0.007];使微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26%[OR=0.74,95%CI(0.60,0.91),P=0.005];对周围血管事件,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4,95%CI(0.83,1.07),P=0.35]。在所有原因导致的死亡[OR=1.00,95%CI(0.92,1.08),P=0.98l及心血管事件导致的死亡[OR=1.03,95%CI(0.83,1.28),P=0.77]中,两组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强化血糖控制能使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增加超过1.1倍[OR=2.12,95%CI(1.24,3.60),P=0.006]。结论强化血糖控制较标准治疗能显著降低心血管,及微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性,但会增加低血糖事件发生的危险陛:在死亡事件方面,两者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栗娟  陈秀荣 《护理学报》2019,26(21):31-35
目的 阐述1型糖尿病儿童/青少年父母低血糖恐惧感的影响因素,为以后开展相关研究,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NKI、维普和万方等数据库,收集整理关于1型糖尿病儿童/青少年父母低血糖恐惧感的相关文献,并分析、总结1型糖尿病儿童/青少年父母低血糖恐惧感的影响因素。结果 1型糖尿病儿童/青少年父母低血糖恐惧感的影响因素有4方面。(1)临床因素,即低血糖频率和严重程度、血糖控制、夜间低血糖、频繁的血糖监测;(2)社会人口学因素,即父母性别和年龄、儿童/青少年年龄、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3)心理因素,包括焦虑抑郁、生活满意度、育儿压力、正念养育、父母对青少年应对低血糖事件能力的信念等。(4)糖尿病管理中的新技术,例如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结论 未来应重点关注心理因素、糖尿病管理中的新技术对1型糖尿病儿童/青少年父母低血糖恐惧感的影响,目前国内尚无关于糖尿病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低血糖恐惧感的研究,未来应结合我国国情和文化特点分析我国儿童/青少年父母低血糖恐惧感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相关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关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2型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英 《新医学》2006,37(6):354-356
1引言 众所周知,在全球范围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正与日俱增,2型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肾衰竭、糖尿病足、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造成患者截肢和失明等等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不仅如此,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正日益年轻化.近10多年来,儿童和青少年中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由于过早发生2型糖尿病,导致微血管并发症和早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增加,因此,儿童和青少年中的2型糖尿病问题更值得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调查1型糖尿病儿童及青少年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采用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分别对63例1型糖尿病儿童、青少年患者及63名患者家长进行调查。结果 1型糖尿病儿童及青少年患者生存质量总均分为(84.84±11.31)分,糖尿病患者家长的应对方式主要以成熟的应对方式(例如:解决问题、求助)为主,糖尿病儿童及青少年患者的年龄、是否独生子女、测血糖者、胰岛素注射工具和家长自责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结论关注非独生子女、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鼓励儿童及青少年患者自己测血糖,以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累积Meta分析评价手机APP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中的效果,采用试验序贯分析对累积Meta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方法 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nc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CINAHL、EMbase、EBSCO、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数据库,...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1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自尊等心理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将130例1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2组患者治疗方式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SCL-90得分及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CL-90评分低于对照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恐怖、偏执、敌对性、精神病性、阳性项目数、躯体化等项目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可明显减轻患者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对血糖控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蒋黎雯  陈宏伟 《全科护理》2016,(14):1453-1455
[目的]探讨饮食与运动两平衡对1型糖尿病患儿血糖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抽取儿科住院治疗的90例1型糖尿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饮食与运动两平衡换算工具确定运动量及运动时间,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入院当天和出院后3个月血糖变化情况。[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分别为6.0mmol/L±2.6mmol/L、8.2mmol/L±2.1mmol/L、6.8%±1.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3mmol/L±3.1mmol/L、9.5mmol/L±2.7mmol/L、7.9%±1.7%,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饮食与运动两平衡有利于控制1型糖尿病患儿血糖水平,提高1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儿童1型糖尿病中的应用和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动态血糖检测系统(GGMs)和传统血糖检测方法,并对CGMs在儿童中应用和护理的情况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8月对23例1型糖尿病儿童进行CGMS检测.患儿均使用CGMS动态血糖仪连续测定血糖3d,同时每天测定末梢毛细血管全血葡萄糖浓度,两组教据进行校正和比较.结果 1例由于探头原因而需重新操作,3例局部有少量出血,1例固定胶布部位有红肿,血糖输入时出现差错2次,外周血与CGMS不匹配报警3次.CGMS所测葡萄糖值与指端毛细血管血糖值呈正相关(r=0.8742,P<0.001).发现凌晨高血糖14例,餐后血糖高峰值在餐后1~3h出现,有14例惠儿血糖值有超出CGMS检测的高限和(或)低限,发生低血糖事件24例次.结论 CGMS在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会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但目前尚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血糖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影响因素调查表对106例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影响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状况的因素。结果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抑郁阳性检出率为40.57%,患者起病年龄、出现酮症次数是患者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糖化血红蛋白是患者抑郁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针对研究得出的因素,可定期对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集中健康教育、开展咨询工作、举办集体活动、建立患者信息管理系统,增加与患者沟通,从而改善其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9.
刘婷  李彬龙  李燕 《医学临床研究》2022,(10):1474-1477
【目的】探讨MRI检查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RI-PDFF)技术检测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T1DM)患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西安唐城医院收治的164例儿童、青少年T1DM患者,根据是否合并NAFLD将其分为观察组(合并NAFLD,n=26)和对照组(未合并NAFLD,n=138)。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青少年T1DM患者发生NAFLD的相关影响因素,比较儿童、青少年T1DM合并NAFLD患者不同肝组织学特征MRI-PDFF。【结果】164例儿童、青少年T1DM患者中合并NAFLD共计26例,NAFLD患病率为15.8%(26/164)。两组患者体重指数(BMI)标准差分值(BMI-SDS)、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谷丙转氨酶(ALT)、黑棘皮病所占比例及MRI-PDF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SDS、MRI-PDFF是儿童、青少年T1DM患者合并NAFLD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F_(3)级肝脂肪变性儿童、青少年T1DM合并NAFLD患者MRI-PDFF显著高于F_(2)、F_(1)、F_(0)级(P<0.05);F_(3)、F_(4)期肝纤维化患者MRI-PDFF显著高于F_(2)、F_(1)、F_(0)期,且F_(4)期显著高于F_(3)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I-SDS、MRI-PDFF是儿童、青少年T1DM患者合并NAFLD的独立预测因素,MRI-PDFF有助于量化评价NAFLD患者肝脂肪变程度、肝纤维化分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1966~2011.10)、EMbase(1974~2011.10)、CNKI(1994~2011.10)、VIP(1989~2011.10)和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毕业论文数据库(1979~2011),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合计647例2型糖尿病患者,试验地点均在中国大陆,试验人群为中国人。各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总体较差。试验组为单用黄连素或加用其他降糖西药(二甲双胍、格列吡嗪),对照组为安慰剂、生活方式干预或其他降糖西药(吡格列酮、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因纳入各研究两组药物的种类、剂量、患者病程、治疗疗程等方面均存在临床差异,故未进行合并分析,而分别报道了每个研究的结果。黄连素组与安慰剂组或生活方式干预组比较,有降低空腹血糖的趋势;但黄连素组与安慰剂组、生活方式干预组或降糖西药组比较,其降低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BMI)及调节脂代谢方面的效果并不明确。此外,采用黄连素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并无低血糖发生,仅有少许患者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但与安慰剂组或生活方式干预组相比无差异。结论黄连素可能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的空腹血糖,但并不优于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罗格列酮等药物;黄连素在降低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BMI和调脂方面的作用不确切;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不良反应少且轻,主要为消化道症状,无低血糖发生。目前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的方法学和报告质量尚低,需要开展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证实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