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探讨使用与不用骨水泥固定氧化铝陶瓷制NCU型TKA术后的疗效。1989~1995年,为了治疗晚期骨性关节病及类风湿病,共施行NCU型TKA68例103个关节。对获得平均随访5年8个月的65例99个关节的以胫骨假体为中心的临床评价及X线计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性分析。临床评价方法是以JOA膝关节评价基准为标准,X线的评价方法是将术前、术后、最终调查时的正侧位X线照片数字化后输入电子计算机利用电脑软件系统进行了计测与评价。65例99个关节TKA术后经随访5年以上的结果表明NCU型TKA术后获得了比较良好的疗效。术后并发症7%,再手术率5%,不用骨水泥组疗效劣于使用骨水泥固定组,两组间的疼痛评分及透亮线出现率的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疾病的效果已被公认。目前TKA中假体-骨的固定形式主要有骨水泥固定和非骨水泥固定两种;前者应用广泛,但理想的假体固定方法仍存在争议。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骨水泥或非骨水泥固定在初次TKA中的优缺点,探讨其不同的适应证并提出TKA的最佳固定方式。方法:通过检索策略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VIP、CBM和万方数据库,收集所有TKA术中骨水泥和非骨水泥固定的报道,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7项研究,并对其报道的结局指标进行合并分析。其中9项研究报道了TKA术后5年内的膝关节假体生存率,发现骨水泥固定组与非骨水泥固定组间生存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RR=1.02,95%CI:1.00~1.05,P=0.02),但5年后的膝关节假体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RR=1.01,95%CI:0.97~1.04,P=0.75)。术后假体相关并发症,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固定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RR=0.97,95%CI:0.75~1.27,P=0.84)。影像学指标:术后两组间胫骨组件位置在冠状位及矢状位上偏移度数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骨水泥固定TKA植入组件发生偏转的概率相对较高,但非骨水泥固定TKA在假体中期生存率和临床疗效方面与骨水泥固定结果相似。为了更全面、准确地评价骨水泥固定与非骨水泥固定的长期生存率、安全性、临床及放射学指标,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骨水泥螺钉技术修复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中胫骨内侧平台骨缺损的早期随访疗效。方法对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15例胫骨内侧平台骨缺损患者初次TKA中采用骨水泥螺钉技术修复,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57~76岁,平均(65.3±7.5)岁。左膝8例,右膝7例;胫骨平台骨缺损采用Rand分型均为Ⅱ型。术后随访评估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 HSS)膝关节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等,影像学评估有无假体及螺钉下沉、松动、骨溶解及骨水泥断裂等情况。结果采用门诊定期复查或电话方式随访,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45个月,平均(35.5±8.3)个月。切口均I期愈合,无假体周围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HSS评分由术前(46.47±3.02)分提升至(91.27±1.83)分,KSS评分由术前(45.73±3.28)分提升至(91.47±1.88)分,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85.33±5.81)°提升至(123.67±6.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影像学评估均未出现假体及螺钉松动、下沉、骨溶解及骨水泥断裂等。1例术后6个月出现骨水泥-胫骨假体界面非进展性放射透亮线,继续随访2年,患者膝关节无明显不适,放射性透亮线无明显进行性加重。结论采用骨水泥螺钉技术修复初次TKA中胫骨内侧平台骨缺损,手术操作简便,假体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是理想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股骨髁间截骨膝关节假体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自2005年5月2010年10月本科行TKA术的患者107例(122膝)。使用深盘型后稳定假体62例(72膝),使用桩柱型后稳定假体45例(50膝)。对比两组术前、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测量膝关节ROM。[结果]两组术后与术前的KSS评分、功能评分、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盘型后稳定假体组有1例,术后出现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经过一期骨水泥旷置,3个月行二期翻修;桩柱型膝关节假体组有1例术中发生股骨外髁骨折,术中及时发现给予螺钉内固定,1例术后7个月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给予钢板内固定术,患者均痊愈出院。两组术后随访X线片观察膝关节假体位置、力线、固定性能等均显示良好,无松动、透亮线等异常表现。[结论]两种不同术式股骨髁间截骨膝关节假体行TKA临床疗效满意,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8):1652-1657
[目的]比较分析膝内翻伴胫骨内侧平台Rand Ⅱ型骨缺损病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应用支撑螺钉联合骨水泥与自体骨移植重建骨缺损的疗效,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骨科对26例膝内翻伴胫骨内侧平台Rand Ⅱ型骨缺损患者行初次TKA,其中支撑螺钉联合骨水泥修复骨缺损13例为支撑组,自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13例为植骨组。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骨缺损深度及胫骨平台受累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K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胫股角恢复情况及临床并发症。[结果]支撑组手术时间较植骨组平均缩短10 min;2例使用胫骨延长杆;术后3 d内均可扶双拐下地行走;术后即可完全负重;术后1例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1例发生切口上缘脂肪液化。植骨组7例患者应用胫骨延长杆;术后21 d内均扶双拐部分负重。术后1例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2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术中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与植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内翻畸形和/或屈曲挛缩畸形均得到矫正。支撑组术后3个月1例骨与水泥界面出现约1 mm放射性透亮线,植骨组发现3例骨吸收。所有患者3个月弃拐行走。两组术后3个月膝关节KSS评分、胫股角测量结果、关节活动度(ROM)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撑螺钉联合骨水泥及自体骨移植两种方法均能有效重建膝内翻伴胫骨内侧平台Rand Ⅱ型骨缺损,但支撑组缩短手术时间,可早期完全负重,无植骨块吸收之虑,更符合关节快速康复理念。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一组非置换髌骨的非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中期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 1997年6月-2000年3月,在德国奥格斯堡海森基金会医院第一临床骨科共完成152例152膝非置换髌骨的非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术.男63例,女89例;年龄51~72岁,平均59岁.左膝70例,右膝82例.骨性关节炎146例,创伤性关节炎6例.病程1.0~3.5年.膝关节活动度30~90°平均55°HSS评分(41.5±12.3)分.术中均采用德国Plus公司的后交叉韧带保留型非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假体.结果 术后5例膝前痛,经对症治疗后疼痛缓解.无深部感染发生.145例获随访5~8年,平均6.5年.随访期末HSS评分(87.5±8.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活动度90~110°,平均95°18例患者术后3~6个月X线片示透亮线在胫骨侧,其中15例透亮线宽度<2mm,无临床症状;3例透亮线>2 mm,其中2例因无菌性松动,行胫骨侧假体翻修术,同时更换聚乙烯衬垫,另1例仅有轻度疼痛,随访期间无松动症状,未作特殊处理.结论 中期随访显示股骨侧、胫骨侧骨-假体界面的骨长入,结合效果满意.术后假体早期微动是导致松动的主要原因.保留髌骨的非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同样可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中、术后临床效果。方法对52例患者(54髋)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其中骨水泥组20例(20髋),非骨水泥组32例(34髋)。术后随访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自主功能恢复Parker评分,并观察术后死亡率、假体翻修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骨水泥型组相比,非骨水泥型组术中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骨水泥组1例患者住院时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非骨水泥组有3例住院时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骨水泥组置换后3个月,14例患者可独立行走,5例需助步器辅助行走,1例仅能活动(卧床活动);非骨水泥组23例患者可独立行走,9例需助步器辅助行走。置换后1年,在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和患者自主功能恢复Parker评分方面,两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置换后3年,骨水泥组有4例翻修(均为假体松动),翻修率20%。而非骨水泥组仅有3例翻修(均为假体松动),翻修率9.37%,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另外,随访期间骨水泥组有1例患者死亡。结论应用非骨水泥假体可明显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时间和失血量。随访期内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双动头假体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胫骨后倾截骨对后十字韧带保留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应用胫骨后倾5°截骨(后倾组)进行后十字韧带保留型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骨关节炎患者27例(27膝),男7例7膝,女20例20膝;平均年龄69.5岁.同期应用胫骨后倾0°截骨(非后倾组)57例57膝,男15例15膝,女42例42膝;平均年龄67.4岁.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膝关节最大伸直角度、最大屈曲角度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术后两组胫骨后倾角、关节最大伸直角度、最大屈曲角度和KSS评分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5.7±4.3)个月.未发生腓总神经损伤、伤口感染、假体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后倾组术后胫骨后倾角5.7°±2.1°,非后倾组0.9°±0.6°.后倾组术后关节最大伸直角度0.8°±0.3°,非后倾组1.2°±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倾组术后关节最大屈曲角度115.7°±4.8°,非后倾组101.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倾组术后KSS评分(87.6±5.9)分,非后倾组(83.3±7.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后十字韧带保留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后倾截骨可以增加术后关节最大屈曲角度,但对最大伸直角度和KSS评分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4):2242-2247
[目的]系统评价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时间为1990~2013年12月)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Fourth Quarter 2013)、ScienceDirect、OVID、SpringerLink数据库。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利用RevMan5.1.1(下载于Cochrane Library)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筛选,10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1015例,其中骨水泥组496例,非骨水泥组51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骨水泥组与非骨水泥组比较,前者术后5年内疼痛改善率优于后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95%CI 1.62[0.41,2.83],P=0.009);术后翻修率、Harris评分、并发症和死亡率等方面两种假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7,0.68,0.53,0.94)。[结论]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在治疗股骨颈骨折及髋关节疾病中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型假体总体生存率及翻修率无明显差异,骨水泥型假体早期患者疼痛改善方面优于非骨水泥型假体,两组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均达到满意效果,二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骨水泥固定假体与非骨水泥固定假体的生存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全面搜索国内外关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骨水泥固定假体和非骨水泥固定假体的临床对照研究资料,按照既定的纳入、排除标准,核定检出符合评价标准的文献,提取所需研究数据,采用RevMan 5.0.18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临床对照研究12篇,共计3 244膝全膝关节置换术,骨水泥固定假体组和非骨水泥固定假体组分别为1 877膝和1 367膝,假体生存率分别为96.7%和93.0%,荟萃分析加权后OR=2.58,95%CI(1.76,3.78),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论是小于等于5年组还是大于5年组,均是骨水泥固定假体生存率高于非骨水泥假体生存率.[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应用骨水泥固定与非骨水泥固定相比,术后假体生存率高,但二者间的比较仍需大规模多中心的RCT来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带抗生素可活动关节骨水泥间隔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疗效。方法从2008年6月至2011年5月,采用一期可活动关节骨水泥旷置术+二期人工关节翻修术治疗7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52~73岁,平均62岁。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假体并置入自制带抗生素可活动关节骨水泥间隔假体。术后患者早期部分负重,关节主动及被动屈伸活动,选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6~8周,待感染控制后二期再置入翻修假体。结果 7例患者平均骨水泥旷置13周(11.5~14.2周),其中5例患者不需要任何帮助行走,2例需要手仗辅助行走。经二期翻修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9~22个月),未发现感染复发及新的感染,伤口愈合良好,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s,KSS)85分(77~90分),功能评分91分(85~94分),活动度为120°(113~135°)。结论采用带抗生素可活动关节骨水泥间隔假体能够保留部分关节活动度,有效控制感染,为二期再置换假体提供良好的膝关节结构和功能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五合一股骨截骨技术和Deluxe-ps型假体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应用股骨五合一截骨法采用Deluxe-ps型膝关节假体行TKA手术20例,25膝.对照组为同期应用传统股骨四合一截骨技术,采用Depuy P.F.C.Sigma型膝关节假体行TKA手术17例,22膝.术中测量五合一截骨后各平面夹角和股骨远端前后径距离,计算各角度、距离与对应假体设计参数的差值.术后X线片测量两组外翻角、股骨假体屈曲角以评估股骨侧假体位置.采用KSS评分和功能评分、膝关节ROM评估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结果 两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6~20个月,平均12个月.本组五合一截骨后各平面夹角、股骨远端前后径距离与对应假体设计参数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术后随访KSS评分和功能评分、膝关节RO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随访KSS评分和功能评分、膝关节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X线片评定假体位置、力线、固定性能等均显示良好,其中外翻角、股骨假体屈曲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次TKA手术采用五合一股骨截骨技术和Deluxe-ps型假体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螺钉与骨水泥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在53例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螺钉与骨水泥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AK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本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9%(1/53)。术后6个月AK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钉与骨水泥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胫骨平台骨缺损的修复,并发症较少,可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支撑螺钉附加骨水泥结合髓内延长杆修复胫骨平台非包容性骨缺损重建关节稳定性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5月至2015年10月,对16例21膝胫骨平台非包容性骨缺损进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男4例5膝,女12例16膝;骨关节炎13例16膝,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4膝,大骨节病1例1膝;年龄65~76岁,平均70.5岁;体重68.5~92 kg,平均75.6 kg;身高155~180 cm,平均171.1 cm。膝关节活动度(69.8±9.8)°。术前美国膝关节协会(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KSS)评分系统临床评分(31.9±8.8)分,功能评分(33.1±9.1)分。术中测量胫骨平台缺损平均深度19.8 mm,使用标准切模行胫骨平台截骨10.0 mm,截骨后残余骨缺损平均深度10.5 mm,清除骨缺损处硬化骨并于骨缺损处钻孔,拧入2~3枚支撑螺钉,加压填充骨水泥修复骨缺损,安装带延长杆的胫骨假体。结果随访26.5个月(3~36个月),术后下肢畸形改善,疼痛完全缓解,1个月后弃拐行走,日常生活均可自理;膝关节KSS临床评分(90.3±9.0)分,功能评分(91.4±8.3)分,较术前明显提高;活动度(115±8.8)°,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末次随访复查影像学示假体位置均良好,假体周围及骨水泥填充区未发现透亮带及感染征象,支撑螺钉未见松动和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较大范围非包容性骨缺损,采用支撑螺钉附加骨水泥能修复骨缺损,恢复关节线水平,髓内延长杆能增加膝关节稳定性,膝关节功能良好,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含抗生素关节型骨水泥间隔器二期翻修治疗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13年1月采用含抗生素关节型骨水泥间隔器行二期翻修的27例PJI患者临床资料。男12例,女15例。年龄25~81岁,平均62.7岁。均为单侧关节置换,髋关节19例,膝关节8例。初次置换至确诊感染时间为3~252个月,平均25个月。使用间隔器联合全身抗生素治疗,至感染控制后行二期翻修手术,评价患者临床疗效及间隔器有效性和相关并发症。结果 1例患者一期术后2 d因大面积心肌梗死死亡。19例患者一期术后感染控制,顺利行二期翻修手术;其中3例发生髋关节间隔器断裂后卧床,卧床期间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并保守治愈。7例患者一期术后感染复发,再次手术取出间隔器后旷置并更换敏感抗生素,其中3例感染未能控制,放弃治疗,余4例感染控制后行翻修手术。23例行二期翻修手术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2.3年。翻修术后1年髋关节患者Harris评分及膝关节患者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均显著优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致病菌含革兰阴性菌或真菌患者,7例一期术后感染复发;12例致病菌仅为革兰阳性菌患者均无感染复发。3例最终治疗失败放弃治疗者,1例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混合感染,2例为真菌感染。结论在PJI二期翻修术中使用含抗生素关节型骨水泥间隔器可获良好临床疗效。但需注意髋关节间隔器可能发生断裂并增加翻修手术风险;若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或真菌,间隔器可能增加感染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采用自体骨结构植骨结合延长杆修复中重度内翻膝合并胫骨平台骨缺损、重建膝关节稳定性的效果。方法笔者自2010-03—2015-02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对15例存在中重度内翻膝合并胫骨平台骨缺损采用自体骨结构植骨结合延长杆的方法进行修复,重建膝关节稳定性。术前KSS临床评分(20.4±7.2)分,KSS功能评分(21.3±8.5)分。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18.7(10~32)个月。术中胫骨截骨前测量外侧平台最高点水平线与内侧平台骨缺损最低点水平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平均20.2(18~24)mm,胫骨截骨后再次测量内侧骨缺损垂直距离平均9.3(8~11)mm。末次随访膝关节KSS临床评分(92.2±5.0)分,KSS功能评分(90.6±7.5)分,末次随访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X线片下肢力线得到有效矫正,无感染、假体松动、骨吸收等情况发生。结论对初次TKA术中中重度内翻膝合并胫骨平台骨缺损采用自体骨结构植骨结合延长杆能修复骨缺损,重建关节稳定性,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三维打印技术制作个性化骨水泥间隔器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03—2012-03,采用一期置入个性化制作的骨水泥间隔器、二期翻修重建术治疗8例TKA术后感染。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与骨水泥间隔器相关的骨折、脱位及不稳定。2次手术间隔期为12~20周,平均15周。患者在间隔期均能扶拐行走,屈膝无明显受限,活动度90°~120°,平均100°。间隔期膝关节功能KSS评分平均81分。二期翻修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未发现感染复发与新的感染。结论个性化制作的骨水泥间隔器与原假体取出后的腔隙完美匹配,并且能最大程度保留术后关节的活动度,治疗TKA术后感染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采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的效果,并与单纯内侧软组织松解矫正膝内翻技术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8—2014-02完成的95例(121膝)初次TKA,26例(35膝)术中采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矫正严重膝内翻畸形(观察组),69例(86膝)单纯行内侧软组织松解矫正膝内翻畸形(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膝内翻矫正度,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9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0.7(24~73)个月。观察组膝内翻矫正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例术后37个月出现假体松动、下沉,行翻修手术。结论 TKA术中采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向胫骨远端剥离内侧软组织不超过10 mm(约为平台假体的厚度),即可较好地矫正膝内翻畸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计算机导航辅助与传统方法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的近期疗效,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应用于TKA的优势。方法将186例行TKA的骨关节炎患者(186膝)分为导航组(110膝)和非导航组(76膝)。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总引流量、术后下肢力线、术后KSS关节功能评分以及WOMAC评分。结果 18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个月。与非导航组相比,导航组手术时间平均延长9 min,手术切口平均长了2 cm,但术后引流量更少,下肢力线偏离≥3°更少,胫骨平台后倾更接近预设值0°;以上各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KSS关节功能评分和WOMAC评分导航组均优于非导航组(P 0. 05)。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TKA能提高下肢力线的精准度,提高膝关节假体安放的准确性,近期临床效果较传统手术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联合胫骨结节截骨内移治疗膝关节炎合并髌骨完全脱位的疗效。方法 采用TKA联合胫骨结节截骨内移治疗10例膝关节炎合并髌骨完全脱位患者。记录术后并发症、髌骨位置以及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结果 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年。术后摄X线片复查显示假体位置良好,髌骨完全复位。随访期间,无一例髌骨复发脱位,无假体周围骨溶解和松动。膝关节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机械轴膝外翻、膝关节活动度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TKA联合胫骨结节截骨内移治疗膝关节炎合并髌骨完全脱位,疗效满意,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