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骨水泥固定假体与非骨水泥固定假体的生存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全面搜索国内外关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骨水泥固定假体和非骨水泥固定假体的临床对照研究资料,按照既定的纳入、排除标准,核定检出符合评价标准的文献,提取所需研究数据,采用RevMan 5.0.18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临床对照研究12篇,共计3 244膝全膝关节置换术,骨水泥固定假体组和非骨水泥固定假体组分别为1 877膝和1 367膝,假体生存率分别为96.7%和93.0%,荟萃分析加权后OR=2.58,95%CI(1.76,3.78),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论是小于等于5年组还是大于5年组,均是骨水泥固定假体生存率高于非骨水泥假体生存率.[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应用骨水泥固定与非骨水泥固定相比,术后假体生存率高,但二者间的比较仍需大规模多中心的RCT来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考虑到年轻患者可能面临的骨水泥失败,作者作了一项前瞻性研究:100例55岁以下患者行非骨水泥钽金属胫骨平台假体的全膝置换术,股骨以及胫骨假体均采用非骨水泥固定,髌骨采用骨水泥固定;与312例行全骨水泥全膝置换术患者的结果相比较。所有全膝置换术均为后交叉韧带替代型。两组功能评分相似,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与医疗费用均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中、术后临床效果。方法对52例患者(54髋)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其中骨水泥组20例(20髋),非骨水泥组32例(34髋)。术后随访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自主功能恢复Parker评分,并观察术后死亡率、假体翻修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骨水泥型组相比,非骨水泥型组术中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骨水泥组1例患者住院时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非骨水泥组有3例住院时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骨水泥组置换后3个月,14例患者可独立行走,5例需助步器辅助行走,1例仅能活动(卧床活动);非骨水泥组23例患者可独立行走,9例需助步器辅助行走。置换后1年,在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和患者自主功能恢复Parker评分方面,两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置换后3年,骨水泥组有4例翻修(均为假体松动),翻修率20%。而非骨水泥组仅有3例翻修(均为假体松动),翻修率9.37%,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另外,随访期间骨水泥组有1例患者死亡。结论应用非骨水泥假体可明显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时间和失血量。随访期内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双动头假体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5.
国产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了解国产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作者对1981年3月~1991年3月期间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2例(52髋)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年(7~16年)。结果 Harris评分优良以上20髋(38.5%),中等15髋(28.8%),较差17髋(32.7%)。随访10年以内患者Harris评分平均为68.4分,10年以上平均为74.6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检验,P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对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旋转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的早期效果。[方法]从2011年8月~2012年12月收集了120位患者的样本,包括162例在此期间进行了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膝关节假体(旋转平台与固定平台)是通过随机抽样选出的。对所有患者在手术前与手术后1、6、12个月进行评估,全部使用标准评分方法 (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功能评分,活动度)。[结果]A组66位患者共85膝使用的是旋转平台假体,平均年龄为(63.13±7.18)岁。B组54位患者共77膝使用的是固定平台假体。平均年龄为(61.35±6.75)岁。平均随访时间为(8.25±6.22)个月。全膝关节置换术固定平台假体与旋转平台假体的平均膝关节协会评分在1年之后分别为(84.5±13.8)分和(82.2±15.7)分,平均膝关节功能评分在1年之后分别为(70.3±20.5)分和(71.4±19.3)分,全膝置换的固定平台假体与旋转平台假体平均活动度在一年之后分别为(103.2±13.5)°和(104.3±13.7)°。两组的术后效果并无差异(P0.05)。[结论]在旋转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设计中,当前研究表示没有明显的临床性、功能性和影像学上的差异。研究表明,控制其他可变因素,不论使用旋转平台假体或者固定平台假体设计,都不会在短期随访时间内影响到效果。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进而出现了大量骨质疏松性骨折。无论是因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导致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还是单纯合并骨质疏松症的THA,骨质疏松症正成为影响THA成败的重要问题。高龄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THA时选择骨水泥型假体还是非骨水泥型假体仍尚存争议。本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骨质疏松症患者THA的假体选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和假体生存的重要因素。至今尚无明确的胫骨假体旋转对线的定位方法。目前常用的旋转对线定位方法包括关节外胫骨假体旋转参考标志和自我形合技术等,但关节外旋转对线不可靠,易受到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影响,自我形舍技术一般会导致胫骨假体过度外旋,两者易导致胫骨假体旋转不良。近年有文献报道使用胫骨截骨面解剖标志来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对线,其中胫骨平台Akagi前后线及胫骨髁间棘间沟线较为可靠,易于术中定位,是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值得采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螺钉与骨水泥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在53例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螺钉与骨水泥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AK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本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9%(1/53)。术后6个月AK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钉与骨水泥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胫骨平台骨缺损的修复,并发症较少,可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采用固定平台型与活动平台型膝关节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发生膝前痛的差异。方法 2008年1月-10月收治72例骨性关节炎患者,其中37例采用固定平台型膝关节假体置换(固定平台组),35例采用活动平台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活动平台组)。固定平台组:男8例,女29例;年龄57~76岁,平均69.6岁。左膝20例,右膝17例。体重55~92 kg,平均66.7 kg。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7.6~37.3,平均26.2。病程3~22年。根据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标准评定膝评分(29.4±15.3)分,功能评分(33.4±16.8)分。髌骨评分(7.2±2.5)分,疼痛评分(2.5±2.2)分。Insall-Salvat(iI-S)指数为1.6±0.3。活动平台组:男9例,女26例;年龄58~73岁,平均68.2岁。左膝30例,右膝5例。体重50~86 kg,平均67.9 kg。BMI为18.4~34.4,平均25.6。病程6~18年。KSS膝评分(30.9±14.7)分,功能评分(31.4±14.4)分。髌骨评分(6.8±3.1)分,疼痛评分(2.0±2.3)分。I-S指数为1.6±0.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16个月。术后活动平台组发生膝关节感染1例,膝关节脱位1例,膝关节弹响3例;固定平台组发生膝关节弹响1例。两组末次随访时KSS膝评分及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及髌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以上指标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适合角、外侧髌骨角、髌骨倾斜角、髌骨外移距离、髌骨移位距离及I-S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个月固定平台组7例(18.9%)、活动平台组5例(14.3%)出现膝前痛。两组膝前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7,P=0.634)。术后出现膝前痛患者KSS膝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及I-S指数与未出现膝前痛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固定平台型与活动平台型膝关节假体行TKA术后膝前痛发生率及术后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12.
有质量对非骨水泥假体置换近期疗效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股骨质量对非骨水泥假体置换近期疗效的影响以及皮质骨指数(CI)对股骨质量的评价意义。以指导临床假体选择和术后康复。方法 49名有水泥假体置换患者进行平均3.5年的随访,42名患者有术前或术后当天X线片。结果 皮质骨指数低者,Harris评分及病人满意度较低(P〈0.05),大腿处疼痛率较高(P〈0.05),且疼痛持续时间长。结论 皮质骨指数是临床上评价股骨质量的可靠半定量指标。骨质疏松患者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4):2242-2247
[目的]系统评价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时间为1990~2013年12月)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Fourth Quarter 2013)、ScienceDirect、OVID、SpringerLink数据库。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利用RevMan5.1.1(下载于Cochrane Library)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筛选,10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1015例,其中骨水泥组496例,非骨水泥组51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骨水泥组与非骨水泥组比较,前者术后5年内疼痛改善率优于后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95%CI 1.62[0.41,2.83],P=0.009);术后翻修率、Harris评分、并发症和死亡率等方面两种假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7,0.68,0.53,0.94)。[结论]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在治疗股骨颈骨折及髋关节疾病中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型假体总体生存率及翻修率无明显差异,骨水泥型假体早期患者疼痛改善方面优于非骨水泥型假体,两组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均达到满意效果,二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解剖型非骨水泥股骨假体治疗髋关节疾病的临床疗效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02—2010-12采用Top压配杯髋臼假体和Ribbed解剖型非骨水泥股骨假体对132例(178髋)髋关节疾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67例(93髋)获得完整随访。结果 67例获随访6~54个月,平均37.6个月。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76~98分,平均92.3分。X线检查未发现假体松动或下沉,表现出假体的骨长入性稳定。4例出现大腿痛。结论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中使用Ribbed解剖型非骨水泥股骨假体的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骨水泥螺钉技术修复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胫骨内侧平台骨缺损的早期随访疗效.方法 对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15例胫骨内侧平台骨缺损患者初次TKA中采用骨水泥螺钉技术修复,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57~76岁,平均(65.3±7.5)岁.左膝8例...  相似文献   

16.
观察同一设计的骨水泥和非骨水凤骨假体的临床效果。1993年1月~1995年8月,应用同一设计的骨水泥和非骨水泥股骨人假体,施行246髋全髋关节置换。骨水泥组117髋,平均随访4.5年;非骨水泥组120髋,平均随访4.14年。骨水泥组Merle d‘ Aubigne评分平均10.4(5~12),优良率88.9;日常行为评分平均19.4(7~24),优良率80.3%,无一髋假体松动。非骨水泥组Merl  相似文献   

17.
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观察国人对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的反应,及其有关的临床资料。方法:自1993年6月-1997年12月我院共置换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86例106个髋关节。结果:经过36-90个月,平均56个月的随访观察,根据Harris评分方法进行评分,术前平均52分,术后平均97分,优良率为94%。结论: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是我国青壮年患者和二次翻修患者的理想替代物。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80年代活动平台的设计理念被提出以来,旋转平台型膝关节假体应用于临床已将近20年。与固定平台型假体相比,旋转平台型假体的聚乙烯衬垫下方与胫骨平台假体之间能自由旋转,上方的球面设计增加了与股骨髁之间的形合度和接触面积,在膝关节屈伸时能分解股骨髁与聚乙烯衬垫间的剪切应力。这些设计一方面可以降低聚乙烯的磨损、减少磨损产生的碎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骨水泥型假体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与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9-12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71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定疗效,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12~36)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周内下床不负重行走,无髋关节脱位倾向。术后4周所有患者步态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6.36±9.67)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例出现肺部感染,对症治疗后痊愈;2例发生股骨假体远端股骨干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结论非骨水泥型假体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可避免出现骨水泥植入综合征,降低手术风险。非骨水泥型假体置入后依靠骨组织长入使骨与假体表面形成紧密的生物固定,进而实现良好的骨传导,但是需要注意防范早期假体松动与假体周围骨折。  相似文献   

20.
王波  许珂  刘林  张斌飞  庄岩  郝阳泉  许鹏 《实用骨科杂志》2022,(11):961-965+986
目的 评价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在治疗髋臼骨折术后继发病变的临床效果、影像学结果及术后并发症等,并比较不同涂层假体之间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因髋臼骨折术后继发病变在红会医院骨坏死与关节重建病区行THA的65例患者。男39例,女26例;平均年龄(46.5±18.6)岁;35例使用钽金属涂层的假体,30例使用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假体。应用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 HH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VAS)、生活质量评定量表(12-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SF-12)、臼杯外展角等评价术后功能效果、假体稳定性,并比较不同涂层假体间的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率)、随访时的效果(HHS、VAS、SF-12)、假体生存率及并发症等。结果 65例患者平均随访(6.2±0.9)年。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结果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末次随访时臼杯外展角比较,差异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