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焦虑障碍的治疗中,心理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远古时代的先民,每当大难临头、惶惶不安时,便会去卜卦、抽签、算命、跳大神、巫医巫术,往往有效,得以安宁.这些“原始行为”与心理治疗颇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看来焦虑与心理治疗生来就有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治疗儿童社交恐惧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18例3~12岁的社交恐惧症儿童进行综合心理治疗和小剂量的药物治疗。结果:痊愈10例,好转6例,无效2例。结论:根据社交恐惧症儿童身心特点和家庭、社会环境,针对性地进行综合治疗,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对恐惧症患者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01—2014-05收治的100例恐惧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患者入组后均给予选择性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SSRIs)药物,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方法,连续治疗8周后停止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并随访1a。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8周及随访后4个月、8个月和12个月时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价2组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SAS、SDS和SSRS评分基线水平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8周及开始随访后4、8和12个月时的SAS、SDS和SSRS评分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恐惧症患者在给予常规抗精神疾病药物的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有助于改善恐惧症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社会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5.
6.
社交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集体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社交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集体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中自愿参加认知行为集体治疗者,每个治疗小组6~8人,治疗8周,每周1次2.5小时,内容包括认知重建、放松训练、社交技巧训练、系统暴露、现场暴露和家庭作业。疗效评定工具为Liebowitz社交焦虑评定量表。结果 58例患者中社交焦虑评定量表总分、恐惧因子分和回避因子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在研究可能影响治疗的20种因素中有19种因素有显著的影响作用。结论 认知行为集体治疗社交焦虑障碍有效,但影响疗效因素较多,应用该治疗方案时应予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7.
社交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集体治疗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障碍(SAD)的认知行为集体治疗(CBGT)的方法和初步结果。方法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SAD患者中自愿参加CBGT者,符合DSM-IV关于SAD的诊断标准,性别年龄不限。每个治疗小组6-8人,治疗8周,每周1次,每次2.5小时,内容包括认知重建、放松训练、社交技巧训练、系统暴露、现场暴露和家庭作业。治疗期间患者均未服用治疗SAD药物。疗效评定由两位心理治疗师进行,主要工具为Liebowitz社交焦虑评定量表(LSAS),计总分、恐惧因子分、回避因子分,统计分析用配对T检验。结果符合入组条件58例,年龄16-48岁,起病年龄11-34岁,病程6个月-19年。LSAS总分治疗前后75.89±28.82和47.00±23.71(t=12.60,p<0.01);恐惧因子分治疗前后39.28±13.12和25.39±12.42(t=8.267,p<0.01);回避因子分治疗前后36.39±16.44和22.17±13.29(t=8.067,p<0.01),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CBGT治疗SAD有很好的疗效,尤其对SAD的回避行为效果似更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适度的压力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但当压力水平超出个体所能承受范围或者反复暴露于压力下,会导致慢性应激,出现社会功能障碍,增加精神疾病的风险,尤其是焦虑障碍相关疾病.目前,研究已经发现催产素能系统的失调与焦虑障碍相关疾病的发生和维持有关.现阐述催产素与焦虑障碍相关社会功能缺陷的关系、催产素在焦虑障碍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10.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整合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方法,通过一系列针对患者的错误观念、态度等认知错误以及不良行为模式等认知和行为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高致残性精神疾病,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思维、情感及行为紊乱和认知功能明显受损。抗精神病药是其主要的治疗基础,然而有相当数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常规的抗精神病药治疗反应不佳,成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treatment—resistant schizophrenia,TR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焦虑症和恐惧症的人格及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符合CCMD-3及DSM-IV的焦虑症(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和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和惊恐障碍伴广场恐怖),共74例。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定问卷(MM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人格特点和症状特征进行测评,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①社交恐惧症组的MMPI精神分裂症和社会内向分显著高于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和惊恐障碍伴广场恐怖组,②社交恐惧症组的SCL90强迫分和人际关系分、偏执分显著高于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和惊恐障碍伴广场恐怖组,其焦虑分和总分显著高于广泛性焦虑组;广泛性焦虑组的恐怖分显著低于惊恐障碍和惊恐障碍伴广场恐怖组。结论①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和惊恐障碍伴广场恐怖有着共同的人格基础,而与社交恐惧症有所不同;②社交恐惧症的症状评分最高,而广泛性焦虑症状评分最低。 相似文献
14.
现代心理治疗(无论是精神分析与动力学治疗,还是行为与认知治疗)的发展与临床应用最初是基于神经症患者,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是焦虑障碍,尤其在精神药物治疗出现(20世纪50年代)以前,即心理治疗是焦虑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当然,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苯二氮类药物以及抗抑郁药的临床应用推广,焦虑障碍的治疗方法选择亦趋多样化,但心理治疗在焦虑障碍中的应用与地位并未完全削弱,如Bandelow等[1]曾系统复习文献,对有关焦虑障碍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联合治疗的对照研究进行Meta 分析,共有16项惊恐障碍对照研究、6项社交焦虑障碍对照研究和2项广泛性焦虑障碍对照研究符合入组分析标准,结果显示,药物、认知行为治疗、药物和心理治疗联合均能有效治疗焦虑障碍,其中对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联合治疗的效果优于任何单一治疗组. 相似文献
15.
焦虑障碍的代表疾病主要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场所恐怖症、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怖症)等,该组障碍的共同特征是过度害怕和焦虑的心境,以及相关的行为紊乱。广泛性焦虑障碍表现为对多种主题、事件或任务感到严重的焦虑与担心。惊恐障碍是指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反复出现惊恐发作并担心再次发作。场所恐怖症是指个体对某些场合的强烈恐惧、焦虑与回避,患者常担心无法逃离、得不到帮助或健康受到威胁。社交焦虑障碍表现为回避社交环境,过分担心他人的负性评价。焦虑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咨询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强迫症患者症状缓解和认知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纳入符合DSM-IV-TR诊断标准的强迫症患者48例,按1:1的比率分入药物治疗联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组(联合治疗组,n=24)和药物治疗组(n=24)。联合治疗组进行8周药物治疗及8次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组患者进行8周药物治疗。采用Y—BOCS评估治疗前后强迫症状,采用神经心理测试(包括连线测验、数字符号测验、数字广度测验、语义流畅性测验)评估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前联合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Y—BOCS总分及神经心理测试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治疗组Y—BOCS评分[(18.7±3.1)分与(20.7±1.8)分]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t=2.75,P<0.05);联合治疗组在连线测验中的B时间,数字符号测验,数字广度测验中的顺背、倒背以及语义流畅性测验中的正确数与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3,3.47,2.06,2.54,7.22,均P<0.05或P<0.01)。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能有效缓解强迫症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改善强迫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7.
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社交焦虑障碍的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分子、神经环路等神经生物学机制方面。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社交焦虑障碍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前后影像学扫描所观测到的大脑功能变化做出综述。 相似文献
18.
陆如蓝张成亮周先举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8,(9):570-573
焦虑障碍是现今最为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尽管目前有众多治疗方法用于改善焦虑障碍,包括药物治疗、心理疗法以及认知行为治疗等,但仍约有25%患者治疗无效[2]。研究发现,焦虑障碍患者脑内存在紊乱的神经回路或异常的皮层兴奋区域[3],调节这些神经回路或皮层兴奋性成为治疗焦虑障碍的关键。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通过线圈产生磁场,直接作用于大脑皮层,促进皮层产生感应电流,从而改变皮层兴奋性,并调节突触可塑性,以改变脑内紊乱的神经连接[4]。 相似文献
19.
20.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经历强烈的精神创伤性事件后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患者被迫感受着模糊而又熟识的恐惧记忆的侵袭,有意无意强烈回避着各种与创伤有关的处境,困扰在高度的莫名焦虑中而惶惶不可终日,心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而且,1/3以上的患者慢性化,1/2以上的患者共病物质滥用、抑郁及各种焦虑性障碍。高出普通人群6倍的自杀率,使其成为严重损害劳动能力的十大精神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