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随着股腘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病变日益复杂,支架植入适应证变得更加宽泛,而股腘动脉支架植入后再狭窄风险高的问题亟待解决。目前临床常用的药物洗脱支架、普通球囊扩张、单纯药物涂层球囊(DCB)等术式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FP-ISR)均未能取得良好的中远期预后。相比而言,准分子激光斑块消蚀术(ELA)可机械性消蚀斑块,DCB不仅能扩张管径支架,还可利用药物抑制内膜增生,在治疗FP-ISR方面均有独特优势。该文就ELA联合DCB治疗FP-ISR在靶病变血运重建、手术成功率、术后再闭塞率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以突出此联合术式治疗FP-ISR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旋切消蚀术(ELA)辅助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 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ELA治疗的21例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 例,女3 例;年龄57~88(76.1±9.5)岁。 结果?21例手术均获成功。无血栓形成、穿刺点血肿和围术期死亡病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改善,跛行患者跛行距离较术前增加50~200 m, 6例静息痛患者静息痛均消失, 溃疡愈合率为7/8。术后裸-肱指数(ABI)较术前明显改善。21例患者均获平均8.6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6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6.7%、80.0%。 结论?ELA联合POB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症安全,近中期疗效尚可,但仍需大样本随访观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临床资料 患者男,85岁,主因右下肢间歇性跛行7个月加重3周,跛行距离50 m.入院体格检查:双侧股、腘动脉可触及,双侧足背、胫后动脉未触及;踝-肱指数(ABI):左侧0.62,右侧0,60;伴随危险因素:高血压20年、高脂血症3年、吸烟史;CTA及超声:双侧胫前、胫后动脉闭塞,双侧腓动脉节段性狭窄(图1①).经术前准备,于2016年11月30日在局部麻醉下行右侧胫后动脉靶病变准分子激光消蚀(ELA)术.  相似文献   

5.
6.
目的临床观察球囊扩张联合动脉内灌注药物治疗慢性下肢缺血的近期疗效。方法慢性下肢缺血患者21例,采用经股或腋动脉入路,先用球囊扩张闭塞段血管,然后经导管向动脉内灌注尿激酶、前列腺素E1、银杏叶注射液。胫腓动脉闭塞的部分患者保留血管鞘,经鞘灌注上述药物,每日1次,共5~7 d。术后观察患肢缺血症状、皮肤溃疡和趾端坏疽的改善情况。结果21例中20例成功实现经皮经腔球囊扩张和动脉内灌注药物治疗,技术成功率95.2%。无严重并发症。其中5例患者术后保留血管鞘,灌注药物5~7 d后复查造影,显示经球囊扩张后血管腔保持通畅。术后20例患者均出现诸如患肢皮温升高、间歇性跛行消失、静息痛减轻或消失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随访2~7个月,4例皮肤溃疡愈合,2例坏死足趾脱落,创面愈合,已坏疽的足趾均变干燥,坏死范围停止扩大,未出现需截肢现象。结论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联合动脉内灌注尿激酶、前列腺素E1、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慢性下肢缺血安全有效,能够改善肢体缺血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阻止病变发展;保留血管鞘连续灌注药物有助于保持扩张后的血管通畅。  相似文献   

7.
【摘要】 血管腔内成形术是目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首选方法。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再狭窄率较高。随着治疗理念不断更新,血管腔内减容、药物涂层球囊技术也随之问世。该文简要回顾我国目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方法,重点介绍斑块切除、激光消蚀、药物涂层球囊等3种目前最具前景的治疗手段,并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未来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临床资料 患者男,60岁。主因间歇性头晕1个月入院,其间右下肢曾有一过性肌力减弱。外院颈部动脉超声和CTA均提示左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既往无明确脑梗死病史,无吸烟史。头颅MR检查提示陈旧腔隙性脑梗死,未见新发梗死灶。于2017年12月13日接受左颈动脉定向斑块切除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留置导管持续动脉内抗凝溶栓联合PTA治疗糖尿病下肢严重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糖尿病性下肢重症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累血管的数目及程度考虑PTA前是否接受溶栓治疗,再对溶栓组15肢和未溶栓组13肢的PTA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随访6~36个月,并做好随访记录。结果:21例28侧肢体膝下动脉受累77支,狭窄性病变32支(41.6%),完全闭塞性病变45支(58.4%)。溶栓组和未溶栓组,对于狭窄性病变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2.3%(12/13)、88.9%(16/18);对于闭塞性病变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75.9%(22/29)、31.2%(5/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并发症5例,主要为小斑块脱落、血管痉挛及夹层等,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6。36个月。随访期间4例复发,复发率19.0%,3例接受二次介入治疗。结论:对于糖尿病性下肢严重缺血性病变,经留置导管动脉内长时间持续溶栓联合VIA对于闭塞性病变具有较高的成功率,近期疗效确切,具有很好的扩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长球囊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观察长球囊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方法对2007年1至6月收治的21例重症下肢缺血患者,根据病变范围,选择合适长度的球囊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成形,相临近多处短段病变也尽可能采用长球囊一次成形;观察术中及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技术成功率和临床疗效;通过随访,判断治疗的初始通畅率、再次通畅率、救肢率和生存率。结果21例患者早期技术性的并发症2例(9.5%),均为穿刺点假性动脉瘤。狭窄性病变的技术成功率100%;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再通的总的成功率为88.9%,其中采用内膜下成形(5例)技术成功4例;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55.6%、28.6%和25.0%。未出现影响血流的夹层。临床成功率为9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 d。术后6个月的初始通畅率为95.2%;再次通畅率和救肢率均为100%。结论对于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患者,长球囊PTA后无影响血流的夹层瘤出现,初始技术和临床成功率都很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右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衢州市人民医院接受DCB治疗的30例右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主要观察终点为靶血管一期通畅率,次要观察终点为二期通畅率、临床症状改善率、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TLR)及术后30 d内脑卒中、死亡等事件。结果 术中补救性支架植入率为13.3%(4/30)。术后临床症状缓解率为83.3%(25/30),血管平均狭窄程度较术前明显改善(39.4%比75.3%),患侧/健侧肱动脉收缩压差较术前下降[(34.0±5.3) mmHg比(15.0±2.1)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0 d内无新发脑卒中、死亡患者。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为84.6%(22/26),二期通畅率为92.3%(24/26)。TLR比例为7.7%(2/26)。结论 DCB治疗右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具有良好的近中期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TurboHawk斑块旋切导管(DA)联合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PCB)治疗下肢股腘动脉(FPA)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1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73.2±7.5)岁,14例(82%)患肢Rutherford分级>4级,表现为患肢严重缺血,靶病变为股腘动脉,接受了DA联合PCB的腔内治疗方案。术前、术后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术后3、6、12个月复查患肢踝肱指数(ABI)、彩色超声或CTA随访。 结果:17例患者接受了上述治疗方案,平均病变长度为(286.1±69.4)mm,全部靶病变血管再通成功,1例顽固性狭窄行支架补救,技术成功率为94.1%(16/17),8例术前已有足趾坏死者接受截趾术,均经治疗创面完全愈合且不影响行走。术后即刻患肢缺血症状改善,Rutherford分级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ABI比术前明显提高(0.99±0.10 vs. 0.30±0.19,t=15.31,P<0.05)。随访3~14个月,平均(7.4±3.8)个月,全部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无复发,保肢率为100%;随访期间未见明显需手术干预的复发狭窄,一期管腔通畅率为100%。住院及随访期间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论:DA联合PCB治疗下肢股腘动脉病变是安全有效的,近期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就诊于我院急性下肢动脉缺血行导管溶栓治疗的病例共56例,采用尿激酶溶栓,观察溶栓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治愈10例(17.8%),有效38例(67.9%),无效8例(14.3%),总有效率为85.7%.发生并发症11例(19.6%);与导管溶栓直接相关的并发症6例(10.7%),包括穿刺点血肿5例(8.9%)和脑畸形血管破裂出血1例(1.7%).结论 导管溶栓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消蚀术(ELCA)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6年1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26例接受ELCA的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27处病变)的临床资料.观察ELCA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27...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激光辅助球囊血管成形术(LAB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严重肢体缺血(CL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采用LABA或单纯球囊血管成形术(B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CLI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32例患者行LABA治疗,40例患者行单纯BA治疗。LABA组技术成功率、术后踝肱指数(ABI)、术后ABI较术前提高值、术后24个月临床症状持续改善率和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均高于单纯BA组(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的靶血管穿孔、截肢及死亡事件,在靶血管动脉夹层、远端栓塞、补救性支架置入及术后24个月免截肢生存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LAB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CLI安全有效,中期疗效优于单纯BA。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半导体激光照射联合药物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方法下肢丹毒患者83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2例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加入青霉素800万单位,每日1次;中药(本院自制)冷湿敷患处,每次15 min,每日2次。治疗组51例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以半导体激光垂直照射病灶,激光波长810 nm,功率350~400 mW,光斑直径10 cm,照射距离2~3 cm,每个光斑照射时间10 min,每日1次。治疗7 d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8.2%和62.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半导体激光联合药物治疗下肢丹毒疗效较单纯药物治疗疗效好,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低温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5例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的患者(共27条动脉),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低温球囊组及普通球囊组,分别行下肢动脉球囊成形术。低温球囊组10例,病变长度(6.7±0.9)cm,狭窄程度(91±6)%,Fontaine分级Ⅱ级7例、Ⅲ级3例,按泛大西洋介人学会协议(TASC)分型A型8例、B型2例,踝肱指数(ABI)0.46±0.07;普通球囊组15例,病变长度(6.5±0.7)cm,狭窄程度(89±7)%,Fontaine分级,Ⅱ级13例、Ⅲ级2例;TASC分型,A型13例、B型2例,ABI 0.48±0.08,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症状和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Rutherford治疗后肢体状态7级评估法,评估术后临床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术后2d及30 d疗效。结果 低温球囊组10例技术成功,术中未发生血管壁损伤,术后30 d临床症状显著改善8例,中度改善2例;ABI 0.84 ±0.04;狭窄程度(29±4)%。普通球囊组15例技术操作均成功,其中1例发生血管壁夹层,术后30 d临床症状显著改善13例,中度改善2例;ABI 0.84 ±0.05;狭窄程度(32±4)%。两组术前与术后的ABI(P <0.01)、狭窄程度(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的ABI(P =0.20)、狭窄程度(P=0.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温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狭窄闭塞安全并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提高人工血管搭桥术治疗下肢严重动脉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1995年 1月— 2 0 0 1年 6月间我科采用人工血管搭桥术治疗的下肢严重动脉缺血 2 4例进行分析。结果 经术后平均 2年 7个月的随访 ,截肢率为16 6 % ,阻塞率为 2 5 % ,通畅率为 5 8 3 %。结论 下肢动脉闭塞时 ,采用人工血管搭桥术是重建患肢血液循环通畅的有效方法 ,动脉造影是选择正确重建手术方式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