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有限手术结合外固定技术治疗脊柱裂后遗感觉缺失性连枷足的综合疗效,探讨该类型足畸形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5年12月应用有限手术结合外固定技术治疗的22例(30足)成人脊柱裂后遗感觉缺失性连枷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18~38岁,平均21.5岁。均为踝关节以远感觉缺失。左侧2例2足,右侧2例2足,双侧18例26足。1足伴足底负重区溃疡,3足因既往足骨髓炎致足趾缺失。合并髋关节脱位3例,脊柱侧弯3例,膝关节畸形4例,?趾下垂畸形3例。二便正常控制5例,二便大部分控制10例,充溢性尿失禁6例,膀胱造瘘1例。X线片示椎板闭合不全位于L3~L5 8例,L5、S19例,L3~S3 5例。行踝关节融合12足,跟距关节融合10足;8足踝关节与跟距关节均明显松弛,行踝关节+跟距关节融合术。使用Ilizarov外固定器18足,使用组合式外固定器8足,组合式外固定器联合空心钉内固定3足,Ilizarov外固定器联合空心钉内固定1足。结果 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80个月,平均48.5个月。所有足踝畸形术后均得到有效矫正,中后足稳定,恢复跖行足,全足负重,溃疡愈合无复发。发生胫距关节空心螺钉断裂2例,空心钉断裂后骨愈合;未出现手术相关的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采用秦泗河畸形矫正残缺修复与功能重建术后疗效评价表进行评价,优15足,良9足,可6足,优良率80.0%。结论有限手术结合骨外固定技术治疗成人脊柱裂后遗感觉缺失性连枷足,可获得足踝关节的跖行静力稳定,风险小,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骨外固定技术治疗脊柱裂足踝畸形的主要方法、优势及综合疗效。[方法]2012年3月~2016年4月,回顾性分析本科就诊并手术的脊柱裂足踝畸形248例患者,男121例,女127例;平均年龄25.5岁。左侧49例,右侧53例,双侧146例。按外固定器使用种类,使用Ilizarov外固定器115例,使用组合式外固定器107例,11例同时使用了Ilizarov外固定器+组合式外固定器。同期实施跟距关节截骨、三关节截骨、第一跖骨基底截骨、跟腱松解、胫后肌延长、跟腱固定等手术。[结果]248例患者获得近期随访,所有足踝畸形均得到有效矫正,恢复全足跖行负重,未出现外固定手术相关的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针道感染5例5针道,钢针断裂1例,1例跟骨内侧针道发生热烧伤,经换药后愈合。1例发生外固定相关皮肤过敏湿疹,3例马蹄内翻足畸形调整过程中发生胫距关节前脱位,改变外固定构型后矫正。235例获得门诊和电话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5个月,AOFAS足踝评分平均88.7分,与术前比较,P=0.01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依照秦泗河肢体残疾矫正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优180足,良55足,可0足,优良率100%。[结论]骨外固定技术是治疗脊柱裂各种类型足踝畸形的有效方法,简便微创,可靠可调,可以规避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组合性手术治疗脊柱裂后遗踝足畸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脊柱裂后遗踝足畸形的外科治疗策略以及不同踝足的畸形手术组合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107例脊柱裂后遗踝足部畸形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44例,女63例;年龄1.3~52岁,平均17.7岁;双踝足畸形58例,单侧49例(左侧22例,右侧27例)。马蹄足畸形类99足,行跟腱延长及肌腱移位术;跟行足畸形类25足,行踝前肌腱松解及肌腱移位术;内外翻足畸形类17足,行肌腱移位及跟骨截骨术;连枷足畸形15足,行跟距关节融合及跟腱短缩术;爪形趾畸形9足,行趾间关节融合或Ilizarov技术牵拉矫正。采用AOFAS综合评分系统从主观疼痛感觉、客观功能检查等方面评定疗效。结果:107例中79例127足获得随访,时间48~180个月,平均64个月。根据AOFAS综合评分系统,结果优89足,良26足,中9足,差3足。结论:脊柱裂踝足畸形外科治疗策略包括矫正畸形、平衡肌力、稳定关节和保留足的弹性4个基本原则。针对不同类型足畸形,采用相应的组合性手术方案进行治疗,不但可以有效的矫正畸形,而且能改善患者的行走功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秦泗河矫形外科数据库中足踝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足踝畸形发病特征与治疗策略,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秦泗河矫形外科数据库,纳入1978年5月25日—2020年12月31日接受矫形手术治疗的22 062例足踝畸形患者。统计患者性别、手术时年龄、区域分布、病因、畸形种类、手术方式、术后固定方式等信息。结果 22 062例患者中,男13 046例(59.13%),女9 016例(40.87%);手术时年龄1~77岁,中位数17岁,其中5~40岁人群有20 026例(90.77%)。患者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印度、美国等5个国家。病因、病种涵盖154个,其中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脊柱裂与脊髓栓系、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创伤后遗足踝畸形以及腓骨肌萎缩症占比最高。畸形种类包括内翻足、马蹄足、外翻足、仰趾(跟行)足、马蹄高弓(凹弓)足、单纯高弓畸形、爪形趾畸形、连枷足(夏科病)8类。手术方式包括肌腱延长术、软组织松解术、肌腱转位术、截骨矫形术与足踝关节融合术等36 620术次;足踝畸形矫正术同期实施髋、膝、小腿手术11 561例次。术后足踝固定方式包括Ilizarov外固定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有限手术治疗伴有负重区溃疡的神经营养不良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7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1例伴有负重区溃疡的神经障碍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8~32岁,平均21.3岁;脊柱裂致马蹄内翻足畸形19例,腰骶段脊髓损伤致马蹄内翻足畸形2例;左侧9例,右侧12例;第5跖骨头外下区溃疡6例,第5跖骨基底部溃疡5例,跟骰关节外侧溃疡2例,距下关节外侧溃疡8例。采用跖内侧松解,跟腱延长,三关节有限截骨,其中皮肤溃疡位于距下关节外侧者,术中同时切除溃疡皮肤及软组织,Ⅰ期缝合皮肤切口,术中部分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后穿针安装Ilizarov足踝部外固定牵伸器。术后负重区仍遗留皮肤溃疡者,溃疡局部使用中成药生肌膏进行换药,每日1次,直至创面愈合。术后7 d开始调节Ilizarov牵伸器矫正残余马蹄内翻足畸形,直至马蹄内翻畸形矫正满意为止,在牵伸矫形过程中患足部分负重行走。结果:21例均获随访,时间6~52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溃疡愈合,溃疡愈合时间术后14~36 d,平均26 d,随访时溃疡均无复发;18足畸形矫正满意,完全恢复跖行足,3足于术后1年复查出现畸形轻度复发;15例踝关节活动度不同程度受限,6例踝关节完全僵直。AOFAS综合评分由术前34.0±7.2提高到术后86.0±8.5;优8足,良10足,中3足。结论: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有限矫形手术治疗伴有负重区神经营养障碍性溃疡的马蹄内翻足畸形,辅助外用中药生肌膏治疗,可以达到Ⅰ期畸形矫形及治愈溃疡的满意效果,手术方法简单,医疗过程安全,能规避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统计分析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30年间治疗四肢畸形所应用的骨外固定器械(包括Ilizarov器械)数据,探讨现代骨外固定技术矫正四肢畸形的应用指征、个体化器械构型选择策略等。方法依据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肢体畸形矫形手术病例数据库,回顾性统计分析1988年1月—2017年12月外固定器使用情况,分别从外固定器总体使用情况,不同性别、不同手术时间段、不同年龄段、不同部位及不同病种外固定器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外固定器总体使用情况及不同外固定器构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 113例患者手术中应用了骨外固定器,其中双下肢手术同时应用者69例,共应用8 182套外固定器。其中组合式外固定器4 725套(57.74%)、Ilizarov环式外固定器3 388套(41.41%)、单臂外固定器64套(其中包括Orthofix器械)(0.78%)、Taylor空间外固定器5套(0.06%)。男4 487例(55.31%),女3 626例(44.69%)。从不同时间段分析显示,外固定器使用数量逐年增加,2000年后应用数量突破性增多。患者年龄以11~30岁为主,其中21~25岁使用最多,达1 819套(22.23%)。外固定器应用部位几乎涵盖了四肢所有区域,其中踝足趾部位最多,达4 664套(57.00%);上肢最少,共152套(1.86%)。8 113例中治疗的疾病涵盖了十余个学科、超过150个病种,其中使用外固定器治疗最多的前5位疾病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脊柱裂后遗下肢畸形、创伤后遗症、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结论 Ilizarov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血管、淋巴、神经、皮肤、内分泌等疾病导致的肢体畸形、残疾以及骨科疑难杂症,其手术适应证远超出了骨科学范围。国产外固定器及其安装工具基本能满足各种治疗的要求。骨外固定技术已全面进入了应力控制下的牵拉组织再生,自然修复组织创伤与残缺、重建肢体功能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7.
目的统计分析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30年间治疗四肢畸形所应用的骨外固定器械(包括Ilizarov器械)数据,探讨现代骨外固定技术矫正四肢畸形的应用指征、个体化器械构型选择策略等。方法依据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肢体畸形矫形手术病例数据库,回顾性统计分析1988年1月—2017年12月外固定器使用情况,分别从外固定器总体使用情况,不同性别、不同手术时间段、不同年龄段、不同部位及不同病种外固定器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外固定器总体使用情况及不同外固定器构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 113例患者手术中应用了骨外固定器,其中双下肢手术同时应用者69例,共应用8 182套外固定器。其中组合式外固定器4 725套(57.74%)、Ilizarov环式外固定器3 388套(41.41%)、单臂外固定器64套(其中包括Orthofix器械)(0.78%)、Taylor空间外固定器5套(0.06%)。男4 487例(55.31%),女3 626例(44.69%)。从不同时间段分析显示,外固定器使用数量逐年增加,2000年后应用数量突破性增多。患者年龄以11~30岁为主,其中21~25岁使用最多,达1 819套(22.23%)。外固定器应用部位几乎涵盖了四肢所有区域,其中踝足趾部位最多,达4 664套(57.00%);上肢最少,共152套(1.86%)。8 113例中治疗的疾病涵盖了十余个学科、超过150个病种,其中使用外固定器治疗最多的前5位疾病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脊柱裂后遗下肢畸形、创伤后遗症、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结论 Ilizarov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血管、淋巴、神经、皮肤、内分泌等疾病导致的肢体畸形、残疾以及骨科疑难杂症,其手术适应证远超出了骨科学范围。国产外固定器及其安装工具基本能满足各种治疗的要求。骨外固定技术已全面进入了应力控制下的牵拉组织再生,自然修复组织创伤与残缺、重建肢体功能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8.
有限矫形手术与Ilizarov技术治疗青少年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有限矫形手术与Ilizarov技术治疗青少年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clubfoot,CCF)的临床疗效,探讨CCF外科矫正与功能重建新技术、新理念。方法 2003年9月-2010年7月,收治25例40足青少年CCF。男14例20足,女11例20足;年龄12~25岁,平均15.7岁。左足4例,右足6例,双足15例。根据秦氏马蹄内翻足畸形分度:Ⅰ度9足,Ⅱ度17足,Ⅲ度14足。合并小腿内旋畸形9足,右侧髋关节半脱位1例。采用有限软组织松解与骨性截骨手术后,9足Ⅰ度畸形者安装组合式外固定器,31足残留畸形安装Ilizarov外固定牵伸器。术后5~7 d开始矫正,以0.5~1.0 mm/d为宜;待踝关节矫正至过伸5~10°,足呈轻度外翻后停止牵伸,矫正位携带外固定架并负重行走4~6周。双足畸形患者分两期进行手术,手术间隔3~6个月,平均4个月。结果 9足术后佩戴组合式外固定器6~12周,平均8周;31足佩戴Ilizarov外固定牵伸器6~17周,平均13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6年,平均37个月。牵拉矫形期间6例6足发生针道轻度感染,均经对症处理后感染消失。术后2年1例1足畸形部分复发,经再次安装Ilizarov外固定牵伸器负重行走4周,矫正满意;其余畸形足在随访期内均获得满意矫正和全足底持重。末次随访时根据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会(ICFSG)的评分系统,获优28足,良10足,可2足,优良率95%。结论有限矫形手术结合Ilizarov技术矫治青少年CCF,符合生物学原理和微创外科原则,安全、微创、疗效确切。该马蹄内翻足手术矫形策略遵循骨科自然重建理念,尤其适用于传统矫形骨科手术难以治疗的Ⅲ度CCF。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外固定器治疗脑性瘫痪僵硬性足部畸形的临床效果,探讨脑性瘫痪足部畸形外科矫正和功能重建的新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10月~2013年3月165例脑性瘫痪僵硬性足部畸形患者,236足,根据足部畸形的特征,设计不同构型的外固定器。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型足部畸形主要实施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选择性胫神经缩窄手术和距下关节外融合手术或距下关节融合术,同时安装外固定器。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型足部畸形主要实施软组织松解、肌腱转位术或截骨手术,同时安装外固定器。[结果]154例216足获得至少3年以上随访,马蹄内翻足64足,马蹄足70足,马蹄外翻足82足。其中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型足部畸形62足,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型足部畸形154足。佩戴外固定器时间8~13周,平均10周。采用Laaveg-Ponseti足功能评分系统:优88足,良78足,可34足,差16足,优良率76.9%。第一次术后复发14足,复发率6.5%。钉道感染32足,清理炎性分泌物或更换钉道位置后治愈。足跟部皮肤坏死、足底部软组织坏死和跟骨慢性骨髓炎1例,彻底清创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后治愈。踝关节骨性关节炎1例,踝关节融合后治愈。[结论]外固定器治疗脑性瘫痪僵硬性足部畸形符合生物学重建理论,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 Ilizarov 技术矫治马蹄足畸形中发生胫距关节前脱位的概率、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1 年 10 月至 2012 年 4 月,应用 Ilizarov 技术矫治 38 例马蹄足畸形患者资料,其中 5 例于术后 14~28 d 发生胫距关节前脱位,男 4 例,女 1 例;年龄 19~30 岁,平均 23.8 岁;均为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5 例患者初次手术采用 Ilizarov 技术矫治马蹄足畸形,同时行经皮跟腱延长术、经皮跖腱膜切断术、胫后肌松解、胫前肌移位,其中 4 例同期行距骨周围截骨术,1 例同期行第一跖骨基底截骨术,1 例同期行胫骨近端去旋转截骨术;发生胫距关节前脱位后,1 例经手法复位,4 例使用 Ilizarov 复位装置后继续按原计划牵伸调整外固定架矫形,直至满意。结果 5 例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在行 Ilizarov 技术矫形过程中发生胫距关节前脱位的概率为 13.2%(5/38)。5 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6~12 个月,平均 10 个月,马蹄足畸形均完全矫正。末次随访时应用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评分为 3~10 分,平均 4.8 分;其中优 2 例,良 3 例,优良率为 100%。无一例发生钉道感染、神经血管损伤、血栓等并发症。结论 胫距关节脱位是 Ilizarov 技术矫治马蹄足畸形中较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 13%。发生胫距关节前脱位后,及时安装距骨复位装置可获得良好效果。围手术期管理应注意外固定铰链关节与踝关节瞬时旋转中心的匹配。  相似文献   

11.
Ilizarov技术矫正足踝畸形的器械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根据Ilizarov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探讨矫正不同类别足踝畸形的器械构型、适应证扩展、手术方法与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根据中国患者马蹄足、高弓足、跟行足和前足内收或外翻畸形足的病理改变特点与矫形要求,在Ilizarov环形外固定器构型的基础上,设计完成了标准的矫正马蹄足、高弓足、跟行足和前足内收或外翻的4种外固定矫形器构型,并进行了力学测试。创新的扩展了Ilizarov矫正瘢痕性马蹄足、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先天性腓骨缺如所致的重度足外翻畸形。[结果]新设计的4种足踝外固定器,经过临床应用,证实了器械结构合理,安装与调节方便,牵张应力根据需要能进行适度调整,临床治疗105例足踝畸形患者,均获得满意的畸形矫正与功能恢复,无1例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结论]新设计的4种足踝矫形器构型,结构简便、实用,性能优良、能够满足Ilizarov技术的矫形需求。Ilizarov技术对严重足、踝畸形的矫正,具有其它技术不能替代的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应用经皮微创空心螺钉跟距关节融合术与传统开放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跟距关节炎的效果。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作者对跟距关节炎需行跟距关节融合术患者应用微创经皮空心螺钉植骨融合术(A组)治疗12例13足,应用踝关节外侧"L"形切口跟距关节融合术(B组)治疗14例14足。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种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足踝功能评估,并统计术后跟距关节融合率。结果 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2个月,平均19.5个月,A组手术所用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B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A组出现1例跟骨处螺钉尾帽处疼痛,B组2例出现切口皮肤皮瓣感染或坏死,2例出现腓骨肌腱卡压症状,1例出现晚期足外翻畸形致胫神经受压,出现足内侧疼痛;术后足踝功能评分A组优8例,良3例;B组优7例,良4例;术后两组患者末次影像学随访显示均得到有效骨性融合,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微创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行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跟距关节炎,可重建距下关节稳定性,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及固定,与传统术式相比,在保证得到有效的骨性融合前提下,具有手术耗时少、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外固定器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僵硬性足部畸形的临床效果,探讨脊髓神经源性足部畸形外科矫正和功能重建的新技术.[方法] 1988年10月~2006年6月,回顾性分析脊髓栓系综合征僵硬性足部畸形61例97足;年龄6~42岁,根据足部畸形的特征,设计不同构型的外固定器.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型足部畸形主要实施选择性胫神经缩窄手术和距下关节外融合手术或距下关节融合术,同时安装外固定器.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型足部畸形主要实施软组织松解、肌腱转位术或截骨手术,同时安装外固定器.[结果]得到至少3年随访的54例、86足进行分析,马蹄内翻足39足,马蹄足21足,马蹄外翻足16足,跟行足6足,高弓足4足.其中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型足部畸形19足,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型67足.佩戴外固定器时间8~12周,平均11周.采用Laaveg - Ponseti足功能评分系统:优38足,良29足,可13足,差6足.优良率77.9%.第1次术后复发3足,复发率3.5%.钉道感染18足,清理炎性分泌物或更换钉道位置后治愈.足底溃疡3足,清创和短期避免负重后治愈.[结论]外固定器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僵硬性足部畸形符合生物学重建理论,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儿童先天性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7-06诊治的97例(155足)儿童先天性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首先对足底跖筋膜、距舟关节、跟腱及舟楔关节等部位进行松解,充分矫正高弓、跖屈、内收等畸形,然后固定Ilizarov外固定牵伸器,通过多平面矫正拉伸足底软组织、背屈踝关节。术后进行个体化康复治疗。结果 9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8.7(17~51)个月。Ilizarov外固定架固定时间为8~21周,平均15.1周。畸形矫正期间,11例(11足)发生针道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未出现骨髓炎、骨坏死、血供障碍及矫正过度等并发症。2例(2足)分别于术后21、25个月时畸形部分复发,再次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矫正,取得满意的效果。末次随访时155足均可全足底持重,步态良好,患足踝关节背屈均可达到10°,外翻和背伸肌力3~5级。末次随访时ICFSG评价结果:优93足,良51足,可11足,优良率为92.9%。结论 Ilizarov技术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儿童先天性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的矫正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组合式外固定延长系统在肢体短缩畸形及骨缺损中应用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在Hoffmann II型外固定器基础上,设计出新型的KW组合式外固定骨延长器,并治疗15例肢体短缩及骨缺损患者。肢体短缩者10例,平均短缩8.7 cm(6.0~22);外伤性骨骺损伤后遗症4例,骨髓炎后遗症所致下肢不等长3例,其中4例肢体延长同时行预防性跟腱延长术,1例合并足外翻畸形行胫距关节融合术矫正,3例合并膝内翻畸形,同期或先行膝内翻截骨矫形手术;3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合并马蹄内翻足畸形,行三踝关节融合术矫正。应用骨迁移技术治疗骨缺损患者5例,平均骨缺损长度7.3 cm(5.0~8.5 cm),其中2例合并足下垂,延长同时行跟腱延长术矫正。[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术前预定的肢体延长长度,下肢畸形得以矫正,骨缺损修复。平均延长或迁移7.5 cm(5.5~21 cm),平均外固定时间89 d(68~343 d);平均外固定指数16.3 d/cm(9.0~32.5 d/cm),平均骨愈合指数39 d/cm(30~62 d/cm)。[结论]KW组合式外固定骨延长器操作简单,是用于治疗肢体短缩畸形和骨缺损的理想器械。  相似文献   

16.
改良Ilizarov技术结合有限手术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手术方法及器械改良、术后管理方法的改进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6年5月,根据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应用秦泗河改良的外固定矫形器,遵循Ilizarov穿针固定的基本原则,共手术治疗马蹄内翻足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10~25岁,平均17岁。病因:腓总神经损伤2例,腰椎管内肿瘤1例,硬脊膜膨出5例,小儿麻痹后遗症11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13例。术前用足掌的前外缘负重行走者11例,用足的外缘或足背外侧负重者21例。根据马蹄内翻足畸形程度、性质和患者年龄,确定实施有限矫形手术的方法和外固定矫形器治疗。本组7例同期实施有限的软组织松解术,25例同期实施了有限的截骨术和跗骨间关节融合术,9例合并踝关节内外翻肌力明显失衡者,同期行足部肌腱转移的肌力平衡术。然后安装外固定矫形器。术后按作者制定的管理程序,7d开始旋转相应的螺纹牵拉杆,对器械进行三维空间的缓慢调整,先矫正前足内收和后足内翻,后矫正足下垂畸形,直至达到矫形要求的标准。在矫形的过程中定期进行X线检测,以防止发生踝关节前后移位,治疗期间允许患足负重行走。术后平均牵伸42d,拆外固定器后患足再上石膏固定适当时间。[结论]3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其中26例为来院复查。随访时间1年~3年1个月,平均1年5个月。畸形均获满意矫正,足持重行走功能良好,患者满意。本组无1例发生严重针道感染和切口感染,未并发踝关节脱位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改良Ilizarov技术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手术创伤小、安全,治疗效果提高,配合有限矫形手术,能够矫正传统矫形手术难以治疗的严重足畸形,缩短治疗周期,避免了严重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外融合联合骑缝钉内固定术治疗脑瘫性外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8月~2015年8月本科采用骑缝钉技术行关节外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脑瘫性外翻足畸形68例(104足),并根据畸形的程度给予相应的软组织重建手术,包括腓骨肌延长术、跟腱延长术。[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平均随访2年8个月,所有患儿骨性愈合并且畸形没有复发,行走步态改善。3例出现骑缝钉松动、退钉,2例骑缝钉断裂,但没有出现延迟愈合、假关节形成,也没有出现行走时疼痛。[结论]采用骑缝钉技术行关节外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脑瘫性外翻足畸形疗效确切,目前本研究仅为中短期疗效,还需要长期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8.
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青少年重度马蹄内翻足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 :探索青少年重度马蹄内翻足的治疗方法。方法 :应用足踝部有限软组织松解 ,结合术后外固定器缓慢牵伸松解关节挛缩 ,以及二期关节融合与肌力平衡手术治疗青少年重度马蹄内翻足 10例 (16足 )。结果 :16足均获得满意的畸形矫正及足底持重 ,3例遗有轻度前足内收。结论 :应用Ilizarov技术结合有限的手术治疗 ,可获得青少年重度马蹄内翻足的良好畸形矫正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探讨在矫治膝关节畸形中,矫形支具与Ilizarov外固定器结合方法、优点与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5月~ 2012年12月本科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矫形支具治疗膝关节畸形患者36例36膝,其中男23例,女13例,左20例,右16例;年龄6~56岁,平均28岁;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膝反屈畸形17例,术中行腘绳肌紧缩后临时用组合式外固定器固定于屈膝20°位,术后2周拆除股骨外固定做大腿支具并用螺纹牵伸杆跨膝关节继续固定;小腿延长致膝关节屈曲畸形10例,直接做大腿支具跨膝关节固定,后侧用螺纹牵伸杆连接,可逐渐矫正屈膝畸形;膝内翻畸形合并外侧副韧带松弛8例,行胫骨截骨矫形,同期行外侧副韧带重建并用组合式外固定器固定膝关节,术后2周拆除股骨外固定改为大腿支具并用螺纹牵伸杆跨膝关节继续固定;血管瘤致屈膝畸形1例,采用股骨外固定器结合小腿支具牵拉矫正屈膝畸形.[结果] 36例患者中,32例获得8~60个月随访,平均19个月,所有膝关节畸形均获满意矫正,下肢负重力线恢复满意,截骨端愈合时间60 ~ 150 d,平均120 d;外固定针道感染5例,经局部换药处理好转;采用HS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优18膝,良10膝,可4膝,优良率为87.5%.[结论]遵循Ilizarov技术原理,采用Ilizarov外固定器联合矫形支具的方法治疗合并有软组织因素的复杂膝关节畸形,可以获得满意的矫形结果及良好的膝关节功能;具有创伤小、固定灵活、制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组织牵伸结合有限截骨矫治成年人下肢外伤后严重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临床问题。方法 2004年6月至2009年2月共治疗17例成人足外伤后严重的马蹄内翻足畸形。Dimeglio分型:Ⅲ型,严重畸形13足;Ⅳ型,畸形非常严重4足。牵伸矫形器由胫骨外固定器和特殊形状的足部外固定器构成,在畸形状态能适应牵伸器顺利安装情况下,仅选择距下关节融合。如果畸形超出牵伸支架的可调空间,选择有限截骨三关节融合术,部分矫正足的内翻、内收畸形,至能顺利安装牵伸支架,残留的畸形通过牵伸逐渐矫正。结果治疗结束时所有病例的马蹄内翻足畸形均得到完全矫正。14例随访半年至3年,平均11个月;5足轻度复发,马蹄畸形均未大于20°,仍能跖行;踝关节活动度部分有一定改善。根据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ICFSG)的评分系统:优3足,良9足,可2足,差0足。结论组织牵伸结合有限截骨矫治成年人下肢外伤后严重马蹄内翻足畸形,便于外固定器的安装,更好地预防畸形复发、减少牵伸的时间,发挥Ilizarov技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