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皮肤创伤是指在各种损伤因素如外科手术、外伤、高热、低温、化学物质和各类疾病等作用下,所造成的皮肤完整性的损害,同时伴随着皮肤和组织正常功能的破坏。创面愈合过程精密复杂,受多种细胞及生长因子的调控,大面积及难愈性创面的修复愈合一直是临床治疗上的难题。研究者们也从各个方面各种角度研究促进创面愈合的方法。中医药治疗各类皮肤创面历史悠久且疗效确切,随着现代医学对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单味中药及其活性成分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研究成为热点。  相似文献   

2.
自从1971年Folkman提出肿瘤生长依赖于新血管生成的理论以来,抗血管生成治疗已逐渐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和肿瘤治疗的新策略。中医药在治疗肿瘤及血管生成相关病证方面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中药活性成分抗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中药湿敷结合物理疗法促进伤口愈合6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感染性伤口和慢性炎症延期不愈伤口是临床护士常遇到的问题,为了减轻病人疼痛,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提高伤口愈合率,我科采用中药湿敷与物理疗法相结合的方法对62例患者伤口换药,结果62例患者伤口痊愈,无一例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黄连活性成分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黄连及其活性成分特别是小檗碱在体外细胞研究中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在抗肿瘤、抗糖尿病、抗菌抗炎、神经调节等几大方面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经过分析整理表明:进一步筛选小檗碱以外的黄连活性有效部位及如何提高小檗碱的生物利用度来充分发挥小檗碱的疗效将是今后黄连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抑制血管生成是肿瘤治疗一个重要策略,从治疗血管生成有关疾病的中药中进行有效成分的筛选可能将提高筛选成功机率,植物来源的小分子血管生成抑制剂的寻找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查找近5年来植物来源的抑制血管生成活性成分的相关文献,按照化合物结构类型进行分类,发现近年来植物来源的抑制血管生成的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萜类、生物碱、黄酮类和多酚类上,尤其是萜类化合物数量最多。以期为从植物中发现新的抑制血管生成活性成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人参活性成分包括人参皂苷类和非皂苷类,其在军事特殊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抗睡眠剥夺的研究;在特殊环境,如高原缺氧环境、作战应激环境、航天航空失重环境、对抗冷热应激、辐射损伤等情况下的应用研究等。人参活性物质具有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和加强机体适应性作用。其稳定的药性对于未来的军事医药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8.
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归纳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方法 检索近年来中药抗肿瘤实验研究方面的文献并进行总结.结果 多糖、生物碱、皂苷等多种中药活性成分均有抗肿瘤效应,其作用机制多样.结论 中药抗肿瘤具有疗效确切、毒性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对术后伤口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方法:选择腹部手术后病人238例,按随机、对照、单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方法(抗感染、能量支持、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定时换药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法治疗,组方以活血化瘀中药大黄、田七为主;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配合益气、行气或养血法治疗。观察两组伤口愈合时间、血液流变学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血液流变学中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液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等指标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纤维蛋白原降低,治疗组亦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活血化瘀法能改善术后患者的血液流变性,促进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10.
三七各部位单体皂苷成分研究进展与活性利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家明  崔秀明  曾江  朱琳  赵爱 《中药材》2007,30(12):1615-1618
本文对三七中各部位单体皂苷(达玛烷型四环三萜)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迄今已从三七的不同部位分离得到70余种单体皂苷成分,其中根部位41种,茎叶部位23种,果梗部位12种,果实及种子部位9种,花蕾部位13种,根茎(剪口)部位33种。本文还对三七单体皂苷的活性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杨娅楠  张芳  吴崇明 《中草药》2022,53(1):308-316
近年来,五加科药用植物由于其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保健功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对其药理作用的相关研究众多,但是揭示其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存在研究不够透彻、单体成分研究不足的现象,从而造成人们对其药理作用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缺乏系统性的认识.以五加科药用植物(中药),主要是人参、三七为中心,回顾其历代研究...  相似文献   

12.
13.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的质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干燥技术的现代化是中药发展的重要环节。冷冻干燥技术可较好地保持物料的原有形态及其中含有的营养物质,获得较高质量的干燥物。介绍了冷冻干燥技术的原理及发展,着重总结冷冻干燥技术在中药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冷冻干燥技术应用于中药加工的目的、影响因素,以及冷冻干燥对药材组织成分的影响,以期为中药冷冻干燥的系统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是一类与糖脂代谢、胰岛素敏感性有关的核转录因子,激活PPARs靶标可以治疗由胰岛素抵抗引起的2型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中药治疗胰岛素抵抗具有多层次且持久温和的优点,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多种中药活性成分被证明能够通过激活PPARs靶点改善胰岛素抵抗,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该文概述了胰岛素抵抗与PPARs的病理机制,总结了以PPARs为靶标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中药活性成分,为开发中药新药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徐世一  刘秀波  陆佳欣  张占平  阎雪莹  马伟 《中草药》2022,53(23):7613-7623
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一直是现代医学面临的难点问题。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厚的经验,不同中药的抗肿瘤机制也不尽相同。中医认为肿瘤即为“邪”,中医药抗肿瘤的主要思路就是“补气扶正”,黄芪被称为“补气诸药之最”,是肿瘤方剂中的常用药材。现代研究也证实了黄芪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其抗肿瘤有效成分主要有多糖、黄酮及皂苷类等成分。除此之外,黄芪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以起到增效减毒、增敏和逆转多药耐药等作用。黄芪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影响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与新血管生成、抑制炎症反应和逆转多药耐药性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黄芪多糖、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和黄芪甲苷IV等主要成分有着极大的研究与开发价值。总结近年来黄芪在抗肿瘤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了黄芪活性成分的抗肿瘤作用和分子机制,为促进黄芪资源及其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并为抗肿瘤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甄思圆  刘扬  童元元  高曼  李海燕 《中草药》2022,53(16):5255-5264
目的 了解全球植物药高价值专利布局现状和趋势,总结专利组合的类型,并分析典型案例,为植物药领域高价值专利的培育策略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以Patsnap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源进行检索,筛选国际植物药高价值专利,对专利的地域分布、适应症分布、申请人类型以及高价值类型进行分析,挖掘高价值专利组合,并深入分析专利组合策略。结果 共检索到446 445条专利,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4 852条高价值专利,50%为转让专利,申请人类型以企业为主,高价值专利分布在50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皮肤病、代谢疾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是研究热点,大麻专利数量最多,专利数量排名前10的包含5种常见中药(人参、银杏、姜黄、丹参、甘草)。初步整理出400余个专利组合,总结出核心技术保护、占据先发优势、对抗行业竞争对手3种专利组合模式。结论 在植物药领域,应坚持以市场为驱动导向,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育高价值专利,并以单个专利为基础,综合考虑市场现状、竞争对手运行策略以及产品需求等因素,选择恰当的专利组合策略,构建植物药高价值专利组合,完善专利保护体系,促进植物药领域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适用于苦味中药的苦度定量方法。方法 采用经典人群口感评价法,以盐酸小檗碱为参比苦味物质,以不同浓度的23种苦味中药饮片水煎液为载体,采用"最小极限法"预测中药饮片的苦味阈值浓度(bitterness threshold concentration,BTC),并在此基础上计算苦味中药的分子苦度当量(equivalent molecular bitterness,EMB)和分子苦度当量指数(EMB-index,EMBI),进而实现对中药饮片的苦度定量测定;此外,以不同浓度的黄连和苦参水煎液为载体,对建立方法的重现性进行验证。结果 建立了感知到苦味的人数比例与苦味中药饮片水煎液浓度的对数模型和威布尔模型,由拟合方程的R2P值可知威布尔模型优于对数模型,由威布尔模型的拟合方程计算出中药饮片的BTC,进而测得了23种苦味中药饮片的EMB和EMBI;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测得的黄连和苦参的EMB以及EMBI的RSD值均小于20%,重现性相对良好。结论 采用经典人群口感评价法预测出了23种中药饮片的EMB和EMBI,建立了苦味中药的苦度定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简称“新冠后”)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患者与正常受试者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探讨新冠后CFS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之间的分子机制,并预测调控关键基因的潜在中药,为治疗新冠后CFS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使用R语言4.2.1中的“Seurat”包处理新冠后CFS患者与正常受试者的外周血单细胞测序数据,“CellChat”包进行细胞通讯分析,“scMetabolism”包评估细胞代谢特征,综合5种算法(AddModuleScore、AUCell、UCell、singscore和ssGSEA)计算新冠后CFS患者与正常受试者中5种免疫细胞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评分,并比较两者间的差异。使用“scCODE”包鉴定各类免疫细胞在正常受试者与新冠后CFS患者之间的差异表达(differential expression,DE)基因。Upset图分析得到新冠后CFS炎症反应相关基因(inflammatory response related genes,IRGs)、氧化应激相关基因(oxidative stress related genes,OSRGs)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apoptosis related genes,ARGs)。使用“ClusterProfiler”包分别对IRGs、OSRGs、ARGs进行基因本体生物学过程(gene ontology biological process,GOBP)富集分析。基于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IRGs-OSRGs-ARGs”分子交互复杂网络,使用cytoHubba插件筛选关键基因。利用COREMINE数据库预测调控关键基因的中药,并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统计中药的性味归经、药物功效分类。结果 共鉴定出5种免疫细胞,分别为B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NK细胞和单核细胞。相比于正常受试者,新冠后CFS患者的细胞通讯更为丰富且强度更大,两者之间并无明显差异的细胞代谢特征。新冠后CFS患者中各类免疫细胞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评分普遍高于正常受试者。共得到33个IRGs、17个OSRGs和54个ARGs。“IRGs-OSRGs-ARGs”分子交互网络显示,IRGs、OSRGs和ARGs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最后鉴定出8个关键基因。干预中药药性以寒为主,温、平次之;药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以肝、脾、肺为主;功效分类以补虚药(甘草、人参等)、清热药(黄芩、鱼腥草等)、活血化瘀药(郁金、丹参等)为主。结论 新冠后CFS患者存在异常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状态,且三者之间密切关联。8个关键基因(TNFBCL2CTNNB1CXCL8IFNGHIF1AMCL1CYCS)可能是新冠后CFS的潜在治疗靶标。临床治疗新冠后CFS应注重补虚药、清热药及活血化瘀等药物的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w AMD)的氧化应激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及靶向中药,以期为wAM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从GEO数据库中筛选数据集,利用R软件limma包筛选差异基因,从Genecard数据库筛选氧化应激差异基因,并利用韦恩图得到共有基因。应用Metascape对氧化应激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并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再通过Cytoscape软件筛选出wAMD中氧化应激的关键(Hub)基因。采用GSE103060数据集验证Hub基因的差异表达。利用Coremine Medical预测靶向中药。结果 经筛选共得到差异表达基因1 874个,其中上调基因747个,下调基因1 127个。KEGG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外基...  相似文献   

20.
黎晓星  杨莹  李群  杨赏赏  周鑫伟  周颖  张家春 《中草药》2024,55(8):2820-2827
白及Bletillae Rhizoma为兰科多年生植物白及的干燥块茎,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我国许多省份加大了对白及的人工种植,而人工种植白及的品质是我国白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白及的品质主要由白及多糖、白及苷、总酚等有效成分决定。通过对白及块茎中白及多糖、白及苷、总酚在不同省份、种植年限、年龄的分布特征进行综述,讨论白及块茎中主要有效成分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白及地上部分和须根的药用潜力,及对白及地上部分、块茎、须根下一步在品质、种植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展望,为白及地上部分、块茎、须根的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