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合并尿路感染(UTI)患儿的菌群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特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对2011年1~12月住院的97例NS合并UTI患儿(初发53例,复发44例)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药敏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NS患儿合并UTI的发生率为36.5%,其中NS复发患儿UTI的发生率高于初发者(44.0% vs 31.9%,P<0.05),临床表现以无症状菌尿为主。病原菌分析示肠球菌比例最高(50.5%),其中屎肠球菌29.4%,粪肠球菌21.1%。其次为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15.6%)、肺炎克雷伯菌(14.7%)。肠球菌对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的敏感性较高,对四环素、莫西沙星耐药率高;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多重耐药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72%和17%(P<0.05)。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丁胺卡那霉素、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革兰阴性菌的检出率为25%,产ESBLs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为100%,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及头孢曲松几乎无敏感性。结论:复发NS患儿较初发者更易发生UTI;肠球菌已成为NS患儿合并UTI的主要致病菌,且耐药现象严重,其中屎肠球菌多呈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2.
刘妍  张碧丽  王文红  张瑄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7):1337-1339,134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并尿路感染(UTI)患儿的常见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现状,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 - 2011年住院治疗的124例尿培养阳性PNS并UTI患儿的致病菌分布情况,并对常见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以观察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并分析PNS易并UTI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无症状UTI的PNS患儿占70.2%.革兰阴性杆菌是PNS并UTI的主要致病菌,占61.6%,其中大肠埃希菌占43.3%;革兰阳性球菌占34.8%,其中粪肠球菌占19.5%;真菌占3.0%.大肠埃希菌对羟苄西林耐药率最高,为88.7%,而对添加了克拉维酸钾的羟氨苄西林耐药率明显降低(34.2%);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中,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噻吩的耐药率均很高(>50%),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的耐药率明显低于其他头孢类抗生素(P<0.01);大肠埃希菌对呋喃妥因、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10%).粪肠球菌对利福平耐药率高(82.1%),对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约率低(<10%).低清蛋白血症、低IgG血症、大量蛋白尿、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升高可能是导致PNS患儿易发生UTI的因素.结论 PNS患儿由于多方面因素易并UTI.无症状UTI的PNS患儿占相当高的比例.大肠埃希菌是其主要致病菌,但肠球菌感染的比例相对增高,这些致病菌耐药性高,且大部分呈多重耐药,故应对此类患儿积极行尿培养检查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肺炎链球菌(SP)流行特点及空气污染物对SP流行特征的影响。方法实时记录苏州市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空气质量检测数据,并收集同时期苏州地区6 653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析SP检出情况及苏州地区空气污染物PM2.5、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臭氧(O3)水平与SP流行的相关性。结果6 653例患儿SP总检出率为9.94%(661/6 653例),2012年至2014年SP检出率分别为7.69%(183/2 381例)、10.87%(235/2 161例)、11.51%(243/2 111例)。≤1岁、〉1~3岁、〉3~〈7岁、≥7岁患儿SP检出率分别为7.11%(227/3 192例)、13.48%(244/1 810例)、13.76%(168/1 221例)、5.12%(22/430例),幼儿及学龄前儿童SP检出率明显高于婴儿及学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80,P〈0.001)。春、夏、秋、冬SP检出率分别为9.79%(173/1 768例)、7.66%(130/1 697例)、11.76%(187/1 590例)、10.70%(171/1 598例),夏季患儿SP检出率最低(χ2=4.897、15.839、9.165,均P〈0.05)。调查期间空气污染物PM2.5、PM10、NO2、SO2、CO、O3浓度均处于波动状态,SP检出率与PM2.5、PM10、NO2、SO2浓度均呈正相关(r=0.650、0.586、0.680、0.467,均P〈0.005),而与CO、O3浓度相关性不明显(均P〉0.05)。结论SP为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检出率高,夏季检出率低,其检出率与空气污染物PM2.5、PM10、NO2、SO2水平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复发的相关因素及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入院诊断为PNS患儿的临床资料。随访患儿复发情况,分析影响患儿复发与频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效能评估。结果 纳入392例PNS患儿,男192例、女200例,中位年龄8.0(7.0~10.0)岁。392例患儿中复发266例(67.9%),复发患儿中频复发124例(4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发病年龄增大是PNS患儿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临床分型为肾炎型、尿蛋白转阴时间延长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回归方程:Logit(P)=–14.27–1.85×(发病年龄)+0.65×(临床分型)+1.71×(尿蛋白转阴时间),模型预测PNS患儿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95%CI:0.88~0.93)。依从性不良、家长PNS疾病了解情况差是PNS患儿频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初次复发时间延长是独立保护因素(P<0.05)。回归方程:Logit(P)=–0.52+0.54×(依...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单纯泌尿道感染(UTI)和肾病综合征(NS)合并UTI患儿的菌群、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的差异。方法收集单纯UTI与NS合并UTI患儿的临床资料和中段尿培养结果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4例单纯UTI患儿中,有症状者35例(79.55%);52例NS并发UTI患儿中,有症状者31例(59.6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4例单纯UTI患儿中培养出44株病原菌,52例NS并发UTI患儿中培养出53株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在单纯UTI和NS合并UTI中均为优势菌群,其分离率在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纯UTI患儿的球菌分离率(7/44,15.91%)低于NS合并UTI患儿(18/53,33.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UTI患儿与NS并发UTI患儿所分离的大肠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均较高。结论与单纯UTI患儿相比,NS并发UTI患儿的临床症状常不典型,以无症状菌尿为多见,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率高;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有上升趋势;提示在尿培养结果出来之前,应首选含酶抑制剂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并分析其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尿培养阳性的尿路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菌及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并将患儿分为单纯尿路感染组(29例)和复杂尿路感染组(79例),对比两组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结果共检出116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菌90株(77.59%),革兰阳性菌26株(22.41%)。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屎肠球菌为主要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最低,在10%左右;对呋喃妥因、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在20%左右;对三、四代头孢菌素及其含酶抑制剂耐药率在30%~4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革兰阳性菌。革兰阳性菌对链霉素、呋喃妥因耐药率在0~20%。单纯尿路感染组与复杂尿路感染组中的革兰阴性菌对常见抗生素耐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革兰阴性菌是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随着耐药情况的改变,可能需要改变经验性抗感染药物,呋喃妥因可以作为轻症患儿经验性应用的推荐,既往可能低估了单纯尿路感染病原耐药情况,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肾盂肾炎(APN)患儿的常见致病菌分布特点及耐药现状,并分析发生APN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264例APN患儿中173例尿培养阳性患儿的致病菌分布情况,并对常见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以观察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与同期住院的200例下尿路感染的患儿分别进行性别、年龄、血、尿指标比较,分析发生APN的危险因素。结果革兰阴性杆菌仍是APN的主要致病菌,占61.3%,其中大肠埃希菌占34.1%;革兰阳性球菌占38.7%,其中屎肠球菌占24.3%。大肠埃希菌对羟氨苄西林耐药率高(89.8%),而对添加了克拉维酸钾的羟氨苄西林的耐药率(47.5%)明显降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均明显低于同类抗生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0.03%)。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耐药率低(〈5%)。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患儿〈1岁、并泌尿系统基础疾病、血降钙素原(PCT)、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升高均为APN患儿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大肠埃希菌是APN的主要致病菌,但肠球菌感染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些致病菌耐药率高,应积极行尿培养检查以指导临床用药。对于〈1岁和/或并泌尿系统基础疾病及血PCT、尿β2-MG及NGAL明显升高的泌尿系统感染患儿,应尽早行进一步影像学检查以明确APN诊断。  相似文献   

8.
检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外周血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中Zeta链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免疫紊乱的影响及其在儿童PNS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7年11月至2010年5月住院和专科就诊的PNS患儿78例,分为初发组26例、复发组22例和缓解组30例,同时选取21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用三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和NK细胞中Zeta链的平均荧光强度(MFI)。结果 外周血T和NK细胞中Zeta链MFI在初发组和复发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缓解组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组间外周血T和NK细胞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缓解组与对照组、初发组与复发组间Zeta链MF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跟踪随访9例初发组和5例复发组患儿,其缓解时Zeta链水平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2例初发患儿缓解后复发时Zeta链水平再次下降。结论 Zeta链的表达在儿童PNS初发和复发中明显下降,缓解期恢复至正常水平。Zeta链可能参与了儿童PNS的初发和复发过程,或许可以作为监测病情和治疗评估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肾病综合征患儿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肾病综合征 (NS)患儿尿路感染 (UTI)的发病率、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8月住院治疗 2 8例细菌培养阳性NS患儿UTI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NS患儿UTI发生率为 33.7% ,其中 78.4 %为无症状菌尿症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占 94 .6 % ,其中大肠杆菌占 4 3.9% ,其他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等。第 3代头孢菌素、阿米卡星、喹诺酮类及其他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对绝大多数病原菌敏感 ,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抗生素已被大多数病原菌耐受。结论 革兰阴性菌仍是NS患儿UTI的主要病原菌 ,第 3代头孢菌素、阿米卡星、喹诺酮类等抗生素对绝大多数病原菌敏感 ,青霉素类抗生素无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发病机制中的意义及黄芪对PNS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5例PNS患儿(PNS组)和20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抽取所有研究对象5mL静脉血并提取PBMC,分别加入NF-κB刺激剂IL-1β、NF-κB抑制剂对甲苯磺酰-L-苯丙氨酸氯甲基酮(TPCK)及黄芪注射液。经培养后离心,留细胞沉渣提取核蛋白,采用ELISA检测其NF-κB活性。结果PNS组PBMC的NF-κB活性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在常规培养状态下黄芪明显降低PNS组NF-κB活性(P〈0.05),但不影响健康对照组NF-κB活性(P〉0.05)。经IL-1β刺激后,PNS组和健康对照组NF-κB活性均增高,黄芪可降低IL-1作用后的NF-κB活性(P〈0.05);经TPCK抑制后,PNS组和健康对照组NF-κB活性均降低,黄芪提高TPCK作用后的NF-κB活性(P〈0.05);黄芪对PNS组PBMC NF-κB活性的影响较健康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PNS患儿PBMC的NF-κB活性上调,黄芪降低PNS患儿PBMC的NF-κB活性,NF-κB可能是黄芪治疗PNS的作用环节之一,黄芪对PBMC的NF-κB信号途径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检测尿液中足细胞标志蛋白podocalyxin(PCX)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透射比浊法对175例儿童晨尿PCX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其中包括未经治疗的PNS患儿(活动期组)53例(单纯型肾病36例、肾炎型肾病17例)、PNS完全缓解期患儿(缓解组)56例(复发者42例,非复发者14例)、健康儿童66例(对照组)。测定53例PNS活动期患儿同期24 h尿蛋白的水平;绘制ROC曲线,确定尿PCX诊断PNS活动期及鉴别肾炎型肾病的最佳临界点。结果:活动期组与缓解组及对照组比较,尿PCX水平明显升高(P<0.01)。活动期组尿PCX水平与24 h尿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39,P<0.01)。活动期组患儿中,肾炎型肾病患儿较单纯型肾病患儿尿PCX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组中,复发者尿PCX水平较非复发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PCX诊断PNS活动期及肾炎型肾病的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5、0.784;诊断临界点分别为7.97 ng/mL、10.28 ng/mL,灵敏度分别为81.1%、94.1%,特异度分别为93.4%、52.8%。结论:利用PCX定量检测可动态观察尿足细胞的变化,对判断肾小球的损伤程度及疾病的活动情况、临床鉴别单纯型肾病与肾炎型肾病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儿童尿路感染病原菌10年变迁及耐药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近十年来小儿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变迁及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性。方法对1995年1月~2004年12月185例尿路感染患儿的尿液行细菌培养,采用VITE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菌株196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6.5%),大肠杆菌最多见(占51.0%),革兰阳性球菌占19.9%。比较前后5年革兰阳性菌检出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6,P=0.035)。常见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依次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巴唑、头孢哌酮/舒巴坦、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呋喃妥因、头孢他啶、头孢噻肟、诺氟沙星、头孢三嗪、阿莫西林/棒酸等,耐药率少于50%;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的耐药率超过50%。常见革兰阳性菌(肠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依次为万古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诺氟沙星、SMZco;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以及头孢唑啉的耐药率均在70%以上。比较前后5年常见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大肠杆菌对氨苄青霉素和头孢唑啉的耐药率分别为:78.8%vs93.8%(χ^2=4.605,P=0.032)和36.5%vs58.3%(χ^2=4.760,P=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尿路感染病原以革兰阴性菌占优势,但革兰阳性菌有增加趋势;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已不能作为小儿尿路感染的首选用药;及时监测病原菌变化及耐药趋势以指导临床用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儿童泌尿系感染(UTI)的临床特点、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本院2000年1月-2007年2月住院的UTI患儿临床资料和尿培养结果,结合几种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药敏试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本组确诊UTI的98例患儿中<1岁者29例(30%);无典型UTI阳性症状者19例(19.4%);泌尿系影像学检查异常者32例(32.7%);泌尿道畸形、输尿管狭窄或伴膀胱输尿管返流(VUR)者11例(11.2%)。尿标本共培养分离出病原菌10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4株(80.0%),革兰阳性菌17株(16.2%),真菌4株(3.8%)。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和葡萄球菌为主。55株大肠埃希菌中分离出33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60%)。氨苄西林、头孢唑啉等对革兰阴性菌严重耐药,辅以酶抑制剂(如舒巴坦或甲巯咪唑)后耐药率明显降低;三代头孢菌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性良好,而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呈现中等耐药;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耐药率最低。结论UTI患儿中小婴儿发病率较高,应高度警惕泌尿道畸形、输尿管狭窄或VUR等并发症的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危重型手足口病(HFMD)患儿脑脊液及血清中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11月徐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5例危重型HFMD患儿(临床分期3期)为研究对象(危重型组),选择同期感染科收治的经脑脊液等检查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25例普通型HFMD(普通型组)及25例重症HFMD(临床分期2期,重症组)患儿作为对照。测定3组患儿脑脊液及血清AQP-4表达的水平,并同时测定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去甲肾上腺素(NE)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分析其与AQP-4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危重型组血清AQP-4水平为(54.42±19.86) μg/L,显著高于重症组[(22.04±8.14) μg/L]及普通型组[(8.02±1.59) μg/L](F=36.684,P〈0.01),危重型组及重症组患儿治疗后复查血清AQP-4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前危重型组及重症组脑脊液AQP-4水平分别为(9.81±2.27) μg/L、(8.58±1.92) μg/L,显著高于普通型组[(6.56±1.79) μg/L](F=6.713, P〈0.05)。治疗后危重型组脑脊液AQP-4水平为(8.41±1.63) μg/L ,重症组脑脊液AQP-4水平为(7.14±1.69) μg/ L,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6.340、5.073,均P〈0.01)。3组患儿血清IL-6、NE、NSE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血清AQP-4水平呈正相关(r=0.734、0.810、0.729,均P〈0.01),且与脑脊液AQP-4水平呈正相关(r=0.299、0.431、0.363,均P〈0.05)。结论AQP-4参与了危重型HFMD的病理过程,血清AQP-4可作为临床判断HFMD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核因子(NF)-κB活性水平及IL-8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25例PNS患儿取静脉血5ml,分离PBMC,取3管:①管单纯培养(培养组),②管加入IL-1β刺激剂(IL-1β组),③管加入TPCK抑制剂(TPCK组)。各管培养后用ELISA法测核蛋白提取物NF-κB活性及培养上清液的IL-8浓度。并以2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结果PNS患儿和正常儿童IL-1β组NF-κB活性及IL-8浓度最高,TPCK组最低,培养组、IL-1β组及TPCK组3组间的NF-κB活性及IL-8含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NS患儿的NF-κB活性及IL-8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NS患儿NF-κB活性与IL-8含量呈直线正相关。结论NF-κB及IL-8可能在PNS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NF-κB与IL-8通过其网络调控作用促进PNS的发生发展;通过抑制NF-κB的升高可能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对儿童急性肾盂肾炎(APN)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诊断为初发的尿路感染(UTI)且年龄<3岁患儿的病例资料,以核素肾静态扫描(99mTc-DMSA)结果作为诊断APN的金标准,比较上尿路感染(APN)及下尿路感染(非APN)患儿血清PCT、CRP的水平,并绘制二者诊断APN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判断其诊断性能。结果:共65例UTI患儿纳入研究,其中APN 39例,下尿路感染者26例,前者的血清PCT、CRP水平显著高于后者(分别 3.08 ng/mL vs 0.37 ng/mL;6.25 mg/L vs 3.01 mg/L;均P<0.01)。血清PCT诊断APN的敏感性为84.6%,特异性为88.5%,曲线下面积为0.873(95%可信区间为0.781~0.965),最佳阈值为1.03 ng/mL;血清CRP诊断APN的敏感性为71.8%,特异性为69.2%,曲线下面积为0.735(95%可信区间为0.612~0.858),最佳阈值为3.91 mg/L。结论:PCT对儿童APN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有助于临床对APN的早期识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喘息综合征(PBPDWS)患儿的临床及肺功能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符合PBPDWS条件的患儿25例,另选取年龄一致、因喘息就诊的非BPD早产儿24例和足月儿26例作为对照组,对3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3组患儿围生期情况,出生1年内喘息发作的频率、患下呼吸道感染的例数、接受住院治疗的例数,出生1年时的潮气肺功能;PBPDWS组患儿因持续、反复呼吸道症状,在出生6~12个月行肺部CT检查,分析其肺部CT特点,并与出生时肺部CT比较。结果3组患儿出生1年时身高与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BPDWS组最低,非BPD早产儿组次之,足月儿组最高[(70.40±3.48) cm、(74.50±1.87) cm、(77.92±3.01) cm,P=0.000;(7.97±1.04) kg、(9.51±1.15) kg、(10.38±1.47) kg,P=0.000]。3组患儿出生1年内喘息发作的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389,P〈0.05),其中PBPDWS组最高,非BPD早产儿组次之,足月儿组最低[(7.4±1.8)次、(4.2±1.2)次、(3.4±0.6)次];出生1年内PBPDWS组下呼吸道感染18例,非BPD早产儿组9例,足月儿组3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05,P〈0.05);出生1年内PBPDWS组接受住院治疗16例,非BPD早产儿组7例,足月儿组2例,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60,P〈0.05)。3组患儿的肺功能指标:达峰时间比(tPF%tE)和达峰容积比(VPF%VE)2个反映阻塞功能障碍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PBPDWS组最低,非BPD组其次,足月儿组最高[(15.69±4.29)%、(20.63±1.90)%、(25.95±3.79)%;(19.13±3.16)%、(21.51±2.17)%、(28.02±4.84)%]。PBPDWS组患儿6~12个月时肺部CT主要表现:局限性肺气肿9例(36%),纤维条索影、网格状影和胸膜下三角形不透亮影20例(80%),支气管扩张6例(24%)(同一患儿病变非单一存在,常2、3种病变并存)。结论PBPDWS患儿生长发育迟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高,潮气肺功能阻塞程度重,肺部CT具有特定的影像学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频复发或激素依赖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符合PNS频复发或激素依赖患儿为ACTH组,每月给予ACTH缓慢静滴 3~5 d,并逐渐激素减量至停药;以激素维持治疗PNS患儿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3、6和12个月两组激素剂量、复发次数、肾上腺皮质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 2010年9~12月ACTH组纳入14例,对照组纳入6例。①ACTH组12/14例均能顺利将激素减量至停药,无复发;2例因感染尿蛋白波动,感染控制后尿蛋白仍阳性,激素加量至尿蛋白转阴后减量,继续ACTH冲击,其中1例因感染后再次复发,停用ACTH改用他克莫司。ACTH组13例进入分析。②ACTH组治疗后3、6和12个月激素剂量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3、6和12个月激素剂量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TH组与对照组治疗后6、12个月激素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前ACTH组和对照组均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ACTH组13例在治疗3、6和12个月分别有9、11和13例肾上腺皮质功能恢复正常;对照组6例12个月治疗期间均表现为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④ACTH组观察到腰部皮疹和心率加快各1例。⑤ACTH组治疗后6、12个月身高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TH组治疗前后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6、12个月体重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ACTH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TH治疗PNS频复发或激素依赖患儿有一定疗效,可避免长期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运用一期手术及分期手术治疗重度尿道下裂(阴茎伸直后尿道开口位于阴茎根部、阴茎阴囊交接部及会阴部)手术效果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病历资料完善的重度尿道下裂患儿765例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一期手术组(650例)和分期手术组(115例)。分析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年龄、尿道缺损长度及术后尿道瘘、尿道憩室、尿道狭窄发生率差异。结果 一期手术组650例平均初次手术年龄29月龄(7~130月龄),尿道缺损长度均值为4.01 cm(2.00~8.00 cm);分期手术组115例平均初次手术年龄34月龄(8~156月龄),尿道缺损长度均值为4.33 cm(3.00~9.00 cm),两组患儿手术年龄和尿道缺损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0.5%(198/650),分期组为33.9%(39/11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4,P〉0.05)。一期组术后尿道瘘发生率为16.0%(104/650),分期组为31.3%(36/11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07,P〈0.05)。一期组术后尿道憩室发生率为14.0%(91/650),分期组为2.6%(3/11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64,P〈0.05)。一期组术后尿道狭窄发生率为7.5%(49/650),分期组为4.3%(5/11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6,P〉0.05)。结论 对于重度尿道下裂,一期手术和分期手术效果无明显差异,但是一期手术术后尿道瘘发生率较低,而分期手术术后尿道憩室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CO)患儿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28例急性CO中毒患儿(病例组)及20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并比较不同程度中毒患儿及迟发性脑病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患儿血清S-100β的差异。结果健康对照与病例组儿童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分别为(0.037±0.014)和(0.517±0.346)μg/L,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t=6.197P〈0.001);重度组与中度组、中度组与轻度组患儿S-100β相比,均有显著差异(t=5.381P〈0.001;t=3.067P〈0.01);迟发性脑病发生组与未发生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分别为(0.943±0.155)和(0.347±0.233)μg/L,二组比较差异显著(t=6.761P〈0.001)。结论检测急性CO中毒患儿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有助于评估急性期脑组织受损的严重程度及预测迟发性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