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背景:钩椎关节作为颈椎所特有的结构,其发生、发育、发展与颈椎的稳定性和活动度密切相关,也与颈椎病的发病密切关联,了解钩椎关节的发育特点对颈椎病的发病类型、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颈椎钩椎关节中钩突相关径线的测量,以发现其随年龄增长、椎序递增的变化规律。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收集不同年龄的颈椎影像学资料1 447例,根据年龄分为:<10岁、1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组,对钩椎关节中钩突长、高、宽、钩-横间距、钩突间距、钩突前脚间距和钩突后脚间距进行测量。结果与结论:(1)测量结果发现钩突相关结构部分存在着男女性别和左右侧别间的差异,钩突的长、高、宽随椎序的递增和年龄的增长总体呈缓慢递增趋势;钩突间距、钩突前脚间距、钩突后脚间距随椎序递增呈缓慢递增趋势,但在年龄增长中该三者间距变化不很显著;钩-横间距随椎序递增呈缓慢递增,但增龄变化不显著。(2)结果说明,颈椎钩椎关节中钩突相关结构存在着性别和侧别差异,并且随年龄增长和椎序增加整体呈缓慢递增趋势,掌握钩椎关节增龄特点和发育规律,可以为相关颈椎病的预防、诊断与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6~20岁青少年颈椎钩突的影像学扫描和三维重建,探讨钩突-横突孔间距的发育规律和增龄特征,为青少年颈椎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无外伤、神经症状和体征的青少年66例,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0.625~1.25 mm),范围C1~T1,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颈椎钩突-横突孔间距在性别与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发育总体随着年龄和椎序的增长呈递增趋势,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颈椎钩突-横突孔间距与椎动脉型、神经根型等颈椎病的发病率有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钩突作为钩椎关节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形态直接影响着颈椎的稳定性和发病率。 目的:通过影像学扫描和三维重建分析青少年颈椎钩突的形态特征及发育规律。 方法:选择无外伤、无神经症状和体征的6~20岁青少年66名,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0.625~1.25 mm),范围C1~T1,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青少年钩突基底长、宽和钩突高、间距从C1~C7均呈递增趋势,且随年龄增长也逐渐递增,但上述所有指标在左右侧别和性别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钩突倾角在各年龄段中均无明显规律,但变异度较大。表明利用影像资料的三维重建可反映出青少年颈椎钩突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发育特征,为颈椎病的诊断与临床应用提供详实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 颈椎关节突关节:是由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及上位椎骨的下关节突所形成的近似平面型的微动小关节,外面覆盖关节囊,但关节囊松弛,可以进行滑动,属滑膜关节,其关节囊位于关节的外侧,小关节作为脊柱后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节直接承受着脊柱前屈、后伸、压缩、牵拉、剪切、扭转等负荷,其作为运动枢纽,对维持脊柱稳定及正常生理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背景:国内外学者研究均证实关节突关节面的不对称性和关节突关节角的不对称性均可导致关节退变、关节滑脱及相应的病变,但目前的研究均集中于成人。已证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突关节的病变如小关节紊乱、绞锁等均是引起颈椎疼痛、失稳、滑脱、骨性关节炎及神经、血管受压甚至致瘫等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对于儿童关节突关节的相关研究则甚少。 目的:通过收集7-12岁儿童颈椎CT影像扫描数据,行三维重建并行颈椎关节突关节的形态测量与分析,以探索关节突关节形态发育特征及增龄变化规律,为临床儿童颈椎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二附属医院及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影像科行儿童颈椎多层螺旋CT扫描的影像资料99例,将原始以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在三维模型上行形态学测量。试验于2015-03-11经内蒙古医科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YKD2015049。 结果与结论:①儿童颈椎关节突关节面长总体随年龄的增长呈递增趋势,随椎序的增长呈递减趋势;②关节突关节面宽中上关节突关节面宽呈V型,下关节突关节面宽随椎序递增呈增大趋势;③关节突关节结间距总体呈“尖峰”状;④关节突关节冠状位角整体呈“V”型;⑤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呈倒“V”趋势;⑥提示7-12岁儿童颈椎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形态学特征不存在关节突的不对称性。 ORCID: 0000-0003-0209-0102(刘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钩突增生常导致颈椎病发生,无需内固定的钩椎关节切除术具有重要意义,但尚存诸多问题。目的:建立全颈椎(C0-T1)三维有限元模型,切除钩突不同范围后,探究颈椎关节突的应力变化特点和规律,为临床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0岁男性正常成人志愿者进行全颈椎螺旋CT轴位薄层扫描来获得原始数据,应用Mimics、Geomagic Studio、Hypermesh、Abaqus等软件技术建立C0-T1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在C5椎体上构建单侧钩突切除50%、100%和双侧钩突切除100%的3种模型组,然后加载相同力矩赋予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6种工况,以观测切除不同范围钩突后颈椎关节突关节在不同状态下的应力与位移变化。结果与结论:(1)通过构建全颈椎正常与切除钩突不同范围后的有限元模型,加载相同力矩后发现颈椎关节突的受力集中区由正常组的C6处上移至切除不同范围钩突组的C5处,得出关节突的受力随椎序增加呈现递增趋势;(2)...  相似文献   

6.
钩椎关节是颈椎所特有的关节,并作为从无到有的脊柱力学产物,与颈椎的稳定性、旋转运动等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退变、骨赘形成、钩突骨折等诸多变化导致压迫周围神经血管而出现相应的颈椎病症状,在临床治疗中往往需要围绕钩突进行相应治疗。如何探寻针对钩椎关节预防、治疗的最佳方案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但钩椎关节并不是所有动物均具备的。经文献查阅和基础研究表明灵长类动物中猕猴具备该结构,并且和人类颈椎最具有高度同源性。现拟围绕猕猴颈椎从解剖结构、生物力学、生理学、免疫学、伦理学等方面予以综述,以探究猕猴颈椎钩椎关节能否成为人类颈椎钩椎关节的最佳替代物。  相似文献   

7.
颈椎前路减压及内固定的解剖学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安全界限的解剖标志及适合国人的颈椎前路钢板螺钉设计参数。方法 :采用 17例完整成人颈部标本 (含C3~C7) ,对颈椎前路减压及钢板螺钉内固定设计的有关解剖学参数进行测量 ,包括颈长肌间距、横突孔间距、椎体矢状径及钩突与横突孔间距等。结果 :在C3~C7相应椎体 ,颈长肌内侧与横突孔之间有 7~ 9mm的距离 ;钩突内侧缘距横突孔 5mm ,钩突前脚距横突孔 4mm。从C3~C7,钩突前脚间距从 15 .4mm增大到 2 3 .2mm ,椎体矢状径为 14 .8~ 16 .3mm ,钩突前后径约 11mm。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的安全区域可以双侧钩突前角为解剖标志 ,在此之间手术比较安全。适合国人的颈椎前路钢板设计以宽度 16~ 17mm ,螺钉长度 12mm为合适。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薄层CT扫描和三维重建后测量,探索10~12岁儿童胸椎关节突关节角的形态特征和增龄变化规律,为临床胸椎关节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无骨质破坏、畸形、骨折、肿瘤等椎骨形态结构未发生改变及既往未行脊柱相关手术的10~12岁儿童30例,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0.625~1.25 mm),范围T_1~T_(12),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及统计分析。结果关节突矢状位角在侧别间相差均在10°以内,上关节突矢状位角在T_1、T_(11)、T_(12)间、下关节突矢状位角在T_3、T_4、T_9、T_(10)和T_(12)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突冠状位角在侧别间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关节突冠状位角总体呈"尖峰状"趋势,最大值位于T7~T9。上关节突水平位角侧别间仅在T2、T_4、T8、T_10和T_(12)间、下关节突水平位角则在T_7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关节突水平位角无论左右侧,其在上胸段走势平稳,下胸段则呈递减趋势,下关节突水平位角侧别间除个别椎序外,也总体呈递减趋势,二者均在T_(11)和T_(12)中出现负角。结论 10~12岁儿童胸椎关节突关节角(冠状位角、矢状位角和水平位角)可直观地反映胸椎关节突随年龄增长的发育规律,验证了胸椎关节突关节角从颈椎的近水平位逐渐到胸椎的近冠状位,再到腰椎的近矢状位这一发育规律,且关节突关节角左右侧基本对称,其角度差值均小于10°。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年来,颈椎关节突关节在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和外科治疗中逐渐被重视,但是目前关于成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解剖学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测量下颈椎关节突三维参数,为下颈椎经关节突螺钉导向器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颈椎CT检查人员100例,男50例,女50例,年龄20-50岁。经筛选每例图像均无颈椎椎管狭窄、颈椎椎间盘突出、明显的骨质增生、感染及肿瘤等病变。经过三维重建后,测量C3-7每个节段颈椎关节突关节矢状面上的倾斜角和矢状面下颈椎经关节突螺钉与关节突关节面的夹角。根据统计分析测量结果,利用CAD软件设计出下颈椎经关节突螺钉导向器。结果与结论:矢状面颈椎关节突关节面倾斜角以C5为中心呈U形分布,大小关系为C7>C6>C3>C4>C5;矢状面上经关节突螺钉角度大小关系为:C6/7>C5/6>C4/...  相似文献   

10.
背景:随着现代生活习惯的改变,使得颈椎病和颈椎相关疾病的发病愈来愈趋于低龄化,基于这一特征,探讨青少年颈椎钩突和椎体间的关系和规律特征,可为颈椎病的早期诊断与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目的:对青少年颈椎钩突与椎体和椎间孔间相关结构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无外伤、无神经症状和体征的6-20岁青少年66例,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范围C1-T1,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和后期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1)除钩突高与椎体中高无显著相关性外,钩突间距与椎体上横径、钩突基底宽与椎体上横径、钩突基底长与椎体上矢径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P0.05);(2)除椎间孔宽与钩突高以及椎间孔宽与钩突基底宽间无相关性外,钩突高与椎间孔高、钩突基底长与椎间孔高、钩突基底长与椎间孔宽、钩突基底宽与椎间孔高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P0.05);(3)结果说明,青少年颈椎钩椎关节中钩突与椎体和椎间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活动度的增加及脊柱的生长发育,钩突增生、外伤、骨折等因素均可压迫椎间孔内的脊神经从而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11.
脊柱颈段的年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临床应用提供脊柱颈段年龄性变化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观察并测量了颈椎干骨标本50套(G3-7)、脊柱颈段标本正中矢状切标本15例(30侧,其中童尸2例,青年5例,中老年8例)、脊柱颈段X线正侧位片320张、CT片50张,分年龄段作统计,对特例作摄影和绘图记录。结果 (1)青少年时期同一椎体的前后面接近平行,并基本等高。随着年龄增加,前面逐渐变斜,朝向前上,前高则逐渐缩短,特别以C4-C6椎为显著,而后面的高度和斜度无显著变化。(2)在老年侧位片上,对同一椎的前、后面分别作垂线,两线相夹的角度C5-6均超过4°,而两端各椎则为3°。(3)颈椎间盘的前高和后高均随年龄老化而降低,但前高降低的总量约为后高者的2倍。(4)钩突年青时呈尖棘状,随着年龄老化向后扩展,变成矢状位的嵴状,此嵴前后长度在上位椎可超过同椎椎体的正中矢状径。(5)骨赘多见于钩突和C4-6椎体前面的上下缘,也可见于关节突和钩椎关节的斜坡,椎体后面可偶见后纵韧带骨化所成的骨赘或骨刺,罕见与前面相当的上、下缘骨唇形成。结论 颈曲随年龄增加而减小,决定因素是椎体前份和椎间盘前份高度的持续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椎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性和关节突关节退变的关系。 方法 利用4度评估法,3位测评者对20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的轴向位CT图像上C3/4 ~ C6/7节段共160个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和退变程度进行单盲随机测评,并统计分析。 结果 20具颈椎标本在不同节段间的关节突关节矢状位不对称角度无显著性差异(F=0.55,P=0.65),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也无显著性差异(左侧:Z=3,P=0.646;右侧:Z=3,P=0.376),但C3/4和C4/5的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程度与同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的程度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C3/4:Z=8.567,P=0.014;C4/5:Z=2.000,P=0.025)。 结论 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性可能和关节突关节的退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颈椎(C4-C6)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钩突切除前后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根据健康志愿者的颈椎断层CT扫描序列图像,采用Mimics13.1和Solid Works2012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和造型,利用ANSYS15.0软件,对颈椎及周围组织赋予不同的材料属性,建立颈椎(C4-C6)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建立的模型上加载,模拟脊柱的前屈、后伸、左右侧曲、左右旋转6种工况下的生理活动,获取位移、应力等数值云图,并进行分析验证。在C5节段左侧钩突上分别切除钩突高度的25%、50%和60%,获得不同范围钩突切除时的左侧弯状态下颈椎各部位的位移、应力等数值云图,分析不同范围钩突切除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建立了三个椎体运动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高度模拟颈椎结构与材料特性,研究了不同范围钩突切除后,颈椎稳定性受到的影响。钩突切除高度的25%后的左侧弯状态与未切除时对比分析,位移云图变化不大,最大等效应力减小。钩突切除高度的50%、60%后的左侧弯状态下的位移继续增大,最大等效应力逐渐减小。结论切除钩突高度的25%时对颈椎稳定性影响不大,随着切除钩突范围的增加,颈椎的稳定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4.
背景:对于儿童脊柱损伤的外科治疗适应证及治疗方式等尚存在争议。 目的:通过利用薄层CT影像资料并三维重建后测量,分析6-11周岁儿童腰椎椎弓根的形态、发育规律和增龄特征。 方法:选取无脊柱外伤、畸形及神经症状的6-11周岁儿童60例,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0.625-1.25 mm),范围为T12至S1,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按不同节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椎管横径与矢径随年龄和椎序增加呈递增趋势。②椎弓根宽和高随年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椎弓根宽随椎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而椎弓根高则随椎序的增加则呈缓慢递减趋势,椎弓根高大于椎弓根宽。③钉道长随年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在腰椎处整体呈“波浪”型,且各椎间无显著性差异。④e角随椎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而f角则随椎序的增加则呈“波浪状”递减趋势。说明儿童腰椎椎管横径、矢径、椎弓根宽、高、钉道长、e角和f角与椎弓根螺钉置入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应用中应根据儿童椎弓根的特征选取最佳的治疗方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腰骶移行椎椎体及椎板的形态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腰骶移行椎椎体及椎板的形态学特点,为临床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91例腰骶移行椎椎体上面矢状径/横径,椎体前高/后高,上关节突关节面的矢状径、横径及其与正中矢状面夹角等进行测量.结果:腰骶移行椎椎体上面矢状径与横径比为0.64,前/后比为1.21.上关节突关节面高度,左(14.1±2.1)mm,右(13.9±1.5)mm;宽度,左(16.0±1.8)mm,右(16.2±1.5)mm;与正中矢状面夹角,左(56.3°±7.8°),右(55.9°±7.3°).结论:(1)腰骶移行椎椎体的形态与正常L5椎体形态相近,故在腰椎正侧位片及CT、MRI片难以根据其椎体形态学特点推断是否为移行椎,后路手术时很难根据椎板及棘突上关节突的形态特点来判断腰骶移行椎.(2)腰骶移行椎的下关节突明显小于上关节突,说明小关节突很少或几乎不向下传导应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导航技术用于指导颈椎病模型前路手术减压范围术中判定的可行性和防止椎动脉损伤的操作方法。方法:制备颈椎病的尸体骨赘模型12具,随机分为导航手术组和常规手术组,分别在计算机导航下和常规下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术前术后进行标本的三维CT扫描及重建。CT图像上测量数据,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前模型骨赘测量数据,两组无明显的差异。(2)椎体后缘骨赘切除比较,两组椎管矢状径恢复率和椎管面积恢复率有明显差异,椎体后缘手术范围偏差有显著差异;钩椎增生骨赘切除比较,两组神经根管面积恢复率和钩椎骨赘水平面切除率有显著差异;钩突切除效果比较,两组钩突切除边界的外缘至横突孔内缘的距离有显著差异。导航组骨减压效果优于常规组。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能够有效指导颈椎病模型前路骨减压范围,并防止椎动脉损伤,与常规手术相比导航手术操作范围更加准确、手术切除更加彻底,有很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颈椎钩突邻近结构薄层断面与MRI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阐明颈椎钩突在薄层断面和MRI断面图像上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为颈椎退行性疾病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方法选取5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CVH)数据集中C3-C7椎体上缘清楚显示钩突的薄层断面图像,观察并测量钩突与邻近的椎动脉和颈神经的位置关系,选择对应平面的MRI断面图像对照分析。结果CVH数据集的薄层断面清晰显示颈椎钩突及其周围结构,在断面上测量并得出钩突与颈神经、钩突与椎动脉的距离的平均值,MRI清楚显示颈椎钩突及其邻近结构。结论将CVH数据集中的颈椎钩突平面的薄层断面与对应的MRI图像进行对照研究,可为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提供形态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治疗寰枢椎不稳的脊髓受压改善率,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方法:寰枢椎不稳36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18例采用记忆合金颈椎夹钩治疗,B组18例采用Apofix椎板钩治疗,重建寰枢椎段矢状面图像测量并计算脊髓受压改善率。利用SPSS13.0软件包对测量的结果进行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标准置于0.05。结果:颈椎夹钩治疗组和Apofix治疗组两组脊髓受压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性意义(P>0.05)。结论: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组具有与Apofix椎板钩相当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椎间融合器作为植入物在下颈椎骨折脱位行颈椎前路手术后的早期稳定性。方法 统计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行单纯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均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锁定钛板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术后随访3~6个月,对比术前术后颈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分、术前术后植骨愈合后颈椎在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颈椎前凸角、椎体后缘移位情况)及水平位(椎体高度)的稳定性。结果术后神经功能评分优于术前,术后颈椎在冠状位稳定性略有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矢状位及水平位稳定性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植骨愈合前后,颈椎在冠状位及水平位稳定性稍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矢状位稳定性稍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体稳定性研究需从椎体矢状位、水平位及冠状位3个方向着眼。颈椎压缩性骨折或撕脱性骨折伴脱位患者可行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联合锁定钛板固定。椎间融合器在术后早期恢复中存在椎体下沉及矢状位移位问题,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临床上颈椎钩突关节增生经常是多节段存在,由于多间隙病变复杂,手术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临床医生发现,即使是采用微创前路椎间孔减压术治疗两节段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减压充分后也不一定都需要行椎间融合术。目的本文对两个节段的钩突进行部分切除后,研究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依据健康志愿者的影像学资料,采用Mimics13.1、Solid Works2012软件建立三维几何模型,ANSYS15.0软件进行网格划分和网格优化,赋值各类组织的材料属性,建立颈椎(C2-C7)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技术研究部分切除单侧两个钩突后对颈椎稳定性和邻近节段椎体应力的影响。结果采用文中所述切除方法进行左侧钩突部分切除后,当切除双节段(60+60模型)时,各个工况下的最大位移相对于前3种切除方式均有明显的增大,而且各个工况下的最大应力相对于前3种切除方式均有显著增大。结论随着切除节段的增多和切除范围的增大,节段之间的活动度增大,局部应力增大,给颈椎带来一定的影响,导致颈椎不稳,加速颈椎的退变。因此在制定手术方案时,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除非有明确的神经根、脊髓受压的指征,否则不可盲目扩大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