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表皮葡萄球菌serp2169基因敲除对其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 构建含有壮观霉素抗性基因(spc)的同源重组质粒pMAD- serp2169,电转入表皮葡萄球菌1457株,在42 ℃条件下振摇培养,利用蓝白斑和抗生素抗性筛选表皮葡萄球菌serp2169基因敲除突变株(SE1457-Δserp2169),通过检测OD600值观察其生长曲线的变化,同时检测其培养液的pH值,微量板半定量方法检测serp2169敲除突变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同源重组质粒pMAD- serp2169。经PCR扩增和测序验证获得了表皮葡萄球菌serp2169基因敲除突变株。serp2169突变株与野生株的生长曲线在平台期出现了差异,野生株有一个二次生长的过程,而突变株则没有。两株细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无显著差异。结论 表皮葡萄球菌serp2169基因可调控平台期细菌的生长,但对生物膜的形成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2型猪链球菌荚膜多糖基因簇中cps2D基因敲除株(Δcps2D),比较野毒株05ZYH33与敲除株Δcps2D基本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方法设计合成引物L1/L2、R1/R2、Spc1/Spc2,分别扩增cps2D基因上、下游同源臂L片段、R片段及Spc^(R)抗性基因S片段,将3个片段连接至pUC19线性载体上,构建敲除质粒pUC19::cps2D。将敲除质粒电转导入05ZYH33感受态细胞后,利用Spc^(R)抗性平板筛选敲除株,并通过组合PCR和RT-PCR进一步验证。比较野毒株05ZYH33和敲除株Δcps2D细菌生长特性、溶血活性、革兰染色、细菌链长、荚膜形态等方面的异同。结果L1/L2、R1/R2、Spc1/Spc2三组引物分别扩增出L(1030 bp)、R(1030 bp)以及S(1130 bp)基因片段;通过无缝克隆的方法成功构建出敲除质粒pUC19::cps2D;电转入感受态细胞后获得69个克隆,筛选出26个疑似敲除株;组合PCR以及RT-PCR筛选后获得cps2D基因敲除株Δcps2D;与野毒株05ZYH33相比,Δcps2D对数期生长变缓,链长显著变短,荚膜稀疏变薄。结论成功构建cps2D基因敲除株,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其调控荚膜合成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合成酶编码基因luxS对嗜水气单胞菌ATCC 7966生理特性及毒力因子的影响。方法利用同源重组原理,构建含有中间为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两侧为luxS基因上、下游同源序列片段的基因敲除质粒,将构建好的质粒转化大肠埃希氏菌SM 10(λpir)感受态细胞,利用接合法将质粒转入嗜水气单胞菌ATCC 7966,通过抗性筛选、PCR和DNA测序确认嗜水气单胞菌luxS基因缺失突变株。比较野生株ATCC 7966和luxS基因缺失突变株生长速度、AI-2合成、胞外蛋白酶合成及生物膜形成的差异。结果嗜水气单胞菌luxS基因缺失突变株ΔluxS构建成功。与野生株相比,突变株生长周期延长,基本丧失合成AI-2和胞外蛋白酶的能力;突变株生物膜形成能力降低,生长24h时生物膜形成能力为野生株的14.5%,36h时生物膜形成能力为野生株的60.0%,突变株生物膜形成速度明显比野生株缓慢,结构更为疏松。结论 luxS基因参与调控嗜水气单胞菌的生长、AI-2合成和毒力因子表达,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luxS基因在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性中发挥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qseC调控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和体内毒性的机制。方法通过分子生物手段敲除大肠杆菌菌株的qseC基因,然后实验分为两组,一组为大肠杆菌标准菌株K-12 MC1000菌株,一组为敲除qseC基因组的大肠杆菌K-12 MC1000菌株(MC1000ΔqseC),每组做6个平行验证。测定菌株的生长曲线,通过培养后使用酶标法检测每组菌株的生物膜量;提取每组大肠杆菌菌株的总RNA,将RNA反转录为cDNA设计引物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毒力机制。结果用鉴定引物对两菌株的克隆进行PCR验证,MC1000的扩增产物长度为1 100~1 200 bp,qseC基因敲除后的MC1000ΔqseC扩增结果为237 bp,与理论值相符,qseC基因敲除成功。MC1000和MC1000ΔqseC在LB培养基上的生长无明显差异。MC1000组的生物膜半定量OD值为1.12±0.02,而MC1000ΔqseC为0.59±0.03,与MC1000组菌株中的相关基因相比,MC1000ΔqseC组fim、hylA及Usp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qseC基因调控着大肠杆菌的生物膜形成,当敲除qseC后相关的毒力基因表达量降低,qseC调控大肠杆菌的毒力可能是通过调控fim、hylA及Usp的表达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以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Ⅰ型菌毛 fimH基因为靶位的真核表达质粒 ,并使其在小鼠肌肉中表达。 方法 应用PCR方法及基因重组技术 ,克隆了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标准菌株J96 fimH基因 ,并将fimH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免疫BALB/c小鼠 ,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 成功地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DNA3-fimH ,序列分析显示 ,fimH基因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一致 ,fimH蛋白在小鼠肌肉组织细胞内呈分散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Ⅰ型菌毛的fimH基因真核表达载体,为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核酸疫苗研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PCR扩增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fimH全基因序列,克隆至pMD19-T载体,PCR、酶切及测序鉴定后,将fimH基因片段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构建pcDNA3.0-fimH重组质粒,并进行PCR和酶切鉴定。结果 PCR扩增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fimH基因片段为910 bp;构建的pcDNA3.0-fimH重组质粒经BamHⅠ和XhoⅠ双酶切,产生1个与fimH基因PCR产物大小一致的小片段和1个不同于pcDNA3.0-fimH重组质粒的大片段,表明fimH基因已成功插入pcDNA3.0质粒中。结论成功构建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fimH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fimH。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大肠菌素受体蛋白CirA在大肠杆菌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大肠杆菌cirA基因缺失株,通过PCR和基因测序方法对缺失株进行验证。从生长特性、生化特性、抗生素敏感性、生物膜形成能力4个方面分析cirA基因对大肠杆菌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了大肠杆菌cirA基因缺失株,经PCR和测序鉴定无误。与野生型菌株相比,cirA基因缺失株生长特性和生化特性无明显差异,但其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增加,其生物膜形成能力下降近60%。结论 成功构建大肠杆菌cirA基因缺失株,该基因敲除能显著影响细菌的抗生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以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Ⅰ型菌毛编码基因fimH和fimC为目的基因的原核重组表达质粒,诱导其在E.coliBL-21中表达,并对其免疫原性进行分析。方法PCR法自UPEC标准菌株J96获取fimH和fimC基因,分别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将重组表达质粒转染感受态E.coliBL-21,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blot鉴定并纯化目的蛋白fimH和fimC蛋白,定量后免疫BALB/c小鼠,动态检测抗体产生水平。结果PCR法克隆出全长为903bp的fimH和720bp的fimC基因,构建的原核表达质粒pGEX-4T-2-fimH及pGEX-4T-2-fimC经诱导可分别表达出60KD和48KD左右的GST融合蛋白;蛋白经纯化后免疫动物能诱导产生高效价的IgG抗体。结论成功获取了UP-ECⅠ型菌毛基因fimH和fimC,所构建的原核表达质粒在BL-21中成功表达;fimH有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鼠伤寒沙门菌ydiU基因敲除株,并比较敲除株与野生株在不同生存压力条件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为进一步研究ydiU基因及其编码蛋白YdiU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以鼠伤寒沙门菌ATCC14028株作为母本PCR扩增含有ydiU基因上下游同源臂和氯霉素抗性片段的线性打靶基因,通过同源重组操作得到ydiU基因敲除株ATCC14028ΔydiU。分别测定敲除株与与野生株在营养限制、氧化应激、缺铁、高盐,高糖、低PH和吲哚等压力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并对两株细菌的生长特性进行比较。结果经PCR内、外侧鉴定及测序鉴定表明ydiU基因敲除株构建成功。敲除株和野生株在LB培养基中培养6h即对数生长期后期时平均A_(600)值分别为0.805和0.894,而在培养时间9h即平台期前期时检测平均值分别为1.022和1.220。两个生长关键期的细菌生长速度均表现为敲除株略为缓慢,但两株菌最终在平台期后期达到相同A值。在限制营养培养基(M9)中,敲除株增殖速度落后于野生株细菌,敲除株培养时间6h、9h和22h的平均A_(600)值分别为0.511、0.590和0.693,相同培养时间野生株平均值为0.595、0.719和0.845。以上数据表明在营养匮乏的生存压力下,ydiU基因对于细菌的生存和增殖具有关键作用。敲除株与野生株在培养基中活性氧增高、高糖、低PH、高吲哚浓度等压力下生长速度和状态也有不同,提示ydiU基因在细菌的各种压力应激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结论成功构建了ydiU基因敲除株ATCC14028ΔydiU,其在多种压力培养基中显示出与野生株不同的生长特性,为进一步探究YdiU蛋白的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荚膜多糖合成基因neuC与细菌唾液酸合成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同源重组基因敲除方法构建筛选2型猪链球菌(SS2)强毒株05ZYH33荚膜多糖组分唾液酸合成相关基因neuC的缺失突变株;系统比较分析突变体与野生株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小鼠和仔猪毒力试验分析neuC基因缺失对细菌毒力的影响。结果应用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显示,neuC基因在2株转化重组体中被壮观霉素抗性基因所替代,表明neuC基因敲除突变体构建成功;突变体△neuC与野生株在菌落形态、染色特性和溶血活性方面无明显差异;突变体与2型特异性抗血清的凝集反应显著减弱;电镜观察显示突变体表面荚膜结构较野生株荚膜显著变薄,直径20~55nm,但质地更致密;小鼠和仔猪毒力试验显示,突变体毒力显著减弱。结论neuC是SS2荚膜多糖合成的重要结构基因,与细菌唾液酸的转化利用密切相关;neuC基因可能藉其在唾液酸转化中的作用影响SS2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和细菌的侵袭致病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敲除伤寒沙门菌hns基因,分析其对伤寒沙门菌主要毒力基因转录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利用自杀质粒法与RED重组法敲除伤寒沙门菌hns基因;RED重组法先构建phoPQ基因缺失株(ΔphoPQ),再敲除hns基因(ΔphoPQ-hns);提取ΔphoPQ与ΔphoPQ-hns的总RNA,实时定量RT-PCR检测毒力基因hilA、invF、ssrB、ssaB、catB、pltB的mRNA水平,分析HNS对以上毒力基因的调控作用。结果 自杀质粒法与RED重组法均无法直接敲除伤寒沙门菌hns基因;伤寒沙门菌缺失phoPQ基因后,可成功敲除hns基因;ΔphoPQ-hns中毒力基因hilA、invF、ssrB、ssaB、catB和pltB的mRNA水平明显高于ΔphoPQ(均P<0.01)。结论 hns为伤寒沙门菌的毒力负向调控基因,可抑制伤寒沙门菌多个毒力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猪链球菌血清浑浊因子ofs基因在强致病性2型猪链球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同源重组基因敲除方法构建中间为壮观霉素抗性基因,两侧为ofs编码基因上、下游同源序列的基因敲除质粒,将构建好的质粒电转化入猪链球菌感受态,同源重组筛选ofs基因敲除突变株,通过组合PCR、Southern杂交和DNA测序对疑似突变株进行验证。生物学功能实验研究比较ofs突变株和野生株05ZYH33在革兰氏染色、菌落溶血活性、生长速率和毒力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组合PCR、Southern杂交和DNA测序结果均证实ofs基因敲除突变株05ZYH33Δofs构建成功,体外实验结果显示ofs基因缺失后菌株在革兰氏染色和菌落溶血活性及形态、生长速率等方面未发生改变,但小鼠毒力实验数据结果表明敲除突变株Δofs的毒力降低。结论猪链球菌2型ofs基因与细菌的毒力相关,本实验构建的突变株05ZYH33Δofs为进一步研究猪链球菌2型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检测5株1/2a血清型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并分析其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的携带情况,为进一步探究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影响因素及致病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依据96孔微孔板结晶紫染色方法对5株单增李斯特菌进行了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并用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形成情况。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5株菌进行了生物膜形成相关的12对基因(sigB,prfA,yneA,hpt,relA,flaA,recA,agrA,luxS,degU,motB,bapL)全长的扩增及测序分析,通过与GeneBank中已公布的单增标准菌株EGD-e序列比对确定基因变异情况。 结果 5株1/2a血清型单增李斯特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有所不同,结晶紫染色观察结果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较为一致。11种生物膜相关基因在5株单增李斯特菌中的检测结果全阳性,测序结果发现部分基因出现突变位点(多为同义突变,部分为非同义突变)。bapL基因在生物膜形成能力较低两株菌中为阳性,而在生物膜形成能力较高的两株菌中为阴性。结论 不同的1/2a血清型单增李斯特菌间生物膜形成能力有所差异,5株1/2a血清型单增李斯特菌bapL基因携带与其生物膜形成能力并不一致,11株生物膜相关基因中出现多处碱基位点及氨基酸变化等同义突变与非同义突变。  相似文献   

14.
革兰阴性细菌Ⅳ型菌毛的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革兰阴性杆菌是临床上能引起严重感染的重要菌群,其毒力因子之-Ⅳ型菌毛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关注。Ⅳ型菌毛分布于革兰阴性细菌的表面,由多基因编码各种结构性和功能性菌毛蛋白,在革兰阴性细菌的致病过程中发挥作用。Ⅳ型菌毛有重要的黏附功能,介导细菌和宿主上皮细胞的识别、接触;而且其特有的表面运动、帮助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及转化、噬菌转导和免疫调节等作用均构成了其独特且重要的毒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猪链球菌2型强毒株05ZYH33二元信号转导系统1094HK/1095RR的反应调节因子ciaR基因敲除突变株(ΔciaR),并研究ΔciaR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和结果基于同源重组原理筛选ciaR基因缺失株,PCR分析及Southern杂交结果均显示突变株构建成功。通过检测OD600值绘制生长曲线,发现突变株在37℃和40℃其OD600值均明显低于野生株;与40mmol/L过氧化氢共作用15min后涂板计数,突变株存活率明显低于野生株;不同pH值的培养基中培养,发现在pH5.0的酸性环境中突变株OD600值明显低于野生株;野生株与突变株对BALB/c小鼠攻毒(约1×109CFU/只),各10只,两组16h后均死亡9只。结论成功获得05ZYH33ciaR基因敲除突变株;发现删除ciaR基因会导致细菌的生长繁殖能力减弱,抗氧化应激能力下降,在酸性环境生长存活能力下降;但对小鼠毒力无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鼠伤寒沙门菌ydiU基因敲除株,并比较敲除株与野生株在不同生存压力条件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为进一步研究ydiU基因及其编码蛋白YdiU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以鼠伤寒沙门菌ATCC14028株作为母本PCR扩增含有ydiU基因上下游同源臂和氯霉素抗性片段的线性打靶基因,通过同源重组操作得到ydiU基因敲除株ATCC14028AydiUo分别测定敲除株与与野生株在营养限制、氧化应激、缺铁、高盐,高糖、低PH和阿嗥等压力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并对两株细菌的生长特性进行比较。结果经PCR内、外侧鉴定及测序鉴定表明ydiU基因敲除株构建成功。敲除株和野生株在LB培养基中培养6 h即对数生长期后期时平均A600值分别为0.805和0.894,而在培养时间9h即平台期前期时检测平均值分别为1.022和1.220。两个生长关键期的细菌生长速度均表现为敲除株略为缓慢,但两株菌最终在平台期后期达到相同A值。在限制营养培养基(M9)中,敲除株增殖速度落后于野生株细菌,敲除株培养时间6 h、9 h和22 h的平均Ago。值分别为0.511.0.590和0.693,相同培养时间野生株平均值为0.595.0.719和0.8450以上数据表明在营养匮乏的生存压力下,ydiU基因对于细菌的生存和增殖具有关键作用。敲除株与野生株在培养基中活性氧增高、高糖、低PH、高眄|喙浓度等压力下生长速度和状态也有不同,提示ydiU基因在细菌的各种压力应激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结论成功构建了ydiU基因敲除株ATCC14028AydiU,其在多种压力培养基中显示出与野生株不同的生长特性,为进一步探究YdiU蛋白的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并克隆人胃癌细胞eDNA文库中与三叶因子2(trefoil factor family 2,TFF2)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基因.方法:RT-PCR方法验证胃癌细胞存在TFF2mRNA表达:PCR法扩增TFF2基因,Not I与Sal I双酶切后定向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DEST32,构建TFF2的诱饵质粒;Western blot验证TFF2诱饵质粒在酵母细胞中相应融合蛋白的表达:将诱饵质粒和人胃癌-cDNA文库猎物质粒共同转化MaV203酵母感受态细胞,通过营养缺陷型培养基(ura、His)与x-gal进行3重筛选阳性克隆,提取阳性克隆质粒测序,应用蛋白质数据库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RT-PCR法证实胃癌细胞中存在TFF2mRNA表达;构建pDEST32-TFF2诱饵表达质粒成功:Western blot法证实诱饵质粒转化酵母细胞后正确表达TFF2-GAL4DBD融合蛋白: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胃癌细胞cDNA文库,共获得35个表达His、Ura及x-gal报告基因的阳性克隆,其中测序成功为16个克隆,包含12个已知蛋白基因与4个未知功能基因.结论:从胃癌细胞cDNA文库中筛选出多种TFF2相互作用蛋白基因,其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敲除多聚磷酸激酶(polyphosphate kinase,PPK)基因后对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逃避巨噬细胞免疫清除的影响.方法:通过同源重组的原理构建H.pylori PPK敲除菌株.提取PPK敲除菌株体内多聚磷酸盐,转化为ATP进行定量,并与野生型菌株内多聚磷酸盐水平进行比较.将PPK敲除菌株及野生型菌株分别与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共同培养,比较存活的H.pylori数量.结果:成功构建敲除PPK的H.pylori菌种.Western blot显示该菌无PPK蛋白表达.对敲除PPK的H.pylori菌株中的多聚磷酸盐定量结果显示,其内PP含量为0.46±0.25nmol Pi/mg Protein,显著低于G27野生菌种(175.33±21.22nmol Pi/mg Protein,P<0.01).将该菌株与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共同培养,2h时间点,G27及G27ΔPPK菌种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无显著差异;而在24h时间点,G27ΔPPK菌种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率显著低于野生型G27菌种,巨噬细胞内的BacLightkit染色结果显示,G27ΔPPK菌种在巨噬细胞内获得染色的活菌显著低于野生型G27菌种.结论:PPK是H.pylori合成多聚磷酸盐的关键酶.敲除该基因后,H.pylori合成多聚磷酸盐的能力显著下降,其逃避巨噬细胞清除的能力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hp0169基因的敲除突变株,研究其在Hp感染GES-1细胞中的作用。方法敲除质粒pSJHK为模板,通过同源重组双交换的方法构建hp0169基因敲除突变株(Δ0169),分析其与野生26695株的生长曲线及琼脂表面菌落扩散情况;通过FITC标记法检测两菌株对GES-1细胞的吸附率;以感染复数(MOI=200)构建Hp感染GES-1细胞体系,比较Δ0169突变株与野生株感染后致细胞凋亡及细胞活性变化的差异。结果通过质粒敲除、电击转化成功获得hp0169基因敲除突变株Δ0169。该突变株与野生菌株的生长曲线、琼脂表面菌落扩散情况基本一致,对GES-1细胞的吸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102,P0.05)。Δ0169突变株与野生株感染GES-1细胞活力分别为6h(0.74±9.56)%、(0.90±6.31)%,12h(0.53±7.89)%、(0.73±8.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74,-2.880,P0.05);野生组和突变组GES-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h(19.2±11.03)%、(20.4±8.67)%和12h(29.3±14.47)%、(28.6±10.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995,0.218,P0.05)。结论 Hp hp0169基因敲除后不影响其生长、运动以及对GES-1细胞的吸附,不影响细菌感染GES-1细胞致细胞凋亡的程度,但影响细菌感染致细胞活力下降的程度。这对研究Hp感染及致病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测过氧化氢酶家族部分成员不同状态下表达差异,从而推测其与马尔尼菲青霉致病的可能相关性。方法运用RT-PCR、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马尔尼菲青霉过氧化氢酶家族成员cpeA/Catp在双相转化和巨噬细胞吞噬前后基因和/或蛋白表达差异。结果cpeA基因在转化为酵母相后及在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表达水平上升。Catp蛋白酵母相表达水平较菌丝相升高(4.87±0.94∶1,P<0.05)。结论cpeA基因和/或Catp蛋白在致病态酵母相以及在巨噬细胞内的氧应激环境中表达升高,推测可能有助于马尔尼菲青霉的存活和致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