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目的 :分析采用ROI-C行颈前路单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融合器沉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总结采用ROI-C行单节段ACDF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83例患者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手术节段、吸烟史及骨密度检查结果。在术前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整体曲度(cervical alignment,CA)、融合节段角度(segmental angle,SA)、椎间隙前高度(anterior disc height,ADH)和椎间隙后高度(posterior disc height,PDH)。将随访的中立位颈椎侧位X线片与术后即刻比较,ADH或PDH丢失2mm判定为融合器沉降,分入沉降(subsidence)组(S组,22例),并记录沉降的部位;≤2mm分入未沉降(nonsubsidence)组(N组,61例)。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对以上参数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单节段ACDF术后ROI-C沉降的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进一步分组使用χ~2检验计算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LR)进行评价。结果 :单节段ACDF术后ROI-C沉降发生率为26.5%(22/83),其中陷入椎体前方终板者占63.6%(14/22)。S组、N组年龄分别为59.86±12.11岁、52.77±10.3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性别、吸烟史、手术节段和骨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S组术前的CA、SA、ADH分别为-0.800°±5.637°、0.432°±2.162°和3.768±1.210mm,N组分别为4.893°±5.718°、1.198°±1.826°和5.066±1.257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1和P0.001),两组的PD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CA和年龄是ROI-C沉降的危险因素(P=0.014和P=0.038)。根据术前CA情况将患者分为术前CA后凸(CA0°)和前凸(CA≥0°)组,根据术前年龄将患者分为60岁和≥60岁组,χ~2检验显示术前CA后凸和60岁以上病例ROI-C沉降概率分别比前凸和60岁以下病例高12.5倍和4.5倍(LR=12.529,P0.001;LR=4.454,P=0.030)。结论 :术前CA后凸和年龄60岁以上是单节段ACDF术后ROI-C沉降的危险因素。选择ROI-C行单节段ACDF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时应考虑这两项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rofile interbody fusion device, Zero-P)行单节段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CDF)后,胸1倾斜角(T1 Slope, T1S)与融合器沉降发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5年8月我院采用Zero-P置入治疗的49例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为33~68岁,平均(45.86±7.95)岁。在病人手术前后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 CL)、T1S、手术节段前凸角(segmental angle, SA)、颈椎矢状位垂直轴(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 cSVA)、手术节段高度(segmental height, SH);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评价临床效果。采用统计学分析各矢状位参数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以及融合器发生沉降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随访24~75个月,平均48.3个月。术后及末次随访的T1S、SA角度大小与VAS评分呈负相关,T1S、SA、CL角度大小与NDI呈负相关。融合器沉降的发生与术后NDI呈负相关。发生融合器沉降与未发生沉降病例的CL、T1S、S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术前T1S大小是融合器沉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OC分析截断值为18°(曲线下面积=0.787,敏感度=0.737,特异度=0.733,P=0.004),术前T1S≤18°的病人的融合器沉降率是T1S>18°的病人的7.7倍(P=0.001)。结论 应用Zero-P系统行单节段ACDF,术前T1S≤18°的病人术后发生融合器沉降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3.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1,36(9):897-900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cage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8-03诊治的120例单节段颈椎病,60例采用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zero-p组),60例采用颈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cage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现吞咽困难数,比较2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上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C_(2~7)颈椎曲度、病椎Cobb角、邻近椎体高度,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Eck植骨融合等级。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2年的随访。zero-p组手术时间较cage组短,术后出现吞咽困难数较cage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颈部及上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C_(2~7)颈椎曲度、病椎Cobb角、邻近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zero-p组C_(2~7)颈椎曲度、病椎Cobb角、邻近椎体高度较cage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Eck植骨融合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cage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疗效相当,而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时间较短,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较低,但维持椎间高度与颈椎曲度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PEEK融合器加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前路减压PEEK融合器加钢板内固定治疗20例颈椎病患者。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6个月。术后早期四肢运动功能恢复较好,感觉障碍恢复较慢;术前肌张力高者术后肌张力下降;患者肢体灵活性改善。骨性融合时间为10-15周,有2例出现塌陷,分别为2.4 mm与2.8 mm。JOA评分术前为6-11分,术后为12.2-13.4分。病变椎间隙高度术前为5.8-7.5mm,术后为7.8-9.6 mm。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51%-60%、20%-26%、14%-18%。按Robinson et al临床疗效分级:优15例,良3例,差2例。患者颈椎前凸术前为4.8°-6.3°,术后为16.8°-18.2°,末次随访时为14.6°-17.8°。结论颈前路减压PEEK融合器加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假关节及邻近节段的退变发生率较低,是治疗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40例接受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脊髓减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融合器植入、钉板系统内固定术,观察组应用ZeroP行椎间固定融合术。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比较手术前后颈椎Cobb角、JOA评分及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颈椎Cobb角、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时间短、疼痛轻、并发症少、且颈椎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7-07采用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结果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植骨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伤口感染、声音嘶哑及神经功能加重等并发症。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漏,2例出现吞咽不适,非手术治疗后均治愈。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JOA评分改善率评定综合疗效:优12例,良14例,可4例。结论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可靠,能够有效地恢复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评价前路减压、钛网及自锁定融合器联合重建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8月我院行前路减压、钛网与自锁定融合器联合重建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53~74岁,平均65.7±4.2岁。患者影像学上均表现为连续3个节段及以上的脊髓受压,且保守治疗无效。所有患者均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11例患者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JOA评分及Odom标准评价神经功能及临床效果。观察并记录手术的并发症、融合率、融合器下沉及手术后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钛网及融合器置入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13.0±12.5min;术中平均失血量123.0±9.4ml。平均随访时间23.2±2.3个月(12~41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颈椎生理曲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例患者均获得融合,平均融合时间6.4±0.7个月。无内固定失败,无浅表及深部感染。术后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1例(3.1%),经保守治疗7d后治愈。钛网沉降2例(6.2%),患者无临床症状;自锁定融合器无沉降。无吞咽困难及声音嘶哑。根据Odom标准,术后疗效优11例,良好17例,一般4例。结论:前路减压、钛网及自锁定融合器联合重建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能够有效恢复颈椎曲度,减少长钛板相关并发症,并获得满意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告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8月-2008年1月期间,采用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并获随访的28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具体方法为间隙减压+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取三面皮质自体髂骨或钛质网及椎间融合器(cage)填充切除病椎之松质骨置入,钢板固定。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并记录患者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术中无并发症,随访18月~72个月。术后18月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75.2%,其中优11例,占39.3%;良9例,占32.1%;中8例,占28.6%;结论采用该术式的颈前路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减压直接彻底,恢复和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和病变节段椎间高度,坚强固定达到即刻稳定,疗效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0.
11.
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11例病变累及3个以上椎间隙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钛网内充填减压椎体松质骨植骨融合,单间隙减压采用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并行带锁钢板固定。结果11例均获随访,平均15个月,植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合。术后恢复的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及螺钉折断、椎间融合器滑脱、植骨不融合等并发症。手术时间150min(120~240min),JOA评分由平均术前8.3分上升至术后13分。结论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及带锁钢板内固定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颈前路减压Zero-p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前路减压Zero-p融合器手术治疗的24例单间隙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1 a的JOA评分、SF-36评分、NDI评分、椎间隙高度及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随访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2例,中度和重度吞咽困难各1例。随访期间,患者均获椎间骨性融合,未发生Zero-p融合器松动、滑脱或断裂,椎体未出现继发性骨折。结论 Zero-p融合器技术治疗单间隙颈椎病,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4.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40例患者,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7~68岁,平均53岁。病程3个月~9年,平均13个月。术前检查包括颈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位X线片和MRI检查。手术前后进行JOA评分。16例单节段椎间隙病变者行环锯减压,22例双节段椎间隙病变者和2例三节段椎间隙病变者行椎体次全切除,所有病例行髂骨植骨融合加Zephir钛板固定。结果36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6年1个月(4年10个月~7年9个月)。手术有效率为91.7%(33/36),手术优良率为77.8%〈28/36)。术前JOA评分4~13分,平均为7.9分,术后末次JOA评分6~16分,平均为13.5分。神经功能平均改善率为76.3%。36例术后X线片示植骨在术后12~18周获得骨性融合,植骨融合率100%,术后颈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内植物位置良好,无钛板和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并发症5例:取骨区局部疼痛3例,术后3个月消失;股前外侧麻木1例,术后1个月恢复;脑脊液漏并感染1例。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积极处理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取得优良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摘要】 目的:对比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ROI-C在颈椎病前路手术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1月我科采用桥形锁定椎间融合器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患者共104例。其中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组(A组)患者46例,共89个节段,作为观察组;应用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组(B组)患者58例,共106个节段,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动力位X线片,CT冠矢状重建,MRI检查,术后3d摄片复查,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定期随访,行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片复查,选择性复查CT及MRI,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术前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椎间高度、融合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方面有无差异。结果: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8个月。A组手术时间(一个节段73.2±8.1min,两个节段127.4±13.4min,三个节段152.7±19.4min)及术中出血量(1个节段62.3±20.2ml,2个节段83.2±32.4ml,3个节段 110.5±54.3ml)均明显低于B组(手术时间:一个节段84.3±7.2min,两个节段147.6±13.1min,三个节段184.1±21.3min;术中出血量:1个节段100.2±22.1ml,2个节段128.3±35.3ml,3个节段190.6±57.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JOA评分分别为9.49±0.83分和12.45±1.00分,B组分别为9.21±1.00分和12.04±0.89分,两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2.94±0.56分和1.24±0.44分,B组分别为2.88±0.54分和1.26±0.43分,两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及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术后Cobb角分别为20.35°±7.12°和26.82°±6.13°,B组分别为18.34°±7.32°和25.32°±8.91°,两组术后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83±1.02mm和8.47±1.83mm,B组分别为5.54±1.82mm和8.03±2.43mm,两组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6.52%,46例患者中仅有3例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且症状在1个月内逐渐缓解;B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34.48%,58例患者中,轻度吞咽困难13例,中度吞咽困难7例。A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A组45例融合,融合率为97.8%;B组55例融合,融合率为94.8%;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未融合病例,至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改善明显,无相关不适。两组患者均无气管、食管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能有效地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可以获得满意的融合率,且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周围组织损伤较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等优点,有望替代cage联合钛板固定应用于治疗颈椎病的前路融合手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2118-2122
[目的]比较分析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前路不同减压植骨融合术式的临床疗效,探讨如何选择多节段颈椎病的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2013年1月采用颈前路不同减压术式治疗的85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三组:长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A组25例,多平面椎间隙减压B组30例,椎体次全切除结合椎间隙减压C组30例,比较分析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的JOA评分改善优良率、颈椎曲度Cobb角、融合率及并发症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2年随访,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58.80±28.55)min,(164.67±24.24)min,(142.5±26.51)min]C组与A、B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64.86±84.80)ml,(203.33±83.34)ml,(211.67±76.21)ml]A组与B、C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改善优良率和并发症率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3组分别为60%,83.33%,90%),A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颈椎Cobb角增加值[分别为(5.48±2.63)°,(9.43±3.85)°,(8.76±2.71)°]A组与B、C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颈椎前路三种不同减压植骨融合术式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在改善神经功能上没有明显区别,但是混合式减压植骨融合术后融合率最高,多椎间隙减压和混合减压植骨融合术后颈椎曲度恢复优于长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型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zero profile anterior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cage,ACIFC)单独应用于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微创小切口治疗的手术特点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43例中老年单节段CSM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横行小切口,椎间盘髓核摘除、减压、ACIFC单独置入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分析手术特点,对比手术前后、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VAS和JOA评分)及影像学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Cobb角变化,判断椎间稳定性及椎间融合率.[结果]手术时间(55±10) min;术中失血(35±10) ml.住院时间(5.2±1.2)d,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2.3%.术后随访(18.5±4.5)个月(13 ~26个月),43例患者术前VAS评分(6.5±1.5)分,JOA评分9.2±1.7分,末次随访VAS评分(1.2±0.8)分,JOA评分(15.6±1.8)分,JOA评分术后:优23例,良15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90.7%.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和Cobb角明显改善(P<0.01),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无明显间隙高度和角度丢失(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融合器及内固定螺钉松动、移位,末次随访颈椎过屈、过伸位X线片判断椎间稳定率100%,X线片判断椎间融合率65.1% (28/43).[结论]ACIFC单独应用于单节段CSM微创小切口治疗的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低,住院时间短,达到微创化手术效果,可有效改善和维持颈椎的病变节段生理曲度和椎间隙高度,有良好的力学稳定性能,临床近期疗效满意.中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评估. 相似文献
19.
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或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cage)或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First Quarter 2011)、ScienceDirect、OVID、SpringerLink、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7个数据库(时间截至2011年6月),手工检索Spine、Euro Spine、JBJS、中华骨科、中国脊柱脊髓等相关杂志,纳入关于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或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RCT研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利用RevMan5.1.1(下载于Cochrane Library)进行Meta分析。选取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融合率、优良率、取骨处疼痛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经过筛选,11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1139个病例。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等级均较高(A级10个,B级1个)。Meta分析结果显示:颈椎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组与自体骨植骨融合组比较,前者平均术中失血量少于后者[MD=-8.42,95%CI(-15.59,-1.25),P=0.02],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后者[MD=-0.31,95%CI(-0.62,-0.01),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后者[OR=0.56,95%CI(0.37,0.83),P=0.004],取骨处疼痛二者间存在统计学差异[OR=0.06,95%CI(0.01,0.27),P=0.0002];平均手术时间[MD=-14.55,95%CI(-30.79,1.69),P=0.08]、融合率[OR=1.44,95%CI(0.70,2.96),P=0.32]、优良率[OR=1.39,95%CI(0.92,2.09),P=0.12],两种融合方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椎间融合器(Cage)与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应用cage行椎间融合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尤其是取骨处疼痛的发生,并且在平均手术时间、融合率、优良率等方面与自体骨植骨融合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20.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1976年4月~1993年8月共做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150例,发生24例(26次)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分为七类:(1)脊髓损伤8例,其中颈椎过伸性损伤2例,明显器械刺激损伤2例,植骨块挤压1例,无明显原因术后瘫痪加重者3例;(2)脊神经根损伤2例;(3)脑脊液漏5例;(4)喉上神经与喉返神经损伤各2例;(5)颈深部血肿1例;(6)椎间盘错切2例;(7)股外侧皮神经损伤3例。对以上并发症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