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百日咳与非百日咳迁延性慢性咳嗽儿童及青少年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迁延性慢性咳嗽儿童及青少年中百日咳与非百日咳患者临床特征.方法 将上海、重庆、昆明及银川地区持续咳嗽2周以上、年龄≥6岁的患者分为百日咳组及非百日咳组,比较两组患者咳嗽特征及并发症.百日咳实验室检测采用培养、多重PCR及百日咳鲍特菌特异毒素IgG(PTTgG)检测(ELiSA).结果 有1001例患者入组,113例百日咳检查阳性,888例排除百日咳,患病率达11.3%.40.7%百日咳患者表现间歇性阵发性咳嗽,无咳嗽后吼声、呕吐、紫绀及呼吸暂停病例,18.6%合并肺炎.非百日咳患者间歇性阵发性咳嗽比例(29.7%)明显低于百日咳患者(P<0.01).结论 阵发性咳嗽仍是大龄儿童及青少年百日咳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咳嗽后出现的典型并发症已少见,仅凭临床表现诊断百日咳可能导致漏诊及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儿童百日咳临床特征及重症百日咳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以首都儿科研究所中心实验室为检测中心,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确诊的114例百日咳住院患儿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其他病原感染,分为单纯百日咳组73例,混合感染组41例;根据病情程度分为普通百日咳组100例,重症百日咳组14例。组间进行单因素比较,同时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百日咳的危险因素。结果 (1)百日咳好发于秋冬季共66例(62.2%)。患儿以≤6月龄为主,共79例(69.3%)。未免疫89例(78.1%),免疫25例(21.9%)。(2)单因素分析比较得出,混合感染组较单纯百日咳组更易出现血氧下降、三凹征、发热、肺部湿啰音(P<0.05);重症组中有早产史、咳嗽后青紫、三凹征、发热、肺部湿啰音、肺炎和混合感染患者占比高于普通组(P<0.05);混合感染组、重症组较单纯百日咳组、普通组住院时间更长(P<0.05);重症组白细胞峰值较普通组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峰值高是重症百日咳的危险因素(OR=1.096,P<0.05)。(3)114例确诊患儿均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10例(8.8%)患儿在病程7 d内用药,33例(28.9%)在病程8~14 d用药,余均>病程14 d用药,其中5例重症患儿>病程21 d用药。(4)≤4月龄的重症百日咳患儿易并发肺炎、百日咳脑病、心肺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其中8例患儿行有创通气治疗。经积极治疗,1例患儿死亡,余均好转出院。结论 ≤6月龄、未免疫的小婴儿百日咳发病多见,常需住院治疗,小月龄的百日咳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合并感染、延迟用药可能会加重百日咳病情,延长住院时间。监测血白细胞峰值有助于病情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呼吸二科住院确诊为MP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随访观察预后。结果:共纳入67例患儿。其中男39例,女28例;年龄5(1~14)岁。患儿均有咳嗽,其中63例(94.0%)发热,49例(77.8%)高热(≥39.0 ℃),总热程中位数为8(1~27) d;10例(14.9%)喘息;5例(7.5%)呼吸困难;3例(4.5%)低氧血症;58例(86.6%)肺部可闻及湿啰音;10例(14.9%)有喘鸣音。48例(71.6%)有家族过敏史或个人过敏史。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8.6±2.6)×10^(9)/L;C-反应蛋白中位数为9.1(0.5~55.6) mg/L,其中≥30 mg/L者7例(10.4%);乳酸脱氢酶中位数为278(181~590) U/L。胸部高分辨CT均表现为树芽征、小叶中心结节;双侧病变45例(67.2%),38例(56.7%)累及≥3个肺叶;22例(32.8%)并少量肺实变;19例(28.4%)并少量胸腔积液。35例(52.2%)患儿支气管镜下特点:71.4%(25/35例)表现为白色絮状、条索状分泌物;17.1%(6/35例)表现为黏液栓堵塞管腔;10.9%(4/35例)表现为结节样凸起合并肉芽组织增生。67例患儿均予阿奇霉素序贯治疗,42例(62.7%)患儿加用小剂量激素,首次应用时间为病程第(10.62±2.71)天,应用中位疗程为14(2~42) d。67例随访0.5年,其中61例(91.0%)患儿肺部几乎完全恢复,6例(9.0%)遗留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后遗症。 结论:MP细支气管炎多发生于具有家族过敏史或个人过敏史的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部体征以湿啰音为主,部分有喘鸣音。支气管镜下表现以白色絮状、条索状分泌物为主。经积极治疗,多数患儿预后良好,部分患儿可遗留BO后遗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儿童百日咳疑似病例,了解其病原,分析儿童百日咳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9年5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就诊的百日咳疑似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00例百日咳疑似病例完成呼吸道分泌物百日咳杆菌核酸检测,检测阳性198例(49.5%)。2.百日咳以<1岁患儿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类百日咳综合征的病原学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可疑百日咳住院患儿进行痰百日咳博德特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抗原及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 共有197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119例(60.4%)百日咳博德特菌PCR检测阳性,78例百日咳检测阴性的标本中,其他病原检测阳性者37例,其中鼻病毒14例(37.8%),肺炎支原体14例(37.8%),博卡病毒4例(10.8%),副流感病毒3型3例(8.1%),呼吸道合胞病毒1例(2.7%),流感嗜血杆菌1例(2.7%)。百日咳组患儿的平均年龄、痉挛样咳嗽、鸡鸣样回声、咳后呕吐、阵发性青紫、并发症及肺部体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百日咳组男性患儿的比例(57.1% vs. 35.3%)、白细胞计数[(18.83±11.54)×109/L vs. (12.46±6.01)×109/L]、淋巴细胞计数[(10.62±8.48) ×109/L vs. (6.54±5.13×109/L]明显高于类百日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是引起类百日咳综合征的主要病原,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可作为临床初步区别百日咳与类百日咳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都地区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28日—9月21日于成都市方舱医院隔离治疗的226例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感染过程中有无临床症状将其分为无症状感染组和轻症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治及转归的差异。结果226例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儿中无症状感染71例(31.4%),轻症155例(68.6%)。临床症状以发热(61.3%,95/155)、咳嗽(59.4%,92/155)最常见。188例(83.2%)儿童接种过疫苗。核酸转阴时间为6∽26 d,核酸转阴率为58.0%(131/226)。不同年龄组患儿在性别、前期症状、临床分型、核酸复阳率、核酸转阴率及住院时长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感染组和轻症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疫苗接种、连花清瘟颗粒的使用、核酸转阴率、核酸复阳率、住院时长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都地区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儿临床症状轻微,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对各年龄段儿童健康威胁均小,总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9.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7,(6)
目的分析近5年半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265例儿童急性白血病(AL)的临床资料,探讨该地区儿童AL的生物学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6年2月在我院确诊的265例儿童AL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5例儿童AL中男157例,女108例,发病年龄以1~5岁组最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84例,占69.43%,ALL免疫分型以B型表达为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M_2、M_3、M_5最多见。187例患儿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测,正常细胞核型108例,占57.75%,异常细胞核型检出79例,占42.25%。147例ALL患儿中,TEL/AML1阳性42例,检出率28.57%,BCR/ABL阳性9例,检出率6.12%,E2A/PBX1阳性8例,检出率5.44%,MLL/AF4阳性5例,检出率3.4%。59例AML患儿中,AML/ETO 18例,检出率30.51%,PML/RARα阳性22例,检出率37.28%。结论我院收治的儿童急性白血病以淋巴细胞白血病为主,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其生物学特点和临床特征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0.
百日咳主要是由百日咳杆菌、副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人群普遍易患,小婴儿病情最重。尽管疫苗覆盖率较高,但是全球百日咳仍未完全根除。相反,过去20年,全球百日咳的发病率较之前升高,出现局部地区小流行,称百日咳再现,因此有必要对国内外百日咳发病现状做出评估,为更好地监测和控制百日咳提供依据。该文对百日咳的流行病学变化及其相关原因分析和免疫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cute pancreatitis (AP) in children.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children with AP who were hospitalized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20 to June 2022, and thei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Results A total of 92 children with AP were included, with a male/female ratio of 1:1 and a mean age of (9±4) years. Adolescents (34%, 31/92) and pre-school children (33%, 30/92) were more commonly affected, while infants and toddlers (7%, 6/92) were less commonly affected. The etiology of the disease from most to least was as follows: drug-induced (40%, 37/92), biliary (18%, 17/92), dietary (14%, 13/92), idiopathic (13%, 12/92), trauma-related (9%, 8/92), and infectious (5%, 5/92).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AP accounted for 68% (63/92), 21% (19/92), and 11% (10/92), respectively. Among all 92 children, 62 (67%) received abdominal ultrasound, with a positive rate of 66% (41/62); 67 (73%) underwent abdominal CT, with a positive rate of 90% (60/67); 20 (22%) underwent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 with a positive rate of 95% (19/20).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s of D-dimer, procalcitonin, and amylase among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severity of the condition (P<0.05),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s of leukocyte count, hematocrit, blood urea nitrogen, albumin, and blood calcium among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etiologies (P<0.05). Of all 92 children, 89 (97%) had a good prognosis. Conclusions The primary cause of pediatric AP is medication-induced, with a predominantce of mild cases. Abdominal CT has a high rate of utilization and positivity in the diagnosis of pediatric AP, while MRCP has the highest specificity among imaging techniques. Laboratory tests aid in determining the severity and etiology of AP. The prognosis of AP is favorable in children. © 2023 Xiangya Hospital of CSU.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2.
孙柏旭李彩凤张俊梅邓江红邝伟英檀晓华李超李士朋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24):1861-1865
目的评价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cSLE)的系统受累、转归等特征及随访情况,探究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首次就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回顾性收集临床表现、各受累系统评估、自身抗体、治疗调整及随访评估等病历资料。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及绘图,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等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患儿210例,其中男37例,女173例,男女比例为1.0∶4.7;起病年龄为(121.39±30.44)个月。出现皮肤黏膜损害167例(79.5%)、血液系统损害137例(65.2%)、消化系统损害129例(61.4%)、肾脏损害123例(58.6%)、骨骼肌肉系统损害119例(56.7%)、神经系统损害71例(33.8%)、心脏损害68例(32.4%)、呼吸系统损害60例(28.6%)。就诊时90.95%(191/210)的患儿处在中度及以上的疾病活动度,随访1个月时,治疗有效率为76.92%(150/195),随访达1年时,为96.95%(159/164)。补体C3水平高为疾病缓解的保护性因素。糖皮质激素减量至5 mg及以下的患儿共42例,中位时间为40.5(36.0,42.0)个月,发病月龄小、无肾损害为糖皮质激素减停的保护性因素。结论cSLE好发于女性患儿,受累系统多、病情重,经过合理治疗和随访后可于1年后达到疾病缓解或好转。病初补体C3水平高的患儿经治疗后更易于疾病缓解,而发病月龄小、无肾损害的患儿更易于糖皮质激素减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MAS)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寻找早期诊断KD并发MAS(KD-MAS)的预警指标和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1月—2022年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诊治的27例KD-MAS患儿(KD-MAS组)及110例KD患儿(KD组)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两组间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实验室指标对KD-MAS的诊断价值。结果KD-MAS组患儿肝大、脾大、不完全KD、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冠状动脉受损、其他脏器受损、KD反复的发生率高于KD组,住院时长大于KD组(P<0.05)。KD-MAS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红细胞沉降率、血清白蛋白、血清钠离子、前白蛋白、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以及非渗出性结膜炎发生率均低于KD组(P<0.05);C反应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latate dehydrogenase,LDH)、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水平均高于KD组(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SF、PLT、FIB、LDH对KD-MAS的诊断有较高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9、0.966、0.932、0.897(均P<0.001),其最佳诊断临界点分别为349.95μg/L、159×10^(9)/L、3.85 g/L、403.50 U/L。4个指标联合诊断KD-MAS的曲线下面积高于PLT、FIB和LDH(均P<0.05),与SF的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KD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肝脾大、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冠状动脉受损、KD反复等,需警惕KD-MAS的发生。SF、PLT、FIB、LDH对KD-MAS的诊断有较高价值,尤其SF对KD-MAS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涛王丽杰许巍刘春峰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9):665-670
目的分析总结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ANEC)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头部影像学变迁及预后随访情况, 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临床诊断为ANEC的13例患儿资料, 其中男7例, 女6例;年龄中位数为30个月。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疗经过及头部影像学资料, 并对存活患儿进行电话随访。结果 13例患儿入院前均有发热和抽搐症状, 发热距离出现意识障碍的时间中位数为48 h, 头颅磁共振成像呈对称性多灶性脑损害。13例患儿均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10例输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 8例行血浆置换治疗。13例中死亡7例, 随访5例, 身高、体质量发育同健康儿童, 免疫力正常, 1例运动智力同健康同龄儿, 儿童整体表现分类量表评分良好, 余4例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 均表现为语速慢和运动受限。结论 ANEC多发生于冬季和年幼儿, 病情进展迅速, 发热抽搐后很快出现意识障碍, 死亡率高;早期头部影像学特征性改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存活患儿多遗留后遗症, 多表现为语速慢和运动受限, 经系统康复治疗后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百日咳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253例百日咳住院患儿(百日咳组)与同期314例咳嗽住院患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及免疫功能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百日咳鲍特菌DNA检测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收集两组患儿疫苗免疫、可疑患者接触史及住址分布的信息行百日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对两组患儿进行23项典型临床指标比较,结果百日咳组患儿仅10项典型临床指标不同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儿并发症中,仅百日咳组心肌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百日咳组患儿血清球蛋白、IgM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百日咳组患儿百白破联合疫苗未免疫、未及时免疫及可疑患者接触史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疫苗未免疫、未及时免疫、可疑患者接触史是百日咳感染的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百日咳患儿常不具备典型的临床特征,实时荧光PCR法检测百日咳鲍特菌DNA有助于不典型百日咳患儿的早期诊断。婴幼儿应及时进行百日咳疫苗免疫接种,并与可疑患者做好隔离防护,降低百日咳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归纳海安县儿童重症哮喘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于我院儿科的200例重症哮喘患儿,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结果(1)流行病学特征:男女比例为1.44∶1,以男孩发病率相对较高。发病年龄以3~5岁相对为高,占54%。发病季节以冬季为主,占37.5%。发病诱因主要是是呼吸道感染,占60%。不同年龄段发病诱因不同,除外呼吸道感染,5岁以下儿童主要诱因为季节变化,5岁及以上儿童则为接触过敏原和运动。(2)患儿经过一般对症治疗、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3)200例患儿,1例因就诊不及时,并发呼吸衰竭抢救无效死亡;2例自动出院,其余197例患儿(98.5%)均好转出院。住院天数为(10.4±2.1)d,好转天数(2.8±1.2)d。结论海安县儿童重症哮喘以男孩发病率相对较高,发病年龄以3~5岁多见,发病季节以冬季为主,呼吸道感染为不同年龄段最常见诱因,其他发病诱因不同年龄段有差异。重症哮喘患儿若及早诊治、快速平喘和去除诱因,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结果及影像学表现的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64例1个月~14岁MP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1个月~3岁组(46例)、〉3~14岁组(118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儿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表现。结果1.与1个月~3岁组比较,〉3~14岁组患儿发热[97.5%(115/118例)比84.8%(39/46例)]、长热程[48.3%(57/118例)比23.9%(11/46例)]及高热[83.1%(98/118例)比52.2%(24/46例)]更多见,而喘息[2.5%(3/118例)比43.5%(20/46例)]、气促及呼吸困难[0.8%(1/118例)比15.2%(7/46例)]、肺部干啰音[1.7%(2/118例)比60.9%(28/46例)]、湿啰音[50.0%(59/118例)比69.6%(32/46例)]更少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1个月~3岁组MPP患儿血小板计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乳酸脱氢酶(LDH)[316.0(229.3,372.3)×109/L、25.70(17.70,31.98) U/L、346.5(310.3,388.3) U/L]较〉3~14岁组患儿[266.0(205.8,317.8)×109/L、21.50(15.75,28.00) U/L、303.0(173.0,352.0) U/L]高,而〉3~14岁组患儿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12.66(9.16,19.44) mg/L、23.00(17.75,29.00) mm/1 h]较1个月~3岁组[2.46(0.54,11.63) mg/L、14.00(10.00,20.25) mm/1 h]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不同年龄段患儿MPP胸部影像学特征表现多样化,其中1个月~3岁组患儿双肺受累[80.4% (37/46例)]较〉3~14岁组[55.9%(66/118例)]更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个月~3岁组患儿病变多表现为肺小叶实质浸润[82.6%(38/46例)],而〉3~14岁组更易出现肺段/叶实变[33.1%(39/11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婴幼儿MPP易出现喘息、气促、呼吸费力及肺部啰音,CK-MB及LDH升高,影像学以双肺受累、肺小叶实质浸润为主。年长儿MPP热程长,更易出现高热,CRP、ESR升高,肺段/叶的实变多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缩窄性心包炎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诊断为缩窄性心包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及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缩窄性心包炎患儿共15例,年龄1岁4个月~14岁,平均6岁。病程2周~36个月。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11例)、水肿(9例)、气促(7例)、腹痛(7例)、乏力(5例)、咳嗽(3例)、尿少(1例)等。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双心房扩大7例,三尖瓣反流6例,二尖瓣反流5例,心包膜增厚4例,下腔静脉增宽3例,右心房内实质性占位性病变1例;心脏CT发现心包增厚10例,心包钙化4例。经外科手术治疗10例,手术方式为心包剥脱术,1例曾因疑诊"缩窄性心包炎"行心包开窗术。10例手术患儿总住院时间11~57 d,平均29 d;术后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3~10 d,平均5.5 d;术后恢复顺利,无死亡病例。术后心包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非特异性炎症,表现为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玻璃样变、小血管增生、淤血及出血、纤维素渗出或沉积、淋巴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钙化灶。随访1~2年,除1例因复发再次手术,其余患儿心功能均改善,临床症状消失,生长发育恢复正常。结论小儿缩窄性心包炎临床症状不典型,超声心动图检查阳性率低,心脏CT诊断符合率高,病理学多为非特异性炎症,心包剥脱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对于疑诊病例,心包开窗术不失为一种可取的过渡性治疗。 相似文献
20.
百日咳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传染病。近20年来,许多疫苗高覆盖率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百日咳发病率上升的同时,出现了新的流行特征,即年长儿和成人百日咳患病率逐渐上升,他们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按照现有的百日咳临床诊断标准必定会漏诊大部分患者。该综述就百日咳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病原学、诊断、治疗、预防现状进行总结,强调对年长儿和成人百日咳患者的识别,提高百日咳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