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同种异体骨Cage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的融合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使用同种异体骨Cage行TLIF的30例患者(38个节段)临床资料。男25例,女5例;年龄44~72岁,平均56.9岁。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腰椎滑脱7例,腰椎管狭窄3例。手术节段:单节段22例,L_(3、4) 4例,L_(4、5) 13例,L5、S1 5例;双节段8例,L_(4、5)~L5、S1 6例,L_(3、4)~L_(4、5)2例。病程6~36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术后3、6个月摄正侧位X线片及行CT三维重建评估融合率;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6个月分别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结果手术时间2.1~4.3 h,平均3.1 h;术中出血量150~820 mL,平均407.5 mL。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5个月,平均16.4个月。1例术后6个月出现Cage下缘碎裂,不伴Cage移动,无神经症状;其余患者均无Cage脱出、位移、碎裂等情况发生。所有患者均无局部或全身变态反应或感染征象,随访期间无神经压迫、受损症状。30例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显著优于术后3个月(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及CT三维重建示,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融合率分别为55.3%(21/38)、92.1%(35/38)、100%(38/38)。术后3 d、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 d比较椎间隙高度有所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骨Cage在腰椎TLIF术后可提供早期稳定性和较高融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在斜外侧椎间融合(OLIF)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OLIF同种异体骨椎间植骨融合治疗9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比较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ODI评分及椎间隙高度,观察术后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9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后1个月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 0.05)。术后2周、12个月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末次随访91例(97.85%)植骨融合。无植骨吸收、脱落、骨不连、假关节形成及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结论 OLIF术中植入同种异体骨可以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CT导航引导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疗效,总结手术技术要点及存在问题。方法 2020年4月—2021年10月,27例腰椎疾病患者接受实时三维CT导航引导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男18例,女9例;年龄48~84岁,平均63.2岁。疾病类型:单纯腰椎管狭窄症6例,单纯腰椎失稳症1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失稳症9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3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患者均存在下肢神经症状,其中单侧15例、双侧12例。病程1~300个月,中位数24个月。术中经椎间孔入路8例、经关节突入路18例、联合入路1例;共32个节段融合,其中单节段融合23例、双节段融合3例、三节段融合1例;L_(2、3) 1例、L_(3、4) 4例、L_(4、5) 20例及L_(5)、S_(1) 7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失血量(intraoperative estimated blood loss,IEBL)及围术期并发症;术后1周CT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改善情况,评价经皮椎弓根螺钉及Cage植入的准确性;评估术前及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腰腿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患者对手术疗效的满意度。结果 手术时间255~805 min,平均424.9 min;IEBL为150~290 mL,平均219.3 mL。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22个月,平均12.4个月。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患者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下降,JOA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患者对疗效满意度达优26例、中1例,优良率96.3%。1例术中L_(5)神经根束支部分损伤,对症治疗3个月后部分恢复。术中共植入118枚经皮椎弓根螺钉(其中116枚经导航引导下植入)、33枚Cage(均经导航引导下植入),术后1周复查CT评判导航引导下植钉准确率99.1%、Cage植入准确率97.0%,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提升(P<0.05)。1例患者随访期间Cage出现轻度下沉,但所有患者内固定物未见明显松动。结论 实时三维CT导航引导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安全可靠、初步应用疗效满意,存在的技术难点问题有待工具设备进一步研发与优化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郜德龙  方忠  徐勇  李勇  吴巍  李锋 《骨科》2019,10(3):231-233
目的 评估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Cage)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3月使用同种异体骨Cage行ACDF手术者45例(48节段),收集其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椎间隙高度。术后3、6个月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行CT三维重建评估融合率。结果 随访时间为(16.18±6.78)个月(6~25个月)。与术前的数值比较,45例病人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NDI及JO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椎间融合率分别为64.58%(31/48)、93.75%(45/48)、100%(48/48);椎间隙高度分别为(9.25±0.50) mm、(8.85±0.46) mm、(8.25±0.48) mm,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神经压迫、受损症状,无Cage脱出、位移等情况发生。结论 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用于ACDF手术可提供早期的稳定和较高的融合率,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融合器旋转稳定技术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早期疗效。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3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所有患者采用TLIF术治疗,Cage融合器置入后,采用融合器旋转稳定技术,术后随访(22.17±4.01)个月。记录手术相关指标,观察围术期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121.05±18.66)min,出血量(246.05±35.68)mL,住院天数(7.12±1.89)d;术中1例患者发生硬膜囊损伤,术后1例发生肺部感染,2例腰背部疼痛。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ODI指数和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末次随访时均显著低于术后3个月(P<0.05);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末次随访时显著高于术后3个月(P<0.05);椎间隙高度显著高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优良率为97.14%,35例均骨性融合,其中Ⅰ级融合26例,Ⅱ级9例。结论 融合器旋转稳定技术用于TL...  相似文献   

6.
背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两种主要方法。如何既有效减压、可靠融合及固定,又能减少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是临床追求的目标。目的:比较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与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0例。其中32例采用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治疗(MIS-TLIF组),28例采用TLIF治疗(TLIF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3 d,术后3、12、3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进行比较。末次随访时根据MacNab标准评价疗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Suk标准评价腰椎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硬膜破裂、神经根损伤、切口感染、融合器移位、下沉、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42个月,平均随访(38.3±1.4)个月。与TLIF组患者相比,MIS-TLIF组患者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更少,住院时间更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MIS-TLIF组、TLIF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JOA评分均高于术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 d MIS-TLIF组患者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JOA评分高于开放TLIF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12、36个月,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优良率及椎间融合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TLIF相比,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具有术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康复快、临床疗效确切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Quadrant通道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微创TLIF)与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开放TLIF)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3例腰椎不稳症患者分别采用开放TLIF(34例)和微创TLIF(19例)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ODI、VAS评分等指标。结果 2例失访,51例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术中失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微创TLIF组均少于开放TLIF组(P0.05);手术时间与术中透视时间:微创TLIF组均长于开放TLIF组(P0.05);腰背痛VAS评分:微创TLIF组术后2周、12个月时低于开放TLIF组(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后2周、3个月、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12个月随访时均未发生植骨不融合。结论微创TLIF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近期疗效。方法 62例于我院接受单节段手术治疗的部分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其中接受PLIF手术患者34例,接受TLIF手术患者2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植骨融合率。手术效果按照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定。结果 PLIF组与TILF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时间和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和TILF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5%(9/34)和14.3%(4/28),TLIF组低于PILF组(P0.01)。PLIF组和TILF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但PILF组术后1个月内腰痛VAS评分高于TLIF组。PLIF组和TILF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1.8%和87.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PLIF与TILF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均可取得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但TLIF创伤小、出血少、对脊柱稳定性破坏较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治疗的腰椎滑脱症病人62例,按手术方法分为TLIF组36例,PLIF组26例,首先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然后分别通过椎间孔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或后路融合器椎间融合,应用钉棒提拉结合融合器撑开复位。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价,根据X线片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62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PLIF组2例术中硬膜囊撕裂,1例出现神经根损伤。TLIF组手术时间为(134.17±27.40)分钟,PLIF组为(130.38±30.00)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均获随访,TLIF组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0个月;PLIF组随访时间9~42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IF组术后、末次随访VAS、ODI评分与PLI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1例出现融合器移位,无神经症状,TLIF组1例出现伤口脂肪液化,两组椎弓根系统无松动及断裂,椎间融合率分别为94.4%及92.3%,植骨融合时间平均为6.5个月。结论应用TLIF、PLIF技术均能行有效的减压及椎间融合,结合后路内固定,均能达到稳定椎体、减轻临床症状的目的,但TLIF组创伤小、神经及硬膜囊损伤发生率低,对于后结构保护更好。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Pipeline可扩张通道辅助下行后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鄄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TLIF)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2年6月,共有46例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在我院接受腰椎后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24例采用Pipeline可扩张通道辅助下行MI-TLIF,男15例,女9例;年龄60~79岁,平均66.3岁;病程6~60个月,平均18.5个月,设为观察组;22例采用传统开放TLIF(conventional open TLIF,CO-TLIF),男10例,女12例;年龄62~75岁,平均67.0岁;病程6~84个月,平均22.6个月,设为对照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输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两组临床疗效,末次随访时采用Suk标准对椎间融合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输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3~26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VAS及ODI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和3个月的VAS评分及术后3个月的ODI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及ODI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植骨融合率为87.5%(21/23例),对照组为82.8%(18/2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TLIF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能获得与传统开放TLIF手术相似的早期临床疗效,而出血量和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1.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疾患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下腰椎疾病的适应证、方法 和早期疗效.方法 2004年2月-2006年12月,于METRX X-Tube扩张套管下,应用TLIF治疗下腰椎疾患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47~71岁,平均61岁.Ⅰ~Ⅱ度退行性或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1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伴节段性不稳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后复发1例.均为单节段融合,其中L2、4 1例,L4、5 9例,L5、S1 16例.病程 10~34个月.术前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8.1±2.2)分.结果 术中失血120~480 mL,手术时间为100~280 min.1例术中硬膜囊撕裂,1例术后出现()背伸肌力下降,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患者均获随访12~26个月.术后1周及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2.3±0.7)分及(3.1±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综合疗效评定优21例,良5例.X线片示椎间隙骨密度均逐渐增加,Cage无移位、松动、下沉,椎弓根钉无松动、折断,融合率100%.结论 微创TLIF适用于腰椎不稳、局限节段椎间盘病变及Ⅱ度以下腰椎滑脱伴神经根管狭窄的患者,具有手术出血少、损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椎间植骨+Cage融合术后,发生Cage后移的相关因素。方法自2009-09-2014-03,共收治241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腰椎管狭窄症129例,腰椎滑脱症56例;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48例。241例共282个节段行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手术节段分布情况:L_(1-2)节段2例,L_(2-3)3例,L_(3-4)6例,L_(4-5)130例,L_5-S_131例,L_(3-4)合并L_(4-5)33例,L_(4-5)合并L_5-S_19例,其他26例。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24个月以上,分别于术后3天、1、3、6个月和术后2年进行疗效观察,主要观察指标包括:(1)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2)Cobb角,手术节段前缘和后缘椎间隙高度,手术前后的椎体前后缘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同时统计Cage置入情况、融合情况等。结果 241例术后,共8例发生Cage后移,包括肾形3枚,子弹头形5枚,但并未出现压迫硬膜或神经根等情况,且术后3个月均顺利融合,故未予翻修手术。8例患者的术前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Cage高度与椎间隙高度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中,Cage置入深度不足、形状无角度的Cage、合并腰椎退行性侧凸的患者以及直线型终板者,其Cage后移的发生率明显更高(P0.05),提示上述因素可能会增加Cage后移的危险。结论在行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中,应充分结合术前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情况选取合适型号的Cage,置入深度应在3 mm以上,同时应避免内固定不牢固所引起的Cage滑移问题。  相似文献   

13.
单侧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在退变性腰椎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单侧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在退变性腰椎疾病的应用。方法采用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89例。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融合率为100%。疗效评定按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15分法评定,术前平均3.6分,术后平均13.8分,随访结果采用改善率表示,术后平均改善率89.47%。优级改善率75%~100%共71例(79.78%),良级改善率50%~74%(11例),可级改善率25%~49%(7例)。本组优良率92.13%。结论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融合率高,可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在腰椎不稳的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经后外侧小切口单侧椎弓根固定加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73例腰椎不稳患者。采用JOA评分、观测影像学改变及植骨融合率评价疗效,并对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7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6~38个月。JOA评分:术前为(10.24±3.68)分,术后3个月为(20.18±3.89)分、术后2年为(20.83±4.0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29例,良22例,中17例,差5例,优良率为69.9%。椎间隙高度:术前为(5.83±1.71)mm,术后3个月为(9.45±1.36)mm、术后2年为(8.96±1.28)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个月、2年的节段活动度、矢状滑移距离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率为87%。结论单侧椎弓根固定加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能够恢复脊柱的稳定性,重建腰椎生理前凸,并能改善腰椎生物力学环境及恢复椎间隙高度。年龄<60岁、病程<24个月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行TLIF,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5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腰背、下肢疼痛进行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腰椎功能进行评价。测量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5年手术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前凸角以及活动度,综合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脊髓损伤、脑脊液漏或内固定装置移位、脱出等并发症。出现3例神经根牵拉伤,经保守治疗后完全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5年随访时腰背、下肢VAS、ODI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椎间高度、角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5年的ODI、VAS、椎间高度、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率均为100%。结论 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维持固定节段的椎间高度与稳定性,达到满意的椎间融合率,近、中期临床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3):1176-1181
[目的]对比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手术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1年10月期间于本科行单节段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资料,其中接受PLIF患者77例,接受TLIF患者59例。比较两种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并发症及植骨融合率。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Nab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定。末次随访时通过测量手术邻近节段腰椎间水平位移和角位移评估腰椎稳定性变化。[结果]术后随访时间242011年10月期间于本科行单节段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资料,其中接受PLIF患者77例,接受TLIF患者59例。比较两种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并发症及植骨融合率。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Nab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定。末次随访时通过测量手术邻近节段腰椎间水平位移和角位移评估腰椎稳定性变化。[结果]术后随访时间2455个月,平均37.2个月。P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TILF组(P<0.05),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植骨融合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手术疗效优良率,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手术邻近节段均未出现腰椎失稳现象。[结论]PLIF与TILF手术均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有效方法,短期内对邻近节段稳定性干扰较小。但TLIF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通过对36例腰椎滑脱使用Cage治疗的临床分析,探讨其在腰椎滑脱中的治疗作用。方法36例采用后路椎管减压Cage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作为治疗组,30例采用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作为对照组,对比两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平均随访24个月,对照组平均随访27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以下优势:①在术后、最终随访时能明显增加腰椎的椎间隙高度、相对椎间隙高度、复位率,降低滑脱率;②明显提高术后1、2年骨性融合率、降低断钉率;③明显提高术后JOA评分。结论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中具有能有效增大椎间隙高度、提高融合率、降低断钉率、有效复位、改善症状,保持节段稳定性的优点,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式,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中老年轻中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106例轻中度腰椎滑脱症(Meyerding分度≤Ⅱ度)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改良TLIF组(54例)及PLIF组(5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滑脱椎体、Meyerding分度及滑脱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等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1周,1、6、12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测量滑脱角与椎间隙高度评价椎体滑脱矫正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Suk标准判定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A组25~36个月,平均32.7个月;B组24~38个月,平均33.3个月。改良TLIF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PLI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6个月改良TLIF组VAS评分和JOA评分显著优于PLIF组(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滑脱角及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滑脱角及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Suk标准,改良TLIF组椎间融合率为96.3%(52/54),PLIF组为98.1%(51/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并发症:两组患者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及术后1周内健侧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TLIF组均未发生术中硬脊膜损伤及术后1周内患侧神经损伤,PLIF组分别发生4例(7.7%,P=0.054)和8例(15.4%,P=0.002)。结论改良TLIF与PLIF手术治疗中老年轻中度腰椎滑脱症疗效肯定,改良TLIF手术对脊柱后柱正常结构损伤小、出血量和引流量少,硬脊膜和神经损伤发生率低,可改善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中融合器位置对融合器沉降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L_4/L_5单节段TLIF的8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后即刻CT平扫上融合器与L_5椎体上终板的相对位置,将患者分为中央组(37例)与边缘组(46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局部前凸角)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中央组患者椎间隙高度、腰椎局部前凸角较术后即刻均有明显丢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边缘组患者椎间隙高度、腰椎局部前凸角显著高于中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共18例发生融合器沉降,中央组12例(32.4%),1例重度沉降,11例轻度沉降;边缘组6例(13.0%)均为轻度沉降,2组沉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LIF中融合器位于终板中央区域会增加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率,术中置入融合器时应放置于终板边缘区域,以降低术后融合器沉降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1):1042-1044
[目的]评价椎间孔镜技术翻修腰椎融合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椎间孔镜技术翻修腰椎融合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10例,术后1 d、1个月、3个月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检测血沉、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末次随访时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腰椎功能改善情况;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血沉、CRP均较术前降低(P<0.05);末次随访的ODI指数低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改良Mac Nab标准疗效评价优良率为90.00%。[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翻修腰椎融合术后腰椎间隙感染临床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