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是什么因素促进了当事人的转变一直是心理治疗研究领域探讨的焦点问题.本文从人本疗法、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三个心理治疗学派对促进当事人转变的心理治疗机制进行了阐述.提出三个流派分别认为自我认同、行为模式的重建、治疗师和当事人之间的感应是促进当事人转变的重要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环境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相同的案件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调解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的案件需要到当事人熟悉的环境中,使当事人彻底放松;有的需要在庄严肃穆的环境中,使当事人心理受到强烈的震慑;有的需要当事人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产生精神和心理上的紧张。通过研究不同环境下,案件当事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对案件调解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更好地发挥环境心理学在案件调解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梅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家庭教养行为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筛查问卷》《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梅州市10所幼儿园的924例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学龄前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5.9%。独生子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无心理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家庭教养行为总得分高于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在不同的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理、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5个家庭教养行为因子上存在差异(P0.001)。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在家庭教养行为因素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儿童行为问题较为突出;儿童家庭教养行为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儿童学业不良的原因,为临床心理指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儿保心理门诊中以学业不良就诊的儿童380例,进行智力测验和一般情况调查。结果就诊儿童男女比例为2.88:1,年龄集中在6~12岁。造成学业不良的前三位因素是智力、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行为问题。结论智力是造成学业不良的主要因素,及时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行为问题也是改善学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背景 心理状况与吸烟有一定联系,心理问题可能是启动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目的 探讨吸烟与心理行为特征的关系,为相关部门更好地制定控烟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法,抽取无锡市主城区年龄18岁及以上的居民2 498例作为调查对象。于2013年12月—2014年6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12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吸烟情况、心理状况。共发放问卷2 498份,回收有效问卷2 396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5.92%。结果 2 396例居民中,吸烟者600例,占25.04%。不同性别、年龄、户籍性质、婚姻状况、职业性质、饮酒情况、主动获取健康知识情况、心理状况的居民吸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性质、饮酒情况、心理状况是居民吸烟的影响因素(P<0.05)。对是否觉得自己有决断力、是否处于紧张状态、能否解决问题、是否享受生活、能否面临问题、是否感到痛苦忧虑、是否感到没有价值的认知不同的居民吸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锡市主城区居民吸烟率较高,心理状况是居民吸烟的影响因素。在针对全人群和重点人群的吸烟行为危险因素制定综合干预措施时,应考虑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早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治疗,以便更好地控制吸烟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炎患儿心理行为特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亳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70例作为研究组,根据患儿病情将其分为轻度组(20例)、中度组(26例)、重度组(24例);并抽取同期在亳州市人民医院儿科接受常规体检的3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对患儿相关情况作详细记录,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儿童一般情况,使用艾式儿童行为量表(CBCL)及儿童青少年生活质量量表评估受检儿童心理行为特征及生活质量,并对比4组得分情况,后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支原体肺炎患儿心理行为特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与健康对照组性别、年龄、家庭生活习惯、父母亲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健康对照组心理行为特征除社交能力、学习能力、活动能力外,各项得分及总粗分与研究组比较,对照组最低,轻度组、中度组次之,重度组得分最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健康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最高,其次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证实,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与生活质量评分呈正相关(r=0. 514、0. 387、0. 435,P <0. 05),其余心理行为特征均与生活质量评分呈负相关(P <0. 05)。患儿心理行为特征总粗分与其生活质量评分呈负相关(r=-0. 792,P <0. 05)。结论肺炎患儿较低的生活质量与其消极的心理行为有关,临床应重视对患儿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以缓解其消极心理,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心理行为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从性、心理健康、血压控制情况的影响。方法:将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住院顺序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行为干预,干预后6个月对2组患者依从性、心理状态、血压等情况进行随访分析。结果:心理行为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血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心理健康状态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心理行为干预能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提高患者依从性和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哮喘儿童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临床心理行为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Achenbach 儿童行为评定量表(Achenbach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和慢性病儿童应对方式量表(Coping With a Disease,CODI)对143 例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哮喘中心确诊并系统管理的8-16岁哮喘儿童行为问题和应对方式进行测试,同时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其社会心理行为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 哮喘儿童行为异常率为33.57%,显著高于全国常模(1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表现为社交退缩倾向、社交能力降低、人际交往不良、强迫性、焦虑、过分依赖等.患儿年龄、家庭结构、教养方式不同,其行为问题和应对方式也不完全相同.结论 哮喘儿童在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存在缺陷,应对方式不成熟,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以预防和矫治不良行为,提高心理应对能力,培养良好性格,促进哮喘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杨敏 《吉林医学》2011,32(25):5328-5329
目的:探讨部分影响因素与住院A型行为冠心病患者负性心理状态的关系。方法:选取68例符合A型行为标准的住院冠心病患者,应用《非精神科患者心理状态评估量表》及一般情况调查表评测其住院心理状态及相关影响因素,应用统计学方法探索其负性情绪影响因素。结果:是否单身、住院时间与患者孤独情绪呈负相关,年龄呈正相关;是否单身与患者焦虑情绪呈负相关;是否单身与总分呈负相关。结论:对于住院A型行为冠心病患者而言,家庭支持与老年人的心理护理相当重要,另外由于使用工具及研究群体的差异,尚有其他影响因素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结肠造口患者出院前的心理社会行为反应、心理社会需要及焦虑抑郁的情况,探讨三者的关系.方法 使用便利抽样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肠造口患者心理社会行为反应量表、肠造口患者心理社会需要量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对广州市某2家三甲医院67例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手术患者于出院前1~2d进行调查.结果 结肠造口患者出院前的心理社会行为反应总均分为(2.15±0.27)分,处于中等水平;心理社会需要总均分为(2.09±0.41)分,处于中等偏高水平;37.3%的患者有焦虑情绪,20.9%的患者有抑郁情绪.心理社会需要及焦虑、抑郁均与心理社会行为反应呈正相关(r=0.565,-0.472,-0.319,P<0.01),心理社会需要及焦虑对心理社会行为反应有正向预测作用(β=0.486,-0.375,P<0.01).结论 结肠造口患者出院前的心理社会行为反应以良性的认知和重建反应为主,心理社会需要越多、焦虑抑郁越严重的患者的心理社会行为反应越多.  相似文献   

11.
徐阳  高永芳  钟雪娟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3):1733-173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临终患儿家长不良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98例确诊为重症临终患儿及经评估具有不良心理行为的家长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及对照组48例,对照组患儿家长予对症治疗及一般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家长不良心理行为情况。结果:实验组临终患儿家长经护理干预后其不良心理行为均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临终患儿家长不良心理行为,对临终患儿及家属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胡红涛  金萍  邵光琳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0):2501-2501,2525
目的:探讨影响神经症患者最终到心理卫生专业机构寻求专业帮助的因素。方法:以两所精神卫生专业机构门诊就诊的167例神经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用自编问卷进行访谈。结果:在影响心理求助行为的7个原因中,有效性、问题性质和严重程度知觉以及当事人的自我效能感的应答百分比依次为65.3%、59.9%、35.5%。结论:影响神经症患者心理求助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求助对象是否对之有效,其次为问题性质和严重程度知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喉乳头状瘤患儿身心发展状况 ,明确患儿现在的或潜在的护理问题 ,指导临床制定确实有效的护理措施 ,以达到促进患儿身心健康的目的。方法 :建立个人档案 ,详细和连续记录患儿的一般情况、简单智力测试结果和接受传统教育情况 ,参照正常儿童体格发育衡量标准 ,评估患儿身心发展情况。结果 :1身长和体重等指标 :均不及同龄、同性别正常儿童 ,存在年龄和地域的差别 ;2进学校和幼儿园接受教育情况 :学龄前期占 2 9.4 1% ,学龄期占 72 .72 % ,农村占 11.11% ,市郊占2 3.0 8% ,城市占 72 .72 % ;3患儿的心理行为特征 :婴幼儿和来自农村的首次住院患儿对住院表现心理反应最强烈 ,而有多次住院体验的年长儿 ,与医务人员已建立良好的关系 ,心理反应比较平静 ,行为乖巧。结论 :喉乳头状瘤患儿生长发育迟缓和心理行为改变可能性大 ,而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消除或改善某些危险和不利因素 ,使患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心理行为问题,并探讨外科手术与介入治疗对VSD患儿术后心理行为的影响。 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住院治疗的132例VSD患儿分为介入组(n=68)和外科组(n=64)。采用徐韬园1992年修订的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对患儿进行心理行为检测。选取60名与CHD患儿一般特征相匹配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 结果VSD儿童心理行为异常检出率、心理行为总粗分、心理行为粗分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男孩主要表现在抑郁、交往不良、体诉、社会退缩、违纪及攻击方面;女孩主要表现在抑郁、社会退缩、体诉、违纪方面。心理行为因子异常检出率与病程呈正相关,病程越长检出率越高。术后测试,男、女两组心理行为总粗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男孩介入组术后总粗分及攻击行为粗分分别低于外科组(P<0.05),女孩介入组术后心理行为总粗分及抑郁、社会退缩和违纪行为粗分分别低于外科组(P均<0.05)。结论VSD患儿存在较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采用早期治疗以及介入治疗可较明显改善VSD患儿的心理行为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青光眼患者心理支持的需求与健康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青光眼患者健康教育调查表进行调查,遵循知情、自愿原则。内容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住院时心理的支持、健康需求及出院指导方式3个大方面等10项问题。以问卷调查与一对一的心理护理干预,制定相关性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沟通。结果实验组患者对疾病健康知识掌握需求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了心理支持与健康行为相辅相成,且均为重要。结论青光眼患者心理支持需求通过健康知识教育对患者疾病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增加青光眼患者健康行为的依从性,改善从医行为,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犯罪青少年不良行为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犯罪青少年是犯罪群体的一个特殊类型 ,他们具有一般罪犯心理结构形成的共同之处 ,也具有一般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发育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 ,但大多数人能够在各种矛盾中正常发展 ,只有少部分青少年在外界消极因素影响下 ,与内部不良心理因素结合相互作用而产生犯罪心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调适的不良 ,往往使其无法解除各种矛盾和心理压力而易导致心理失衡和行为异常。迄今为止 ,国内对一般青少年包括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报道 ,认为青少年行为方式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联系[1,2…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手术室护士沉默行为、心理资本的现状,分析手术室护士心理资本与沉默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调查表、心理资本量表、沉默行为量表对河南省4所三级甲等医院395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分析手术室护士心理资本与沉默行为的相关性。结果 手术室护士心理资本总得分为(107.66±16.81)分,沉默行为总得分为(49.31±15.83)分,二者呈负相关(P<0.01)。结论 护理管理者应该关注手术室护士沉默行为现象,可以通过增强其心理资本来减少沉默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王可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2):2862-2863
随着时代进步和医学发展,对护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而护士严重缺编,工作量及压力增大,致使护士心身疲劳产生职业倦怠。护士自身职业心理需求的满足和维护是医院管理者不容忽视的问题。1行为原则的含意管理的行为原则指掌握人的行为一般规律和个体差异,对被管理对象进行科学的心理、行为分析,针对不同对象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患者危险行为,提高对危险行为的预测水平。方法:收集本院住院精神患者危险行为共计650例的调查。自编“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危险调查问卷”,药物不良反应量表,危险行为危险性量表(ARP),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所得数据采用SPSS8.0统计软件包进行非条件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①危险情况:危险行为占21.8%,自伤率为3.36%,自杀发生率为2.35%,他伤率为7.27%,毁物率为8.33%。②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受精神症状支配与危险行为有显著的相关性,积极心理及行为干预与危险行为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精神患者在院内危险因素主要与受精神症状支配所采取的危险行为和外界惹因有关,积极心理及行为干预是有效减少精神患者危险行为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心理和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后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及肢体偏瘫的康复效果。方法66例脑卒中后痴呆患者随机分成心理行为干预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及康复训练。心理行为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由心理医师实施的心理干预和由护理人员实施的运动训练,共进行5周,治疗前和治疗期满后用CDR评定痴呆分级情况、MMSE评定认知功能康复情况、FMA评定运动功能康复情况和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心理行为干预组有12.1%的患者CDR评定分级为可疑或正常,而对照组仅有3.0%为可疑痴呆;干预组其MMSE,FMA,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心理和行为干预较一般康复方法更能促进脑卒中后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肢体偏瘫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