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角膜塑形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眼角膜塑形矫治技术 (orthokeratology)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非手术治疗近视的方法角膜塑形镜 (OK镜 ) ,即是通过对角膜顶点的持续压迫塑形 ,使角膜中央部分因受压而变扁平 〔1~ 3〕。我院眼科自 1999年 3月开始。应用美国生产的 OK镜进行临床角膜塑形治疗近视。现将临床应用观察和结果报告如下。角膜塑形矫治 OK镜采用高透氧硬性 RGP材料制成。镜片直径为 10 mm,镜片内面为二个不同曲率的光学面。其中心部位是根据治疗者角膜前曲率半径和屈光度确定。直径为4mm的扁平光学面 ,用于角膜顶点压迫塑形。本文应用 OK镜进行临床近视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试戴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120例240眼进行角膜塑形镜试戴患者的资料情况。结果:患者120例240眼中,试戴后成功定配212眼(88.3%),其中一片试戴即观察到理想配适者103眼(42.9%),试戴两片达理想配适89眼(37.1%),三片才观察到合理配适者16眼(6.7%),2例4眼(1.7%)连续两次来多次试戴后成功定配;有24眼(10.0%)多次试戴始终未达理想配适未能常规定配,2例4眼(1.7%)始终未能戴上试戴片而放弃试戴。结论:根据角膜曲率、近视度数挑选第一片试戴片,选择合适的患者及规范的操作是提高角膜塑形镜常规试戴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评价新一代角膜塑形技术(othorkeratology)矫正青少年近视的有效性、预测性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美国视康公司提供的OK近视矫正镜,对221例(442只眼)近视患者进行矫治。结果 OK镜矫治3mo后,视力在0.5及0.8以上分别为93%及72%。矫正偏中心的占9.5%,未见角膜明显损伤。结论 角膜塑形技术可有效矫治青少年近视,并具有矫正迅速,安全可靠等特点。对矫正后视力的巩固及提高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正不同类型(低度近视和中度近视;高曲率组和低曲率组近视)青少年近视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至2011年在我院就诊患者54人,共102只眼,年龄8~16岁,平均11.24±3.56岁,性别不限;等效球镜度数-1.00~-6.00D,顺规散光<-1.50D,逆规散光<-0.75D,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戴镜时间8~10h,并按照近视度数和曲率高低分为,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低曲率组(≤43D)和高曲率组(43D∽46D);观察戴镜后第1d、1周、2周、1月、2月、3月、6月、12月后患者视力、屈光度、曲率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对所有结果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戴镜者白天视力都基本恢复正常(视力达1.0),其中低度近视组在戴镜后1周、中度近视组在戴镜后1月视力恢复最佳并稳定;所有患者角膜曲率都降低,并在戴镜后一月稳定,高曲率组比低曲率组曲率下降更大,低曲率组平坦曲率下降(2.06±0.78D),高曲率组平坦曲率下降(2.81±0.98D);低曲率组陡峭曲率下降(1.74±0.70D),高曲率组陡峭曲率下降(2.84±1.09D);结论角膜塑形镜是矫正青少年中、低度近视的有效方法,低度近视及高曲率者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改良的调查问卷评估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OK镜)过程中的使用情况,了解儿童对OK镜治疗接受程度,以及影响治疗效果和满意度的因素。方法 收集了年龄在6~17岁、近视度-0.75~-6.00DS,散光度<1.50DC的患儿,共198例。所有患儿在过去的5年内无间断地配戴OK镜。通过OK镜调查问卷,评估患儿治疗后的视力情况、眼部症状、舒适度、戴镜时间、换镜周期、每周及每日戴镜时间、镜片护理、满意度等情况,寻找影响OK镜整体满意度的可能因素。结果 不同年龄、性别、近视程度、戴镜时间、换镜周期、更换护理方案频次、及更换镜片盒频率,在舒适度评分、目前镜片护理情况及对OK镜整体满意度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每周戴镜天数5~7天组舒适度评分最高。每周戴镜天数越多,对OK镜整体的满意度打分越高。戴镜时间越长,镜片护理情况评分越高。每周戴镜天数5~7天的患儿(91.9%)中,延长戴镜时间可提高舒适度及镜片护理情况。结论 调查问卷可以反映配戴OK镜的儿童视力相关生活质量及满意度情况。配戴时间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随着配戴时间延长,舒适度、镜片护理情况及整体满意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12-18岁屈光度为-2.00-4.00DS,-0.50-1.00DC近视患者160例(320眼),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观察比较两组1年后裸眼视力和屈光度的变化。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和配戴框架眼镜1年后的裸眼视力和屈光度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塑形镜是一种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角膜塑形镜试戴患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角膜塑形镜试戴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相关屈光参数,以期提高试戴成功率,并分析试戴失败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45例(89只眼)进行角膜塑形镜试戴近视眼患者的资料.结果 4 5例患者中,41例(91.1%)试戴成功,其中37例(82.2%)定制了镜片;4例(8.9%)试戴失败.通过对达到良好适配时的K值与平坦K值比较,得出角膜越平坦,两者的差值越小;而角膜越陡峭,两者的差值越大.4例试戴失败病例中,3例E值较试戴成功者E值明显偏低(P<0.01),1例存在逆规散光.结论 严格掌握好角膜塑形镜试戴者人选标准、规范验配流程,才能提高角膜塑形镜试戴成功率.对于E值偏低及存在逆规散光的患者试戴须谨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对角膜形态的变化及影响。

方法:选择2015-01/2016-12期间在我院接受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配戴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夜戴)45例90眼和对照组(日戴)45例90眼,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配戴后1wk,1、3、6mo时的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角膜曲率及角膜中央厚度。

结果:两组患者在戴镜后1wk,1、3、6mo时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均明显低于戴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在戴镜后1、3、6mo时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wk,1、3、6mo时的角膜曲率值均明显低于本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前,且配戴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配戴角膜塑形镜6mo时的角膜曲率(40.0±0.5D)明显低于对照组配戴角膜塑形镜6mo时的角膜曲率(41.3±0.9D),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戴镜3mo时观察角膜上皮染色率,观察组上皮染色率阳性占49%(44/90),对照组上皮染色率阳性占29%(26/90),两组均以0级、1级为主; 随着角膜塑形镜配戴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SE水平都呈下降趋势,且均明显低于配戴之前。配戴6mo时观察组SE水平(-0.42±0.20D)明显低于对照组SE水平(-0.52±0.1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UCVA值明显升高,且与配戴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可降低近视度数,提高视力,且夜间配戴效果相对优于白天配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长期配戴夜用角膜塑形镜对泪膜及角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方法:对随访资料完整的35例70眼配戴3a夜用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眼患者和同期配戴框架眼镜的15例30眼患者,行平均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量、角膜曲率、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检测。分析两组患者在泪膜稳定性及角膜生物学特性方面的差异。

结果:与框架镜组相比,患者在戴角膜塑形镜前后平均泪膜破裂时间差值、基础泪液分泌量差值、角膜厚度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922、0.0891、0.4181); 角膜曲率差值、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差值、六角形细胞比例变化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0005、0.0002)。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长期夜戴角膜塑形镜对泪膜稳定性影响轻微,但会增加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异系数,降低六角形细胞的比例。为保证其使用的安全性,需密切随访观察,定期护理。  相似文献   


10.
角膜塑形镜是目前世界上控制近视进展的有效手段,其有效性、安全性是眼科医生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目前近视防控的不同方法、角膜塑形镜的设计、材料与品牌、近视和眼轴的控制、生物学参数变化、视觉质量、散光及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客观地认识角膜塑形镜在临床的应用及其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角膜塑形镜(Ortho-k CL)患者的数据资料,讨论影响验配成功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00例(200只眼)进行角膜塑形术治疗的患者资料。结果 100例(200只眼)患者中,首次试戴成功162只眼(81.00%),两次试戴成功者有36只眼(18.00%),有2只眼(1.00%)试戴失败。结论良好的验配技术、精心挑选患者、规范操作程序及系统的宣教是提高Ortho-k CL试戴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前,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有效性已得到验证,但由于其紧贴角膜,可能会对角膜产生一定影响。首先,它会对中央区角膜产生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会对镜片下的泪液流动造成影响,继而影响角膜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给,角膜相对缺氧导致其抵抗力下降。此外,镜片磨损划伤角膜,清洁不彻底导致微生物聚集引起角膜病变,严重者将导致角膜感染。再者,角膜经过塑形后形状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厚度会产生变化,进而影响到角膜各层结构之间的作用力。最后,长期的压迫还将导致角膜神经发生改变,敏感性降低。角膜塑形镜对角膜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现对此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配戴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结膜囊菌群的影响,以及角膜塑形镜存储盒带菌情况。方法实验研究。分别对101名配戴角膜塑形镜(配戴组)和110名未配戴角膜塑形镜青少年(对照组)进行结膜囊细菌培养,并对158个角膜塑形镜存储盒进行细菌培养。所有标本置于37 ℃恒温箱中培养48 h后统计培养阳性率。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对照组结膜囊培养菌株68株,阳性率为30.9%;配戴组结膜囊培养菌株59株,阳性率为29.4%;2组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12,P>0.05)。角膜塑形镜存储盒细菌培养菌株72株,阳性率为45.6%。2组研究对象结膜囊和镜盒菌群培养阳性率首位均为表皮葡萄球菌。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不会提高青少年结膜囊带菌率,镜片及镜盒的清洁可降低镜片污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角膜塑形镜是目前治疗近视重要的非手术方法,因其治疗效果明确,长期佩戴安全,且可以减缓青少年近视进展,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较多,本文对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控制近视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翟洲  杨晓  王化荣  方冰兰  戴祖优  魏玲 《眼科》2012,21(6):376-380
目的观察过夜配戴角膜塑形镜3个月后中央和周边角膜厚度的变化。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03例(197眼)近视患者,平均年龄(19.0±7.5)岁,平均等效球镜度(-3.25±0.91)D。方法过夜戴角膜塑形镜,采用眼前段分析仪(Pentacam)测量角膜厚度,观察配戴前后1天、1个月和3个月角膜中央和距中央半径1、2、3、4 mm处角膜厚度的变化。同时观察屈光度和角膜地形图中央角膜屈光力的变化。主要指标角膜厚度、等效球镜度、中央角膜屈光力。结果戴镜3个月后等效球镜度减少(-3.01±0.09)D,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戴镜3个月后角膜中央屈光力减少(2.40±0.15)D,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戴镜1天不同位点角膜厚度均增厚,中央区、半径1 mm、2 mm、3 mm、4 mm处角膜分别增厚(5.90±3.69)μm、(7.54±3.73)μm、(10.52±3.91)μm、(11.76±4.23)μm、(9.33±4.93)μm。戴镜1个月,中央、半径1 mm处厚度分别减少(-4.18±3.68)μm、(-0.50±3.73)μm;半径2、3、4 mm处角膜厚度分别增加(6.39±3.91)μm、(9.57±4.22)μm、(2.00±5.05)μm;戴镜3个月,中央、半径1 mm处角膜厚度分别减少(-6.61±3.67)μm、(-3.67±3.72)μm,半径2、3、4 mm处角膜厚度分别增加(3.05±3.90)μm、(6.42±4.21)μm、(5.63±4.94)μm。除半径4 mm位点以外,其他各角膜位点在不同配戴时间的角膜厚度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央角膜厚度随时间变化的速度快于周边角膜厚度(P=0.00)。结论短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不同位点厚度的变化与角膜形状改变一致,中央角膜变薄,从旁中央半径2 mm开始角膜增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形态及泪液的影响。方法:连续配戴角膜塑形镜1 a以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40例80眼,平均年龄13.68±2.32岁,戴镜前平均等效球镜-3.61±1.48D,夜间戴镜8~10h,观察戴镜前和戴镜后1wk;1,3,6,12mo的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表面规则指数( SRI)、泪膜破裂时间( BUT)、泪液基础分泌量、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的情况。结果:戴镜后12 mo与戴镜前相比,屈光度明显降低,平均等效球镜从-3.61±1.48D下降为-1.39±1.31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曲率明显变平坦,平均K值从42.29±1.55D下降为40.13±1.41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SRI升高,从0.34±0.01增加到0.37±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BUT 减少,从10.39±2.25s下降到7.26±1.77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以上指标均在戴镜1wk后趋于稳定,戴镜后1,3,6,12mo各指标与戴镜后1wk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泪液基础分泌量戴镜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角膜上皮染色病例数增加,以Ⅰ级为主,戴镜后1wk;1,3,6,12mo角膜染色Ⅰ级分别为15眼(18.8%),9眼(11.3%),13眼(16.3%),9眼(11.3%),12眼(15.0%)。戴镜后各时间点,角膜荧光素染色Ⅰ级者的BUT均比0级者显著降低(P<0.05)。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可使近视度下降,角膜变平坦,不影响泪液的基础分泌,但泪膜稳定性下降,应注意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青少年近视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后对 AC/A 的不同影响。方法对23例(46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和34例(68眼)戴框架眼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观察1年后两组患者的屈光度和 AC/A 值。结果戴镜1年后,角膜塑形镜组平均屈光度增加了0.35±0.25D ,框架镜组平均屈光度增加了0.82±0.36D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塑形镜组平均 AC/A 值降低了0.83±0.23,框架镜组增加了0.12±0.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可以有效减缓青少年的近视加深,降低 AC/A 值,使患者的调节与集合的关系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及控制近视发展方面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对423例789眼使用角膜塑形镜验配和定期的跟踪复查,观察使用角膜塑形镜后的角膜健康状况以及视力、屈光度等变化;同时针对15岁以下戴镜人群,观察戴镜1a后近视度数增长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矫正视力;针对以控制近视增长为目的戴镜者,1a后对戴镜结果基本满意。结论:在使用合格的产品、规范的流程、合格的验配技术和严格的复查的前提保障下,角膜塑型镜是青少年阶段一种安全、有效地矫正视力和控制近视增长的方法,是眼视光技术针对青少年近视治疗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矫形镜(OK)的并发症及安全性。方法102例(204只眼)近视患者,平均屈光度(-3.36±0.07)D(等效球镜),用临床问诊、一般检查、裂隙灯及角膜厚度检查等方式,观察治疗2年后患者角膜厚度变化及出现的并发症,并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戴镜后半年、1年及2年与戴镜前相比,角膜厚度无显著差异,戴镜半年68.1%(139只眼),戴镜1年45.6%(93只眼)。戴镜2年25.5%(52只眼)发生上皮点状着色,其中90%以上为〈Ⅱ级角膜上皮损伤,经停戴及应用促角膜上皮修复眼液后均可消失。37只眼(18.1%)出现角膜镜片压痕,17.6%患者发生重影,26.0%患者发生眩光,可随戴镜时间延长逐渐缓解或经合理用药调整镜片后消失。结论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发生角膜上皮点状染色的影响因素。

方法:共收集280例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的数据,其中未发生角膜点染组185例,发生角膜点染组95例。对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进行普通远视力检查、眼压、裂隙灯、散瞳后眼底检查、综合验光、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眼轴长度、戴镜前泪液分泌试验(SⅠt)、戴镜前睑板腺缺失评分、偏心距离、泪液中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分析等相关检查。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角膜上皮点状染色的影响因素。

结果:两组戴镜前屈光度、戴镜前睑板腺缺失评分、IL-2、TNF-α、镜片沉积物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戴镜前屈光度是患者发生角膜上皮点状染色的保护因素,戴镜前睑板腺缺失评分、IL-2、TNF-α、镜片沉积物是患者发生角膜上皮点状染色的危险因素。

结论:戴镜前屈光度是患者发生角膜上皮点状染色的保护因素,戴镜前睑板腺缺失评分、IL-2、TNF-α、镜片沉积物是患者发生角膜上皮点状染色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