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伤复原汤对四肢骨折延迟愈合患者微循环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56例四肢骨折延迟愈合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复方骨肽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骨伤复原汤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TNF-α、IL-1β、IL-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红细胞聚集指数、电泳指数、变形指数、刚性指数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体外冲击波疗法干预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7例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稳定型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按照术后时间分组,术后3-9个月共28例作为A组,术后9个月以上共29例作为B组。ESWT后每3个月复查X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骨痂生长情况。结果:治疗前以及第3疗程结束后,两组骨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1、2疗程结束后,两组骨痂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A组在第1、2疗程结束后骨痂生长速度均明显快于B组(P〈0.05)。两组有效率在3个疗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670;P2=1.000;P3=1.000);两组第1、2疗程结束后的治愈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1=0.044;P2=0.047),而第3疗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3=0.190)。结论:早期行体外冲击波疗法干预可降低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与研究血府逐瘀汤在改善股骨颈骨折患者微循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2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股骨颈骨折西医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足甲襞微循环指标进行分别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足甲襞微循环指标比较,P均>0.05,儿治疗后不同时间观察组的足甲襞微循环指标均显著地好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府逐瘀汤在改善股骨颈骨折患者微循环中的效果较好,因此更有助于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微量元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骨折延迟愈合患者100例为延迟组,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为配伍,选取同期正常骨折愈合患者64例为对照组。入选患者均获得随访,检测患者骨折1周、6周及12周的血清微量元素Fe、Zn、Mn及IGF-1的含量,分析患者骨折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并以ROC曲线评估微量元素及血清IGF-1水平对骨折延迟愈合的预测价值。结果 组间比较显示,延迟组患者骨折6周及12周的Fe、Zn、Mn含量及IGF-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显示,2组患者骨折6周的Fe、Zn、Mn含量及IGF-1水平均较骨折1周有降低(P<0.05),而骨折12周的Fe、Zn、Mn含量及IGF-1水平均升高(P<0.05)。单因素结果显示,2组的微量元素Fe、Zn、Mn含量及IGF-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e、Zn、Mn及IGF-1降低均为骨折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031、1.27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胫骨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特点,探究不同治疗方式对微循环与相关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0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胫骨骨折术后早期感染患者12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治疗方式将入选患者区分为常规治疗组67例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组57例,探讨术后感染的病原菌情况,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微循环及相关血清细胞因子的指标水平评估临床疗效,其中微循环通过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1 d、3 d和7 d的流态积分、管襻积分、襻周状态积分及综合积分评估,血清细胞因子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slCAM-1、sVCAM-1及核因子κB评估。结果 124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培养病原菌14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6株占37.58%,革兰阳性菌89株占59.73%,真菌4株占2.6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治疗后1 d、3 d、7 d VSD组患者流态积分、管襻积分、襻周状态积分及综合积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VSD组细胞间黏附因子-1(sl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分别为(2.50±0.58)pg/ml、(5.04±1.03)pg/ml,均低于常规治疗组,而核因子κB为(0.98±0.15)ng/ml,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VSD技术可有效改善患者局部甲襞微循环,从而为局部血供的改善奠定基础,也可通过调节血清细胞因子,加速骨折创面的愈合,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术(VSD)联合综合护理对骨折创面感染患者局部创面微循环指标、炎症免疫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骨折创面感染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传统外科换药方法治疗,40例)和观察组(实施VSD治疗,40例),治疗期间均给予两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并观察2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指标(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创面换药次数、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局部创面微循环指标、血清炎症免疫指标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升高,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创面换药次数减少;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局部创面微循环流态、襻周、管襻、综合积分及血沉(ESR)、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 VCAM-1)、核因子-κB(NF-κB)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VSD联合综合护理应用于骨折创面感染患者的治疗中,可提升其临床效果,促进创面愈合,改善局部创面微循环,抑制炎症反应,提高患者免疫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红外线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的愈合情况及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2017年10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红外线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骨折愈合情况和微循环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21和28d时测量骨痂密度分别为(1.98±0.22)、(2.87±0.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3±0.26)、(2.05±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甲襞微循环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5d后的流态积分(0.81±0.13)、管襻积分(0.41±0.06)和襻周积分(0.24±0.08)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襻顶血管直径(14.69±1.36)、管襻畸形率(20.13±1.57)和白微栓率(1.19±0.18)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使用红外线照射能促进骨折愈合,提高骨折部位微循环,属于物理疗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学工程》2016,(9):1173-1175
目的探讨骨生化标志物的动态检测在预测下肢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的下肢长骨骨折手术治疗病例60例,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延迟组为延迟愈合,愈合组为正常愈合,分别于伤后24小时内、术后1周及术后第4、8、12周检测静脉血BAP、OC、CTX及尿液DPD含量。结果 1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受伤机制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第8、12周,延迟组OC含量(ng/m L)分别为25.15±4.10、28.33±3.92,高于同时期愈合组的22.20±4.06、23.73±4.2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组CTX含量(ng/m L)分别为0.74±0.16、0.42±0.14,高于同时期愈合组的0.66±0.14、0.27±0.11,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第12周,延迟组BAP、OC、CTX及DPD比值均高于愈合组(P<0.05)。结论骨折术后骨生化标志物均有增加,延迟组第12周OC及CTX明显增加,术后12周OC及CTX的检测可初步预测骨折延迟愈合是否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及其对患者炎症因子、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盐城市大丰中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半髋关节置换术)与观察组(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前瞻性研究,各30例,术后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术前与术后24 h炎症因子水平,术前与术后1周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长、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更长,总出血量更多;与术前比,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更高;与术前比,术后24 h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更高;与术前比,术后1周两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浆黏度(PV)均显著升高(均P<0.05);但两组间术前与术后1周HBV、LBV、P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假体松动、髋臼磨损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骨折术后并发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并分析采用维生素D联合骨折断端超声定位下冲击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天津市宁河区医院手术治疗后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的患儿70例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手术且骨折正常愈合的患儿70例为正常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引起儿童骨折术后并发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将病例组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维生素D联合手术治疗,联合组患儿采用维生素D联合骨折断端超声定位下冲击波治疗,对比两组患儿骨折愈合效果的差异。结果 粉碎性骨折、开放骨折、发生内固定松动、术后感染、伴有营养不良、成骨因子缺乏、维生素D缺乏、患儿缺钙及康复锻炼方式不当均是儿童骨折后发生延迟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治疗前,联合组和对照组患儿Lane-Sandhu X线评分[联合组(2.05±0.74)分、对照组(2.11±0.5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8,P>0.05);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联合组患儿Lane-Sandhu X线评分[(3.18±0.8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与骨科闭合骨折无菌手术切VI愈合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本科行无菌手术治疗的382例外伤致闭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MI将患者分为理想、超重和肥胖3组,体重过轻的患者并入理想组。理想组189例(49.48%),BMI范围〈24.0kg/m2;超重组108(28.27%)例,24.0≤BIM〈28.0kg/m2;肥胖组85例(22.25%),BMII〉28.0kg/m2。统计手术后各组病例拆线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体温、CRP及感染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理想组的平均拆线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CRP回归正常时间、拆线和住院时间、术后发热和切口液化或感染等各个指标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的CRP和发热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质指数对骨科闭合骨折无菌手术切口愈合有一定的影响。BMI越高手术切口愈合时间越长,感染机率越大,对BMI〉28.0kg/m。的患者要在手术操作流程和术后预防感染方面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盆炎消灌肠液对家兔微循环障碍模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家兔30只,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模型组、盆炎消灌肠液低剂量组(5.0 g/kg)、盆炎消灌肠液高剂量组(10.0 g/kg)和盐酸川芎嗪组,每组6只。采用高分子右旋糖酐建立家兔微循环障碍模型。应用FASCO-300全自动血流变检测仪检测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文氏管法检测红细胞压积,Wintrobe管法检测血沉,并计算其他各项血流变指标。结果:盆炎消灌肠液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川芎嗪组均能明显对抗由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的微循环障碍,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全血还原黏度,降低红细胞聚集和血栓形成,改善红细胞变形指数和压积,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高剂量组比低剂量组效果更显著(P<0.01)。盆炎消灌肠液低剂量组与川芎嗪组相比,红细胞变形指数改善效果更显著(P<0.01),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炎消灌肠液能明显改善家兔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13.
魏建春 《现代保健》2011,(17):21-22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在股骨颈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7~2010年本院收治的8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术后均给予预防感染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40mud。对照组不加用同类药物。手术一月后每四周行X摄片一次,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局部疼痛及肿胀改善情况,连续随访24个月。结果治疗组临床愈合时问平均(8±2)周;对照组临床愈合时间平均(24±4)周。两组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疗效、疼痛改善疗效与消肿疗效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卅红注射液能促进骨折愈合,改善患者术后的组织肿胀、疼痛,缓解局部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炎性因子和微循环的角度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对胫骨骨折术后创面感染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武警辽宁省总队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胫骨骨折术后出现创面感染的患者8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对感染创面采用常规处理措施,观察组采用VSD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炎性因子和微循环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细胞间黏附因子-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水平低于对照组,而核因子κ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流态积分、管襻积分、襻周积分和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技术可以有效改善胫骨骨折术后创面感染患者的炎症和微循环状态,有利于促进创面恢复。  相似文献   

15.
孙洪林 《中国卫生产业》2013,(23):134-134,136
目的总结中医综合疗法应用于骨折延迟愈合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共收治的86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参照组给予手术治疗,实验组给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0d、30d的碱性磷酸酶(ALP),治疗4个月内的起效人数及整体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的效果均优于治疗前;实验组治疗后的各种指标及总体疗效均明显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应用于骨折延迟愈合,疗效显著,不失为-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两枚双头加压钛螺钉前后交叉内固定对股骨颈骨折中长期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骨科住院部股骨颈骨折9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6例采用两枚双头加压钛螺钉前后交叉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45例采用三枚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关节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试验组骨折愈合优良率、骨折愈合率和髋关节恢复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6、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枚双头加压钛螺钉前后交叉内固定对股骨颈骨折的中长期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杨昌宇 《现代保健》2013,(19):112-113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54例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7例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27例行合金记忆形状环抱器内固定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均随访9~22个月,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9~22个月,患侧肢体的负重恢复时间4~7.8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84.67±8.96)分;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12~24个月,患侧肢体的负重恢复时间6~10.5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72.12±8.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给予患者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效果显著,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合金记忆形状环抱器内固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熊瑞琴 《健康天地》2010,4(2):60-60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及效果。方法:对35例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采用术前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合理指导患者加强功能锻炼以及预防术后并发症等护理措施,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的骨折端固定牢固,恢复较好,未出现骨折移位、不愈合或股骨头坏死等现象,也未见有明显的神经和血管损伤。33例患者股骨颈骨折全部愈合,下肢功能活动良好。未发生其他护理并发症,提高了治愈率。结论:适当的手术时机与手术方法,加上精心的术前和术后护理,可以提高股骨颈骨折患者早期愈合,从而降低了感染率和并发症,保证了患者的正常功能恢复,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140例在本院行股骨颈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38例(观察组A)、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9例(观察组B),骨折内固定53例(对照组)。比较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和术后下床锻炼时间,随访并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两观察组术后下床锻炼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观察组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观察组Harris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明显低于两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均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状况、骨折类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情况及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后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指标水平变化及对患肢微循环恢复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出现感染者62例为A组;另选取同期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未感染者62例为B组;两组均行内固定或外固定支架治疗,根据术后骨折感染的治疗方法不同将A组分为A1、A2患者各31例,A2患者术后行抗感染药物常规治疗,同时行骨折创面消毒及无菌敷料更换等,A1患者行VSD治疗;观察骨折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比较分析A、B两组的细胞间黏附因子-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核因子KB的指标水平;比较A1、A2患者的相关指标水平检测,同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62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19株,以革兰阳性菌73株占61.34%为主;治疗后2d、4d、6d,A1患者的流态积分、管襻积分、襻周积分、总积分、白微栓率、管襻畸形率低于A2组,而A1组的襻顶血管直径、管襻长度均高于A2组(P<0.05)。结论对于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行VSD治疗,可有效清除骨折区域坏死组织及控制感染,对创面的愈合、肢体微循环修复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