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离自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氨基糖苷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方法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中分离出52株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PCR法检测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并检测其中泛耐药菌的6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以下简称甲基化酶基因)。对阳性产物测序加以证实。结果 5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4种AMEs基因[aac(3)-Ⅱ、aac(6’)-Ⅰb、aac(6’)-Ⅱ和ant(2″)-Ⅰ],AMEs基因总检出率为92.3%。泛耐药菌中检出1种甲基化酶基因(rmtB)。16株高水平泛耐药菌中rmtB基因的检出率为81.3%。结论分离自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氨基糖苷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AMEs基因携带率高,其对氨基糖苷类耐药与aac(3)-Ⅱ、aac(6’)-Ⅰb、aac(6’)-Ⅱ和ant(2″)-Ⅰ有关;对氨基糖苷类高水平泛耐药主要与甲基化酶基因rmtB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分布情况。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12月临床分离的48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VITEK 2Compact进行鉴定和药敏实验。PCR法检测12个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3个甲基化酶基因以及外排泵基因adeB。结果在实验的16个基因中,共检出4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aac(6′)-Ib、armA、adeB和ant(3″)-Ia,其中aac(6′)-Ib检出率为39.6%(19/48),armA基因检出率为89.6%(43/48),adeB检出率89.6%(43/48),ant(3″)-Ia检出率为10.4%(5/48),其余基因均未检出;存在两种以上耐药基因的共39株,检出率为81.3%(38/48)。结论 aac(6′)-Ib、armA基因以及外排泵adeB是介导我院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空军总医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使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VITEK 2细菌鉴定仪,以K-B法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实验,统计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用抗生素全年用量.结果 2006年至2008年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常用抗生素头孢类、碳青霉烯类耐药率逐年增高,氨基糖苷类、半合成青霉素类、喹诺酮类2008年耐药率与上一年比较略有降低.2008年耐药率低的抗生素依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氨曲南.单酰胺环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变化与抗生素的用量变化一致.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本院主要致病菌,耐药发生率高,减少抗生素用量可减低抗生素的耐药率,因此采取严格措施控制院内感染是减少耐药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015年我院老年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我院老年患者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233株,全部细菌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分离与培养,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并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233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源于痰液(72.10%),其余依次为尿液(7.73%),引流液(4.72%),全血(4.29%),导管(2.58%),腹水(2.58%),胆汁(2.15%),胸水(1.29%),切口分泌物(1.29%),咽刷、体液及脓液分别占0.43%;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主要科室是呼吸科和重症监护室,分别占33.05%及22.32%;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唑啉及头孢西丁等抗生素的耐药率达10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亦达100%,仅对少数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30%。结论老年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由于老年感染患者的临床用药存在局限性,加之铜绿假单胞菌对绝大多数抗生素都耐药,因此必须更加重视老年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有效预防与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情况及耐药规律。方法收集并分析361株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敏资料,并探讨其耐药规律。结果本院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最敏感,敏感率达82.2%。其次为奈替米星,敏感率46.3%。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约60%。对4种抗生素同时敏感菌株为115株,占总数的31.9%,同时耐药菌株49株,占13.6%。对阿米卡星敏感而对其它3种抗生素耐药菌株79株,占21.9%。对阿米卡星和奈替米星敏感,而对另两种抗生素耐药菌株为41株,占11.4%。结论阿米卡星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对铜绿假单胞菌最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4种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交叉耐药,妥布霉素与庆大霉素交叉耐药更严重。  相似文献   

6.
王瑞丽  梁建红 《山东医药》2011,51(26):105-106
目的分析医院病原菌主要分布及耐药情况,为确定医院感染目标监测对象提供依据,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WHONET5.4软件对9 132例患者送检标本中的病原菌主要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送检标本共9 132份(例)中,分离出病原菌2 246株,其中G+球菌361株(16.07%),G-杆菌1 596株(71.06%),真菌289株(12.87%),产酶菌693株(30.4%)。内科、外科病房感染菌株均以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以呼吸科、神经内外科、小儿科为主要分布区域。G+球菌对糖肽类、磷霉素类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耐药率高;G-杆菌对碳青酶烯类或加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敏感,对青霉素、磺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结论医院病原菌主要分布在呼吸科、神经内外科、小儿科,感染菌株以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对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有较高耐药性,对碳青酶烯类或加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并分析我院近3年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情况及其耐药特征。结果:近3年临床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287株,占革兰阴性(Gˉ)杆菌的21%,药敏结果显示,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耐药率增加(>20%),对其他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的耐药率较高(>30%),仅对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保持较高的敏感率(>7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性下降,对多种药物耐药率较高,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糖尿病足创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点并分析其与毒力基因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8-01-01~2018-12-31在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糖尿病足病科住院的糖尿病足患者中54株细菌培养报告为铜绿假单胞菌的菌株,在药物敏感试验及菌落复种培养后,交南开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逐一进行铜绿假单胞菌固有pcrV基因检测,以明确铜绿假单胞菌。另收集非糖尿病创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21株作为对照组。对铜绿假单胞菌的3型分泌系统中毒力基因exoS和exoU进行检测及分析其与耐药的关系。对创面中连续2次(每次间隔1个月)及以上培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随访。结果 54株中筛查出8株不是铜绿假单胞菌,46株明确为铜绿假单胞菌。糖尿病足组与对照组中,主要致病基因均为含有exoS的铜绿假单胞菌,糖尿病足组为91.3%(42/46),耐药率为11.9%;对照组为76.2%(16/21),耐药率为6.3%。含有exoU的铜绿假单胞菌在糖尿病足组与对照组中均占比较少,糖尿病足组中为8.7%(4/46),耐药率为25.0%;对照组中为23.8%(5/21),耐药率为20.0%。在糖尿病足组中,有6例患者连续2次及以上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合计19株。有5例患者感染含有exoS的铜绿假单胞菌,其中有2例培养出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为23.5%(4/17),均出现在治疗的初期和中期,在末次培养时均转为敏感铜绿假单胞菌,有1例患者创面中含有exoU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为50.0%(1/2),首次培养为耐药菌,末次培养为敏感菌。结论糖尿病足创面中取得的铜绿假单胞菌中,以含有exoS的铜绿假单胞菌为主,但是在耐药菌方面,含有exoU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更高。同一患者创面的铜绿假单胞菌不会因为耐药与否出现exoS或exoU基因型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铜绿假单胞菌是目前临床上较难清除的细菌之一。通过分析近3年从本院呼吸道标本分离的901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药敏结果,汇总其耐药情况,以便更好地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各种呼吸道感染。方法采用液体稀释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17种抗菌药的MIC值,依据NCCLS/CLSI推荐标准分析药敏结果。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粘菌素类制剂如多粘菌素B和多粘菌素E敏感性最好,敏感率分别为96.7%、95.9%。其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72.6%。阿米卡星敏感率70.4%,排第3位。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67.6%,排第4位。其它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敏感率均低于6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粘菌素类制剂敏感性最好,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也具有相对较好的敏感性,可经验性地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临床分离的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 COMPACT进行细菌鉴定和体外药敏试验,K-B纸片扩散法作补充,并按2015年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判读药敏试验结果。结果共检出非发酵菌4 029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居首位1 719株,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1 471株和501株。分离的非发酵菌主要来自呼吸道,占72.6%,其次为血液(7.7%)、尿液(7.7%)和伤口分泌物(6.6%)。科室分布主要为重症监护室(39.7%),其次为神经外科(17.2%)和呼吸内科(10.1%)。药敏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药物呈高度耐药性,尤其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维持在75%~81%的高水平,多重耐药和泛耐药情况严重;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好,但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15年的22.3%上升到2017年的39.8%。结论非发酵菌的检出率较高,多重耐药情况严重,应引起临床和感染管理科的重视,做好院内感染监控,防止院内感染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状况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为探究菌株耐药机制、控制耐药性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方法收集本院各科室患者的送检标本,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并保存待用。采用K-B法进行药敏性实验,并根据2015版CLSI标准判定菌株耐药程度。然后,采用PCR扩增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基因。结果共分离136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ICU 44株,呼吸内科29株,神经外科19株,泌尿外科12株,普外科10株,消化内科7株,其他科室15株,构成比分别为32.35%、21.32%、13.97%、8.82%、7.35%、5.15%、11.03%。ICU病房、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是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来源。痰液标本来源102株,伤口分泌物10株,脓液9株,尿液5株,血液标本3株,其他标本来源7株,菌株构成比分别为75.00%、7.35%、6.62%、3.68%、2.21%和5.15%。分离菌株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氨曲南、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0%、53.68%、33.09%、27.94%、25.74%、21.32%、19.12%、16.91%和13.24%。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各耐药基因检出率:TEM基因67.65%,VEB基因21.32%,IMP基因11.03%,VIM基因13.24%,aac(6′)-Ib基因16.91%,aac(6′)-II基因24.26%,ant(2′)-I基因25.74%,oprD2基因13.97%。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自医院ICU及患者的痰液标本,临床抗感染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阿米卡星类抗菌药物。TEM基因耐药基因可能与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本地区耐环丙沙星(CIP)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用纸片扩散法测定75株大肠埃希菌对CIP和6种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率,PCR法检测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 53株(70.67%)对CIP耐药。耐CIP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73.58%、64.15%、62.26%、50.94%、16.98%、13.21%;与非耐CIP菌株比较,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耐药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耐药表型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CIP菌株aac(3)-II和aac(6′)-I的检出率为主(56.60%、41.51%);与非耐CIP菌株比较aac(6′)-I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耐CIP菌株多表现为同时对多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提示耐CIP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存在一定相关性,尤以AAC(6′)-I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住院患者手术切口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并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株进行分型和金属-内酰胺酶基因检测。方法分离自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186株,以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作为质控菌株,采用常见的8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利用ERIC-PCR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型;利用IMP-PCR和VIM-PCR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 18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庆大霉素和哌拉西林36.02%,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34.95%,美罗培南32.80%,环丙沙星32.26%,头孢吡肟27.42%,头孢他啶25.27%,其中62株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细胞菌对美罗培南耐药率98.4%,且全部为多重耐药(MDR),占总数的33.3%。11株为泛耐药株(PDR),占总数的6%。4株VIM2型铜绿假单胞菌和1株IMP-25亚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阳性。讨论随着近年来抗生素的频繁使用铜绿假单胞菌不断产生新的耐药株,并检出1株IMP-25亚型,这对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流行病学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成都地区老年人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耐药状况。方法 采集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356例符合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标本,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ITEK-2 COMPACT)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2012年、2013年共分离出的35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粘菌素B的耐药率分别为1.65%、2.01%、1.11%。2011年分离出的121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低,为20.66%。2012年分离出的14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较低,为22.07%。2013年分离出的9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为15.5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是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监测其耐药性,可为早期治疗控制感染提供依据,为减少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命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5.
铜绿假单胞菌近7年的耐药性变迁及其抗生素应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近7年的耐药性变迁情况。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1076株,分析其耐药性变迁及临床抗生素的应用情况;结果对铜绿假单胞菌保持抗菌活性较强而耐药率30%的抗菌药物依次为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及阿米卡星,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普遍增高的趋势;抗铜绿假单胞菌所用抗生素单用455例(44.4%);二联521例(50.9%);三联48例(4.7%)。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高,耐药率有普遍增高的趋势;对严重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多药耐药(MDRP)或泛耐药(PDRP)的治疗,宜采用联合用药,β-内酰胺类+阿米卡星为较优化的组合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不同疾病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状况以及该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联合GN卡和16S RNA基因PCR对不同疾病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离鉴定。分别采用VITEK-2 Compact仪联合AST-GN卡K-B纸片扩散法对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仅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99例病人所患主要疾病为下呼吸道感染(χ2=24.8,P<0.05),病人以≥60男性为主(χ2=26.1,P<0.05)且主要来自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普外科(χ2=17.7,P<0.05)。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中,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和头孢曲松耐药率较高(耐药率95.48%~98.99%),但对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和左旋氧氟沙星相对敏感(敏感率70.51%~88.44%)。55.3%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110/199)株多重耐药,优势多重耐药模式为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30.9%,34/110)和菌株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喹诺酮类(39.1%,43/110)耐药(P<0.05)。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不同感染性疾病常见病原体,老年男性是该菌感染高危人群。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强的耐药性,尤其对多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2009年我院分离菌的分布和耐药特征。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我院分离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细菌487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22株,占86.65%,革兰阳性球菌65株,占13.35%。AECOPD中90.3%为革兰阴性菌感染,而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占第一位。铜绿假单胞菌是支气管扩张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均有较高耐药率。结论临床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均有较高耐药率,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仍敏感。  相似文献   

18.
<正>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分离株逐渐增多,并在不同地区、国家播散,对临床控制医院感染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复杂,包括抗生素灭活酶或修饰酶的生成、外膜低渗透性、外膜孔蛋白缺失、生物膜形成和主动外排等〔1〕。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又称金属酶,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包括碳青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2009-2013年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住院患者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结果我院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90.6%,主要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22.2%),铜绿假单胞菌(19.9%)、肺炎克雷伯菌(15.3%)、大肠埃希菌(7.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6.2%)、阴沟肠杆菌(5.2%);革兰阳性菌占9.4%,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6%)、肺炎链球菌(1.2%)、屎肠球菌(0.2%)。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27%;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高达98.5%,对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1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耐药率在15%左右;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在15%左右,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5%,肺炎克雷伯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10%;葡萄球菌属对氨基苷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60%,未发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耐药株。结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耐药率高,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指导治疗,以提高疗效及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2011-2012年深圳市南山区医院病人,各医院、诊所内环境台面涂抹样、医护人员手涂抹样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基因分布及基因的遗传多样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20种耐药基因:TEM、VEB、CARB、OXA、SHV、PER、GES、GTX、SPM、GIM、IMP、VIM、DHA、oprD、Aac(6')-Ⅰ、Aac(6')-Ⅱ、Aac(3')-Ⅰ、Aac(2″)-Ⅰ、qacE1-sull及Ⅰ类整合子基因。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子分型方法 进行聚类和克隆分析。结果 检出11种耐药基因:TEM、SHV、IMP、DHA、Aac(6’)-Ⅰ、Aac(6')-Ⅱ、Aac(3')-Ⅰ、Aac(2″)-Ⅰ、qacE1-sull、Ⅰ类整合子及oprD基因,检出率分别为8.1%、6.4%、4.8%、9.7%、4.8%、14.5%、4.8%、56.5%,8.1%,8.1%,oprD基因缺失率为61.2%。52株铜绿假单胞菌检出耐药基因,形成19种耐药基因谱。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 将62株铜绿假单胞菌,分为39个ST型,5个克隆群,1个优势克隆群CC244,1个优势独特型ST856。结论 不同类型样本分离菌株携带耐药基因存在差异,部分病人分离株携带多种耐药基因。本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具有遗传多样性,存在优势克隆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