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中华精神科杂志》2017,(6):400-400
《中华精神科杂志》为精神疾病专业性学术刊物,以广大医药卫生人员为读者对象,报道精神疾病研究领域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对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精神科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华精神科杂志》2019,(4):296-298
《中华精神科杂志》为中华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精神疾病专业性学术期刊,报道有关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基础理论方面新的或更深入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介绍新理论、新技术、新成就。以广大医药卫生人员为读者对象。  相似文献   

3.
《中华精神科杂志》2018,(4):282-284
《中华精神科杂志》为中华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精神疾病专业性学术期刊,报道有关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基础理论方面新的或更深入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介绍新理论、新技术、新成就。以广大医药卫生人员为读者对象。  相似文献   

4.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整合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方法,通过一系列针对患者的错误观念、态度等认知错误以及不良行为模式等认知和行为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高致残性精神疾病,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思维、情感及行为紊乱和认知功能明显受损。抗精神病药是其主要的治疗基础,然而有相当数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常规的抗精神病药治疗反应不佳,成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treatment—resistant schizophrenia,TRS)。  相似文献   

6.
《中华精神科杂志》2019,(4):274-274
《中华精神科杂志》官方网站(http://www.cjop.org.cn/)于2014年12月正式上线,这为广大精神科医生及精神医学相关领域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专业信息获取渠道。  相似文献   

7.
2017编辑年度(2016年1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中华精神科杂志各位编委和审稿专家保质保量完成了审稿工作。在此向大家表示诚挚的谢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强迫症患者症状缓解和认知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纳入符合DSM-IV-TR诊断标准的强迫症患者48例,按1:1的比率分入药物治疗联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组(联合治疗组,n=24)和药物治疗组(n=24)。联合治疗组进行8周药物治疗及8次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组患者进行8周药物治疗。采用Y—BOCS评估治疗前后强迫症状,采用神经心理测试(包括连线测验、数字符号测验、数字广度测验、语义流畅性测验)评估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前联合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Y—BOCS总分及神经心理测试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治疗组Y—BOCS评分[(18.7±3.1)分与(20.7±1.8)分]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t=2.75,P<0.05);联合治疗组在连线测验中的B时间,数字符号测验,数字广度测验中的顺背、倒背以及语义流畅性测验中的正确数与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3,3.47,2.06,2.54,7.22,均P<0.05或P<0.01)。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能有效缓解强迫症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改善强迫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9.
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已婚,初中毕业,打工人员,因“无法控制自己游戏行为3年,易怒,离家出走”于2018年6月27日由家人陪同到我院精神科门诊治疗。患者2010年因好奇及受朋友影响等原因接触网络游戏,开始只偶尔玩一次,每次均为朋友邀约。  相似文献   

10.
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学主办的《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创刊于1975年,是国内神经病学、精神病学领域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学术性核心期刊,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居临床医学期刊前列。我刊主要报道我国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精神科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新成果,介绍相关领域研究的新进展,推广先进的诊疗技术,组织专题学术讨论和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辟有包括专家论坛、论著、短著述、研究简报、临床荟萃、讲座、综述、疑难病例讨论等诸多栏目,全面、实时地反映最新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其从基础到临床的广阔领域给致力于神经科学发展的研究者们提供了博大的舞台。  相似文献   

11.
特定恐惧症是恐惧性焦虑障碍的一种亚型,指除场所恐惧和社交恐惧以外,针对特定情境或客体的恐惧并采取相应的回避行为。本文报道患者在征兵体检时被告知血压增高作为一种心理应激,因面临身体不合格而不能入伍的风险表现出焦虑恐惧反应,把测量血压与恐惧反应建立了条件性反应关系,以后多年回避测量血压,给患者带来了苦恼,符合了特定恐惧症的诊断。特定恐惧症的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特别是暴露治疗或包括暴露技术的认知行为治疗。  相似文献   

12.
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在我国,各类精神疾病罹患总人数超过1亿,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3%,到2025年预计将达到23%,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然而,精神疾病目前的临床诊疗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疾病诊断和治疗评估主要依赖临床症状,迫切需要客观可靠的生物标记物指导精神疾病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具有慢性迁延趋势的精神疾病,多数患者都需要长期治疗,其中抗精神病药治疗是所有疗法中的重中之重。然而,有效的治疗结局取决于合理的治疗方案得以完整的实施,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依从性差常导致病情迁延或者缓解后复发,自杀风险增加,疾病负担加重。  相似文献   

14.
《中华精神科杂志》2017,(6):401-410
一、概述 激越(agitation)是精神科常见的一种急性综合征。在ICD-10精神病学词汇中,激越被描述为:明显的坐立不安和过多的肢体活动,并伴有焦虑。在临床实践中,激越表现为一系列思维活动、情绪和行为从低到高不同程度的兴奋过程,且无法平静,严重时可表现为兴奋冲动、威胁、攻击、自伤等行为,而且激越常常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医疗成本。因此,尽早识别激越,预防激越程度发展严重,有效缓解激越相关的临床症状,防止严重激越时出现危险行为,对患者个人、病房管理及社会稳定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精神分裂症的病情具有慢性、复发性的特点,需要长期药物维持治疗,而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是伴随其中的重要因素。疗效体现患者的依从性,不良反应体现治疗的安全性,因此对精神分裂症长期治疗的评估与监测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提高精神疾病的评估是DSM-5的工作目标和重大更新之一。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治疗周期长,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严重,社会功能逐步退化[1].尽管药物治疗是治疗精神分裂症并预防复发的主要方法,但仍有25%~40%的有效服药患者饱受残留精神症状的困扰[2].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是指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CBT来改善患者精神症状,从而达到治疗效果[3].近十年来,随着CBT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中,其相关研究也从简单的个案研究发展到随机对照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就CBT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基本方法及效果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第十二届西部精神医学论坛预定于二零一五年七月召开,本次会议由西部精神医学协会主办。会议征文内容:1.女性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2.恋爱、婚姻家庭及性心理;3.精神疾病治疗新技术;4.医学教学法研讨;5.精神病院的管理及相关法律问题;6.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7.合理用药;8.心身健康;9.10.11.12.  相似文献   

18.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ED)主要指以反常的进食行为和心理紊乱为特征,并伴发显著体重改变和(或)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慢性难治性精神障碍[1]。其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BN)和暴食障碍(binge eating disorders,BED)[2]。进食障碍好发于青少年和年轻女性[1-2],其中AN的发病年龄在13~20岁,发病的高峰年龄在13~14岁和17~18岁;BN的发病年龄在12~35岁,平均为18岁。该病呈现高病死率、高共病率、高疾病负担[3],且有证据显示我国近年来进食障碍患者数量有增多的趋势[4],因此寻求循证有效的进食障碍治疗方法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脑功能成像是对大脑神经功能活动进行测量的技术[1],其中,fMRI技术由于其安全无创、兼具较高的空间/时间分辨率以及设备得到广泛普及等特点[2.3],在临床研究中被寄予厚望,期待能够找到临床实践中可用的疾病影像学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2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由遗传、发育和环境等因素促发的复杂性精神疾病。该病往往在患者成年早期或青少年晚期出现明显的精神病发作(阳性症状)时才被诊断,也有部分患者为早发性精神分裂症(起病年龄13—18岁)和儿童精神分裂症(起病年龄〈13岁)。在确定诊断前患者多数都经历了早期症状的前驱期,亦称疾病未治疗期,与精神分裂症的低治愈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