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过程中髋臼假体放置是否准确对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稳定性及使用寿命有直接影响,臼杯位置安放不合理可能导致不良事件发生,因此应重视CT影像学检查。目的:分析CT图像以水平面和真骨盆平面作为参照的髋关节置换髋臼相关参数的差异,明确其对治疗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患盆腔软组织疾病但髋关节正常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对测量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于自然平卧位下基于垂直水平面予以CT扫描,通过CT定位片及其扫描图像对双侧髋臼的前倾角、髋臼角、髋臼深度、髋臼宽度、股骨头中点一髋臼边缘角、外展角予以测量,同时对真骨盆平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予以测量。选取CT软件予以三维重建,再次于真骨盆平面垂直予以扫描,采用相同方式对上述参数予以测量。左右侧髋臼及2个平面下参数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对2个参考平面的夹角与所测量参数的差值予以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水平面与真骨盆平面上的左右侧髋臼参数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骨盆倾斜角度与两参照面间股骨头中点-髋臼边缘角、髋臼前倾角差值呈正相关,与髋臼角、髋臼深度呈负相关;③提示平卧位CT扫描过程中,骨盆伴有旋转状况,以真骨盆平面作为参考的参数与直接测量得到的髋臼参数有误差,因此全髋关节换前制定髋臼假体放置方案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背景:近年来腰椎与髋关节同时存在疾患并手术的患者增多,关于腰椎融合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中期疗效的研究目前开展较少。目的:探讨腰椎融合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前是否存在腰椎融合史将患者分为融合组和非融合组。融合组共41例,从同期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中,按融合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5、术前目测类比评分±2、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10维持1∶2匹配,筛选出82例患者作为非融合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出现的并发症及Harris髋关节评分,再通过术前站立位和坐位间骨盆倾斜角变化(ΔPT),将融合组患者分为骨盆僵硬组(ΔPT <20°)和非骨盆僵硬组(ΔPT≥20°),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与结论:(1)所有患者均获得36个月以上的随访;融合组脱位风险高于非融合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5);(2)融合组在Harris髋关节评分中的活动评分(P=0.030)及总分(P=0.001)均低于非融合组;(3)骨盆僵硬组患者末次随访Harri...  相似文献   

3.
背景:很多研究表明髋-脊柱综合征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后腰痛会改善,然而关于置换后腰痛改善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研究较少,此次研究旨在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目的:探讨髋-脊柱综合征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后腰痛改善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3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且合并腰痛的终末期髋关节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置换前及置换后1年随访时于腰椎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和腰椎前凸角的差值,记录患者置换前及置换后1年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髋关节Harris评分。根据患者置换后1年目测类比评分变化是否达到腰痛治疗最小临床重要性差异分为2组,其中腰痛未改善组45例,腰痛改善组48例,对比两组患者置换前一般资料、置换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差值、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侧别、体质量指数、病因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②两组置换前目测类比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置换后1年腰痛改善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腰痛未改善组(P<0.01);③置换后1年,腰痛未改善组的腰椎前凸角较置换前明显减小,而腰痛改善组的腰椎前凸角较置换前减小较少(P<0.01);同时,腰痛未改善组的骨盆入射角和腰椎前凸角的差值不匹配较术前增大,而腰痛改善组骨盆入射角和腰椎前凸角的差值不匹配较术前减小,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其余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④两组置换前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以及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置换后1年腰痛改善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低于腰痛未改善组,且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腰痛未改善组(P<0.05);⑤提示髋-脊柱综合征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后腰痛改善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有关,表现出腰椎前凸角减小以及骨盆入射角和腰椎前凸角的差值不匹配减小,且术后腰痛改善患者的功能评分更好,说明全髋关节置换改善了脊柱排列及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对于髋-脊柱综合征患者,在腰椎疾病出现之前行全髋关节置换会对腰椎产生有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背景:Crowe Ⅱ、Ⅲ、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真臼发育差,且受股骨头蚀损影响,外侧壁常有缺损,因此大部分患者均需采用自体植骨、假臼重建。 目的:观察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7-03/2009-11四川省骨科医院髋部创伤科收治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15例15髋,单侧患者双下肢不等长为(2.7±0.8) cm,置换前Harris评分为(41.6±12.8)分。术中15髋采用标准全髋关节置换,同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重建髋臼旋转中心。置换后随访摄骨盆正位和患髋侧位X射线平片评价髋臼和股骨假体位置、植骨块愈合情况以及双下肢长度。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一两年,平均1年。置换后12个月X射线平片示植骨块均已愈合。末次随访时单侧患者双下肢不等长(0.8±0.3) cm,Harris评分为(89.3±6.5)分,与置换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X射线平片示髋臼和股骨假体无移位,未见植骨块有明显移位和吸收塌陷征象。提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有利于恢复髋臼旋转中心,提供良好髋臼固定。  相似文献   

5.
背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仅利用髋臼解剖放置髋臼杯会改变功能性髋臼杯的方向;计算机导航完成髋关节置换手术可提高假体放置的准确性。目的:应用有限元模型模拟手术,模拟髋臼杯的应力大小及区域,结合骨盆倾斜角计划髋关节置换髋臼杯放置方向,探讨骨盆倾斜角对髋关节置换术髋臼侧假体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收集6例(标记为A-F)骨盆X射线片及CT数据,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 6.14-4(SIMULIA公司,法国)建立髋关节模型,以仰卧位前骨盆平面为坐标平面,模拟髋关节置换手术,建立6个模型,再根据站立位骨盆倾斜角,对骨盆倾斜角≤-10°与骨盆倾斜角> 10°者,调整假体植入的参考平面,建立9个模型,分为矫正前模型:A(-14°),B(-29°),C(11°);矫正后模型:Aa(-7°),Bb(-18°),Cc(1°);正常模型:D(-8°),E(-2°),F(-9°)。在有限元求解软件中,约束固定模拟单足站立,于骶髂关节、耻骨联合、大转子处加载关节负荷,比较各模型髋臼、髋臼杯及内衬最大Von Mises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1)运算中模型B出现不收敛,在骨盆倾斜矫正后收敛;模型A出现不...  相似文献   

6.
背景:臀中肌不仅可外展髋关节,在限制股骨头外移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尚缺乏臀中肌状态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塌陷的相关研究。目的:探讨臀中肌宽度比、髋关节内侧间隙比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病程进展的关系,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臀中肌萎缩对股骨头坏死股骨头表面、坏死区应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单侧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根据随访过程中是否出现股骨头塌陷分为塌陷组和未塌陷组,测量并计算患者髋关节内侧间隙比、臀中肌宽度比、Sharp角、臀中肌长度比及臀中肌激活角,对比两组间差异。于初次就诊、随访3,6,12,24个月测量并计算内侧间隙比和臀中肌宽度比,探究这2个指标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病程进展中的变化情况。此外,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技术,基于CT数据构建日本骨坏死研究会分型C1型股骨头坏死骨性模型;同时基于MRI数据构建臀中肌模型,分为臀中肌萎缩组(臀中肌宽度比74%-76%)及臀中肌正常组(臀中肌宽度比94%-96%),每组构建10个模型,约束股骨远端的6个自由度为零,对骶骨上表面沿Z轴施加600 N压力。对比两组模型股骨头表面、坏死区应力分...  相似文献   

7.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需要对髋臼假体进行准确的置入,以保证假体的生存率,提高预后效果。为保证髋臼的准确置入,需要对其外展角和前倾角进行准确测量。目的:探讨C臂X射线机移位测量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63例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以传统髋臼假体定位器置入,观察组33例在C臂X射线机移位测量后置入髋臼假体。置换前、置换术中、置换后分别对观察组的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骨盆倾斜度进行测量;置换后测量2组患者的髋臼前倾角和髋臼外展角,并记录2组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与结论:(1)置换前、置换术中、置换后,观察组的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骨盆倾斜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2)置换后2组的髋臼外展角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髋臼前倾角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3)置换后7 d,观察组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4)与置换前比较,2组置换后的Harris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置换后3,12个月的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5)结果提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利用C臂X射线机进行髋臼前倾角、外展角移位测量可以对骨盆前后倾斜、内外旋转以及外展内收等予以有效纠正,提高髋臼杯安放的精确性和置换手术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介入功能训练对老年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有着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后臀大肌、臀中肌肌力训练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60例全髋关节置换者分为2组,对照组全髋关节置换后给予常规的功能训练,训练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强调臀大肌、臀中肌肌力训练。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16周应用Biodex系统对两组患者臀大肌、臀中肌肌力进行测试,训练组患侧臀大肌、臀中肌肌力分别为健侧的78.13%,75.28%;对照组臀大肌、臀中肌肌力分别为健侧的63.32%,61.32%。训练组Trendelenburg征阳性1例,对照组8例。臀大肌、臀中肌肌力训练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置换后功能恢复训练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开展臀大肌、臀中肌肌力训练能够增强髋关节的稳定性,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背景:传统X射线胶片术前规划常常不准确,会导致一些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增加了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一定程度影响了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效果。目的:研究人工智能(AI)术前规划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准确性和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患侧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其中30例应用人工智能(AI)三维术前规划为试验组、30例应用传统X射线胶片二维术前规划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实际安放假体与术前规划假体匹配情况、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即刻双侧股骨偏心距差值、双侧联合偏心距差值及双下肢长度差值和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分析两种术前规划的准确性和应用效果。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均获得术后4-6个月的随访,其中对照组有1例患者于术后5 d发生假体后脱位,行手法复位后恢复,无再次脱出,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死亡;(2)髋臼侧、股骨侧假体完全匹配率: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3)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试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4)两组患者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值...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股骨头髓芯减压作为一种经典的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方法,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是相当多的报道以术后评分等主观数据进行分析,影响结果的可靠性。目的:进一步验证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及影像学变化。方法:符合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骨坏死分期标准ARCOⅠ-Ⅱ期患者67例(99髋),其中治疗组40例(57髋),行改良多孔髓芯减压术治疗;对照组27例(42髋),进行药物及综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评估Harris评分,治疗后6个月复查骨盆平片、双髋关节侧位片、髋关节MRI及Harris评分。结果与结论:经5年随访后,治疗组57例髋,最终28例行髋关节置换,占49%;对照组42例髋,其中29例行关节置换,占69%,治疗组最终髋关节置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髋关节髓芯减压明显延缓了患者行关节置换的时间(P0.05)。对照组髋关节置换率高峰期为术后两三年,治疗组髋关节置换率高峰期为术后三四年。治疗组治疗后Harris评分及坏死指数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患者治疗前Harris评分及坏死指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经髓芯减压干预后,仍无相关性。结果证实股骨头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对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步行能力和改善患肢功能均有明显效果,且能延缓全髋置换的时间,尤其适用于ARCOⅠ-Ⅱ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内侧突出技术对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患者THA术后外展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因DDH、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及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单侧髋关节置换116例患者,将患者分为DDH组(52例)及非DDH组(64例)。在术前,术后1、4、24及48周进行临床数据采集,具体包括Harris评分、VAS疼痛评分、双侧髋关节外展肌肌力矩比(HAMMR)。通过骨盆正位平片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内移距离,比较两组间外展肌力矩差异。结果 患者随访时间12 ~ 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3个月,其中DDH组52例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39.6±7.9)分改善至术后12个月(85.1±6.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DH组52例患者髋关节旋转中心内移距离平均(15.5±6.0) mm,最小内移距离8 mm,最大内移距离24.4 mm,其中Crowe Ⅰ型24例,Crowe Ⅱ型19例,Crowe Ⅲ型9例,DDH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12个月HAMMR分别为(85.3±7.4)%及(93.9±3.6)%,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提示患侧外展肌力恢复接近对侧水平(100%)。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旋转中心内移距离与HAMMR无明显相关性(r=-0.061,P=0.665>0.05)。对DDH组与非DDH组间HAMMR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术后1、5、12个月HAMM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H患者行THA术应用内侧突出技术,在有限范围内移旋转中心(内移距离不超过24.4 mm),对术后6个月后髋关节外展肌力的恢复无明显影响,术后髋关节功能及外展肌力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76例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36)和实验组(n=40),对照组采用多枚螺纹钉固定治疗,实验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髋关节功能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疗效较好,更利于患者术后功能康复,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脱位是置换后最常见的近期并发症,引起脱位的因素很多。在术者的可控制的因素中,股骨头直径可能是影响脱位发生率的因素之一。一般认为较大的假体头更符合髋关节生物力学特点,能够增加关节稳定性。 目的:观察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不同股骨头直径对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选择理想直径的股骨头假体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骨科自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采用28 mm及32 mm直径的股骨头假体行初次全髋置换77例(87髋)患者的病历资料。全部髋关节假体由ZIMMER公司提供,髋关节活动界面为聚乙烯对金属。股骨头假体采用28 mm直径51髋,32 mm直径36髋。手术入路均为后侧入路。术中测髋关节屈髋90°时髋关节内、外旋至脱位的活动度,并在不同直径股骨头假体组间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术中未更改术式。将两种直径股骨头组间脱位时度数总和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两种不同直径人工股骨头假体的术中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两种不同直径人工股骨头假体的术中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与28 mm股骨头相比,32 mm股骨头未能增加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活动度,置换后随访2年两种直径的人工股骨头对于全髋关节置换后脱位无影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3DCT)技术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单侧髋臼发育不良Crowe分型为Ⅲ、Ⅳ型的患者25例进行THA,其中男性5例5髋,女性20例20髋;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47.9岁。所有患者术前行骨盆正位数字X射线摄影(DR)及3DCT,依据髋臼三维重建数据指导手术,术后行骨盆正位DR,并对比手术前、后患侧与健侧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来评价患侧髋关节旋转中心的恢复程度。结果CT显示髋臼前后径变小,髋臼后壁增厚,髋臼深径较浅。以上测量指标与正常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测量髋臼前后径为(32.98±1.02)mm,髋臼深径为(14.21±0.56)mm,与术前影像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为16~38 mm,平均水平距离为20.15 mm。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水平距离为-2.0~9.3 mm,平均水平距离为2.95 mm,理想旋转中心外侧为正值,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6.74,P〈0.01)。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为18~42 mm,平均垂直距离23.58 mm。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为-6.0~13.4 mm,平均垂直距离为3.25 mm,理想旋转中心上方为正值,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53,P〈0.01)。结论成人髋臼发育不良行THA,3DCT技术可以量化指导如何选择合适的髋臼假体、髋臼骨移植重建部位、髋臼假体安放角度等;对于恢复头臼假体同心复位,恢复髋关节解剖结构,重建关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全髋置换术中髋臼异常处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骨折及全髋翻修等髋臼侧异常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髋臼重建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影像解剖学的特点,将41例髋关节病例分为两组,A组(20例)为髋关节发育不良造成的髋臼移位或假臼形成,全髋置换术中利用颗粒植骨、股骨头结构植骨或真臼内移重建髋臼;B组(21例)为髋臼骨折、全髋翻修的髋臼侧严重骨缺损等形态异常的髋臼,利用股骨头结构植骨或颗粒打压植骨填补骨缺损并重建真臼。结果: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6~72个月,平均23.6个月,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2.5分,术后平均82.6分;植入骨均愈合,无假体松动和翻修病例。结论:髋臼植骨重建解决了全髋置换中恢复正常旋转中心及骨储备不足的技术难题,为髋臼假体创造了良好的植入环境,保证髋臼假体具有良好的位置和牢固性。  相似文献   

16.
3例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前及术后护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近二十年来发展很快的一项矫形手术,临床多用于治疗骨性关节炎、髋关节结核、股骨头粉碎性骨折,部分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良性骨肿瘤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不但解除病人的疼痛问题,而且恢复关节的活动功能,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2000年11月至2001年9月我院成功地为3例双侧股骨头坏死患者做了人工  相似文献   

17.
背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关于选择全髋关节置换还是人工股骨头置换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修复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18个月的随访结果。方法:纳入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股骨颈骨折患者70例,男17例,女53例,年龄60-83岁,均为GardenⅢ型,Ⅳ型患者。根据置换方式分为两组,股骨头置换组39例,全髋关节置换组3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及合并疾病构成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X射线观察两组患者关节置换效果,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输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置换后髋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经18个月随访,两组患者X射线显示股骨颈骨折均复位固定良好,假体位置良好。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输血量、失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股骨头置换组优于全髋关节置换组(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股骨头置换组(P0.05)。提示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远期并发症较低,是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及输血量少等优点,适合身体状况差、活动量小及受伤前患肢已有功能障碍的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18.
背景:髋臼骨折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然而某些特殊类型的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预后均不理想,容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 目的:观察特殊类型髋臼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一期全髋关节置换的效果。 方法:髋臼骨折12例,车祸伤7例,压砸伤3例,坠落伤2例。骨折类型:后壁骨折2例,后柱伴后壁骨折2例,T型骨折1例,横行伴后壁骨折5例,臼顶粉碎性骨折2例。伴有股骨头中心性脱位1例,后脱位5例,股骨头骨折3例。患者受伤前患有髋关节骨性关节炎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采用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一期全髋关节置换,其中生物型假体9例,骨水泥型假体3例。入院距置换时间3-15 d,平均6 d。置换后第1年每2个月随访患者1次,应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12例患者置换后无伤口及深部感染,无关节脱位,无下肢深静脉栓塞,无死亡病例。其中11例获得长期随访,时间6-82个月。复位的髋臼骨折在6-16个月愈合,无假体松动及下沉等。末次随访时根据Harris评分法评估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8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1%。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一期全髋关节置换可避免长期卧床,尽早下床活动及有效的肢体功能训练,减少并发症,进而重建一个无痛的、功能良好的髋关节。  相似文献   

19.
背景:麻醉和手术等伤害性刺激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激反应和血流变指标的影响较为明显,容易使患者自身的生理机能受干扰,置换后免疫功能下降,影响置换后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以往老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的麻醉方式主要为全身麻醉,腰椎穿刺麻醉及硬膜外麻醉等单一麻醉方法。以往有研究表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更适合采用联合神经阻滞麻醉,更安全可靠。目的:观察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激及置换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性临床试验,在中国青海,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完成。将纳入试验的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试验组术中采取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包括下肢腰丛、坐骨神经、L1-2椎旁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对照组术中采用全身麻醉,随访3个月。试验的主要观察指标为术中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评价术中应激反应情况;次要观察指标为麻醉前、术前,置换后即刻血清皮质醇浓度,以及麻醉前、术前,术中、置换后即刻血糖浓度评价患者各时间段的应激反应情况;免疫功能相关指标包括麻醉前,置换后即刻,置换后1,3,7 d及3个月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白细胞介素1,6、肿瘤坏死因子α、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评价患者置换后的免疫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麻醉前,术中,置换后即刻心电图,脉搏,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气分析检测结果,观察患者血液相关参数的变化;置换后1,3,7 d及3个月不良事件发生率,以评价患者置换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试验经中国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QHY1017D)。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参与者对试验内容和治疗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讨论:试验比较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及全麻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中应激及置换后免疫功能影响的差异,旨在为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多种麻醉方法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从而有利于降低术中风险,减少置换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试验注册信息:试验于2016年8月19日在北美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NCT02884388)。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以往大直径股骨头的高磨损率和高髋臼松动率相比,新一代大直径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有着更长的使用寿命和低磨损,低脱位率等优点。 目的:评价应用大直径金属/金属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实施单侧大直径金属/金属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资料。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在随访期内影像学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Harris评分由置换前49.5分改善为置换后92.5分,优良率为96%,总体满意率为96%。置换前后及随访时未发生假体松动、脱位、感染等不良反应。说明大直径金属/金属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短期内无明显肾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