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宫肌壁间妊娠是指受精卵着床并生长于子宫肌层内。子宫肌壁间妊娠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占所有异位妊娠的比例小于1%。由于该病发病率极低且无典型的临床表现,所以容易延误诊疗时机或者误诊,导致子宫破裂、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本研究报告了1例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剔除术后1年发生子宫肌壁间妊娠的病例,以期为子宫肌壁间妊娠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肌壁间妊娠(intramural pregnancy, IMP)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 方法回顾分析1例IMP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临床治疗、活检及病理结果,对IMP进行相关讨论及文献复习。 结果患者接受宫腹腔镜联合探查术,病灶成功切除并保留子宫。 结论子宫肌层妊娠,因诊断困难,治疗上尚缺乏经验,但对于有人工流产史、子宫内膜异位症、胚胎移植史的高危人群,应该警惕此病。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联合宫腔镜诊治子宫肌壁间妊娠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临床资料 患者27岁,孕2产0.因"停经72天,人流后阴道流血28天"于2007年10月18日入院.2001年因"异位妊娠"在外院行腹腔镜左侧输卵管切开取胚术.患者平素月经周期5-6 dL/28-30 d.末次月经2007年8月5日.  相似文献   

4.
子宫肌壁间妊娠是指受精卵在子宫肌壁内着床并发育,属于一种比较罕见的异位妊娠。由于患病率极低且无典型的临床症状,故容易延误最佳诊疗时机或者误诊,导致孕妇子宫破裂、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本文报道了1例我院收治的误诊为子宫肌瘤变性的不典型肌壁间妊娠病例,以期为子宫肌壁间妊娠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液体分离法在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2月~2014年12月349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按掷硬币法分为2组:垂体后叶素液体分离组(n=162)将稀释的垂体后叶素注射于子宫肌瘤的包膜内,游离出部分肌瘤组织后,将腹腔镜用穿刺针插入瘤体与包膜间,形成"水垫",紧贴瘤体包膜一边加压注射稀释垂体后叶素的生理盐水,一边钝性分离出肌瘤;直接剥离组(n=187)均不注射"水垫",直接钝性分离剥除肌瘤。结果液体分离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直接剥离组[(56.5±10.2)min vs.(90.5±11.9)min,t=-28.426,P=0.000];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20.5±5.5)ml vs.(50.5±5.8)ml,t=-49.358,P=0.000],抗生素使用时间明显缩短[(3.3±1.5)d vs.(4.6±2.5)d,t=-5.778,P=0.000]。2组肛门排气时间[(20.9±3.7)h vs.(21.1±3.9)h,t=-0.489,P=0.625]和住院时间[(7.9±1.8)d vs.(8.1±2.0)d,t=-0.976,P=0.330]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液体分离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控制术中出血量,且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尝试对子宫肌壁间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和囊性腺肌病提出新的鉴别诊断方法。方法报道和分析了1例子宫肌壁间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和1例囊性腺肌病病例,结合相关文献,对两种疾病进行了鉴别诊断。结果子宫肌壁间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与囊性腺肌病(瘤)在病灶特点和病理特征上都具有显著差异,手术处理方式亦有不同。结论子宫肌壁间内异症囊肿既非先天性疾病,也非继发于腺肌症的特殊类型,而很可能是继发于宫体损伤的获得性内异症。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手术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1月~2007年12月对120例子宫肌壁间肌瘤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并征求患者同意后,52例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组),68例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开腹组),对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随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腹腔镜组长于开腹组[(106.3±54.9)minvs(66.5±7.3)min,t=5.918,P=0.000];术中出血量腹腔镜组略少于开腹组[10~300ml(中位数50ml)vs20~200ml(中位数50ml),Z=-1.998,P=0.046];术后病率腹腔镜组显著低于开腹组[7.7%(4/52)vs30.9%(21/68),χ2=9.608,P=0.002];并发症发生率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似[3.8%(2/52)vs8.3%(3/36),χ2=0.000,P=1.000];住院时间腹腔镜组明显短于开腹组[(7.5±1.4)dvs(10.4±1.2)d,t=-12.201,P=0.000];术后随访时间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似[(9.7±2.3)月vs(9.6±1.8)月,t=0.267,P=0.790],均无复发;腹腔镜组术后月经恢复正常率与开腹组相似[94.4%(17/18)vs90.5%(19/21),χ2=0.000,P=1.000]。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相比效果无差异,术后恢复优于开腹手术,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妊娠子宫局限性收缩与妊娠合并子宫肌壁间肌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03—2016-03间收治的妊娠子宫局限性收缩孕妇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为对照组,各56例。所有受检者均在入院3 d内完成彩色多普勒超声病变内阻力指数检查,并经超声检查或手术确诊。观察2组受检者的超声成像特征。结果子宫肌瘤位于宫底12例、宫体34例、中下段10例,子宫局限性收缩均出现在宫体处。子宫肌瘤单发45例、多发11例,子宫局限性收缩单发47例、多发9例。子宫肌瘤病变部位面积与子宫局限性收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肌瘤多普勒超声内阻力指数低于妊娠子宫局限性收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对鉴别妊娠子宫局限性收缩和妊娠合并子宫肌壁间肌瘤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子宫肌壁间妊娠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为2例壁间妊娠患者行腹腔镜保守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腹腔镜保守手术疗效均满意。结论:腹腔镜手术诊治子宫肌壁间妊娠是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联合应用GnRH-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妇科微创中心行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的子宫腺肌病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48例患者术后接受GnRH-a治疗为研究组,未接受GnRH-a治疗的48例为对照组。腹腔镜下行病灶切除术后实验组给予GnRH-a治疗,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月经和身体情况、并发症及药物副作用。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痛经程度、月经量、CA125水平、Kupperman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6、18个月研究组的痛经评分、月经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和6个月研究组的Kupperman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8个月两组患者的Kupperman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未见并发症,但研究组有11例患者出现了烦躁、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其中2例肝功能异常,停药后1~3个月症状均缓解、肝功恢复正常。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联合应用GnRHa,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痛经、月经量多等症状,也可以降低子宫腺肌病的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腔镜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对子宫壁间肌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近期收治的150例子宫壁间肌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75)与B组(n=75),分别采用腹腔镜、宫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术后肌层愈合率、术后复发率、首次妊娠距手术时间、术后妊娠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等。结果: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血红蛋白降低量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肌层愈合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术后妊娠率、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首次妊娠距手术时间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壁间肌瘤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创伤,加快术后康复进程,更适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无宫腔受压的子宫肌壁间肌瘤对不孕女性辅助生殖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生殖医学科行IVF-ET的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存在子宫肌瘤将患者分为肌瘤组(189例患者,372个周期)和无肌瘤组(189例患者,297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促排卵及胚胎移植情况、妊娠结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无宫腔受压肌壁间肌瘤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除肌瘤组女方年龄显著高于无肌瘤组(P<0.05)外,其余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促排卵方案、获卵数、移植胚胎数、移植日内膜厚度、内膜分型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肌瘤组的临床妊娠率(46.8%vs. 57.9%)和活产率(32.8%vs. 46.8%)显著低于无肌瘤组(P<0.05),自然流产率(29.9%vs. 19.2%)显著高于无肌瘤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肌壁间肌瘤仍然是影响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无肌...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套圈应用于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3月腹腔镜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中子宫切口两种处理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2009年7月15日前43例均行子宫切口常规缝合,剔除肌瘤,子宫切口双层缝合,先缝合内1/2肌层关闭瘤腔,再缝合外1/2浆肌层;以后46例先套圈再缝合,分离肌瘤约1/2,用1-0可吸收线自制套圈,套于瘤体基底部,抽紧,分离瘤体,在分离过程中逐步抽紧套圈线,直至瘤体完全切除,子宫切口单层缝合。结果与常规缝合组相比,先套圈再缝合组出血量少[(112.0±29.5)ml vs.(176.6±40.4)ml,t=8.665,P=0.000],手术时间短[(73.3±13.9)min vs.(91.8±15.2)min,t=5.977,P=0.000]。2组术后发热比例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中子宫切口先套圈再缝合更省时,更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5年9月21例CSP的资料,其中内生型12例(其中Ⅰ型6例,Ⅱ型6例),外生型9例(其中Ⅱ型8例,Ⅲ型1例)。行宫腔镜下清宫6例(Ⅰ型5例,Ⅱ型1例,均为内生型);腹腔镜监护下宫腔镜下瘢痕妊娠物电切4例(Ⅰ型1例,Ⅱ型3例,均为内生型);腹腔镜下瘢痕妊娠病灶切除+子宫修补术+宫腔镜检查11例(Ⅱ型10例,Ⅲ型1例,包括2例内生型,9例外生型)。结果腹腔镜监护下宫腔镜下瘢痕妊娠物电切术2例因病灶位于瘢痕憩室内,宫腔镜下手术困难,行腹腔镜下病灶切除;腹腔镜下瘢痕妊娠病灶切除+子宫修补术+宫腔镜检查术1例术中出血1100 ml;余1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血β-h CG术后2~4周恢复正常,4~6周月经恢复。结论宫、腹腔镜联合治疗CSP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超长垂体降调节对改善子宫腺肌病(AM)患者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妊娠结局的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在本生殖医学中心实施体外受精(IVF)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助孕后剩余胚胎冻存并择期行FET助孕的AM患者138例。根据FET前是否采用长效GnRH—a垂体降调节将患者分为GnRH—a+人工周期组,共106个周期;单纯人工周期组,共79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激素水平、注射黄体酮日子宫内膜厚度、胚胎移植日内膜形态、平均移植胚胎数、所移植的第3天(D3)卵裂期胚胎质量评分等指标,以及两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差异。结果(1)注射黄体酮日雌二醇(E:)水平、内膜厚度,FETEt孕酮(P)水平和内膜形态评分、平均移植胚胎数、复苏D3胚胎质量评分,两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2)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在GnRH—a+人工周期组分别为28.37%(61/215)、48.11%(51/106),单纯人工周期组分别为19.14%(31/162)、31.65%(25/79),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O.05);流产率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GnRH—a+人工周期子宫内膜准备方案明显提高AM患者FET周期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而未增加流产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超长垂体降调节对改善子宫腺肌病(AM)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妊娠结局的价值. 方法 将AM患者分为GnRH-a+人工周期组和单纯人工周期组,非AM患者行人工周期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各项指标包括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差异. 结果 GnRH-a+人工周期子宫内膜准备方案明显提高AM患者FET周期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而未增加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 结论 GnRH-a超长降调节明显改善AM患者FET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8.
妊娠物残留是指终止妊娠后胚胎或胎盘组织残留于宫腔,甚至植入子宫肌层,是引起产后出血、感染的主要原因,易继发于人工流产、药物流产、引产或阴道顺产,主要临床特征有不规则阴道流血,伴或不伴有下腹痛,血和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阳性,彩超示宫腔有占位且与子宫肌层分界不清、病灶部位血流丰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短期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在Ⅰ期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的作用。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把手术治疗后ⅠⅡ期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的作用。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把手术治疗后Ⅰ期EMs不孕的病例,分成期待组40例、(GnRH-a组40例,观察治疗后半年的妊娠情况。结果按要求完成治疗77例EMs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和用药后半年妊娠26例,总累积妊娠率33.8%。期待组39例,妊娠1 3例,期待组有效观察166周期,周期妊娠率7.8%(13/1 66)。术后间隔平均(4.15±1.34)月妊娠。GnRH-a组38例,妊娠13例,GnRH-a组有效观察1 49周期,周期妊娠率8.7%(13/1 49)。用药后间隔平均(2.61士1.56)月妊娠。两组周期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间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ⅠⅡ期EMs不孕的病例,分成期待组40例、(GnRH-a组40例,观察治疗后半年的妊娠情况。结果按要求完成治疗77例EMs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和用药后半年妊娠26例,总累积妊娠率33.8%。期待组39例,妊娠1 3例,期待组有效观察166周期,周期妊娠率7.8%(13/1 66)。术后间隔平均(4.15±1.34)月妊娠。GnRH-a组38例,妊娠13例,GnRH-a组有效观察1 49周期,周期妊娠率8.7%(13/1 49)。用药后间隔平均(2.61士1.56)月妊娠。两组周期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间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Ⅰ期EMs不孕患者,在腹腔镜保守治疗术后积极给予GnRH-a治疗3个月使自然妊娠间隔时间缩短,对于术后进行周期治疗可能有益,但不能提高累积妊娠率。  相似文献   

20.
<正>子宫肌壁间妊娠(intrarmyoural pregnancy,IMP)是指受精卵着床于子宫肌层,与宫腔和输卵管均不相通。1913年由Doederlein首次报道,非常罕见,发生率约1/30 000,占异位妊娠1%,因此,早期误诊率极高[1]。2018年5月我院诊治1例IMP,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27岁,因停经41 d,恶心呕吐9 d,加重1 d入院。初步诊断:妊娠剧吐。末次月经:2018年4月8日。婚育史:未婚,既往人工流产2次。入院测尿酮体3+。B超:子宫肌层见数条长管状无回声,最宽19 mm,内充满血流信号;宫腔底部偏右侧间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