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伟  高成杰  任龙喜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18):1419-1423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病变范围涉及第二颈椎时行后路减压和伸肌重建的方法.方法 2002至2006年治疗OPLL病变范围涉及C2者10例,均行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重建颈伸肌群附着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椎板成形减压范围C2~C7.测量手术前后CT片上C2有效椎管矢状径,计算减压程度;测量手术前后X线片上C2~C7角,对比生理曲度维持情况;记录手术前后和随访时JOA评分.结果 平均随访14个月,C2有效椎管矢状径术前平均5.6 mm(4.0~8.8 mm)、术后平均13.4 mm(10.0~18.2mm)(与术前相比P<0.01);中立位C2~C7角术前6.5°(-2°~12°)、术后7.4°(3°~14°)、末次随访7.0°(2°~15°)(与术前相比P>0.05);JOA评分术前6~12分(平均9.6分)、术后8~14分(平均10.9分)、末次随访10~17分(平均13.2分)(与术前相比P<0.05).结论 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重建颈伸肌群附着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对病变范围涉及第二颈椎的OPLL是适宜的手术方法,可以达到减压彻底、维持颈椎生理曲度的目的 .  相似文献   

2.
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其疗效可靠,并能够明显减少椎板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和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常用方法。本文分别对椎板成形术的起源和发展、适应证、疗效和并发症等进行介绍,并介绍积水潭医院设计的改良术式——SLAC手术及相关经验。我们认为,棘突纵割式椎管扩大将成为椎板成形术今后的发展方向,人工骨的应用将在椎板成形术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3椎板切除、C7椎板U形切除的改良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99例OPLL患者。其中C3切除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4±9.23岁(39~78岁),采用C3椎板切除、C4-6椎板单开门、C7椎板U型切除。同期采用标准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3开门组)患者57例,男31例,女26例,平均年龄59.3±8.65岁(41~79岁)。平均随访45.9±8.8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JOA、NDI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后颈椎生理曲度及C2-7 SVA值变化。对各组内颈椎是否保持前凸的患者分成亚组,对比亚组间JOA及NDI评分差异。对比C3开门组内行C3-6及C3-7开门的患者的矢状位参数变化值。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JOA及NDI评分均显著好转,末次随访JOA评分两组间无差异,而C3切除组的NDI(6.06±4.49)优于C3开门组(8.25±7.53)。末次随访时两组颈椎曲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C3切除组颈椎曲度对比术前无统计学差异(颈椎曲度变化值为3.30°±9.36°),而C3开门组有差异(颈椎曲度变化值为6.25°±10.22°),两组间颈椎曲度值及变化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两组的C2-7 SVA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对比术前SVA,C3切除组无统计学差异,而C3开门组有差异,两组间的C2-7 SVA值及变化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C3开门组患者中有30例行C3-6开门,27例行C3-7开门,两亚组患者的术前及末次随访的颈椎生理曲度及C2-7 SV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两组内颈椎前凸及后凸的病例的JOA,NDI评分变化,神经功能改善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3椎板切除的改良椎板单开门成形术能有效维持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在一定程度上减缓颈椎后路术后颈椎后凸畸形的进展。手术后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变化与患者的临床疗效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棘突纵割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SLAC)治疗多节段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1年7月行SLAC的47例多节段重度颈椎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37~72岁,平均(51.1±14.5)岁。20例患者椎管占位率<60%(压迫组),27例患者椎管占位率≥60%(重度压迫组)。手术前后采用颈椎改良日本骨科学会(m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并进行影像学检查,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7例患者随访108~182个月,平均(131.5±24.1)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最佳时颈椎mJOA评分增加(3.6±2.4)分,NDI降低(4.8±7.3)%;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最佳时相比,末次随访时颈椎mJOA评分降低(0.6±2.1)分,NDI增加(0.8±2.7)%。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最佳时,重度压迫组患者颈椎mJOA评分改善62.5%,与压迫组的64.2%相当(P=0.757)。末次随访时,颈椎前凸角(CL)由术前的14.4°±10.2°下降至12.1°±11....  相似文献   

5.
应用张力带式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应用张力带式椎板成形术(TBL)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的疗效.方法 本组病例包括颈椎后纵韧带骨化46例,男33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岁(36~77岁).韧带骨化范围在C2-6,包括单节段型4例,连续型20例和混合型22例.全部病例均接受C2-7,TBL,受累节段涉及C3或以上者,同时接受寰椎后弓切除术.神经功能疗效评估采用日本骨科学会的颈椎病评分标准(JOA).解剖学疗效分析是利用计算机对手术前后X线片及MRI进行测量.结果 术后42例(91.3%)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影像学分析显示术后硬膜囊、脊髓中矢径增加和脊髓后移.结论 TBL手术是治疗颈椎OPLL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可控前移(anterior controllable antedisplacement fusion,ACAF)技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脊髓原位减压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OPLL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影像资料以及术后指标(年龄、性别、症状持续时间、椎管侵占率和骨化累及椎体数量)。其中采用ACAF治疗42例,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简称单开门椎板成形术open-door laminoplasty,LAM)治疗36例,平均随访时间21.7±4.0(12~30)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脊髓面积、Cobb角、Kang′s分级以及C5神经麻痹、脑脊液漏、吞咽困难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ACAF组与LAM组相比,在JOA评分(14.17±0.81分vs 13.81±1.12分,P<0.05)、脊髓面积(74.12±4.48mm^2 vs 70.36±5.60mm^2,P<0.05)、Cobb角(20.07°±1.28°vs 9.99°±0.65°,P<0.05)和Kang′s分级(0.93±1.40 vs 2.00±0.89,P<0.05)方面具有优势。对比ACAF组与LAM组的术后并发症,两组间C5神经麻痹(4.8%vs 11.1%)、脑脊液漏(2.4%vs 2.8%)、吞咽困难(9.5%vs 0%)无统计学差异。ACAF组2例出现C5神经麻痹的患者未能顺利完成原位减压。结论:ACAF手术可通过恢复椎管容积和形态实现脊髓原位减压,减压效果良好。在恢复颈椎曲度和脊髓位置形态方面,ACAF较LAM为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重建颈伸肌群附着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8月~2004年10月应用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重建颈伸肌群附着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疾患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53~68岁,平均58.5岁.脊髓型颈椎病(CSM)18例,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9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7例.比较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2~C7角)、活动范围(ROM).结果术前JOA评分平均8.6分,中立位C2~C7角平均8.6.,ROM平均43.5°.术后平均随访2.5年,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2.5分,与手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改善率46-4%;中立位C2~C7角平均9.4°.与手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ROM平均33.8°,与手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重建颈伸肌群附着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术后可有效维持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三种颈椎后路术式治疗存在局部不稳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选择性融合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存在局部不稳的颈椎OPLL患者107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46例;年龄68.1±10.2岁(33~84岁),随访时间2.1±1.3年(0.5~3.5年)。所有患者证实存在OPLL及颈椎局部不稳,且存在颈脊髓压迫相关症状体征,其中38例行单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A组),35例行选择性融合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B组),34例行传统颈后路椎板切除固定术式(C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并计算Hirabayashi改善率,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拍摄颈椎正侧位及过屈过伸位X线片测量颈椎的曲度(C2-7 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C2-7 range of motion,C2-7 ROM)和颈椎不稳节段的活动度,统计内固定相关并发症。通过颈椎MRI评估患者颈髓高信号的情况并计算高信号强度比值(high signal intensity ratio,HSIR)。比较三组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和不稳节段的活动度,比较存在颈髓高信号患者的术前、术后HSIR及三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4.93±3.18分、15.22±2.79分和14.72±3.02分,Hirabayashi改善率分别为(66.35±13.48)%、(70.06±14.14)%和(64.14±18.05)%。三组患者术前颈椎曲度分别为7.43°±3.69°、7.66°±2.99°、6.96°±4.38°,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13.19,P=0.071),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与术前相比基本一致(5.58°±4.26°、5.73°±3.81°、5.49°±4.33°),随访期间未发现颈椎曲度明显改变、后凸等情况。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时A、B两组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C2-7 ROM)无统计学差异(17.63°±8.31°和18.72°±9.52°,P=0.089),C组患者末次随访颈椎整体活动度明显差于A、B两组患者(3.90°±7.74°vs 17.6°±8.3°,P=0.012;3.90°±7.74°和18.72°±9.52°,P=0.003);B组、C组患者术后颈椎不稳节段活动度明显降低,末次随访时已完全融合。共有71例(71.03%)患者出现颈椎MRI T2加权高信号表现,存在高信号的节段与存在不稳的节段一致。三组患者HSIR值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降低(1.33±0.18 vs 1.68±0.11,1.12±0.12 vs 1.71±0.14和1.20±0.33 vs 1.65±0.18,P=0.001),但与A组患者相比,B组和C组患者的降低程度均较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融合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是治疗存在局部不稳的颈椎OPLL患者的有效方法,可以在广泛减压颈脊髓压迫的同时增加颈椎的节段稳定性,同时保留颈椎一定的活动度、减少术后轴性症状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改良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合并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8月使用改良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多节段颈椎OPLL合并颈椎不稳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比较术前及随访时的颈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颈肩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ROM),术后1周及随访时的椎板开门角度。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随访20~63个月,手术时间(135±48)min,术中出血量(322±82)mL。末次随访时,患者JOA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ROM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颈椎开门角度与末次随访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OPLL合并颈椎不稳能获得有效减压、提高神经功能的效果,同时能较好地维持椎板开门角度。  相似文献   

10.
全椎板薄化层揭法治疗胸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采用全椎板薄化层揭法治疗由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和胸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mental ligament,OPLL)引起的胸椎管狭窄症的特点及疗效.方法 回顾121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1例,女70例;年龄45~71岁,平均54.8岁;单纯胸椎OLF 72例,单纯胸椎OPLL 21例,合并胸椎OLF和OPLL 28例.对胸椎OLF和胸椎OPLL均采用全椎板薄化层揭法进行治疗.统计病变的节段与平面,测量椎体矢状位夹角,计算椎管面积残余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对术前、术后脊髓功能进行评分并比较.结果 胸椎OLF的发病,下胸椎占77.0%(137/178);胸椎OPLL,上胸椎占81.1%(43/53).121例患者平均上胸椎后凸角31.5°±6.8°,下胸椎后凸角9.4°±3.5°.椎管面积残余率>80%时,JOA评分从术前的(7.7±1.4)分提高到术后的(9.5±1.6)分;椎管面积残余率在80%~50%时,JOA评分从(5.2±1.8)分改善到(8.6±2.1)分;椎管面积残余率<50%时,JOA评分从(4.8±1.4)分改善到(5.6±1.3)分.结论 胸椎OLF好发于下胸椎,胸椎OPLL好发于上胸椎.术前椎管面积残余率对预后有重要意义.只要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相对应,应尽早手术,手术应尽量切除骨化物.胸椎管狭窄症术后易复发,再次手术更应注意减压范围和减压技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双开门揭盖式椎板分块切除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伴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治疗严重颈椎OPLL合并颈脊髓损伤38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接受后路双开门揭盖式椎板分块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男25例,女13例;年龄42~78岁,平均58.2岁;35例有明确颈部外伤史,3例仅受轻微暴力(与颈部突然过伸有关)。术前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19.8±4.4,术前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s Score,JOA)为8.1±1.7;术前CT重建显示骨化韧带均分布在3个节段以上,椎管占位50%~85%,平均70.7%。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5.6个月。手术时间90~150 min,平均120 min;出血量300~800 ml,平均(480±80)ml。末次随访时颈椎NDI和JOA评分分别为7.5±2.5和13.5±2.0,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前颈椎前凸Cobb角为(8.10±2.70)°,末次随访时为(15.60±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深部感染1例,硬膜外血肿1例,C5神经根麻痹症状3例,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8例。无椎动脉损伤、神经症状加重、脑脊液漏、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后路双开门揭盖式椎板分块切除减压技术治疗重度颈椎OPLL合并颈脊髓损伤患者疗效良好,安全、可行,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颈椎椎板成形术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椎板切除术的一种替代方式得以发展,用于防止椎板切除术后脊柱失稳和后凸畸形,现这一技术已被普遍用于治疗伴有发育性或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和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特别是治疗涉及3个或更多节段的颈脊髓病.最近有学者还用它治疗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引起的颈脊髓病,并取得了良好疗效[1].本术式可通过增加椎管体积对脊髓进行直接减压,通过允许脊髓向背侧迁移离开椎间盘和椎体来完成间接减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棘突悬吊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K线阳性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K线后移程度与手术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62例K线(+)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后路棘突悬吊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将椎管最狭窄处骨化块与K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定义为KM值,用以量化K线的位置,并用手术前后KM的差值(ΔKM)表示K线的移动程度。比较患者ΔKM值、手术前后C_(2~7) Cobb角的差异。根据患者ΔKM平均值将患者分为A组(ΔKM高于平均值)和B组(ΔKM低于平均值),比较2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随访时间、手术前后C_(2~7) Cobb角、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JOA改善率。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所有患者ΔKM值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KM值均较术前增加,即K线后移;手术前后C_(2~7) Cobb角无明显变化。2组手术前后C_(2~7) Cobb角、手术时间及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年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年龄影响后,A组患者术后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ΔKM值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呈正相关。结论颈椎后路棘突悬吊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可有效改善OPLL患者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是C_2、T_1处潜行减压后K线后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板成形微钛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2013-06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分别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门诊复查颈椎X线、CT、MRI,测量椎管前后径指数,开门角度,评估椎管扩大率,采用JOA评分观察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钛板组:术前平均JOA评分为(8.4±1.7),末次随访时为(13.6±2.2),改善率为60.5%。传统组:术前平均JOA评分为(8.5±1.5),末次随访时为(11.6±2.0),改善率为50.5%。结论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应用颈椎微钛板固定可有效维持术后开门角度,预防“再关门”出现,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分期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合并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完整随访手术治疗的颈椎OLF合并OPLL患者18例,一期行后路椎板成形术,术后严密观察6~9个月,一期术后症状改善有限,影像学检查发现前方骨化的韧带压迫脊髓,二期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并切除骨化的韧带+植骨内固定术。术前、一期和二期术后行JOA评分并计算恢复率,测量颈椎前凸值,比较术前、术后颈椎前凸值、JOA评分和恢复率。结果椎板成形术后出现不全瘫痪症状加重者1例,C5神经根麻痹症状1例,脑脊液漏3例;二期前路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神经根麻痹2例,保守治疗后痊愈。平均随访时间26.3个月,术前JOA评分(7.2±1.3)分,颈椎前凸值(5.7±4.1)°;一期术后JOA评分(12.6±3.8)分,改善率为(51.6±19.3)%,颈椎前凸值(9.3±3.8)°;二期术后JOA评分(14.8±1.6)分,改善率为(72.7±13.4)%,颈椎前凸值(15.5±3.2)°。JOA评分、改善率以及颈椎前凸值在一期、二期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OLF合并OPLL患者术后JOA评分、恢复率和颈椎前凸值,是治疗OLF合并OPLL的一种良好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自体棘突骨植骨术对颈椎矢状面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14年6月接受C3~C7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自体棘突植骨且具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患者共57例,年龄62.2±7.4岁(44~73岁),其中后纵韧带骨化症24例(男15例,女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3例(男20例,女13例)。在颈椎X线片上测量枕骨入射角(OI)、枕骨斜率(OS)、枕骨倾斜角(OT)、上颈椎前凸角(C0-C2角)、下颈椎前凸角(C2-C7角)、颈椎前凸角(C0-C7角)、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2-C7 SVA)、颈椎活动度(ROM)和T1倾斜角(T1-Slope)。对所有患者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颈髓功能评分,计算改善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并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13.6±9.3个月,其中56例患者术后1年时植骨明确融合。术前JOA评分10.9±2.7分,末次随访时为14.1±2.1分,较术前平均增加3.2±2.4分(P0.01);JOA评分改善率为(53.1±21.7)%。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OI、OS和OT无显著性差异(P0.05);C0-C2角、C0-C7角、C2-C7 SVA、T1-Slope均显著增加(P0.05);颈椎ROM显著降低(P0.01)。术前与末次随访的OI值与对应的C0-C2角有显著相关性(r=0.542,P=0.014;r=0.479,P=0.027)。结论 :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自体棘突骨植骨术后枕颈部矢状面无明显变化,但颈椎前倾,上颈椎前凸角度增加,颈椎活动度降低,T1倾斜角度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2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44例颈椎OPLL患者。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57.1±8.5岁(28~72岁);术前改良JOA 17分法评分为11.39±3.27分(1.5~16分),颈痛VAS评分为2.32±2.59分(0~10分)。OPLL骨块累及3.20±1.64个(1~6个)椎体节段,骨块的椎管侵占率为(46.05±13.67)%(22%~72%)。手术范围:C3~C7 34例,C2~C7 7例,C2~C6 3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颈椎侧位X线片上颈椎整体曲度及曲度指数、颈椎MRI中矢状位T2加权像C2/3~C6/7各节段脊髓整体后移距离(PCS)、脊髓前缘后移距离(PAS)、脊髓膨胀度(ESC)。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36.8±16.8个月(24~96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70±1.96分(9.5~17分),颈痛VAS评分为3.59±2.97分(0~10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57.59±30.88)%,其中神经功能恢复为优者12例,良19例,不理想13例,优良率为70.45%。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整体曲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C2/3~C6/7各节段脊髓均有明显后移、脊髓前后径增加,PCS及PAS在C3/4~C6/7节段均明显高于C2/3节段(P0.05);而ESC在C3/4~C5/6节段明显高于C2/3及C6/7节段(P0.05)。10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术后2~8年)观察到OPLL骨块继续生长。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OPLL可获得脊髓症状的中长期缓解,但轴性症状较术前加重。减压节段的头端脊髓后移及膨胀程度幅度较小,应注意保证该节段的充分减压。  相似文献   

18.
对于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 ,目前国内大多数倾向于后路颈椎板成形术[1 ,2 ] 。而对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 ,因其破坏性较大、并发症多等原因 ,已很少有人问津。但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术式简单、减压充分 ,加上Cervifix钉棒内固定系统的应用则明显减少了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的诸多弊端 ,提高了手术疗效。自 1 998年 6月~ 2 0 0 2年 6月 ,采用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加Cervifix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1 0例 ,下面就这一术式的手术方法及疗效作一探讨。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0例中男 8例 ,女 2例 ,年龄 4 6~…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K线在预测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本科采用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3个)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28例。分别观察K线阳性组(骨化物未超过K线范围)及K线阴性组(骨化物超过K线范围)术前及术后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以及两组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前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术后平均改善率及末次随访平均改善率K线阳性组患者均高于K线阴性组患者,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通过K线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椎管内骨化物的关系,可以有效预测全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选择性半椎板切除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的手术技术、适应证、优缺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146例使用此术式治疗的严重多节段颈椎OPLL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分析手术技术要点及治疗效果。 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3年(1~4年)。末次随访时患者的JOA评分平均为14.2,显著优于术前平均10.4分。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58.1%。颈椎前凸角术前平均为8.6°,末次随访时平均为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现有C5神经根病的表现。结论选择性半椎板切除联合单侧侧块螺钉内固定是治疗严重多节段颈椎OPLL的一种有效方法,由于最大限度保留了颈椎后部结构,降低了C5神经根病及后凸畸形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