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不同采血针对新生儿足跟采血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针在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中的采血效果。方法:采用三种采血针分别对2126例(A组)、1786例(B组)、1471例(C组)新生儿进行足跟采血,比较其采血成功率。结果:A、B、C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7号一次性注射针头采血(C组)可明显提高采血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临床上将采集到的血液标本进行分析之前,通常需要将其充分混匀。混匀方式主要是受检人员通过摇晃试管从而实现人工摇匀,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由于受检人员的熟练程度不同,可能会导致摇匀效果不均一,最终使检测结果出现偏差。不仅如此,有一些检验项目还需要将血液标本与试剂混合均匀,进而对摇匀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介绍一种新的自动、均一、稳定的血液标本摇匀装置。  相似文献   

4.
对献血者采血前筛检和采血后复检结果分析王燕宁,于福永(兰州军区总医院输血科,兰州,730050)为了减少输血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避免由于献血者的冒名顶替和实验者的操作误差将不合格血液输给患者的现象发生,我们从1994年10月始,采取献血前由输血科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动脉采血、静脉采血、末梢采血三种方式下,血常规检测的结果是否会受到影响。方法:挑选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体检人员120例,其中40例行动脉采血,归入A组,40例行静脉采血,归入B组,40例行末梢采血,归入C组,所有体检人员均采血两次,做重复性实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B两组结果相似,差异性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然而与C组各项指标均有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末梢采血相比,静脉采血与动脉采血的检测数值更为准确稳定,而静脉采血又比动脉采血更为方便,故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应优先使用静脉采血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前,临床上将采集到的血液标本进行分析之前,通常需要将其充分混匀。混匀方式主要是受检人员通过摇晃试管从而实现人工摇匀,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由于受检人员的熟练程度不同,可能会导致摇匀效果不均一,最终使检测结果出现偏差。不仅如此,有一些检验项目还需要将血液标本与试剂混合均匀,进而对摇匀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介绍一种新的自动、均一、稳定的血液标本摇匀装置。  相似文献   

7.
真空静脉采血的临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采血部位动脉采血首先选股动脉腹股沟位置为宜。因为选腹股沟部位采血第一较安全,第二病人看不到、不宜紧张,腹股沟动脉较粗易找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过改良的传统一次性注射器静脉采血法与一次性真空采血系统静脉采血法的效果差异。方法:将408例住院病人常规晨间静脉采血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两组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血液标本合格率及操作过程中血液污染情况。结果:两组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标本质量(指无凝血、溶血、血量不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操作过程中血液污染情况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可以根据个人工作习惯选择改良的传统一次性注射器静脉采血法或者一次性真空采血系统静脉采血法,前者需加强技术操作规范,后者工作效率高,节约成本,操作过程中血液污染率低,生物安全度高,提倡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崔淑兰 《工企医刊》2015,(3):1389-1390
目的 对血常规临床检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检验科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结果 末梢血的指标内,RBC、WBC、HCT、PLT、HB的结果均低于静脉血检测结果,而CV值的检测结果却比静脉血检测结果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静脉血常规的检验结果比未稍血检测结果更可靠。经血常规检查和对其结果的深入分析,发现影响患者血常规检查的因素主要有标本采集的类别、仪器因素和人为因素及生理因素等。结论 规范血常规的操作过程,并提高血液标本的质量,控制人为因素导致的检测误差,从而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性。方法:对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70例,随机分为两组,甲组采用静脉采血方式,乙组采用末梢采血方式。利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水平值,然后比较差异。结果:两种采血方法下的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计数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不同的采血方法得到的结果不相同,静脉采血结果比末梢稳定。  相似文献   

12.
单片机控制的自动采血仪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单片机AT89C2051研制出一种新型的自动采血仪。介绍了它的工作原理,组成框图及各部分功能。临床实验表明:该仪器具有操作简单、等优点,是静脉采血理想的更新换代产品,具有很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新生儿疾病筛查主要通过采集足跟部血液的检查,对某些危害严重的先天性、代谢性疾病进行筛查,在临床表现尚未出现之前或表现轻微时即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从而避免了重要器官如脑、肝、骨等的不可逆损害,避免或者减少由此导致的死亡或生长及智力发育落后。实施新生儿筛查可预防残疾,提高人口素质[1]。新生儿检验项目采用末梢血,但因新生儿末梢血循环差,血液黏稠度高,临床常出现采血困难,如果反复针刺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7月1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和研究组67例。对照组采用末梢采血,研究组采用静脉采血,对比两组血常规指标检验结果。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WBC、RBC、HB、Hct、MCV、MCHC水平分别为(5.86±1.20)×109/L、(3.83±0.89)×1012/L、(102.15±15.25)g/L、(42.39±20.47)%、(93.26±5.74)fl、(322.28±9.14)g/L,显著高于研究组的(5.21±1.12)×109/L、(3.29±0.9)×1012/L、(96.26±13.25)g/L、(30.26±20.36)%、(83.16±6.59)fl、(317.59±8.55)g/L,对照组PLT水平为(213.26±21.56)×109/L,显著低于研究组的(230.14±23.55)×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测结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临床根据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15.
魏涛 《医疗卫生装备》2009,30(11):52-53
目的:设计门诊采血信息系统,以解决随着检验项目的增多临床采血量不断增大,而医生手写化验单普遍存在字体潦草患者难以辨认的问题。方法:通过数据库管理信息技术的引入,增加结构化数据信息,合理调配流程结构。结果:实施后避免了重复抽血,减少了用血量,减轻了患者取血时的痛苦,并且提供标准打印化验单,以及可提供取血时间、取报告时间等信息。结论:门诊采血信息系统的技术改进实现了血液标本共享,减少了用血量,方便了患者和采血操作人员。  相似文献   

16.
智能采血记录仪是专为采供血机构(血站)采集捐献者血液研制的专用计量记录仪器.具有自动化、信息化功能,可对采血流程起到监控作用,并能以独创的"血流图技术"再现采血全过程.该设备控制精度高,应用软件设计灵活,适应性强.适合在各级各类采供血机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一次性真空采血器与一次性注射器采血的效果与差异.方法 50例观察组为真空采血器采血组、50例对照组为注射器采血组 ,观察采血成功率、采血时间及疼痛感.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采血时间短、采血中不适感轻. 结论使用真空采血管及与之相配套的双向采血针,在临床采血中效果优于注射器采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采血时间和采血体位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为临床检测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方法 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对我院60例患者采取立位和卧位各采集静脉血5mL,分别采入真空分离胶采血管内;对30名健康体检者(年龄19~42岁)先空腹12h采血5mL,一顿标准餐后1h再采血5mL,分别采入真空分离胶采血管内,离心后上机测定常规生化项目.结果 对各组实验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不同的采血体位和采血时间对生化结果的一些项目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韩蕊  方英 《现代保健》2014,(13):36-38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时间与采血方式对心血管疾病检验数据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0例心血管疾病男性患者(无恶性肿瘤、血液疾病、肝肾脾等严重疾病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100例,A组采取禁食12 h后,饭后、饭后2 h采血,并进行血样分析,从而比较不同采血时间可能会对患者心血管疾病检验数据的影响,B组采取动脉采血、中心静脉采血、末梢静脉采血三种采血方式,并比较检验结果。从而分析不同采血方式可能对心血管疾病检验数据的影响。结果:餐后采血、餐后2 h采血分别与空腹采血比较,白细胞计数增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采血与中心静脉的实验结果相比较可知,白细胞计数有明显升高,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虽有小幅度变化,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循环采血与中心静脉采血的实验结果相比较可发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红蛋白计数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不同采血时间、采血方式均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检验数据产生一定影响,临床上应采用可靠的采血方式并统一的采血时间以提高心血管疾病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周亚东 《现代保健》2009,(35):162-162
医院检验科承担门诊、病房患者的静脉采血及血液检验的职责,按照消毒技术管理规范的要求,静脉采血时应该做到“一人一巾一带”,这样可以避免因重复使用止血带、垫巾而带来的交叉感染,笔者所在医院检验科在静脉采血的实践工作中试用了一次性采血护理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