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早期或晚期抢救性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9例需要机械通气的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PS的给予时间分为早期组(出生2 h内)48例和晚期组(出生2~12 h)51例,观察2组在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病死率以及并发症:气漏(肺间质气肿、气胸)、肺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PDA、严重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生率方面的变化.结果 早期组和晚期组机械通气时间[(4.14±1.88) d vs (5.84±3.36) d]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氧疗时间[(5.84±3.36) d vs (8.05±5.48)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 d内早产儿的病死率:早期组为6.25%、晚期组为5.88%,出生12 h内不同时间给予PS对病死率无影响(OR=1.07,95% CI 0.21~5.56,P=1.00).早期组BPD的发生率8.7%,低于晚期组16.0%,但无统计学差异(OR=0.49,95%CI 0.13~1.74,P=0.36).其他并发症如气漏、肺出血、PDA、NEC、严重IVH发生率,2组患儿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a>0.05).结论 早期抢救性给予PS能显著减少RDS早产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和氧疗时间,降低BP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吸入一氧化氮(NO)在改善早产儿低氧性呼吸衰竭(HR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2~2013 年收治的胎龄≤ 34 周患HRF 的60 例早产儿随机分为NO 组和对照组(n=30)。2 组均接受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或机械通气治疗,同时NO 组吸入NO 治疗。比较2 组血气、并发症及转归等资料。结果 NO 组在治疗后12 h 血气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P>0.05)。2 组辅助通气总时间及氧疗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动脉导管开放(PDA)、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及气胸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NO 组脑室内出血(IVH)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7%vs 17%,3% vs 13%;P结论 早期吸入NO 能改善早产儿氧合状态,降低早产儿病死率,但不能降低BPD 发生率及机械通气或nCPAP 辅助通气总时间及氧疗时间;吸入NO 治疗可能对HRF 早产儿有脑保护作用,且未增加临床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母乳喂养对不同出生胎龄早产儿的重要性。方法 639例出生胎龄28~(+3)~36~(+6)周的早产儿中单纯母乳喂养组(亲乳母乳喂养,未添加强化剂)237例,以及单纯配方奶(液态早产奶)喂养组402例。比较喂养方式对体重增长,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以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与配方奶喂养相比,母乳喂养的出生胎龄28~30周早产儿日体重增长较快,喂养不耐受、NEC患病率较低,碱性磷酸酶较高,白蛋白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ROP、BPD、院内感染患病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胎龄31~33周的早产儿母乳喂养组较配方奶组日体重增长快,喂养不耐受率低,住院时间短,碱性磷酸酶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NEC、贫血、ROP、BPD、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及白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胎龄34~36周早产儿不同喂养方式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乳喂养对出生胎龄28~33周早产儿体重的增长,喂养不耐受率的降低,住院时间的缩短以及NEC发生率的减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微管气管内注入肺泡表面活性剂(LISA)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序贯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查找所有LISA联合CPAP治疗RDS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分别比较胎龄34周罹患RDS的早产儿中,LISA组和对照组的病死率以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脑室内出血(IVH)、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5篇随机对照研究,含759例患儿。与对照组相比,LISA组患儿机械通气比率低(RR:0.32,95%CI:0.13~0.82);BPD发生率低(RR:0.61,95%CI:0.42~0.88);但两组患儿病死率、ROP、IVH、气胸及PV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LISA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明显降低机械通气及BPD发生率,但对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收集了NeOProM团队发表的比较超早早产儿不同血氧饱和度预后的临床文献,并对其进行系统评价,试图寻找适合超早早产儿的血氧饱和度。方法采用STATA 12.0软件,对NeOProM团队发表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分别比较在胎龄小于28周的超早早产儿中,高血氧饱和度组(91%~95%)和低血氧饱和度组(85%~89%)在出院前或18月龄前病死率、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脑室内出血(IVH)、动脉导管未闭(PDA)发生率等方面内容。结果纳入3篇文献,包括4 919名超早早产儿,其中低血氧饱和度组患儿2 460例,高血氧饱和度组患儿2 459例。系统评价显示,与高血氧饱和度组患儿比较,低血氧饱和度组患儿出院前或18月龄前病死率的风险增加(RR:1.19,95%CI:1.05~1.35);ROP发生率降低(RR:0.73,95%CI:0.53~1.00);NEC发生率增高(RR:1.26,95%CI:1.06~1.49);BPD、IVH及PDA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维持低血氧饱和度能降低超早早产儿ROP的发生率,但增加了超早早产儿病死率及NEC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盐酸氨溴索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38例胎龄≤32周、体质量≤2 000 g的早产儿预防性静脉滴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组),并与38例未用盐酸氨溴索的早产儿(对照组)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二组均予常规治疗,比较二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发生率、吸氧时间、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发生RDS 12例,发生率31.5%;对照组发生RDS15例,发生率39.6%,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RDS后治疗组病情、吸氧时间、并发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a〈0.05)。结论早产儿预防性应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不能减少RDS发病,但可减轻RDS病情、减少吸氧时间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定量评价早产儿补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能否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等的发生率。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获得早产儿补充LCPUFA对NEC、BPD、严重感染(败血症)和病死率影响的RCT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5年8月27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采用改良JADAD量表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以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CI作为效应指标。采用RevMan 5.3软件行Meta分析,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结果 15篇RCT文献(n=2 658)进入Meta分析。13篇文献JADAD评分5~7分,2篇文献<5分,总体偏倚风险不大。Meta结果显示,早产儿补充与未补充LCPUFA组的NEC、BPD、严重感染(败血症)和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RR及其95%CI分别为1.16(0.73~1.83)、0.94(0.79~1.13)、1.13(0.93~1.37)和1.15(0.56~2.36)。以胎龄行亚组分析,胎龄≤32周早产儿补充和未补充LCPUFA的NEC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2(95%CI: 0.19~0.96),BPD和严重感染(败血症)发生率在胎龄≤32周早产儿补充和未补充LCPUFA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产儿补充LCPUFA不能降低BPD、严重感染(败血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可能降低胎龄≤32周早产儿NEC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试管早产儿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122例试管早产儿与183例自然妊娠早产儿(对照组)母亲围产期情况、出生一般情况及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孕母围产期疾病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管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发生率(25.4%)高于对照组(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管组先天性畸形发生率(3.3%)高于对照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管组病死率(9.0%)高于对照组(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试管早产儿与自然妊娠早产儿相比,更易患RDS,且畸形率及病死率均较自然受孕儿高,故仍应慎重选择辅助生殖技术的方式,并加强孕产期监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胎儿血管炎(FV)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胎龄28~32周早产儿,纳入绒毛膜羊膜炎与FV结果一致的病例,并根据是否合并FV分为FV阳性组及FV阴性组,比较两组早产儿RDS发生率及分级情况。结果 收治符合标准的早产儿共266例,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阴性、FV阴性组202例,RDS发生率67.3%;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阳性、FV阳性组64例,RDS发生率42.2%,FV阳性组早产儿RDS发生率低于FV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RDS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V可以减少早产儿RDS发生率,但对RDS程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气泡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BNCPAP)与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呼吸支持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使用过BNCPAP(69例)或nCPAP(61例)呼吸支持的130例早产N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死亡率、呼吸支持时间、是否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以及治疗失败、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生情况,和上机后血气分析的pH、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情况,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BNCPAP、nCPAP两组患儿在性别分布、出生胎龄及体重、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及出生方式、NRDS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NCPAP组无患儿死亡,nCPAP组有1例死亡,但两组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NCPAP组及nCPAP组无创辅助通气的时长、治疗失败率、BPD和ROP的发生率以及需要使用或需要重复使用PS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儿上机后8~12 h的pH值变化及氧合指数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BNCPAP组患儿的二氧化碳分压下降较nCPAP组患儿多(P < 0.05)。两组患儿气胸及鼻中隔、鼻黏膜损伤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BNCPAP和nCPAP在早产儿NRDS呼吸支持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相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经胃肠道补充谷氨酰胺(Gln)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的作用.方法 VLBWI 218例(胎龄≤34周,出生体质量1 001~1 499 g,出生24 h内入住NICU)随机分为对照组(116例)和治疗组(10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支持与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出生24 h内即经胃管注入Gln 0.33 g,每12 h 1次,连用28 d.观察比较二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出生28 d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医院感染发生率、病死率及出生28 d时体质量和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的比例.结果 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5.49%,与对照组(43.9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20 8,P=0.006 8).出生28 d时,治疗组体质量为(1 785±247) g,对照组为(1 629±283) g,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0 4,P=0.000 0);治疗组56.9%达到完全肠内喂养,与对照组(4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2 0,P=0.023 0).观察至出生28 d,Gln治疗组NEC发生率为4.9%,较对照组(7.8%)低,但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8 3,P=0.560 8);治疗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56.0%,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385 9,P=0.001 3).治疗组病死率(5.9%)与对照组(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 8,P=0.977 7).结论 出生后尽早经胃肠道补充Gln,可改善VLBWI喂养的耐受性,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并能使VLBWI尽早过渡到全胃肠道内营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与压力支持加容量保证通气(PSV+VG)两种模式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撤机阶段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胎龄小于32周,且需要机械通气的40例RDS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40例患儿从进入撤机阶段开始被随机分为SIMV组和PSV+VG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间呼吸机参数、动脉血气、撤机时间(从进入撤机阶段到拔管时间)、拔管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使用时间以及拔管失败率;比较两组病死率及气胸、动脉导管未闭(PDA)、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结果 与SIMV组比较,PSV+VG组的平均气道压、撤机时间、撤机后NCPAP使用时间、拔管失败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两组在动脉血气、病死率及气胸、PDA、BPD发生率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RDS早产儿撤机阶段,PSV+VG模式可能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通气方式,但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来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喘息综合征(PBPDWS)患儿的临床及肺功能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符合PBPDWS条件的患儿25例,另选取年龄一致、因喘息就诊的非BPD早产儿24例和足月儿26例作为对照组,对3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3组患儿围生期情况,出生1年内喘息发作的频率、患下呼吸道感染的例数、接受住院治疗的例数,出生1年时的潮气肺功能;PBPDWS组患儿因持续、反复呼吸道症状,在出生6~12个月行肺部CT检查,分析其肺部CT特点,并与出生时肺部CT比较。结果3组患儿出生1年时身高与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BPDWS组最低,非BPD早产儿组次之,足月儿组最高[(70.40±3.48) cm、(74.50±1.87) cm、(77.92±3.01) cm,P=0.000;(7.97±1.04) kg、(9.51±1.15) kg、(10.38±1.47) kg,P=0.000]。3组患儿出生1年内喘息发作的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389,P〈0.05),其中PBPDWS组最高,非BPD早产儿组次之,足月儿组最低[(7.4±1.8)次、(4.2±1.2)次、(3.4±0.6)次];出生1年内PBPDWS组下呼吸道感染18例,非BPD早产儿组9例,足月儿组3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05,P〈0.05);出生1年内PBPDWS组接受住院治疗16例,非BPD早产儿组7例,足月儿组2例,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60,P〈0.05)。3组患儿的肺功能指标:达峰时间比(tPF%tE)和达峰容积比(VPF%VE)2个反映阻塞功能障碍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PBPDWS组最低,非BPD组其次,足月儿组最高[(15.69±4.29)%、(20.63±1.90)%、(25.95±3.79)%;(19.13±3.16)%、(21.51±2.17)%、(28.02±4.84)%]。PBPDWS组患儿6~12个月时肺部CT主要表现:局限性肺气肿9例(36%),纤维条索影、网格状影和胸膜下三角形不透亮影20例(80%),支气管扩张6例(24%)(同一患儿病变非单一存在,常2、3种病变并存)。结论PBPDWS患儿生长发育迟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高,潮气肺功能阻塞程度重,肺部CT具有特定的影像学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母亲是否患有妊高征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儿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1)两组患儿间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母亲糖尿病发生率、产前激素使用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妊高征组SGA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妊高征组。(2)妊高征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明显低于非妊高征组,而早产儿呼吸暂停(AOP)、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早产儿颅内出血-脑白质病变(IVH-PVL)发生率及住院天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间NRDS发生率无差异,但妊高征组NRDS患儿PS使用率明显低于非妊高征组。结论妊高征可减轻早产儿呼吸系统并发症,降低PS使用率,减少BPD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变化在指导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患儿,按入院先后顺序,以明确诊断NEC的50例新生儿为NEC组,其中NECⅡ期30例,NECⅢ期20例,以非NEC新生儿50例为对照组.NEC组在确诊后24 h内、对照组在相应日龄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I-FABP水平,根据NEC患儿病情转归分为存活组及病死组,按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比较不同组间血浆I-FABP水平、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分值、脓毒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NECⅡ期组、NECⅢ期组和对照组血浆I-FABP水平分别为(95.6±18.5) μmol/L、(151.2±10.8)μmol/L和(1.2±2.3)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CⅡ期组和NECⅢ期组NC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脓毒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CⅡ期组和NECⅢ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组血浆I-FABP水平、脓毒症发生率高于存活组,NCIS评分低于存活组;保守治疗组I-FABP水平低于手术治疗组,NCIS评分高于手术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I-FABP水平可较敏感地反映NEC患儿的病情变化,可作为预测NEC病情严重程度及指导采取内外科治疗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益生菌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和万方数据库,收集益生菌预防早产儿NEC的RCT,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3月。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偏倚风险,采用 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33个RCT (n=8 248)。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低出生体重儿(LBWI):益生菌降低NEC 2级以上(包括2级和3级)发生率[OR=0.26(95%CI:0.10~0.66)]、3级发生率[OR=0.29(95%CI:0.11~0.78)]、缩短达全肠道喂养时间[WMD=-3.57(95%CI:-5.79~-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益生菌组和对照组总病死率[OR=0.80(95%CI:0.50~1.28)]和脓毒症发生率[OR=0.50(95%CI:0.13~1.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益生菌降低NEC 2级以上发生率[OR=0.34(95%CI:0.26~0.44)]、3级发生率[OR=0.39(95%CI:0.20~0.76)]、总病死率[OR=0.55(95%CI:0.44~0.69)]、NEC相关病死率[OR=0.38(95%CI:0.21~0.69)]和脓毒症发生率[OR=0.77(95%CI:062~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益生菌组和对照组达全肠道喂养时间 [WMD=-128(95%CI:-262~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益生菌缩短达全肠道喂养时间 [WMD=-170(95%CI:-285~-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益生菌组和对照组的NEC 2级以上和3级发病率、总病死率、NEC相关病死率和脓毒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预防性使用益生菌可减少LBWI和VLBWI的NEC 2级以上以及3级发生率,缩短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并降低VLBW的总病死率、NEC相关病死率和脓毒症发生率,但纳入研究在研究设计、方法学等方面仍存在局限性,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7.
应用微生态制剂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12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应用微生态制剂金双歧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9年5月-2010年2月在本院住院的412例早产儿按病例对照研究分成2组(预防组、对照组),2组除病因治疗、合理喂养外,预防组在24 h内加金双歧口服.应用χ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比较2组不同胎龄、不同出生质量早产儿NEC患病率的差异.结果 预防组207例中3例诊断为NEC,患病率为1.45%;对照组205例中13例诊断为NEC,患病率为6.34%.预防组早产儿的NEC患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60,P<0.05).胎龄<32周早产儿,2组NEC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P>0.10).2组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NEC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2组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NEC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3,P<0.05).结论 预防性应用微生态制剂金双歧可明显降低早产儿NEC的患病率,可能与金双歧可促进早产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定植和优势化有关.微生态制剂预防性保护作用随胎龄减小有渐减趋势.  相似文献   

18.
对胎龄低于28周极不成熟早产儿病死率、并发症及其高危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估,为该类早产儿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2005年1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219例极不成熟早产儿临床资料。结果 该组早产儿的病死率为37.7%,导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Ⅲ级以上脑室内出血(IVH )以及母亲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存活病例在院需机械通气、鼻塞持续气道正压(NCPAP)、氧疗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0.8±38.5) d、(10.5±11.5) d、(84.0±46.7) d和(106.0±78.1) d,其中55.9%出院后需要继续家庭氧疗。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动脉导管未闭(PDA)、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OP)、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 )、NEC、院内血流感染(BSI)的发生率分别为85.5%、62.3%、74.2%、36.5%、71.1%、12.6%、12.6%和29.6%。结论 极不成熟早产儿无严重并发症时可能存活,但病死率和并发症仍较高,尤其是胎龄不满25周的早产儿,故在对该类极不成熟早产儿实施救治时应进行个体化的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患儿6年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不同时期BPD临床特点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确诊BPD患儿的出生后及母亲孕期的临床资料,根据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分组,比较各组BPD发生率变化趋势;并根据确诊时间分为2015—2017年与2018—2020年两组,比较两组临床特点。结果 2015—2020年共收治1 237例<32周胎龄的早产儿,其中BPD患儿155例(12.5%)。不同胎龄组间BPD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6周早产儿BPD发生率最高,BPD发生率随着胎龄的增大而降低。2015—2020年各年份之间BPD患儿的胎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5和2016年以28~32周胎龄的比例较高,2017—2020年以26~29+6周胎龄的比例较高。不同出生体质量组间BPD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750g 早产儿BPD发生率最高,BPD发生率随着出生体质量的增大而降低。2015—2020年各年份之间BPD患儿的出生体质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吸入一氧化氮治疗早产儿低氧性呼吸衰竭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国内、外吸入一氧化氮(iNO)治疗早产儿低氧性呼吸衰竭(HRF)的研究结果,采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iNO治疗早产儿HRF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 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EMBASE、Ovid、Springer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获得iNO治疗早产儿HRF的临床文献。使用国际Cochrane中心推荐的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后,采用Review Manager 4.2软件对满足纳入标准的有关iNO治疗早产儿HRF的RCT研究进行Meta分析。选取iNO治疗组和对照组用氧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作为近期观察指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颅内出血或脑白质软化(PVL)、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生率、1岁时随访脑瘫、Bayley 精神发育指数(MDI)或精神运动发育系数(PDI)<2个标准差(s)的发生率为终点疗效观察指标,得出合并后疗效的优势比(OR)及其95%CI进行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结果 共检索出883篇文献,对符合标准的9篇RCT文献进行Meta分析,漏斗图检验未发现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的近期观察指标:3项RCT研究:用氧时间:iNO治疗组(n=259)低于对照组(n=259),P<0.05;机械通气时间:iNO治疗组(n=259)和对照组(n=2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iNO治疗组(n=259)低于对照组(n=259),P<0.05;6项住院期间患儿病死率的RCT研究:iNO治疗组(n=1 084)和对照组(=1 0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的终点疗效观察指标:5项BPD发生率的RCT研究:iNO治疗组(n=618)低于对照组(n=621),P<0.05;5项颅内出血(所有级别)发生率的RCT研究:iNO治疗组(n=787)和对照组(n=8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项颅内出血(3级或4级)发生率的RCT研究:iNO治疗组(n=767)发生率低于对照组(n=784),P<0.05;5项颅内出血(3级或4级)或PVL发生率的RCT研究:iNO治疗组(n=1 021)和对照组(n=1 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项阈值ROP发生率的RCT研究:iNO治疗组(n=608)和对照组(n=6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项ROP发生率的RCT研究:iNO治疗组(n=474)和对照组(n=4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项需要手术治疗ROP发生率的RCT研究:iNO治疗组(n=294)和对照组(n=2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项随访至1岁时脑瘫发生率的RCT研究:iNO治疗组(n=168)和对照组(n=1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项Bayley MDI<2s发生率的RCT研究:iNO治疗组(n=156)和对照组(n=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项Bayley PDI<2s发生率的RCT研究:iNO治疗组(n=155)和对照组(n=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现有的RCT研究结果还不支持iNO作为早产儿HRF的常规治疗方法,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RCT研究和远期神经系统发育情况随访来探讨iNO治疗早产儿HRF的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